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标准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标准与对策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静

课题组成员:

实验单位:第十八中学

实验时间:10月至10月

实验阶段和主要内容:

10月一12月:准备阶段

理论准备,建立课题研究组,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是初步探讨的准备阶段。

1月一12月:研究实施阶段

分解落实课题组成员研究任务,通过实践调查,数据积累,讨论完善理论框架,,探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健康心理状况、标准与具体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阶段。

I月一10月:总结提升阶段

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提交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研究

报告。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标准与对策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未来社会能否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关键是具有绵延不断的学识渊博、科学求实、开拓进取、身心双健的建设人才涌现。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一•支专业技能精湛、心理相当健康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这一使命,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深化的实践中,教育决策者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其组织开展的各种培训工作过程中,似乎大多强调的往往只是对教育新课程理念的灌输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相对被忽视,甚至表现出相当的冷漠。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教学潜能的发挥,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产生其它任何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影响。若要加快对中小学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就必须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二、遵循的理论依据

1、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及分析

我国学者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筛选自测健康评价指标,并在1999年编制了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简称SRHMS),临床上已有应用

研究的报告,但对教师群体应用的研究资料还难得一见。利用SRHMS 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SCL-90,对教师心理卫生现状进行调查,目的是探索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对策,为制定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随机抽取600名教师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测评。按照学校的类型分别向大学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向中学教师发放350份, 向小学教师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556份。其中大学86份、中学343份、小学127份。按照性别分,男性244人、女性312人;按住地分,教师家住在城市的225人,农村的283人,郊区的48人;按婚姻状况分,未婚78人,已婚474人,离婚的2人,丧偶的2人。被调查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包括27个学科,教龄在1〜35年之I'日J,年龄20-58岁,学历从中专到研究生。

2、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吴思孝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遵循:(1)热爱教育事业, 胜任教学工作;(2)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4)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5)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俞国良等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为:(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2)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4)具有教育的独创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都能重视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唐绍文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为:(1)健康的

人格;(2)良好的师德;(3)稳定的情绪;(4)自我意识良好;

(5)

坚强的意志品质;(6)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文献综述

[1]《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心理科学

[3]《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

[4]《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调适》.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5]《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综述》.教育学

[6]《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6月

[7]《教育心理学纲要》韩进之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8]《教师心理训练》李建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吴振宇著《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 年第5期

[10]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上述文献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经验的积累与汲取,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标准与对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将直接

影响到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教学潜能的发挥,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产生其它任何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影响。课题的研究将探究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寻求有效调适与维护,呼唤对教师心理健康更多的关怀。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业,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该课题已经酝酿了较长时间,与同事做过多次切磋交流,并借鉴多处的调查数据,通过亲身调查周围的教师心理状况,现已具备较为充足的实施条件,主要有:

1、本课题研究是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化,素质教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提出的。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教师除了备课、授课、作业以及撰写论文、搞学科研究外,又要面临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上岗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查、公开观摩教学课、学历职称的晋升考核等有关的学习与考试,还有日常工作的考核抽查、升学统考、班主任工作培训与考核等种种压力。基层教师普遍反映,每天需要占80%用于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对付考试,超负荷的工作量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大家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一一累。这种超负荷的劳动和多重责任让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效率降低。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就会难以使教师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教学潜能,难以保证教师能以良好心态参与新课程改革,服务与教育事业。因而,呼唤对教师心理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