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污染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污染成因探讨及对策研究

成因探讨:几十年以前的太湖并未受到严重污染,而近些年来太湖污染却日益严重且难以控制,对比现状与历史,不难发现其中最大的变化因素就是人类的技术发展。人为因素对太湖的污染与富营养化起到了致命的作用。

1.工业点源污染: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污染迅速蔓延

工业建设和发展大量需要用水,许多工厂为了用水与排放方便便建设在太湖周边,这些工厂包括化工、纺织印染、黑色冶金等。工厂分布分散,经营方式多变,加工形式粗放,其排出的污水多未经过处理,排入太湖后造成的污染极度严重,湖水变黑变红。

2.农业面源污染: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

随着工厂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张,太湖周边的农业用地大量被侵占,农村的人地矛盾大大加剧。随着耕地的流失,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农民不得已使用大量的农药与化肥来增产,污染了土壤与水源。肥料中的营养物质入湖后更是大大加重了太湖的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发绿发臭。20世纪90年代后期,虽然化肥使用量有所减少,但农业发展对水域环境变化新的影响因素又出现,如大规模的养殖业,在太湖边建成的养殖场将未经处理的废弃物排入太湖,使污染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

3.城市化带来的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已成为太湖流域主要的污染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显著,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城市化。太湖流域城市化已超过51%,年生产生活污水已达5x108t。生活中的生活垃圾、粪便、第三产业用水和航行船只排放的污水也成为了污染太湖的一部分。大量使用的洗涤剂中磷含量很高,这也是太湖藻类爆发的一大促成因素。

4.缺乏有效的法制管理手段:环境治理投入甚微,废污水治理能力不足

为了有效地控制太湖富营养化污染的进程,减轻太湖水质污染的危害,国务院于1997年批准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治理方案,并于1998年底联合流域内二省一市实行太湖流域污染源达标排放(简称“零点”行动)。“零点”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外源营养盐负荷,对遏制水环境恶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太湖流域自达标排放以来,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生态系统仍处于退化之中。

各类流入太湖的河流都有建闸,但许多都是虚设,并不能起到拦截污水并处理的作用。

5.治理不当:治理的方式与区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在治理太湖的工作上,有关部门未从太湖污染的源头入手,仅是“就湖治湖”,不控制太湖周边水质极差的河流和污染源,仅盲目的在太湖范围内寻求解决。研究重点不正确,仅就水土界面营养盐的交换、水生植被恢复、清理河湖淤泥、藻类生长的机理等,即重视了湖泊内源污染、富营养化研究,而忽视了对河道的治理方式、技术,河道入湖口前置库的恢复与建设的生态效果研究和周边污染源的治理。

对策分析:虽然国家在太湖治理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但由于一些方法不正确或措施得不到贯彻,导致治理成效不大,蓝藻爆发难以避免,太湖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以下是一些对治理政策的建议和研究。

1.治河治湖相结合

仅“就湖治湖”不能解决太湖污染问题,要从流入太湖的河流入手治理。建立有实际功用的水闸和污水处理厂,有效率的处理注入太湖的污水。建河水入湖前的前置库,将河湖交界及河道末端作为前置库,对水质进行调控,进行生物物理和化学治理。

2.加强太湖周边工、农业排废及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

对工厂和农业生产进行严密监控,建立污水处理厂对废水进行脱氮除磷,最大力度的避免营养物质流入太湖造成藻类过剩生长。引导工业向着低污染低消耗发展,从源头上控制废水的产生。要控制水土、有机质流失和农田污染,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3.国家予以经济鼓励和政策支持,刺激污水处理企业的发展

太湖周边地区污水处理厂数量不够,国家应采取政策支持,使更多企业乐于投身污水处理事业并认真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国家要根据污水排放的状况,帮助企业合理规划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位置,最高效率的处理流入太湖的污水。

4.在上游地区建立保护区,保持源头清洁

治湖先治河,国家应从河流开始治理,河流要从源头开始控制。在上游建立保护区,保持源头的水源清洁,能在很大限度上避免河流在全流域内被污染以及二次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