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网络技术III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现代通信网课件 接入网
ODN为 ONU和 OLT提供 光传输媒 介作为其 物理连接
光纤接入网的类型
根据光纤接入网传输设施ODN中是否采用有 源器件,可将光纤接入网分为有源光纤接入网 (AON,Active Optical Network)和无源光纤 接入网(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 )。 PON:在OAN中的光配线网ODN全部由无源 光器件组成,不含有源节点的光接入网。 AON:在OAN中的光配线网ODN含有有源器 件,如光放大器等。
PON的优点
目前光纤接入网几乎都采用无源光纤网络 (PON)结构,它采用无源光节点将信号传送给 终端用户,其优势主要是: 初期投资少, 维护简单, 易于扩展,结构灵活,可充分利用光纤的巨大 带宽和优良的传输性能。
适配功能块(AF,Adaptation Function)
AF主要为ONU和用户设备提供适配功能,在 具体物理实现时,它既可以包含在ONU内, 也可以完全独立。
业务节点(SN):本地交换机、租 用线业务节点、音视频点播业务节 点等。
TMN Q3 接入网 AN 业务 节点 Q3
SNI
SN
维护管理接口:维护和管理 接口是电信管理网(TMN) 与电信网各个部分的标准接 口。接入网作为电信网的一 部分也是通过Q3接口与TMN 相连接受管理的。
1.3 接入网的接口
ADSL的不对称传输模式
ADSL将大部分带宽用来传输下行信号,而一 小部分带宽用于传输上行信号,即不对称传输。 其原因如下: (1)在目前的DSL应用中,大多数用户是从主 干网大量获取数据,而发送的数据却少得多; (2)非对称传输可以大大减小近端串扰。 ADSL系统可以提供三条信息通道:高速下行 信道、中速双工信道和普通电话业务信道。
光纤接入网的类型
根据光纤接入网传输设施ODN中是否采用有 源器件,可将光纤接入网分为有源光纤接入网 (AON,Active Optical Network)和无源光纤 接入网(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 )。 PON:在OAN中的光配线网ODN全部由无源 光器件组成,不含有源节点的光接入网。 AON:在OAN中的光配线网ODN含有有源器 件,如光放大器等。
PON的优点
目前光纤接入网几乎都采用无源光纤网络 (PON)结构,它采用无源光节点将信号传送给 终端用户,其优势主要是: 初期投资少, 维护简单, 易于扩展,结构灵活,可充分利用光纤的巨大 带宽和优良的传输性能。
适配功能块(AF,Adaptation Function)
AF主要为ONU和用户设备提供适配功能,在 具体物理实现时,它既可以包含在ONU内, 也可以完全独立。
业务节点(SN):本地交换机、租 用线业务节点、音视频点播业务节 点等。
TMN Q3 接入网 AN 业务 节点 Q3
SNI
SN
维护管理接口:维护和管理 接口是电信管理网(TMN) 与电信网各个部分的标准接 口。接入网作为电信网的一 部分也是通过Q3接口与TMN 相连接受管理的。
1.3 接入网的接口
ADSL的不对称传输模式
ADSL将大部分带宽用来传输下行信号,而一 小部分带宽用于传输上行信号,即不对称传输。 其原因如下: (1)在目前的DSL应用中,大多数用户是从主 干网大量获取数据,而发送的数据却少得多; (2)非对称传输可以大大减小近端串扰。 ADSL系统可以提供三条信息通道:高速下行 信道、中速双工信道和普通电话业务信道。
宽带接入网技术基础第三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数据发送
⑤ 数据纠错、建立链接
要发送的信息地址找到后,就要进行数据的纠错。如果发现
信息有错误,则通知上层重新整理发送;如果信息无误,则进行物 理链路的链接。这一功能主要由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来完成。
【案例分析】两地QQ信息如何传输
数据发送
⑥ 数据发送
信息通过网卡、网线、集线器等设备发送到目的地,这些设
宽带接入网技术基础
第三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第三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3 4
计算机网络模型——OSI参考模型
网络通信协议——TCP/IP参考模型
以太网概述 以太网接入技术组网案例分析
5 6 6
总结
3.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3.计算机网络实例
校园网组成示意图
3.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它包括程序共享、 数据共享、文件共享、设备共享、处理器共享、进 程共享等,用户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部分或全部地使 用网络中的资源。
3.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2.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主 要完成计算机网络中各个结点之间的系统通信。用户 可以在网上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进行电子 购物、电子贸易、远程电子教育等。
计算机通信提供一种公共语言。
应用层
应用层位于最顶层,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 务,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 理所需的服务。
OSI参考模型的7个层次
OSI参考模型数据传输方式
数据转换的基本规则是:当数据从上层往下层传送时,协议 软件在数据上添加头部;当接收方收到数据从下往上传时,协议 软件负责去掉下层头部。
⑤ 数据纠错、建立链接
要发送的信息地址找到后,就要进行数据的纠错。如果发现
信息有错误,则通知上层重新整理发送;如果信息无误,则进行物 理链路的链接。这一功能主要由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来完成。
【案例分析】两地QQ信息如何传输
数据发送
⑥ 数据发送
信息通过网卡、网线、集线器等设备发送到目的地,这些设
宽带接入网技术基础
第三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第三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3 4
计算机网络模型——OSI参考模型
网络通信协议——TCP/IP参考模型
以太网概述 以太网接入技术组网案例分析
5 6 6
总结
3.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3.计算机网络实例
校园网组成示意图
3.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它包括程序共享、 数据共享、文件共享、设备共享、处理器共享、进 程共享等,用户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部分或全部地使 用网络中的资源。
3.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2.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主 要完成计算机网络中各个结点之间的系统通信。用户 可以在网上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进行电子 购物、电子贸易、远程电子教育等。
计算机通信提供一种公共语言。
应用层
应用层位于最顶层,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 务,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 理所需的服务。
OSI参考模型的7个层次
OSI参考模型数据传输方式
数据转换的基本规则是:当数据从上层往下层传送时,协议 软件在数据上添加头部;当接收方收到数据从下往上传时,协议 软件负责去掉下层头部。
计算机网络基础培训课件——以太网技术
网卡中,不能更改
4、介质访问控制
MAC指的是共享局域网上的计算机访问控制方法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分为两类:
确定性MAC协议 应用在Token Ring或FDDI网络 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前需先获得令牌,在一定的时间内发送数据, 过后必须释放令牌。没有获得令牌的计算机必须等待
非确定性MAC协议 CSMA/CD,具有冲突检测功能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控制方法, 应用在Ethernet网络 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前,会检测链路是否正在被占用;如果没有, 则发送数据;如果两台计算机同时检测链路空闲并发送数据, 则两份数据会发生碰撞,遇到这种情况,所有计算机会退等一 段随机的时间,再重新发送。
解决冲突的办法
采取网桥或交换机,减小冲突域的范围,提高链路利 用效率和有效工作时间
7、以太网交换技术
➢ 初始状态: ① 网桥里保存了一个
MAC地址和Port的对 应表,初始情况下表 是空的。
网桥的工作原理 Host A向Host B发送数 据包,Host B和网桥Port 1同时收到数据帧;
2、以太网和OSI模型
✓所有以太网技术严格遵守 OSI参考模型 ✓各以太网技术在OSI模型 中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 同的部分 ✓底层有区别但上层一致, 给逻辑链路子层及网络层 提供一致性服务
3、以太网的帧格式
帧是第二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它是一 条符合一定特征的二进制流
帧能解决如下问题或提供相关信息:
② 网桥对数据帧解封装, 发现目的Host C在自己 的Port 2上;
③ 网桥转发收到的数据帧 到Port 2所在的网段
7、以太网交换技术
网桥是第2层设备, 不会影响数据帧里 面的3层地址(网 络层地址)
一个桥会将一个冲 突域分割成两个冲 突域,但不会分割 逻辑子网(IP子 网),也不会影响 广播域
4、介质访问控制
MAC指的是共享局域网上的计算机访问控制方法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分为两类:
确定性MAC协议 应用在Token Ring或FDDI网络 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前需先获得令牌,在一定的时间内发送数据, 过后必须释放令牌。没有获得令牌的计算机必须等待
非确定性MAC协议 CSMA/CD,具有冲突检测功能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控制方法, 应用在Ethernet网络 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前,会检测链路是否正在被占用;如果没有, 则发送数据;如果两台计算机同时检测链路空闲并发送数据, 则两份数据会发生碰撞,遇到这种情况,所有计算机会退等一 段随机的时间,再重新发送。
解决冲突的办法
采取网桥或交换机,减小冲突域的范围,提高链路利 用效率和有效工作时间
7、以太网交换技术
➢ 初始状态: ① 网桥里保存了一个
MAC地址和Port的对 应表,初始情况下表 是空的。
网桥的工作原理 Host A向Host B发送数 据包,Host B和网桥Port 1同时收到数据帧;
2、以太网和OSI模型
✓所有以太网技术严格遵守 OSI参考模型 ✓各以太网技术在OSI模型 中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 同的部分 ✓底层有区别但上层一致, 给逻辑链路子层及网络层 提供一致性服务
3、以太网的帧格式
帧是第二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它是一 条符合一定特征的二进制流
帧能解决如下问题或提供相关信息:
② 网桥对数据帧解封装, 发现目的Host C在自己 的Port 2上;
③ 网桥转发收到的数据帧 到Port 2所在的网段
7、以太网交换技术
网桥是第2层设备, 不会影响数据帧里 面的3层地址(网 络层地址)
一个桥会将一个冲 突域分割成两个冲 突域,但不会分割 逻辑子网(IP子 网),也不会影响 广播域
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互联网接入技术介绍课件
互联网接入技术是推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互联网接入技术的分类
拨号上网:通过电话线拨号连接互联网,如ADSL、ISDN等。
专线上网:通过专用线路连接互联网,如光纤、卫星等。
局域网接入:通过局域网连接互联网,如校园网、企业网等。
无线上网:通过无线网络连接互联网,如Wi-Fi、3G/4G/5G等。
互联网接入技术的发展趋势
宽带化:高速、大容量、低时延的宽带接入技术成为主流
无线化:无线接入技术不断发展,如Wi-Fi、4G/5G等
融合化:多种接入技术相互融合,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接入需求
智能化:接入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如智能路由器、智能网关等
常见互联网接入技术
ADSL接入技术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是一种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技术,它允许在现有的电话线上同时传输数据和语音信号。
蓝牙: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用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蜂窝网络:通过移动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如4G、5G等
卫星通信:通过卫星提供网络连接,适用于偏远地区或海上通信
互联网接入技术的应用
家庭网络接入
ADSL:通过电话线进行宽带上网,速度较慢,但普及率高
光纤:通过光纤进行宽带上网,速度快,但安装成本较高
无线网络:通过无线路由器进行无线上网,方便移动设备接入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融合技术的发展,实现多种网络技术的融合和协同
谢谢
光纤接入技术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优点。
光纤接入技术包括FTTH(光纤到户)、FTTB(光纤到楼)、FTTC(光纤到路边)等多种形式。
《网络通信技术》课件
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 展,网络通信技术经历了从局域网到 广域网、从有线到无线、从窄带到宽 带等发展阶段。
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
互联网
网络通信技术是互联网的核心支撑, 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
智能交通
网络通信技术为智能交通提供了技术 支持,如车辆自组织网络(VANET) 等。
集线器的配置和管理相对简单,一般可以通过Web浏览 器或命令行接口进行操作。
PART 04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局域网(WLAN)
总结词
无线局域网是一种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有限区域内实现网络接入的技术,具有高速数据传输和移动性强的特点。
详细描述
无线局域网采用无线传输技术,通过电磁波在空中传输数据,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互联互通。它通常由无线网卡、 接入点和路由器等设备组成,覆盖范围一般在几十米到几公里之间。无线局域网具有传输速度快、移动性强、灵 活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企业、学校、医院等场所,提供便捷的网络接入服务。
02 01
05
物联网
物联网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网络通信技 术实现物体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远程控 制。
03
云计算
云计算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将计算资源 和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实现了 资源的共享和灵活配置。
04
工业自动化
网络通信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实现了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 制。
PART 02
网络通信协议
2023-2026
ONE
KEEP VIEW
《网络通信技术》 PPT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网络通信技术概述 • 网络通信协议 • 网络通信硬件设备 • 无线通信技术 • 网络安全与防护 • 网络通信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internet接入方式讲解PPT课件
30.10.2020
18
3.2.3 设置Internet网络协议
(2)选中“TCP/IP→拨号网络适配器”,按下“属性”按 钮,对于一般的互联网用户,只选“IP地址”和“DNS配 置”两项即可。
( 3 ) 选 择 “ IP 地 址 ” 项 , 必 须 选 择 “ 自 动 获 得 一 个 IP 地 址”,因为IP地址是由ISP随机分配的,不是由用户选定 的。
ISDN在接入网络里实现了数字连接。ISDN有两种 接口,一种是BRI(又称作N-ISDN,中文叫“窄带 ISDN”),另一种叫做PRI(又称作B-ISDN,中文叫做 “宽带ISDN”)。
30.10.2020
24
3.3.1 ISDN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ISDN有以下几方面应用:
同时接两部电话,彼此独立拨打市话、国内、国际长 途电话,计费方式和普通电话一样。即一线带两机。
7 ) ISP 的 SMTP 服 务 器 地 址 ( 邮 件 服 务 器 的 IP 地 址)。 这些信息是接入Internet的必需信息,在 以后安装配置使用Internet软件工具时将需要 这些信息。
30.10.2020
6
3.1.2 常见的Internet连接方式
现在各地的电信部门和ISP所提供的入网 方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调制解调器分为内置式和外置式两大类 。
30.10.2020
8
3.2.1 调制解调器的安装
2. 调制解调器的安装
外置式调制解调器使用一条串行电缆线和 计算机连接起来。在计算机机箱后背通常有两 个串行口,一个连接鼠标,另一个可以连接调 制解调器。将外置式调制解调器的电源线插入 电源插座,再将调制解调器后背的标有“Line IN”字样的接口接入电话线路,标有“Phone” 字样的接口接入电话机。改成这种接线方式以 后就变成了电话线从室外引入室内后,先经过 调制解调器,再和电话机相连。
以太网接入技术PPT课件
分为粗缆和细缆 高带宽和良好的噪声抑制特性 线缆太硬,布线、搭接困难,接线可靠星差 用于早期的Ethernet,现已被淘汰
.
10
以太网的传输介质 ——双绞线
两根绝缘铜线对绞在一起形成一条单方向通信链 路,收发数据需要两对双绞线
分为屏蔽(STP)和非屏蔽(UTP)两种
UTP的类别
3类UTP:16MHz; 4类UTP:20MHz ;5类 UTP:100MHz; 6类UTP:200MHz ; 7类 UTP:600MHz ;
.
6
持续发展的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标准
1975年由Digital、Intel和Xerox联合提出以太网规范
DIX/Ethernet
IEEE802委员会提出802.3标准,并多次改版
最新的饿以太网标准是IEEE802.3/2002
以太网发展的各个方面
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WLAN)
速率:10Mb/s -> 100Mb/s -> 1000Mb/s -> 10Gb/s
通信方式:半双工->全双工
拓扑:总线型/树型->星型、星树型
联网设备:总线转发器->HUB ->网桥->交换机
.
7
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与拓扑结构
影响以太网的三大主要因素: (1)介质 (2)拓扑结构 (3)MAC协议
.
19Biblioteka 交换机12
A
B
A向B发送一帧DA为MAC B,
SA为MAC A,开始交换机
3
MAC表为空,则向2、3端口
转发同时建立表项:
C
MAC A,Port 1
.
20
交换机、HUB混合组网
.
10
以太网的传输介质 ——双绞线
两根绝缘铜线对绞在一起形成一条单方向通信链 路,收发数据需要两对双绞线
分为屏蔽(STP)和非屏蔽(UTP)两种
UTP的类别
3类UTP:16MHz; 4类UTP:20MHz ;5类 UTP:100MHz; 6类UTP:200MHz ; 7类 UTP:600MHz ;
.
6
持续发展的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标准
1975年由Digital、Intel和Xerox联合提出以太网规范
DIX/Ethernet
IEEE802委员会提出802.3标准,并多次改版
最新的饿以太网标准是IEEE802.3/2002
以太网发展的各个方面
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WLAN)
速率:10Mb/s -> 100Mb/s -> 1000Mb/s -> 10Gb/s
通信方式:半双工->全双工
拓扑:总线型/树型->星型、星树型
联网设备:总线转发器->HUB ->网桥->交换机
.
7
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与拓扑结构
影响以太网的三大主要因素: (1)介质 (2)拓扑结构 (3)MAC协议
.
19Biblioteka 交换机12
A
B
A向B发送一帧DA为MAC B,
SA为MAC A,开始交换机
3
MAC表为空,则向2、3端口
转发同时建立表项:
C
MAC A,Port 1
.
20
交换机、HUB混合组网
以太网技术原理ppt课件
25m 550m/275m 2km-15km
Page 22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IEEE802.3z的线缆标准
1000BaseLX是一种使用长波激光作信号源的网络介质技术,在 收发器上配置波长为1270-1355nm(一般为1300nm)的激光, 既可以驱动多模光纤,也可以驱动单模光纤。
万兆以太网出现 千兆以太网迅速发展
100M快速以太网
共享式转向LAN交换机 10M以太网发展成熟 以太网产生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92年 96年
Page 12
2002年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10Base5:粗同轴电缆(5代表电缆的字段长度是500米) 10Base2:细同轴电缆(2代表电缆的字段长度是200米)
Page 13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共享式以太网的缺点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千兆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是对IEEE802.3以太网标准的扩展,在基于以太网协议的基础之 上,将快速以太网的传输速率100Mbps提高了10倍,达到了1 Gbps。
快速以太网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3.1 工作组以太网特点
工作组以太网的根本目的是: 将本地各站互连起来,实现互连互通
长期以来,以太网都是作为一种专用网络使用 内部网络,基于用户之间的彼此信任 安全问题不是特别突出,一般不考虑身份认证问题 不会对站点进行刻意的管理 更不会对每个站点进行记帐和收费
适用于大楼、办公室 主要用于用户互连、资源共享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2.3 现今的以太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太网发展了很大变化 主流介质:双绞线和光纤介质 传输速率:10Mbps/100Mbps/1000Mbps/10Gbps 通信方式:全双工为主 MAC协议:CSMA/CD已失去作用 组网方式与拓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2.1以太网的诞生
Bob Metcalf & David Boggs 1973年5月22日@PARC/Xerox
Metcalf在备忘录中命名了Ethernet
1976年6月: Metcalf & Boggs发表著名论文
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式信息分组交换
1977年底: Metcalf等获得CSMA/CD等4项专利
用途 网络终端设备:IP电话机、网络摄像机 网络前端设备:AP、接入交换机前端扩展设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3.4 以太网用户接入控制与管理
基于端口的控制协议——802.1x 在交换机接入端口上进行接入控制
端口控制、中心认证(AAA服务器) 构成完整的接入控制系统 适合于802网路的接入控制
安全性问题
网络的安全性 用户隔离
接入设备的供电问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3.3 以太网馈电(802.3af)
背景 接入设备的环境,通常不具备正规机房的条件,电源不良 借鉴PSTN的运行经验,由机房的设备通过以太网线远端馈电
以太网远端馈电标准:IEEE 802.3af-2003 DTE Power via MDI 通过以太网端口(MDI)对连网设备(DTE)供电 供电设备、受电设备 PSE: Power Sourcing Equipment PD: Powered Device 电源输出: 48V,功率级别:15/7/4W 简称: PoE,Power over Ethernet
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2.2 以太网的标准
DIX标准: DEC/Intel/Xerox
早期标准,便于使用但权威性不足 Ethernet Ⅰ(1980)、Ethernet Ⅱ(1982)
IEEE 标准
当今标准,由IEEE 802.3工作组负责 1982年12月:802.3标准草案宣布 IEEE 802.3-1985:标准的第一个版本
AAA 服务器
or
802.1X 协议客
户端
802.1X 服务器端
பைடு நூலகம்交换机
AAA 协议
以太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核心网
AAA 服务器
3.3.4 以太网用户接入控制与管理
PPP0E协议
在以太网上运行PPP协议 实现以太网单个用户到运营商之间的端端通信 每个以太网站点与 PPPOE服务器之间似建立一条虚拟通道 用户和PPPOE服务器之间进行PPP会话 通过PPPOE可以实现对以太接入的单个用户进行接入认证、授权和记帐
必须与LLC子层一起使用
IEEE802.3-2002:正式标准第二版(现行)
可以直接通过MAC向高层提供服务(可不需LLC)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2.3 早期的以太网
共享信道、专用网络 主要拓扑与介质
总线/树形拓扑,同轴缆介质 星形拓扑(逻辑总线),双绞线介质
MAC协议:CSMA/CD 通信方式:半双工 MAC只能为LLC提供服务 小范围网络
掌握以太接入网802.3ah的几种接入模式和特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
3.1 引言 3.2 以太网知识回顾 3.3 工作组以太网接入 3.4 802.3ah以太接入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1 引 言
以太网接入主要基于以下两种情况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方式 基于现有其他基础技术的以太接入(802.3ah)
交换机组网、全双工、独享信道 复杂结构——mash(网状) VLAN应用 MAC摆脱LLC,直接为多个高层协议提供服务 突破距离的限制,向城域、广域进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3 工作组以太网接入
3.3.1 工作组以太网的特点 3.3.2 接入面临的问题 3.3.3 以太网馈电(802.3af) 3.3.4 用户接入控制与管理 3.3.5 用户的隔离 3.3.6 以太网接入协议模型 3.3.7 应用趋势
接入网技术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本章教学重点
工作组以太网的主要特点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存在的问题 两种以太接入模式:PPP0E和802.1X 以太接入网标准802.3ah概要
本章要求
掌握工作组以太网作为接入面临的问题,以及采用接 入控制措施
工作组以太网提供了很好的IP承载能力
工作组以太网技术可以直接用作可以运营的以太接入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3.2 接入面临的问题
以太网作为接入与工作组方式有很大不同 作为接入是一个公共网络,需要面临并解决:
用户的接入控制与管理问题
用户的身份认证(用户合法?) 用户接入与提供服务授权 记帐与计费 流控问题
以太网正在成为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
以太网组网灵活、简单、易于实现、技术成熟 已是园区网接入的主流 针对电信运营商开发的以太网接入网标准已经出台
IEEE802.3ah,也叫第一公里以太网EFM
以太网作为一种接入技术,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2 以太网知识回顾
3.2.1 以太网的诞生 3.2.2 以太网的标准 3.2.3 早期的以太网 3.2.4 现今的以太网
3.3.1 工作组以太网特点
工作组以太网的根本目的是: 将本地各站互连起来,实现互连互通
长期以来,以太网都是作为一种专用网络使用 内部网络,基于用户之间的彼此信任 安全问题不是特别突出,一般不考虑身份认证问题 不会对站点进行刻意的管理 更不会对每个站点进行记帐和收费
适用于大楼、办公室 主要用于用户互连、资源共享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2.3 现今的以太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太网发展了很大变化 主流介质:双绞线和光纤介质 传输速率:10Mbps/100Mbps/1000Mbps/10Gbps 通信方式:全双工为主 MAC协议:CSMA/CD已失去作用 组网方式与拓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2.1以太网的诞生
Bob Metcalf & David Boggs 1973年5月22日@PARC/Xerox
Metcalf在备忘录中命名了Ethernet
1976年6月: Metcalf & Boggs发表著名论文
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式信息分组交换
1977年底: Metcalf等获得CSMA/CD等4项专利
用途 网络终端设备:IP电话机、网络摄像机 网络前端设备:AP、接入交换机前端扩展设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3.4 以太网用户接入控制与管理
基于端口的控制协议——802.1x 在交换机接入端口上进行接入控制
端口控制、中心认证(AAA服务器) 构成完整的接入控制系统 适合于802网路的接入控制
安全性问题
网络的安全性 用户隔离
接入设备的供电问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3.3 以太网馈电(802.3af)
背景 接入设备的环境,通常不具备正规机房的条件,电源不良 借鉴PSTN的运行经验,由机房的设备通过以太网线远端馈电
以太网远端馈电标准:IEEE 802.3af-2003 DTE Power via MDI 通过以太网端口(MDI)对连网设备(DTE)供电 供电设备、受电设备 PSE: Power Sourcing Equipment PD: Powered Device 电源输出: 48V,功率级别:15/7/4W 简称: PoE,Power over Ethernet
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2.2 以太网的标准
DIX标准: DEC/Intel/Xerox
早期标准,便于使用但权威性不足 Ethernet Ⅰ(1980)、Ethernet Ⅱ(1982)
IEEE 标准
当今标准,由IEEE 802.3工作组负责 1982年12月:802.3标准草案宣布 IEEE 802.3-1985:标准的第一个版本
AAA 服务器
or
802.1X 协议客
户端
802.1X 服务器端
பைடு நூலகம்交换机
AAA 协议
以太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核心网
AAA 服务器
3.3.4 以太网用户接入控制与管理
PPP0E协议
在以太网上运行PPP协议 实现以太网单个用户到运营商之间的端端通信 每个以太网站点与 PPPOE服务器之间似建立一条虚拟通道 用户和PPPOE服务器之间进行PPP会话 通过PPPOE可以实现对以太接入的单个用户进行接入认证、授权和记帐
必须与LLC子层一起使用
IEEE802.3-2002:正式标准第二版(现行)
可以直接通过MAC向高层提供服务(可不需LLC)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2.3 早期的以太网
共享信道、专用网络 主要拓扑与介质
总线/树形拓扑,同轴缆介质 星形拓扑(逻辑总线),双绞线介质
MAC协议:CSMA/CD 通信方式:半双工 MAC只能为LLC提供服务 小范围网络
掌握以太接入网802.3ah的几种接入模式和特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
3.1 引言 3.2 以太网知识回顾 3.3 工作组以太网接入 3.4 802.3ah以太接入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1 引 言
以太网接入主要基于以下两种情况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方式 基于现有其他基础技术的以太接入(802.3ah)
交换机组网、全双工、独享信道 复杂结构——mash(网状) VLAN应用 MAC摆脱LLC,直接为多个高层协议提供服务 突破距离的限制,向城域、广域进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3 工作组以太网接入
3.3.1 工作组以太网的特点 3.3.2 接入面临的问题 3.3.3 以太网馈电(802.3af) 3.3.4 用户接入控制与管理 3.3.5 用户的隔离 3.3.6 以太网接入协议模型 3.3.7 应用趋势
接入网技术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本章教学重点
工作组以太网的主要特点 基于工作组以太网的接入存在的问题 两种以太接入模式:PPP0E和802.1X 以太接入网标准802.3ah概要
本章要求
掌握工作组以太网作为接入面临的问题,以及采用接 入控制措施
工作组以太网提供了很好的IP承载能力
工作组以太网技术可以直接用作可以运营的以太接入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3.2 接入面临的问题
以太网作为接入与工作组方式有很大不同 作为接入是一个公共网络,需要面临并解决:
用户的接入控制与管理问题
用户的身份认证(用户合法?) 用户接入与提供服务授权 记帐与计费 流控问题
以太网正在成为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
以太网组网灵活、简单、易于实现、技术成熟 已是园区网接入的主流 针对电信运营商开发的以太网接入网标准已经出台
IEEE802.3ah,也叫第一公里以太网EFM
以太网作为一种接入技术,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3.2 以太网知识回顾
3.2.1 以太网的诞生 3.2.2 以太网的标准 3.2.3 早期的以太网 3.2.4 现今的以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