喇嘛甸油田水下分流河道识别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喇嘛甸油田水下分流河道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是油田开发的重点。为满足精细挖潜需求,砂体识别技术需要不断的深化研究。以喇嘛甸油田北北一区为研究区块,依据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成因及沉积作用的差异,结合电测资料,从井组剖面和砂体微相相带图两个方面对高台子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的识别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曲线韵律特征、渗透率特征、砂体厚度特征以及砂体的几何形态等四个方面分析,找出了识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一套识别方法,对喇嘛甸油田高含水时期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水下分流河道识别方法沉积模式
1 水下分流河道成因
水下分流河道是河流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向湖内的继续延伸。由于盆地地形十分平缓,湖泊水动力在向湖岸长距离的推进过程中与底面沉积物磨擦.能量减弱,湖泊水动力相对较弱;而河流水动力显得十分突出,水下河道通过填积长距离向湖泊中心方向延伸,形成很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相。河流作用越强,水下河道越长,呈条带状垂直岸线分布。岩性剖面为多层小正韵律砂岩叠合而形成的砂体。
2 研究区块概况
喇嘛甸油田高台子油层属于浅水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研究区块北北块一区位于喇嘛甸油田的北东端,自2005年以来,喇嘛甸油田北北一区完钻新井481口,井网密度加大,共有油水井1007口,面积为14.87km2。
3 识别方法研究
以北北一区高台子油层组为研究区块,依据电测资料在剖面上主要从曲线的韵律特征、渗透率特征、砂体厚度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在平面上主要根据不同的沉积模式对水下分流河道的几何形态进行研究。
3.1 曲线韵律特征研究
由于水下分流河道宽度一般较窄而且形态不规则,厚度变化较大,因此测井曲线是河道砂体识别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北北一区高i1-7沉积单元河道砂体的曲线韵律形态统计分析得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曲线上多为正韵律或块状韵律,正韵律和块状韵律之和可达到85% 以上,并且处在不同的河道部位,曲线特征也有一定的差
异。
3.2 渗透率特征研究
三角洲特定的沉积环境使得这套储层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垂向上由于频繁的水进水退,各种相带相互叠合,交互分布,不同砂体的渗透率差别很大。对北北块一区高i1-7沉积单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渗透率特征统计分析,得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平均渗透率在0.45μm2左右、层内较均匀、平面上非均质性较强。
3.3 砂体厚度发育特点
从北北一区高i1-7沉积单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有效厚度统计分析,得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有效厚度在1.5~3.0m之间,平均有效厚度为2.4m,夹层密度在0.7左右,夹层一般发育在上部,砂体发育较好。3.4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几何形态特征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由于宽度相对较窄,并且在沉积过程中频繁改道分叉,砂体几何形态复杂,而且不同成因砂体类型的几何形态差别很大。本文在不同的沉积模式下,利用有效厚度等值图、渗透率等值图,以及单砂层平面展布的总体特征,综合分析河道砂体的几
何形态,使砂体更符合地下实际情况。通过对北北一区高i组油层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的研究分析,总结出枝状三角洲、过渡状三角洲和坨状三角洲三种沉积模式下的水下分流河道平面
展布特征。
3.4.1枝状三角洲
这类三角洲形成于湖盆边缘水体极浅的时期,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湖泊水域波动很大,三角洲内前缘(河口区)的宽阔区域,因长时间的季节性或周期性干涸,变为分散的泥滩洼地,其间小溪流状的分流河道暴露于地表,并很少有沉积物堆积下来。
北北一区高i2单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有枝状、网状、鸟足状,还有大面积的砂体呈不规则条带状断续分布。河道砂体方向总体上由南向北,河道平均宽度250m左右,河道厚度一般2-4m,河道的侧翼和边部厚度也可在1m以下,在河道的交汇处有的可达4-5m。
3.4.2过渡状三角洲
过渡状三角洲形成时期,湖泊边缘水深和湖水覆盖的时间都有所增加,因而湖泊的改造作用增强,而河流作用却在减弱。这类三角
洲的特点介于枝状和坨状三角洲之间,这类沉积模式下的水下分流河道分叉的现象相对较少,呈更窄的条带状,砂体相对较为连续。
北北一区高i9单元水下河道规模和厚度相对较小,河道钻遇率只有18.9%,平均宽度100m左右,厚度一般在1-2.5m之间,河流的方向和厚度的展布趋势是一致的,河道的枝状和网状不如枝状三角洲中明显,砂体的形状既有发育良好的连续性条带状、垛状,又有断续的豆荚状。
3.4.3坨状三角洲
坨状三角洲砂体形成时期盆边缘的水深明显增加,几乎全部处于常年水域的覆盖之下,湖浪及沿岸流的改造作用显著增强,而河流的作用却明显减弱,但仍能供给丰富的碎屑物质。
北北一区高i11+12单元河道砂体发育不连续,存在着大量的坨状厚砂体,有豆荚状、喙状、也有一些为不规则的坨状。河道的钻遇率只有 14.8%,水下河道的砂岩厚度由1m到6.2m变化不等,厚度等值图上表现为坨状,整体看起来有一定的方向性。
4 水淹状况分析
利用北北块一区水淹资料,对不同沉积模式下的水下分流河道砂
体的水淹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高中淹的比例达到75.94%,其中高淹比例为38.24%,中淹比例为37.71%,低淹比例为17.59%,未淹比例为6.45%。
从高i2沉积单元的高中淹等值图资料和沉积相带图可以看出,河道砂体和高中淹的部位吻合,证实了我们识别出的水下分流河道的正确性,同时说明使用的识别方法是可行的。
5 结论
(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多为正韵律或块状韵律,并且处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曲线特征有一定差异。
(2)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平均渗透率0.3μm2左右,在层内较均匀、平面上非均质性较强。
(3)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厚度有效厚度在1.5~3.0m之间,平均有效厚为2.4m,夹层密度在0.7左右。
(4)根据砂体的成因分析不同沉积模式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利用水淹资料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