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第六章1-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文化
明清王朝出于统治需要,空前强化思想统治。为了
束缚知识分子,采取两手政策。
一方面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尊经 法古的儒家教条; 另一方面推行繁琐考据,大兴“文字狱” 把许 多文人学者的思想禁锢在故纸堆中。
虽然客观上整理了大批文献典籍,但从根本上遏 制革新和创造精神,严重阻碍科学发展。
明清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也表现了积极作用。
如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都强调运 动变化,强调实际经验,强调学以致用,对促进科 学的进步具有指导意义。
李 贽
明朝后期反理学的主要代表。 提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作为是 非标准,反对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 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圣”,“圣 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并提出 “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 的观点和重视功利的主张。
王夫之
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提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 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 地之形,皆其范围也”。 “天地之化日新”,行先知后。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黄宗羲
“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 生物,人禀气以生”。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 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指出:“天 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 非”,所以“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应用完善的法制。
认为温补派“全不知古圣制方之义,私心自用, 著书成家”“古人病愈之后,即令食五谷以养之, 则元气自复,无所谓补药也”,“若果元气欲脱, 虽浸其身于参附之中,亦何所用”。
著述《医贯砭》,对《医贯》猛烈贬斥。
陈修园(1753—1823)
陈修园则仿效徐大椿,撰写了一部贬斥温补派 的专书《景岳新方砭》,对张景岳的温补学说力加 抨击。 其对前人评述虽有正确意见,但亦有偏颇不妥, 常遭后世非议。
中医学的鼎盛
与创新
明~清〃鸦片战争前
AD1368-1840
政治经济
明至清鸦片战争发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南京,国号大明。
公元1644年,满族贵族统治者勾结汉族官僚吴三桂
攻入北京,建立清王朝。
科 学 文 化
明清两代社会比较安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与文
二 临证各科的充分发展
(一)内科学
(二)外伤科学
(三)妇产科学
(四)儿科学
(五)眼科学
(六)喉科学
(七)针灸与推拿 (八)气功与养生
(一)内科学
内科发展的特点:
明清时形成不同学派,并展开了争论。
其中主要是温补派和反温补派。
温补派代表人物:
薛己、张介宾、李中梓、赵献可等; 反温补派代表人物: 徐大椿、陈念祖等。
(一)医学著述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明〃王肯堂辑,吴勉学校
汇辑自《内经》到明代重要医书44种,为较早 汇刻的重要医学丛书。
《古今医统大全》清〃徐春甫编集
100卷,采录明中叶前390余部有关资料。是一 部综合性医学巨著。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撰
广涉各科疾病,是以临证 治疗为主的医学丛书。全书共 分为杂病、类方、伤寒、女科、 幼科、疡医共六科。 “博而不杂,详而有要,于寒
意识形态
明初继续盛行理学,出现王守仁的“心学”。
心学主张“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一切事物的源和 理都是出自人们的心中。 否定实践作用,提倡冥思苦索的思辨主义。 其在教育方面有合理的主张,对儿童教育,应 “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王阳明行草手札
意识形态
陈实功(1551~1633)
陈实功《外科正宗》
设计许多简单有效器械,提高外科手术水平。
如治疗误吞铁针、骨刺鲠于咽部,用一个像龙眼 大小的麻线团,系上丝线,用温水淋湿,让患者急 速吞下,然后扯住留在外面的丝线,徐徐拉出,铁 针、骨刺就会刺入麻团而被扯出。
《红炉点雪》,龚居中撰 《慎柔五书》,胡慎柔撰 《理虚元鉴》,汪绮石撰
(二)外伤科学
明清时期,外科、伤科均有明显的新进展,主要特
点有三:
①对外伤科病证的理论知识提高,形成了不同流派:
陈实功——“正宗派”,
王维德——“全生派”, 高秉钧——“心得派”。
②发明了一些外科手术与伤科医疗用具。 ③外伤科著述增多,出现麻风病、梅毒病最早专著.
张介宾(约1563—1640年)
字wenku.baidu.com岳,著名医学理论家。
学术思想:
反对刘完素、朱震亨以寒凉药攻伐肾阳。
针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提出“阳非有余, 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
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攻伐,创左归丸、 右归丸。 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使有些医家产生滥用温补 方剂的偏向。
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总结17世纪前农业生产经验, 还吸收国外农业知识。
宋应星《天工开物》 总结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 科全书,堪称我国古代科技宏著。 英译本称其为“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学” 日译本称其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他将27年游历许多地方的见闻,记录下来。 留下很多有价值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 资料,特别是有关石灰岩地貌的科学记录,堪 为科技史上最早。
温攻补无所偏主” 。
(一)医学著述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编著,共64卷。
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法、临床各科和本草 方剂等。矫正金元以来寒凉攻伐之弊,以温补为特 色。
全书:楼英《医学纲目》,李梴《医学入门》
丛书:薛已《薛氏医案》,汪机《汪石山医书》
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沈金鳌《沈氏尊生书》
(三)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
我国民间最早的学术团体
——“一体堂宅仁医会” 隆庆二年(1568)或稍前,徐春甫在北京建立.
该会由客居顺天府医家组成,有46人,如徐春 甫,汪宦,巴应奎,支秉中等,都是当时名医。
(三)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
医学会创立的宗旨
①探讨学术。要求会员研究《内》《伤》及四家学术奥秘;
1 医学著述、医学杂志、学术团体
2 临证各科的充分发展
3 方剂学的成熟与发展
4 医事制度与卫生预防
一 医学著述 医学杂志 学术团体
(一)医学著述
明清时期,医书种类日趋丰富,呈现四个特点: ① 受尊经复古思想的影响,对《内经》《伤寒论》
等经典著作的注释大量出现。
② 大型综合性著作纷纷出现。 ③ 大型类书、全书、丛书先后刊刻问世。 ④ 医书由博返约,出现许多小型普及性著作。
②交流医疗技能。“精而益求其精”; ③讲求医德修养。 “深戒循私谋利之弊” “要克己行仁”
④真诚相待,存善去过。成员间“善相助,过相规,患难相济”
“宅仁医会”对该会成员有22项要求
诚意、明理、格致、审证、规鉴、恒德、力学、讲学、 辨脉、处方、存心、体仁、忘利、自重、法天、医学之大、 戒贪鄙、恤贫、自得、知人、医箴、避晦疾。
(一)内科学
此时期其它较著名的内科学著作和医家有:
虞 王
抟——《医学正传》 纶——《明医杂著》
王肯堂——《证治准绳》
龚廷贤——《寿世保元》
秦昌遇——《证因脉治》
李用粹——《证治汇补》
(一)内科学
这一时期内科学发展的另一特点,是有关虚劳 证治的专书大量出现,主要有:
(二)最早的医学杂志
特点: ①内容广泛。
“凡属医门佳话……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 科无不辑入”
②不同学术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者,均可采用刊出,
同时重新意,要求“发前人所未发”。 ③提倡学术民主,文章排列不以作者年资、地位分 先后,而是按来稿的早晚定次序。 该杂志起到交流和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如:药性赋、汤头歌诀等。
(一)医学著述
《普济方》明朱橚主持编纂
收方61739首,集15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是古 代最大方书。明初刊行后,原刻散佚,幸得四库全 书收载保存。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政府诏修
520卷,是迄今类书中,收录医书最多者。
《医宗金鉴》清〃吴谦奉旨御纂
90卷,突出是《正骨心法要旨》。较系统 反映中医学术体系,又注重临床,便于初学, 是具有教材性质的普及性医学丛书。
薛 已(1488—1558)
医学世家,医学造诣较深,著述甚多。
其所著《内科摘要》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以 内科命名的医籍。
学术思想:
受张元素、李杲影响,注重脾胃虚损证;
又受王冰、钱乙影响,注重温补,脾肾并举,以 补中益气丸和肾气丸为治。
薛已兼通内、外、妇、儿、眼、口齿等科,很多 医著被编辑为《薛氏医案》。
建筑技术与生产工艺有突出成就 如北京故宫、天坛的祈年殿、回音壁等宏伟建筑。
《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至六年,解缙等受朝廷之命编纂。为古代中 国最大一部类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正文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
《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雍正年间,陈梦雷、蒋廷锡等受命,编纂的现存古 代一部规模最大、用处最广的类书。 全书1万卷,目录40卷。
反温补学派
清〃徐大椿、陈修园对温补派医学的主张,提出 了反对观点,对温补派所用峻补辛热药加以抨击。
徐大椿、陈修园针对温补派的评述,正确中有肯 定之处,对纠正滥用温补偏向起一定作用,但囿于 门户之见,也有保守主义和意气用事的片面性。
徐大椿(1693—1771)
因家人多病而学医,有五十年临证经验。 学术思想:
顾炎武
“盈天地之间者气也”; “道” 是依存于事物之中;
“非器则道无所寓” 。
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实 学”和“博学于文”。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本章内容 一 传统医学的成熟与昌盛 二 医学的创新趋势 三 尊经复古思潮与经典医籍注释 四 中外医药交流
第一节 传统医学的成熟与昌盛
化上取得多方面突出成就。
造船技术的进步
明代造船技术超过了以往历代。
永乐三年起(1405-1433),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 大船队七次远航“西洋”,曾到达南洋、印度洋与亚非 30多国,最远抵达今肯尼亚的马林迪。 其航行早于哥伦布半个世纪。发展了中国与南洋、 非洲之间的贸易,促进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
陈修园《南雅堂医书全集》
医案:汪机《石山医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二)最早的医学杂志
最早中医杂志——《吴医汇讲》
杂志是定期或不定期出版,不间断发表作者文章 以交流学术思想的文献形式。
《吴医汇讲》18世纪末,苏州医家唐大烈编辑。 从乾隆56年(1792)至喜庆6年(1801),连续10 年间,将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医家的文章 结集,先后出版《吴医汇讲》11卷,合订为一册, 共登载41位作者的94篇文章,成为我国最早医学杂 志性质的刊物。
陈实功《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陈实功著——正宗派
其认为“内之证或不及于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 其内”,重视调理脾胃,主张采用托、补二法。
书中记载了鼻息肉摘除术、咽喉食道内铁针取出 术、截肢术,介绍了枯痔散、枯痔疔、挂线等治疗 痔疮方法。
最早提到奶癣病名、粉瘤、发瘤等。
对失荣的描述是最早对颈部恶性肿瘤详细记载, 并创制“和荣散坚丸”等。
郑和远洋图 (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海洋当时称为西洋)
明中期后,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科学文化。明 朝一些封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在与之接触交往中 受到一定影响,译述一些西方科技、医学书籍。 如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将《几 何原本》前六卷译成中文。
徐光启(1562-1633)
明末著名科学家,第一个 把欧洲先进知识,特别是天文 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 近代科学先驱者。在数学、天 文、历法、军事、测量、农业 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著《景岳全书》为医学史上著名文献。
李中梓(1588—1655)
学术思想:
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 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阳阴并需,而养阳在 滋阴之上” 指出“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 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 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 丸主之。”
著作《内经知要》《医宗必读》
赵献可(16世纪下半叶)
对《易经》颇有研究,且精通医学。
学术思想:
推崇薛已温补学说,反对刘河间主投寒凉及朱丹 溪以知柏泻火。提出治病以养火为主。 发挥命门之说,但过分强调“命门之火”意义, 并把它贯穿于养生、治疗一切方面,有一定片面性。
著作《医贯》
(一)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