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的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 漂 砾
搬运中的冰漂砾 (格棱兰)
4、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moraine hill):冰川在退却过程 中,由于冰体融化,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 落在底碛之上,称为基碛(basal moraine)。由基 碛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
2)、侧碛堤(lateral moraine dam):山谷冰川两 侧,侧碛构成了顺谷地延伸的条状岗地,称为侧碛 堤。其形态似河流阶地,只是侧碛堤内侧与山坡之 间常有排水沟槽。
大陆冰川之
“终碛”
(德国)
4)、鼓丘(drumlin):分布在终碛堤内缘由冰 碛物组成的椭圆形高地为鼓丘,其长轴与冰流 方向一致。高度由几米到几十米,长几百米。
第四节
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
对古冰川地质作用的研究发现他能判别板块 运动。如前所介绍,大陆冰川只分布在南北两 极的高纬度地区。当我们在现在的低纬度板块 上发现了地史中可靠的大陆冰川沉积记录时, 表明该板块在地史中曾经位于高纬度区,经过 大陆板块的漂移运动,漂移到现在的低纬度区。
二、冰川的堆积作用
1、冰川的堆积作用:冰川消融后,冰川中携带的碎屑
物质就地堆积下来的过程。
2、冰碛物: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moraine
deposit)。 3、冰碛物具有以下特点: ,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
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 立状态; 4)无成层现象;
“ 羊 背 石 ”(芬兰)
5、冰溜面与冰擦痕:冰蚀谷的谷底和谷坡经长时间 磨蚀后,可形成十分光滑的冰溜面。面上常有钉子 形的冰川擦痕。
冰溜面
冰川擦 痕
冰溜面与冰川擦痕
(意大利)
冰川擦痕(加拿大)
第三节
冰川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 1、 载移:碎屑物质在冰川被搬运时恰似在一条传 送带上被载运一样,这种冰的固体搬运过程称为载 移。 2、冰川的搬运特点: ①它具固体搬运即载移特点,搬运能力极大;其上 的一些巨大的石块很容易被搬运较远; ②冰川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 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 ③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往往形成“钉”子形擦痕。
倾向(dip):标定了雪线的位置--古气候变 化。
2、鳍脊与角峰 :冰川作用之初,高地上冰斗规模较 小,相邻冰斗的间距较大。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 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 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 脊,称为鳍脊(kuife-edge crest)。如果同一山头有三 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 称为角峰(horn peak)。
1°规模小
特点:
2°冰层薄 3°分布和运动主要受地形影响和限制
我国纬度分布最低的山岳冰川 -------- 云南玉龙山
(海拔6000米)
山 谷 冰 川
山谷冰川
山 谷 冰 川 的 分 布
珠 峰
山岳冰川之一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
山 谷 冰 川 的 结 构
冰前
三、冰川的流动:
冰川底部的冰层在上覆冰层的压力作用下可 产生塑性流动。大陆冰川从中心向四周流动,山岳 冰川向坡下流动。 冰川是固体流,向前的推力非常大,对其经 过的地形有很强的改造。冰川的流动速度十分缓慢, 山谷冰川平均每年流动仅数十米到几百米。但在特 殊地段也较快,如喜马拉雅山南坡冰川每年可流动 700-1300米。冰川的流速与降雪量、坡度和温度等 因素有关。大陆冰川流动更慢,每年平均仅几十米。
冰川底部和 两侧因受地面 摩擦阻力而流
动较慢,各部
位之间的流速
差可产生一定
的应力,在这
种应力的作用
下产生不同方 向的冰裂隙和 冰褶皱。
冰裂隙
四、冰川的前进与后退 1、冰进与冰退:当供冰量与冰前的消融量长时间 保持平衡,则冰前可固定在同一位置上;当供冰量大 于消融量时,冰前向前移动,称为冰进;反之则冰前 向后退,称为冰退。 短周期性气候变化,可使冰前在数十米范围内进、 退变化。全球性大的周期性气候变化可引起山岳冰川 的伸缩范围达数十公里,大陆冰川甚至可达数百公里。
第九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夏 昭 德
目的要求:冰川是地表一种特殊的作用介质,形成非常特殊的 外动力地质作 用。要求了解并掌握冰川的概念、形成过程、特 点,以及冰川地质作用的特点、过程和产物。 课时:2学时 授课内容: 一、冰川的概念 二、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三、冰川的剥蚀作用 四、冰川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五、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 重点: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以及冰川地质作用的特点、 过程和产物。 难点:冰川的固体搬运方式与液体和气体明显不同。另外,冰 川的搬运大多 数学生很难见到。因此,冰川的搬运作用较难 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讲授为主。
2、冰期与间冰期: 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周期性的寒冷事件,产生 过全球性的大冰进,称为冰期。两个冰期之间的大 冰退间隔称为间冰期。大的冰期可使地球气温平均 下降5-12℃;雪线降低600-1200米;世界洋面降低 50-100米,海洋面积大大缩小。如果现代冰川全部 融化,洋面将上升60米,陆地面积将减少1%,许 多沿海城市将淹没水中。
第一节
冰川的概念、形成、类型和流动
一、冰川的概念和地质意义:
1、冰川的概念:冰川是地球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 广泛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现代冰川覆盖 着陆地面积的10%,约15×106km2,南极洲大陆和北极附近 的格陵兰几乎全部被冰川覆盖。全球冰川总体积约 29×106km3 。我国冰川面积约58700km2 ,体积约5200km3 , 全部分布于西部高山区。 世界冰川的分布
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重要区别: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堕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 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 冰川的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 除因冰体不同部分运动速度有所差异,某些粗大碎 屑物相互之间可以局部发生摩擦,以及位于冰川底 部和边部的碎屑物可以和冰床基岩发生摩擦以外, 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 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
2、冰川的意义:冰川的存 在对地球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冰川是巨大的淡水资 源,世界上许多大的河流均 源于冰川分布区; 2)、冰川对调节气候,促 进水圈循环及生命的演化等 具有重要作用; 3)、冰川对高山区的剥蚀 作用,促进高山及极地地区 的地形改造和沉积具特殊作 用。
加拿大纽芬兰花岗岩表面的冰川擦痕
刨蚀作用
2、锉磨(磨蚀)作用(abrasion):冻结在冰川底部 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 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三、冰蚀作用的产物: (一)、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 源地。因为雪线附近冰冻风化作用极为盛行,普 通的积雪洼地易被冻裂崩解。崩解的岩块随着冰 川运动而搬走,洼地的周壁后退而拓宽,底部剥 蚀加深,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冰斗。
侧 碛 堤
(瑞士)
3)、终碛堤(terminal moraine dam):
终碛堤是冰川前端由冰碛 物构成的弧形高地。它是在 冰川的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 时,因冰川前端的位置固定, 冰川搬运的物质不断运送到 冰川前端堆积而成。终碛堤 的位置指示冰川前缘所到的 边界,也是冰川前端停顿地 点的识别标志。
3、冰蚀谷(glacial valley):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 而形成的谷地。谷地宽阔、平直。其横剖面呈“U” 形,也称“U”形谷。
美 国 蒙 大 拿
4、羊背石(sarsen stone):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 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 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 有许多擦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这种地貌特 称羊背石。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5)绝大部分棱角鲜明; 6)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擦痕的长短不 一,大的擦痕长数十厘米以上,小的擦线细似头发丝; 7)冰擦痕形状多样,有的呈钉形,一端粗而深,一端 细而浅,具有擦痕的冰碛砾石称为条痕石,有的砾石受 冰川压力长期作用而弯曲,称为“猴子脸”; 8) 根据扫描电镜观察,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 棱角尖锐,表面具有碟形凹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 行阶坎; 9)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如寒冷型的植物孢 子等。 沉积的直径在1m以上的巨大石块称为漂砾(drift boulder),它有时来自很远,其岩性和附近任何 基岩显著不同。已固结的冰碛物称为冰碛岩。
南 极 洲 埃 里 伯 斯 冰 塔
第二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主要是移动的冰体及其携带的 石块对岩石或地层的机械破坏过程,也称为冰川的刨 蚀作用(exaration),或冰蚀作用。 二:冰蚀作用的方式:冰蚀作用主要有刨蚀(拔蚀) 和锉磨两种。 1、刨蚀(拔蚀、挖掘)作用(sapping):冰川将冰床 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质掘起带走。其原 因一方面是冰川的压力,如冰层厚100m时,其压力达 90t/m3 ,可以使岩石压碎;另一方面是渗入到岩石裂 隙之中的冰融水冻结膨胀,促使岩石崩裂。崩裂的岩 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侧随冰体移动。
二、冰川的形成与类型:
1、雪线的概念:在长年气温低于0℃的高纬度地区 和高山区,降雪不能全部融化或升华而积聚起来, 常年累月形成终年不化的雪源。终年积雪区的下部 界限叫雪线。雪线附近的降雪量与消融量基本相等, 雪线的海拔高度各地不等,要视其纬度、气温、降 雪量、地形及坡向等因素而定。
富士山与雪线
2、冰川的形成:两极地区和雪线以上地区逐年堆积 的巨厚雪层,加之风的作用或是雪崩等可使山岭上的 雪进一步集中于洼地,形成积雪洼地,称为雪窝。雪 窝中的雪层较厚,新雪经升华、凝华和重结晶作用可 转变为粒雪。当粒雪层厚度超过40m,底部雪层经压 实、粒雪合并,密度达0.9时即转变为冰川冰。冰川冰 以自身重力及可塑性,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从冰窝溢出 并形成向山下流动的冰川。
冰川冰
冰川冰的形成过程
晶滢的冰川冰
冰川的形成
积雪 冰川冰的形成:
雪花 雪粒 粒雪 冰川冰
冰川冰
冰川
阶段性降雪能在冰
川中形成明显的层
理,从表面向下颜
色也有从白色到蓝
色的变化。冰川层 理受侧向压力的作 用后可形成各种褶 皱。
3、冰川的类型:冰川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两大类。 大陆冰川:分布于两极地区的冰川称为大陆冰川。 其规模大数量多,占地球冰川的99%。多形成中 心厚、边缘薄的巨大冰盖或冰盾。 1°面积大
特点: 2°冰层厚
3°运动不受地形影响
•大 陆 冰 川 分 布 面 积 和厚度巨大,可向四 周运动,不受下伏地 形影响。 •冰山 (iceberg)
南极冰盖
北 极 格 陵 兰 冰 盖
格 陵 兰 冰 盾 内 部
山岳冰川:发育在中、低纬度高山区的冰川称为山 岳冰川。山岳冰川仅占1%。山岳冰川沿山谷流动者 称山谷冰川,分主冰川和支冰川。雪窝中的雪层转 变成冰川冰后,雪窝也就转变成冰斗,位于冰斗中 的冰川叫冰斗冰川。冰川的前缘称冰前。
3、冰下河:
冰川越是接近
前端,消融现象
加剧,冰裂隙扩 大,冰融水在冰 层下部溶出洞穴, 形成冰下河。
4、冰蘑菇、冰芽与冰塔: 在冰川表面常散落着从山坡滚落的大小石块,石块 吸热升温快可使表层冰融化而陷落在冰层中。同时石 块也可起到对其下面冰层的遮荫作用,当外围冰层融 化后形成突出冰面、上顶石块的的冰蘑菇。冰蘑菇上 的石块掉落后,便形成冰芽和冰塔。冰塔成片分布形 成冰塔林。
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 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大 陆冰川以冰山的形式伸入高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 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
冰川的搬运物质通称为冰运物 (ice-moraine)。冰运 物按其在冰体中所处的部位,可分为不同类型: 位于冰川表面者称为表 碛(surface moraine);陷 入冰体内部者称为内碛 (internal moraine);位于 底部者称为底碛(ground moraine);分布在冰川两 侧者称为侧碛(lateral moraine)。两条冰川汇合 后,相邻的两条侧碛在汇 合点以下并合成一条,成 为位于冰川中间的中碛 (medial mor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