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三.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四.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出示小组自主学习目标任务要求:
第一小组:
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要求。

举例: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第二小组:
归纳:联系的客观性和方法要求。

举例:说说生活中违背联系客观性的事例。

辨析: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第三小组:
归纳:联系的多样性和方法要求。

举例:请说出生活中能反映联系的观点的成语或俗语。

第四小组:
归纳: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和方法要求。

分析: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互依存(整体离不开部分)、相互影响(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2.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

(部分离不开整体)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部分离不开整体)
4.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5.牵一发而动全身。

(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6.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三)、进行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老师进行点评和归纳。

(四)、合作探究
怎样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设置活动:为三个和尚设计管理组织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

比比谁的方案最有创意!
教师总结: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很有创意,无论哪种方案,同学们都考虑了从整体着眼,优化组合,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设计了一些方案,我们看他是怎么设计的:
第一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后把路分成三段,三个人接力挑水,水缸就满了。

第二座庙:老和尚立了新庙规,三个小和尚,谁水挑得多,晚上吃饭加道菜;谁水挑得少,没菜,吃干饭。

这一来,小和尚们争着挑水,一会儿庙里的水缸就满了。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山上的竹子很多,咱们干嘛挑水呢!砍一些竹子,打通它,连成一个输水管,河边装一个轱辘。

第一个和尚摇轱辘,水桶上去了;第二个和尚站在高处,把水桶里的水灌入水槽;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接水,把水缸装满。

三个小和尚分工不同,三天一轮换。

教师归纳总结:第一座庙的和尚发明了接力挑水法,靠的是协作、团结的精神,搞了“机制创新”。

第二座庙的和尚订了新的庙规,这就是“管理创新”。

第三座庙的和尚用竹子做成输水管道,三个和尚靠技术创新解决了吃水问题。

(五)、归纳小结
我们今天主要内容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可以选一位或几位同学)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归纳一下。

教师归纳总结、升华。

(六)、课堂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