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以湿地公园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1
湿地公园源自文库物
2、乔木+灌木型配置模式
此模式具有乔木和灌木二层结构,设计时以常绿乔木为背景,前面栽植色彩鲜艳的 灌木以提高灌木的观赏效果,或通过灌木的配植更好地突出乔木的形态和姿色,使 湿地公园呈现变化丰富的优美景色。该模式能形成半密闭空间,适用于服务设施绿 化区和科普教育馆等场所。
Page 17
湿地公园植物
②片植沼生植物配置模式,如芦苇荡,成群的鸟儿飞翔于湖面,戏穿于沼生植物之间, 为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增添了不少野趣。
Page 18
湿地公园植物
③乔木+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模式配置,乔木在配置上为自然式栽植,在下层种植花 叶芦竹、再力花、香蒲、灯心草等沼生、湿生植物或挺水植物,以高低错落、层次 分明的艺术手法形成良好的湿地植物景观。另外,沼泽区可以设置汀步或铺设栈道, 引导游人进入深处,欣赏奇妙的沼生花卉或湿生乔木,体会大自然的独特气息。
空间与景观规划设计
湿地公园
空间?
Page 2
Page 3
Page 4
空间和植物空间的概念
空间: 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芦原义信) 园林空间:
园林空间是由山、水、建筑、植物等诸多因素所构成的大小不同、景象各异的多种 形式的空间的组合。从根本上讲,它是依赖和凭借感觉器官来感知和体验的。
植物造景:
西沙湿地保留了大部分的现状植物,其植物生长呈现自然形态,因此,我们可以在其中 看到很多的自然群落;在区块与陆地交接带,由于公园刚刚开发,能明显看到许多人工 种植痕迹,如一些速生的旱柳林带以及落羽杉苗木等,而在公园内的一些活动场所,也 能看到许多植物造景的群落。 (1)入口区 西沙湿地公园入口简单大方,并在入口处设有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中心为架起在泥滩 上的木制房子,隐约在旱柳林后,结合木栈道以及木栅栏,形成同一种体。整个入口给 人清新明朗亲近之感。 (2)人工旱柳林区 西沙湿地的植被由陆向海以人工林—灌丛—高草挺水植物—低草挺水植物—浮水植 物的群落方式过渡,因此在入口处滩涂岸边总能够看到种植良好的旱柳人工林,这样不 仅将公园与外界有一定的隔离,同时也丰富景区内植物景观的竖向变化。
Page 16
湿地公园植物
4、湿地公园沼生和湿生植物配置模式 沼泽区为湿地公园景观中最独特、最丰富的区域,也是湿地野生生物最重要的栖息 地。沼泽区植被丰富,植物喜湿,亦耐干旱,主要为沼生、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群 落。 配置模式: ①单层乔木配置模式,高大的湿生乔木如池杉、水松、落羽杉和湿地松等以树阵式 排列,因其树体高,耐水湿,抗风能力强,能形成良好的湿地植物景观
4、灌木+地被/草坪型配置模式
花灌木观赏特性较强,常常作为景点之重点缀使用,从而形成植物景观特色。灌木 可被修剪成绿篱,还可与地被植物一起配植形成花带、花坛,以营造热烈气氛。该 模式可形成半开敞空间,适用于湿地公园入口处、服务设施绿化区、科普教育馆和 游乐区等场所。
Page 22
案例分析———以上海崇明西沙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为例
“模糊型”植物空间组合模式
“焦点型”植物空间组合模式
Page 9
园林植物空间对比关系
内向和外向
内向和外向作为相互独立的2种倾向,不仅存在于建筑的空间组合之中,还存在于园林植物空 间的组织中。园林植物空间强调围合感和私密性,总体以内向布局为主,但也有其局限性。当 草坪空间过大,而围合的植物高度又有限时,所形成的植物空间就显得空旷单调,缺少私密性, 甚至还可能因为失去正常的尺度而得不到应有的空间感。因此,较大尺度的园林植物空间,应 增加树丛分隔。 但是完全内向布局很难兼顾从内往外看和从外部欣赏的景观效果,面对这种情况,要综合运用 内向布局与外向布局2种手法。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应根据周围环境的不同区别对待,对于外部 景观较好的面,可以以外向布局为主;对于需要隔离的面,以内向布局为主,保证私密性和围 合感。
Page 11
湿地公园
Page 12
湿地公园植物
植物是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最具有生命力和代表性,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 元素,因此,植物配置成为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湿 地公园植物配置是从植物要素特征(颜色、大小、质地和形态等)出发, 根据湿地公园的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态习性,运用一定的科学与艺术手法, 构建多种植物配置模式,将其组合成适合动植物、微生物栖息的、具有一 定美感的整体植物景观画面,构建或再现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
空间中进行空间景观艺术性的塑造。因此植物空间的影
响因素主要有植物的形态、色泽、位置、大小、质感、 气味、封闭性和通透性等。
Page 7
园林植物空间形态的构成方式
“口型”植物空间组合模式
“U型”植物空间组合模式
“L型”植物空间组合模式
Page 8
园林植物空间形态的构成方式
“平行线型”植物空间组合模式
Page 15
湿地公园植物
3、水边植物配置 此区域为水域和陆地或沼泽地的过渡地带,水深0.3m以下,可配置以线性叶为主的 禾本科、莎草科和灯心草科等湿生高草丛和部分挺水植物。如香蒲、菖蒲、水葱、 美人蕉、水鳖、莼菜、三白草、纸莎草、灯心草、花叶芦竹、菰、伞草、水生鸢尾 类、千屈菜和再力花等。利用丛植、片植和散植的配置方式,点缀于水边,具有倒 影入水、疏落有致的景象,使湿地陡然增色,野趣十足。
园林植物空间: 园林中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组成各种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空间环境,称为 园林植物空间。 植物空间营造概况: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由水平地面(地被、草皮等)、顶层覆盖面(乔木树冠枝叶等) 及竖向垂直面(列植乔、灌、绿篱等)单独或者共同组成的具有实体性或暗示性的 范围组合而成。
Page 5
园林植物空间类型
一般来说,园林植物空间是由基面、竖向分隔面以及覆盖面三个构成面单独或共同 组合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空间的三个构成面在室外环境中,以 各种变化方式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开敞植物空间、半开敞 植物空间、覆盖植物空间、竖向植物空间和完全封闭植物空间。
Page 6
Page 10
湿地公园
湿地: 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 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 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 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 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 适度的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 两类 。
园林植物空间特点和影响因素
植物景观空间的特点: 第一、空间构成的材料是有生命的有机体。 第二、空间的形态为有机形式、类型多样、
形态复杂。
第三、空间形态处于变化和运动之中。 第四、园林植物空间的尺度变化幅度大。 植物空间影响因素:
园林植物是生命的有机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
变换、生长环境的更替、表现出多变的形体和丰富的季 相变化。它们对空间的创造和分隔不是孤立、生硬的。 而是利用生命体的生长、变化,在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
Page 19
湿地公园植物
5、湿地公园岸线植物配置模式 湿地公园的岸线植物不仅丰富了水面色彩,而且对水域、沼泽地和陆地的植物景观 起到了自然过渡作用。岸线植物的配置要根据湿地公园驳岸的性质进行设计,而水 体驳岸又以石岸和土岸居多。 规则式石岸线条比较生硬而枯燥,需要配置一些合适的植物种类,借其枝叶遮挡来 弥补其生硬之处。如垂柳、花叶假连翘、勒杜鹃和云南黄素馨等,其细长、柔软的 枝条垂至水面,将石岸盖住,枝叶临水飘拂、婀娜多姿,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自然式石岸一般由英石堆砌而成,其线条自然丰富,选用形态优美的植物如蜘蛛兰、 美人蕉、肾蕨、龟背竹、大春羽、菖蒲和花叶艳山姜等点缀其中,有藏有露,虚实 结合,使景色更富野趣,生机盎然。 土岸的植物配置要结合其曲折蜿蜒的地形,以自然式的配置方式,使景观疏密有致、 自然有趣。可根据土岸面积的大小进行设计。对于小面积带状土岸,可考虑用多年 生花卉结合湿生植物布置花境,并利用不同种类与数量的乔灌木以丰富景观,营造 乡土花境景观,充分利用花木的各种属性,展现其与所在环境主题相协调的意境美, 以此强化环境主题,突出环境特征。对于大面积块状的土岸,可考虑用疏林草地的 形式逐渐延伸到沼泽地中。
3、乔木+地被/草坪型配置模式
此模式具有乔木和地被/草坪二层结构,可形成开敞空间。利用乔木和地被/草坪组 成的植物群落,主要靠草坪或鲜艳的草本花卉衬托乔木的群体美或个体美,营造出 空旷的植物空间景观,进而产生明朗、简单的视觉景观效果,还能形成良好的透景 线。服务设施绿化区、休息小广场、游乐区和科普教育馆等均可使用该模式进行植 物配植。
主从与重点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不论其规模大小,为突出主题,必使其中的一个空间或由于面积显著大于 其他空间,或由于位置比较突出,或由于景观内容特别丰富,或由于布局上的向心作用,从而 成为整个空间的重点。此外,雕塑小品一般也设置在该空间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主从与重点不仅体现在空间尺度上,更体现在空间的植物景观内容上。即围合空间的植物群落 也要有主从和重点,若主从不分、一律对待,必然会使整体流于繁杂、纷乱,以至失去重点。
Page 13
湿地公园植物选择
1、原有植物保留 2、乡土植物种植 在植物景观营造中,选取了众多乡土植物,体现了既有地域特色,同时又在空间上合理布局, 丰富了植物景观的层次。
3.特色植物种植
在植物景观营造是应该根据其原有植被情况,结合场地的历史及文化内涵,营造出具有强烈场 所记忆感。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应利用或恢复原有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构造原有植被系统, 尽量避免外来种。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比如: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忍受能力大小因植物的生 活类型不同而异,一般为:挺水植物>漂浮、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比如考虑水质净化的功能, 有研究表明对于污染物的吸收积累能力为:沉水植物>漂浮、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根系发达 的植物大于根系不发达的水生植物。
Page 20
湿地公园植物
6、湿地公园陆生植物配置模式 湿地公园陆地部分包括休息小广场、游乐区、林阴道、防护林带、科普教育馆以及 服务设施绿化区等多种场所,因此,陆生植物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场地的需要,根据 场地所要突出的观赏性或使用性或生态功能进行设计。如果需要突出观赏性,则考 虑选择具有美丽的花朵、果实,树干散发芬芳的树种,这些树木形态优美或色彩丰 富;如果突出使用性,则考虑选用更多能提供树阴的植物;如果突出生态功能,则 考虑选用枝叶茂盛及生态效益好的植物进行配置。 1、乔木+灌木+藤本+地被/草坪型配置模式 此模式应用于空间较大的组团绿地,采用多层次的配置组成复层林,将乔木、灌 木、藤本、草本和地被等多种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生态效益集中布置以达到生态效 果的最大化,而形成长期稳定的群落结构。该模式利用植物的形态、季相进行植 物景观的营造,错落栽植,前后搭配,形成密闭空间,适用于防护林带、服务设 施绿化区和休息小广场等场所。
Page 14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1、深水区植物配置 对湿地公园中水深为0.9~2.5m的水域,植物配置时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主要考 虑湿地净化污水作用和自净能力。植物配置推荐模式为沉水植物+部分漂浮植物。 如菹草、金鱼藻、苦草、黑藻、眼子菜+浮萍、槐叶苹、大薸和凤眼莲等,给游人 营造神秘、深邃的气氛。 2、浅水区植物配置 对湿地公园中水深为0.3~0.9m的水域,植物配置时以叶形宽大的睡莲科、泽泻科、 天南星科的挺水和浮叶植物为主,既可以单种群落独秀于湖面,也可以多种植物配 植共生。该种配置模式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主要考虑远观,植物配置注 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水生植物应用主要以量取胜,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感受。 一般可采用睡莲群落、荇菜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式。为了形 成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给水生生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多数选择挺水植物+浮 叶植物的配置模式,可选用植物有荷花、睡莲、萍蓬草、慈姑、泽泻、芡实、金鱼 藻、黑藻、苦草和眼子菜等。湿地公园浅水区以多种水生植物交错配置,可形成层 次丰富、宁静和谐的水生植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