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组织理论范式的转换

合集下载

范式转换ppt课件

范式转换ppt课件

三、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企业文化的层次及要素 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一般认为企业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五大要素。 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由外而内分别是——
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三、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
企业的 环境
企业的 价值观
企业中的 先进
企业中的 仪式
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
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 ◇ 范式转换用来描述在科学范畴里,一种在基本理论上从根本假设的改变。 ◇ 企业范式指的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关于企业自身、企业环境、企业中劳 动着的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企业核心层及多 数人所拥有的正统的方法。
范式转换课件

范式转换的 概念及在管 理学中的运

煤矿企业文 化建塑的实 质基础与班

企业文化体 系的构建与 实施

《关于2014
年企业文化建
塑与班组建设 工作的实施意 见》解读

组建设
目 录
一、范式转换的概念及在管理学中的运用
1、范式转换概述
◇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 库恩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
◇ 以企业文化引领班组建设,可以促进班组员工思想统一和良好行为
习惯的养成; ◇ 将班组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塑的重要内容,可以避免企业文化建塑
工作脱离管理实际、只做形式工作。
二、煤矿企业文化建塑的实质基础与班组建设
综上所述——
企业文化建塑的落脚点在班组
企业文化建塑的生根点在班组 班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先进的企业文化要求 班组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先进的企业文化规范

社会系统理论的范式转换与群体行为的自组织突现-组织行为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系统理论的范式转换与群体行为的自组织突现-组织行为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系统理论的范式转换与群体行为的自组织突现-组织行为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20 世纪40 年代到90 年代,具有普遍性理想的一般系统理论及其影响下的系统运动,在解释自然系统方面取得空前成功,而在解释人类社会方面进展缓慢。

而从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系统科学的最新发展强调人类社会是一种复杂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比如包括大量的元素、动态的和多样的相互作用、非线性、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具有历史等特征。

社会复杂系统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来描述社会系统群体行为突现的过程。

进一步说,如何进行社会突现过程的机理及其深层原因的研究。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索耶(R.Keith Sawyer)教授将复杂系统突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社会系统的群体行为突现的研究,认为人类主体交流具有独特的复杂性,需要重视三个层次的研究:个体、个体的相互作用动力学、群体的社会突现的宏观性质,提出了非还原个体主义的突现范式(The Emergence Paradigm),以解释社会群体的复杂现象如何从个体相互作用中产生及传播。

然而,索耶的突现范式依然没有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社会系统群体行为突现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一、社会系统理论三次浪潮的范式转换社会系统理论经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第二次浪潮是源自60 年代至80 年代的一般系统理论,第三次浪潮是基于90年代的复杂动力学系统理论的发展。

[1]7三次浪潮的主导范式依次为:结构范式、相互作用范式、突现范式。

在范式转换中,社会过程的群体行为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系统理论的核心问题。

1. 社会系统理论的三次浪潮社会系统理论第一次浪潮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在第一次浪潮中,帕森斯在其主要著作《社会系统》中,利用系统理论和控制论提出著名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所说的社会系统就是结构,而这种结构预设了系统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系统模块具有其固有的原则。

管理内化与服务外化公共组织行为范式的转换

管理内化与服务外化公共组织行为范式的转换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总第106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4,2010(Sum,106)政治与公共管理管理内化与服务外化:公共组织行为范式的转换楚明锟,周军(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公共行政实践中出现的信任危机,其原因表现为管理不足,服务不到住。

公共组织追求管理内化与服务外化的辩证相统一。

从公共组织管理内化与服务外化的探索来看,管理的范围是逐渐内化的,并形成组织及其人员的自律精神;服务的范围是逐渐外化的,为更为广泛的公众服务。

我们试图构建服务型政府并不是没有管理,而是追求内化管理与外化服务的辩证统一,管理是服务的基础,服务是管理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公共组织;管理内化;服务外化;服务型政府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4—0034—0520世纪的公共行政,无论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就美国而言,美国社会是一个社会“细胞”发育较为健全的社会,从特定意义上讲,美国社会这种自我成长的形态,一方面取决于我们通常认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亦或是具有苏格兰传统的社区自治思想,另一方面就是美国所形成的独特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所形成的行为规则与秩序使得美国社会很容易成长为以“私人部门”为社会主要元素的社会形态。

所以在此种社会背景中,在考察公共行政的活动时,我们往往倾向于用企业组织与公共组织进行比较,前者是节约且高效的,科学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是其生存的法则。

成功的组织往往是在管理上严明、科学、理性化,而在服务上注重时效、细节、关心人。

而公共组织既不懂得节约,又不能很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即管理不足,服务不到位,最终造成公众对公共组织的信任危机。

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类型、特点及其转换

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类型、特点及其转换
1、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即某种学术研究形成一套独特的研究体系,有与前人 不同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有一套收集资料的方式,有一套完整的 研究模式或框架,有共同的认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论。例 如,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人类学功能主义学派,以功能作为自己 的研究视角,围绕文化功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以共时性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式,以民族志田野调查作为收集 资料的主要方法,与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完全不同。 因此,人类学界把功能学派形成之后的人类学称为“现代人类学” ,而把之前的人类学称为“古典人类学”。
一、范式的概念与特征
(一)范式的概念。 什么是范式?范式一般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
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 研究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书中认为:“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我选 择这个术语,意欲提示出某些科学实际实践的公认范例—— 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 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指常 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本学科学者们 认可的一组理论、假说、原则和研究方法的总和。
二是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由拉德克利夫-布朗创建。他的理论是从 “结构”的角度研究功能,认为功能就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相 互调和相互作用,各种社会制度是社会的各种器官,在维护社会整体 持续、稳定、正常运转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其方法是“社会结 构分析法”,关注社会整体如何运行,注重分析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 习俗在维护社会整体均衡运行中的作用。
二是“独立发明说” ,认为各民族、各地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不是传播的结果,而是 “独立发明”的,因为人类的心理一致,物质环境也大同小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 由简而繁、独自发展而来的。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自然辩证法题库一.名词解释:65个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1.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1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在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合作中转变政府职能——《公共服务中的伙伴》述评

在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合作中转变政府职能——《公共服务中的伙伴》述评

在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合作中转变政府职能——《公共服务中的伙伴》述评陈建国【期刊名称】《中国非营利评论》【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重读《公共服务中的伙伴》一书对于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萨拉蒙在该书中深入分析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第三方治理"和"志愿失灵"理论,用实证数据系统地展现了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的实践。

整体来看,该著作在对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互动这一主题的突出强调、非营利组织理论的范式转换及研究方法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但是该著作与既有理论对话不足,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治理的理论逻辑探讨还有待深入。

瑕不掩瑜,作为萨拉蒙的代表作,该著作对于我们推进政社关系改革仍然具有诸多启示。

【总页数】12页(P184-195)【作者】陈建国【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0【相关文献】1.公共服务中的伙伴——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合作提供模式及借鉴 [J], 曾维和2.发展的伙伴:公私机构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合作 [J], 丹尼斯·A·朗蒂内利;李津逵3.探索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扮演的角色:从合作生产到合作治理 [J], 程远;毕荟蓉;翁士洪4.探索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扮演的角色:从合作生产到合作治理 [J], 程远;毕荟蓉(译);翁士洪(译校);5.一部实证研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佳作——评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J], 赵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托马斯库恩“范式理论”

托马斯库恩“范式理论”

范式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通俗来讲,范式就是一个模型或模式。

引申到具体学科,比如旅游学科,就是指旅游学领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基本结构,学科发展阶段中理论研究的主导共识,是学科的研究纲领!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PARADIGM)。

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科学理论不是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个别命题的集合,而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组成的系统整体。

库恩将这一系统整体称作范式范式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长期的探索、教育和训练中形成的共同信念。

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思路,为他们提供了考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共同方法,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其发展确定了共同方向。

“范式”这个范畴虽然系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但任何概念都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明确。

在库恩那里,“范式”这个范畴存在许多概念模糊之处。

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认为,范式是学说的坐标,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科学范式后面是哲学范式。

哲学范式与科学范式:前者制约后者,后者引领、展现前者。

哲学范式决定科学范式,范式决定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决定具体理论,理论决定模型,模型决定模式。

方法是理论的功能,和理论之间不是层次关系。

虽然由于认识机制和利益机制的协整作用,在同一个范式基础上会产生学术观点基本相同、学术荣誉等既得利益和学术目标基本一致的“科学共同体”,对共同体外的学说和学者会产生“异体排斥”,但任何一门科学的真正进步,都最终要表现为范式的转换。

不同的参照系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参照系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不同范式之间也不是并列的,而是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

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转变

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转变

《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转变》摘要:要: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梳理缺乏动态的、多维的视角,本文运用发生学的视角对其理论范式的诞生、转变过程进行梳理,发现现实城市化进程和理论迭代进程相互作用,但前者占主导因素,在此方法下,西方城市社会学范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管是从无范式阶段到人类生态学的建立,还是从人类生态学到新城市社会学的转变,以及新城市社会学范式之后新范式的崛起,都不能脱离两个主要因素——现实城市化发展进程、理论的迭代进程,人类生态学范式内部历经了古典人类生态学、新正统人类生态学、社会文化生态学阶段王冠鑫摘要: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梳理缺乏动态的、多维的视角,本文运用发生学的视角对其理论范式的诞生、转变过程进行梳理,发现现实城市化进程和理论迭代进程相互作用,但前者占主导因素。

城市化进程推动着相关的研究视角、理论范式的创立、转换;人类生态学范式自建立起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地自我更新,新城市社会学则建立在城市新变化和对原有理论的批判补充上。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范式转变;发生学一、前言现在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状况是:旧有的范式依然存在,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依然具备解释力;新的范式在批判替代旧理论的同时,遭受各种质疑;理论范式内部则呈现出自我更新并确保自身权威的趋向。

通过探讨新旧理论范式的这个过程,可以为城市社会学范式演进提供更多的启迪。

学者王光荣对人类生态学的局限进行解析和完善。

[1]黄怡介绍了新城市社会学的“新”特点和趋势。

[2]蔡禾则对比两种范式得出人类生态学研究竞争与选择如何影响群体、组织的空间关系以及群体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城市环境;新都市社会学则注重研究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城市空间组织和空间形式如何成为特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以及在都市重建和都市发展中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

[3]类似文献中对理论范式转变的系统梳理是线性的、截面的,本文将用发生学的角度弥补这点疏漏,呈现理论范式变化的动态过程,这种努力并不是教科书式的知识罗列,就在于它是从范式的背后话语逻辑来理解范式的转变;而且这种解析没有脱离了城市化的现实发展,因为这套逻辑的基点就来自于社会现实。

管理学的意义虚无_境界考察及价值反思_胡国栋

管理学的意义虚无_境界考察及价值反思_胡国栋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总第169期)管理论坛收稿日期:2014-04-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组织理论和组织治理研究”(11&ZD15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西方管理思想的演进逻辑及其范式转换研究”(13AGL00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演化视角的管理移植与跨文化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L13DGL037);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度青年培养项目“基于拟生物演化模型的中西方管理模式起源与移植研究”(DUFE2014Q29)作者简介:胡国栋(1983-),男,山东成武人,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与组织理论研究;孙立群(1985-),男,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MBA 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管理学的意义虚无、境界考察及价值反思胡国栋a ,孙立群b(东北财经大学a.工商管理学院;b.MBA 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性假设、对立与控制思维及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使其科学性充分彰显而消解了其艺术属性与实践相关性,进而导致管理学意义世界的虚无。

意义世界涉及境界问题,以冯友兰提出的人生四大境界理论考察管理学的价值意义系统,发现管理学具有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伦理管理与审美管理四大境界。

当前的管理学研究需要由功利境界向道德与审美境界提升,寻求管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范式的整合路径,发展管理学的伦理维度并将之由管理研究的边缘推向核心地带尤为必要。

关键词:管理学;意义世界;人文主义;价值反思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543(2014)05-0119-08自1911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至今百年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管理学中的工具理性不断张扬,科学主义的话语霸权逐渐主导了管理学中各个层面问题的研究,由此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管理学中意义世界的荒芜。

制度化组织:塞尔兹尼克组织与公共行政思想述评

制度化组织:塞尔兹尼克组织与公共行政思想述评

制度化组织:塞尔兹尼克组织与公共行政思想述评作者:李学来源:《公共行政评论》 2014年第2期李学【摘要】组织理论是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塞尔兹尼克的组织思想对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旧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的代表性人物,塞尔兹尼克反对将组织视为简单工具的错误认识,认为组织具有自身的社会属性和权力结构,并对组织管理产生深刻影响。

论文在阐释塞尔兹尼克制度化组织思想的基础上,剖析其在组织研究方面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并从理论层面分析其组织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制度分析组织结构—功能主义经验研究领导【中图分类号】D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14)02-0141-21李学,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

基金项目:厦门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成果。

一、导论现代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无法回避社会治理过程中组织行为的影响。

因为“政策的内容不仅取决于官僚组织的行为,而且取决于其决策的内容。

”(Kaufman,2001:20)组织学的研究也一直是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

塞尔兹尼克(PhilipSelznick)作为组织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备受著名组织社会学家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推崇,将其与“现代组织学之父”巴纳德(ChesterI�Barnard)相提并论,指出“巴纳德和塞尔兹尼克是重点关注组织作为利益联合特征的先驱学者,二人都认识到组织不仅是技术生产系统,为了在其存在的环境下生存,它同时还是适应性的社会系统。

” (Scott,2004:2)塞尔兹尼克在研究组织现实的同时,非常注重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实现了行政学和组织学的完美结合,诸多思想创见对于其后公共行政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称其为最贴近公共行政的组织学研究者。

作为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大师级人物默顿(RobertKingMerton)的学生,塞尔兹尼克属于早期制度与组织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其思想深受韦伯(MaxWeber)、帕森斯(TalcottParsons)和默顿的影响,注重组织研究的经验主义方法,关注解释组织行为的具体原因,致力于中观层面的研究,发展了组织研究的经验主义路径;在师承的基础上,塞尔兹尼克突破了古典组织理论学派将研究视界囿于组织内部因素的狭隘观念,关注组织外部制度因素对组织管理造成的影响,视组织为开放的系统,使组织理论更加符合真实的社会过程;无论在组织社会学,还是在行政管理的研究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组织理论的回顾及其发展趋势

组织理论的回顾及其发展趋势
们组织 了经济 、社 会和政治 组织 ; 有组织 的活动需 求导致 了管理 的产 生 ,而管理 的 目的在 于行使 某些
威 克、穆尼 和 赖利 等人 的管理 原则 ,如 专业 分 工、 权力与责任 相称、纪律、命令一致性等。
2 . 二 十世纪 2 0年 代 开 始 的 “ 新 古 典 组 织 理


组织理论在管理理论 中的重要地位
组织是现代社 会 的重要 特征 ,它在我们 的生活
英 国教授 D. S . 皮尤在 《 组 织理 论 精 粹 》一 书
导言 中讲 到 组织理论可 以定 义为研究组织 的结构、 职 能和 运转 以及组织 中群体和 个人 的行 为 ”与 关注 领 导、激励 以及组织 中的团 队过程 的组 织行 为学家 相 反 ,组织理 论家更倾 向于把 整个组织 或宏观 的 目
形式 : 泰 勒 的科 学管理 运动及 法约尔、 吉利克 、厄
切 管理 学理论说 到底都是 由以组织理 论 为基
础 的。关于人、组 织和管理 三者之 间的关 系 ,美 国
丹尼 尔 ・ A・ 雷恩认为 : 原始状 态下 ,人们面 临着 自 然资 源普 遍稀 少和 敌对 的 自然环境 ,由此产 生 了人 民的经 济、社会和 政治 的需求 ; 为了满足 需求 ,人
以上三种 分类方式都 有各 自的合 理之 处和局 限
3 . 现代组织 理论。包括 二战 以来 出现 的各种 组 织理 论 ,主要有系统学派 的组织理论和权 变理论 。
( 二 )三种视角说
S c o t t 根据 人 们对 组织 的定 义不 同 ,提 出了三
性。第 一种 分类 以时间 为基 础 ,理论 的发展脉 络清 晰 ,但 一定 程度上 忽视 了理 论 之间的 内在联 系 ; 第

英语写作研究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

英语写作研究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

英语写作研究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作者:蔡力为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36期文/蔡力为【摘要】近些年来,英语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问题逐渐突出,引起了教育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也引发了英语写作教学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状态下,需要站在理论引导的层面上,提升英语写作研究的力度,从而来有效强化英语写作内容的理论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英语写作;范式转变;理论;传承【作者简介】蔡力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英语写作的雄辩术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古典修辞学,在经过提炼与升华之后,三部曲的训练形式的轮廓逐渐形成。

修辞学的思想对修辞写作教学与研究的影响力相当大。

在当今社会,英语写作教学也有当时的痕迹,英语写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涵盖着创意、行为与组织等,这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肯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学者也逐渐提起对英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重视,这也使得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成为当今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学科知识语言学的最新理论研究显示,在语言体系的研究当中,需要在广义与狭义的角度上对语言的学能进行分析。

站在广义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语言的学能涵盖着感觉运动体系、概念意念体系与递归运算机制三个不同的板块,这使得无限表达方式逐渐成为可能。

相对应的,站在狭义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语言的学能仅仅涵盖着递归的特征,这成为人类语言当中比较特殊的语言学能。

广义层面上的语言学能的研究内容可以更为全面地对语言体系之外的进化性动因进行解释,相关的内容显示,语言学研究需要站在跨学科的视野角度上,与生物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型的理论假设内容,逐渐探寻出能够促进语言学能体系发展的动力。

随着语言理论学科内容的发展,相关的研究人员开始摆脱学科的限制,开展跨学科的写作研究。

从广义的语言学能的角度上进行分析,需要对传统的研究范式所呈现出的束缚进行突破,对不同类型的行为因素对英语写作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强化英语内容写作过程当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也可能成为促进英语写作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进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进

象作 出进 一 步 解 释 。从 经 济 学 的 发展 看 ,直 到 2 O
世纪 3 O年 代 ,由 于英 国 的罗 宾 逊 (. bn o ) J Ro is n 、 美 国的 张 伯 伦 ( C a el )和 德 国的 冯 ・ H. h mb r n i 斯
型化和 生产 集 中度 日益 提 高的 同时 ,垄断 与寡 占型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第 4 3卷第 5 期
西北师大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 fNo t we tNo ma Un v r i ( o ilS in e ) o r a r h s r l o i e st y S ca ce c s
Se .2 06 p 0 V O143 N O. . 5
西 方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及 其 研 究 范 式 的演 进
刘 俊 杰
( 西 师 范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广 西 桂 林 5 1 0 ) 广 4 0 3
[ 摘
要 ]分 析 不 同 市 场结 构 背 景 下 各类 微 观 主 体 的 竞 争 行 为 和 竞 争 绩 效 ,探 讨 政 府 规 制 政 策 的 选 择 ,是 长 期 以 来 西
[ 键 词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市 场 结 构 ;竞 争 效 率 ;结 构 主 义 范 式 关
[ 图分类号]F0 29 中 6 .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0 —1 2 2 0 ) 50 2 —5 文 0 196 (0 6 0 —1 80


“ 歇 尔 冲 突 ” 与 结 构 主 义 范 式 的 产 生 马
市场结 构 以及卡 特尔 、托 拉斯 等垄 断组织 也 大量 出 现 。市 场势 力 与资 源配置 效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矛 盾及 由此 造成 的

管理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_以复杂性科学为研究视角_胡恩华

管理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_以复杂性科学为研究视角_胡恩华

第15卷 第1期系 统 科 学 学 报Vol 115 N o 112007年1月JOU RN AL O F SYST EM S SCI EN CE Jan.,2007文章编号:1005-6408(2007)01-0074-05管理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以复杂性科学为研究视角胡恩华,刘 洪(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新范式,复杂性科学的引入则为这种新范式的产生与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的转换提供了一个思想框架。

基于此,以库恩的科学范式思想为基本脉络,在范式转换的层面上对每一时期管理思想发展过程进行剖析,以探讨管理科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逻辑,并着重分析了复杂性科学范式成为管理科学新范式的四个方面原因。

关键词:管理科学;范式;范式转换;复杂性科学中图分类号:N 941;B0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5-09-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204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03JB630015)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0规划项目资助作者简介:胡恩华(1971-),男,安徽怀宁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复杂性管理和技术管理。

1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新技术与高科技高速发展、知识在社会进步与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并成为关键因素的新时代,一个电子商务、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新时代。

新时代的到来,使得属于工业经济时代建立在牛顿力学范式基础之上的垂直组织、综合一体化、等级经济、指令与控制组织等观念正在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外援型、规模最小化、利润中心、网络、多种多样的其他组织形式等概念[1];新时代的到来,使得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等都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对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有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变革带来的新问题对新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渴求。

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_赵书山 (1)

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_赵书山 (1)

第28卷第1期孝感学院学报VOL.28 NO.1 2008年1月J O URNAL OF X I AOGAN UN I VERS I TY J AN.2008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赵书山(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摘 要:关于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演变,无论是按照历史阶段划分还是从范式转换角度探讨,都不能很好地理清百余年来公共行政学演变过程及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之间的关系。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我们认为公共行政百余年来始终贯彻着公共意志这一条主线,呈现出从学科的提出与形成到丰富与发展,直到今天的成熟与繁荣时期。

即使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来分析,公共管理学实质上仍是公共行政学的延伸,即融汇了公共管理范式理论的公共行政学并非是自身的结束,而是其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历史演变;发展趋势;公共管理学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08)01-0014-0518世纪末美国学者W.威尔逊的 行政之研究 一文的发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在这百余年时间里,公共行政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过程,呈现出多范式的理论模式。

但公共行政思想的发展是如何演变的,是否真的存在一个范式的替代与转换过程,并在范式的转换过程中实现了公共行政学领域内的科学革命,对此,理论界争论不一。

本文力图对前辈的探讨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揭示出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一、关于公共行政学历史演变阶段的划分及范式转换的争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公共行政学特别是以 行政 作为研究对象的政府管理研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的研究方向是1887年威尔逊的 行政之研究 一文所确定的,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怀特的 行政学研究导论 和1927年威洛比的 公共行政原理 两本书的出版为标志。

范式转变

范式转变

效果研究的传统第一阶段:万能效果阶段,魔弹论,大众社会理论,本能心理学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第三阶段:强大效果的重新发现,使用与满足,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及知沟假说第四阶段:(协商性的媒介影响论)协商效果论1、魔弹论或靶子论皮下注射论20世纪初30年代末主要内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媒介的讯息导致受众个体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由于受众没有共同的习惯和传统等来自他人、社会的制约。

大众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直接的和同一的,因而效果是强大的。

产生原因(时代背景):首先,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

其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一般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形式的宣传或说服活动的包围之中,也使得人们处处感受到传播的力量。

此外,这个时期的传播研究在学科背景上主要受到社会学的大众社会理论和心理学的本能心理论的影响。

缺陷:过分扩大大众传播的影响力,忽略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从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该时期的经典研究: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等。

2、40年代初到60年代初,有限效果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众多的中介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强化受众的既有态度而不是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需要受到心理因素、媒介本身条件的制约;大众传播只有在中介因素不起作用或也在促进态度改变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效果。

所谓的有限效果论并不是说媒介毫无影响力,而是强调媒介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结构和情境下运行的。

有效效果范式的假设1、经验主义社会研究方法能被用来通过归纳研究过程而形成理论。

城市治理理论的范式转换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城市治理理论的范式转换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城市治理理论是研究城市发展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发展的多元化,城市治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转变。

范式转换是指在学术界中流行的理论范式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城市治理理论的发展中,也曾经出现过范式转换。

早期的城市治理理论被称为“纵向范式”,主要关注的是政府的角色和作用。

后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多元化和公众参与的增加,城市治理理论出现了“横向范式”,强调了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公众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

对于中国来说,城市治理理论的范式转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发展的多元化,城市治理理论也需要相应地转变。

需要更多地考虑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公众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并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协调。

这有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城市发展
为了促进这种转变,中国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包括:
•强化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公众参与机制,如民意调查、公众咨询、公众论坛等,让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决策过程中。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政府可以通过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让这些组织在城市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城市治理的透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组织理论范式的转换2010年12月25日13:32 来源: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7罗珉【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组织理论范式的转换,开始了关于组织的话语、组织的建构与批判,以及组织范式自身变革的对话。

更重要的是,组织理论范式的转换,显示了组织发展的新话语、新思维,加快了组织理论新范式的传播。

【关键词】组织概念/自组织/新型组织范式/组织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组织理论范式发生了转换。

传统组织理论机械论(mechanism)坚持的是一种基于认识论的主体与客体二分法,强调的是行为个体(agent)、单个组织的独立性和分解模式。

但在组织理论的新范式中,关系论(relationalism)的视野正在逐步取代还原论(reductionism)、构成论(constitutionalism)、实体论(substantialism)和目的论(teleology)的观点,主张行为个体、单个组织只有在与环境、背景的关系中才能够生存、定义、描述和认识。

一、自组织概念的提出今天,自组织概念正在被引入组织理论概念体系,其结果是使组织的形态和边界变得模糊起来,与此相对应,组织范式也发生了转换。

在组织理论范式中,组织化有“自组织”(to self-organize,self-organization)和“被组织”(to be organized)两种。

长期以来,传统的组织理论范式强调的是“被组织”或“他组织”。

所谓的“被组织”是指组织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如果受到外界的特定干预,那么其结构和功能是外界强加给组织系统的,外界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组织系统。

或者说,被组织是事物的组织化,不是它自身的自发、自行、自主、自我组织,走向组织化或有序化的过程,而是被外部力量驱动的组织过程或组织结果。

在有些情况下,人们为了便于与自组织理论相对应,又把“被组织”称为“他组织”(heler-organization)。

所谓的“他组织”是指组织系统在受到外界的特定干预(即外组织力)下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

组织理论新范式强调的是“自组织”。

所谓的“自组织”,是指事物通过自发、自行、自我组织而走向组织化或有序化的过程。

自组织系统无需外部指令而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行创新、自行发展,自组织是一个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

“如果一个系统在获得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该系统是自组织的。

这里‘没有受到外界的特定干预’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是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且外界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的。

”[1]我们认为,自组织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演化的和自我进化的概念。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组织内部产生的隐性知识本身具有一种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推动组织功能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组织内部的要素构成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从这一视角看,自组织是指一个组织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来不断降低自身的熵含量,提高其有序度的过程。

如果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自组织变化的结果就演化成一种林毅夫教授所说的自生能力。

所谓的自生能力是指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企业组织)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上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企业获得自生能力的基础是要顺应由相对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

[2] 在我们看来,自组织概念的提出与组织理论概念的发展直接相关的。

正是开放性、演化性和时间性被引入到管理学概念体系,才使组织的自身概念不断被修正或重新定义。

组织“不再被机械论的世界观描述为被动的事物,而是关联于自发性的运动(autokinesis)”[3],或者说是“自组织”[3]。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说法,开放式系统存在于“远离平衡”的条件中。

这种开放式系统是动态的、自发的、变化的和进化的,从系统的变化过程中会产生某种高度复杂的秩序形式,形成新的模式和条件。

重要的是,普里高津和斯唐热区分了可逆的“平衡结构”和不可逆的“非平衡结构”及“非耗散结构”,而后者正是自组织的,具有不可预测性、突现性和同时性变化的特征。

可以这样说,在物理学、化学和进化生物学这些领域,物质的能动概念衍生了“自组织”与“抗平衡”的概念,并将生命过程与机械过程区分开来。

但在组织及其管理世界里,关系概念衍生了“自组织”与“被组织”的概念。

在有机性关系思维下,组织不再被视为按照统一规格制造出来的“机器”,而是自组织的能动生命过程,组织作为生命系统自发并同步创造着其自我更新的条件,创造着进化的复杂性。

[4]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组织概念的提出是与“组织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的概念有关,作为个体的人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其重要性绝对不容忽视。

作为个体的人其随机性在组织系统寻找各种可能性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个体的人其生成、演进和进化等特性是在混沌和随机过程中产生的,而自组织概念最能够体现这些特性。

自组织概念意味着在组织及其管理中允许个体有更大的随机性和自由度。

自组织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人将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利用已有知识来创造新知识,使人真正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将自组织概念应用于组织管理,将使各类组织对其下属单位的管理从控制经营向自主经营转变,从他组织概念向自组织概念转变。

我们认为,传统组织理论和科层制组织形式的一大疏忽,就是没有考虑到专业化分工所形成的知识分化。

知识的分化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知识的增长,知识的利用方式和转移途径正在发生重大的调整与变化,以众多特殊条件为附属物的专门知识由于其使用价值高而正在逐渐成为被社会组织所利用的主要知识类型。

因此,组织形式必然要从科层制组织形式的“他组织”或“被组织”范式转向“自组织”范式。

与自组织概念有关的是组织边界的重新确定问题。

这既涉及组织的物理边界的界定,又关系到组织的心理边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的确定。

组织概念的变化使组织的心理边界发生了变化,从人们的自我意识的角度看,自组织可以看成是主我(I),主我是指行为个体是一个对自己进行组织的自我主体的自我意识;而被组织则可以看成是宾我(me),宾我是指一个外界强加给组织系统的、使其能够被称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心理概念①。

自组织的心理边界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行为个体通过能够自我调整和自我监控的一定范围来确定的,本身既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

从社会认知的视角(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看,自组织过程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产生了群体独特的、一致的知觉和行为,形成了群体认同(group identification);群体认同使组织中的行为个体倾向于以符合群体规范和常规的方式知觉并行动,使组织内行为个体的行为相似性增强,进而又使自组织群体与被组织群体的差异性变大,并形成不同的组织行为与心理边界。

行为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增强是自组织发展的动力,自组织群体与被组织群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自组织内的行为个体既具有自我独特性的知觉和行为,又以群体内行为个体的行为相似性来提升群体的社会同一性(social identity)。

据此,我们可以重新定义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组织是一个不断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的自组织系统和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过程既包含了秩序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又强调突现(emergence)、或然性(probability)和创生(creation)。

按照这种新范式,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就成为组织生命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范式原则,但它必须以过程性、演进性的新视角为补充。

应当看到,自组织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认识组织系统的自组织现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使我们对社会组织这个“社会人造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的动力源泉、前提条件、组织形式、过程途径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为组织理论新范式的思维方式形成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二、新型组织范式的出现新型组织范式发端于彼得·德鲁克1988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

德鲁克(1988)指出:“20年后的典型大企业,其管理层将不及今天的一半,管理人员也不及今天的1/3。

在组织结构、管理对象和控制范围上,这些企业将和(20世纪)50年代以后崛起的、今天仍被教科书奉为经典的大制造业公司没有丝毫相似之处,而更接近于那些被现在的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所忽略的组织。

在我的脑海里,未来的典型企业应该被称为信息型组织。

”[5]德鲁克认为,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组织,虽然也生产和制造产品,但其组织形态和整个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都将发生巨大变革。

企业组织将更倾向于采用专家型结构,“它(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

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其组织类型更像是医院或者交响乐队,而非典型的制造企业。

”[5]“传统部门的职责将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负责标准维护、人员培训和工作分配,而不具体处理事务。

”[5]德鲁克在这篇论文中强调了坚持以人为焦点,在此基础上加上信息化的扁平型组织结构的“基于信息的组织理论”,这种理论也可以称为注重人的自我实现的“柔性组织理论”(flexible organizational theory)。

德鲁克强调:“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将无可选择地以信息为基础……导致这种变化的还有经济学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对大型企业的改造甚至重新创业。

然而,最终导致这种变化的还是信息技术。

”[5]德鲁克认为,这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大型组织,将会“拥有更加‘扁平’(flat)、层级更少的结构”。

[5]德鲁克把知识社会中的组织管理方式概括为“从指挥到信息”[5]。

德鲁克认为,在棒球比赛中,组织结构、队员的行为方式是相当固定的;而在网球双打中,队员的行为是完全受实时信息支配的:两个队员之间没有固定的上与下、主与从的关系,几秒钟以前是A选手配合B选手,几秒钟过后又反了过来。

这是一种典型的“应急式领导力”(emergent leadership)或“随机应变性领导力”(contingency leadership)[5]。

美国管理学家维多利亚·格里菲斯(Griffith,1998)认为,“应急式领导力”概念的理论基础是一种被称为“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的管理哲学。

这种理论认为,在一个与外界保持信息畅通的系统中,系统的秩序和创造性就会自然形成,组织新范式的实质是“让创造力来管理组织自身”。

[6]这里,我们注意到,无论是专家型组织,还是信息型组织,德鲁克所强调的“基于知识的、本质上是自我传导的”组织范式,实质上是一种“自组织”和“自我管理”范式,而不是传统的“他组织”和“被管理”范式,它既包含了自主性(autonomy)、知识员工(knowledge workers)、授权(empowerment)、扁平型组织结构(flat structure)、有机体(organism)、员工自我控制(self-control)、任务导向(task orientation)等概念,说明自组织具有共生共荣、相互依赖的成员群体等多个组织要素,也包括了通过原则中心领导(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宗旨(purpose)、使命(mission)、目标(goal orobjectives)和政策(policy)来影响组织的自组织活动方式的思想,这些影响组织自组织活动方式的因素决定了组织的活动边界和活动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