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D基因突变与肌营养不良症严重程度的关系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
㊃讲座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 Y S ә45-55基因修复的人脂肪干细胞源性肌肉祖细胞移植D M D 模型鼠促进肌肉再生的研究(81801246);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A β沉积分布特征及其机制研究(8117108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D y s t r o ph i n 缺陷基因修复的脂肪干细胞源性肌肉祖细胞移植D M D 模型鼠促进肌肉再生及成肌机制的研究(2018A 030313636);经典途径细胞焦亡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继发性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2020A 1515011249);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正常人来源的脂肪干细胞心内注射移植m d x 鼠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2017A 020215094)通信作者:张誉,E m a i l :y u z h a n g 2016@jn u .e d u .c n D u c h e n n e 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罗 宏a ,岑海媚a ,罗 彬a ,张玉生a ,b,张 誉a(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a .神经内科;b .脑血管病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D u c h e n n e 型肌营养不良症(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D M D )是一种X 连锁致死性遗传性肌病,由D y s t r o p h i n 基因突变导致抗肌萎缩蛋白缺失所致㊂D M D 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其治疗选择越来越多㊂这些治疗方法旨在恢复D y s t r o p h i n 蛋白表达或弥补D y s t r o p h i n 蛋白缺失㊂关键词:肌营养不良,杜氏;d y s t r o p h i n 蛋白;基因治疗;外显子跳跃中图分类号:R 7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1)02-0168-06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1.02.015 D u c h e n n e 型肌营养不良症(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D M D )是因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D y s t r o p h i n 基因突变,导致进行性肌无力㊁肌肉萎缩的一种遗传性肌病,男性占多数,全球发病率为(10.7~27.8)/10万活产婴儿[1]㊂患儿常在2~3岁时出现临床症状,多数患者于12岁逐渐丧失行走能力,随病程进展逐渐累及膈肌及心肌,最终在20~30岁时死于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2]㊂D y s t r o p h i n 基因位于染色体X p 21上,总长度约2.20ˑ106b p ,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之一[3]㊂D y s t r o p h i n 基因转录全长约427k 的d y s t r o p h i n 蛋白,后者是维系肌膜稳定性的关键蛋白,该蛋白缺失后导致肌膜稳定性破坏,肌肉收缩产生的机械应力无法被相关蛋白吸收导致肌肉炎症,进而激活肌细胞再生㊂最终,反复修复再生的肌肉会被脂肪和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导致纤维化[4]㊂迄今,D M D 尚无切确的根治方法,但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D M D 治疗不断取得新进展㊂这些治疗方案主要围绕恢复d y s t r o p h i n 蛋白表达或弥补d y s t r o ph i n 蛋白缺失而进行㊂本文对D M D 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这些治疗方案的利弊,为临床医师治疗D M D 提供参考㊂1 恢复d y s t r o ph i n 蛋白表达治疗D M D 致病机制主要是功能性d y s t r o ph i n 蛋白缺乏,故最有效㊁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就是恢复d y s t r o ph i n 蛋白功能和表达㊂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通读疗法㊁外显子跳跃疗法㊁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疗法㊁干细胞疗法,以及C R I S P R /C a s 9基因编辑疗法等㊂1.1 通读疗法 通读疗法是一种适用于大约10%无义突变患者的方法,运用药物诱导与核糖体结合,跳过识别提前出现的终止密码子,从而恢复全长㊁功能性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5]㊂目前用于无义突变通读疗法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㊁A t a l u r e n ㊁R T C l 3㊁R T C l 4等,其中只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A t a l u r e n 进入临床试验阶段㊂(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为治疗D M D 患者无义突变传统类药物,其与核糖体特定位点结合,诱导过早出现的终止密码子的通读,促进全长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转录表达㊂研究表明,用庆大霉素治疗的m d x 小鼠(D M D 模型鼠)肌膜中检测到肌营养不良蛋白的高表达,并且提高了肌肉收缩所诱导的损失抵抗力㊂然而在人体试验却得到了矛盾的结果㊂M a l i k 等[6]采用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验证了静脉注射庆大霉素治疗D M D 患儿无义突变的疗效,观察周期为6个月㊂结果显示,接受庆大霉素6个月治疗的患儿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增加,血清肌酸激酶(C K )水平降低,但反应肌肉功能质量改善的指标却没有改变,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改善患者的结果㊂此外,庆㊃861㊃‘临床荟萃“ 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20,2021,V o l 36,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大霉素的耳毒性及肾毒性也限制了其在治疗D M D 方面的长期应用㊂为此,目前有研究开发出了氨基糖苷类衍生物N B74和N B84,已经在体外测试证明了其在细胞毒性和通读效率方面优于庆大霉素㊂另外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阿贝卡星(N P C-14)Ⅱ期临床试验(试验编号:N C T01918384))目前已完成,但尚未公布结果㊂(2)A t a l u r e n:A t a l u r e n (P T C124)是目前研究最多㊁最有希望的抑制无义突变的通读治疗药物㊂在一项为期28天的Ⅱa期研究中,D M D患者在治疗后显示A t a l u r e n能增加11%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7]㊂随后的一项为期48周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b期研究中,B u s h b y等[8]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174名无义突变的D M D患者,其中方案一:每天口服A t a l u r e n3次(10㊁10㊁20 m g/k g,分别是早上,中午和晚上剂量,n=57);方案二:每天口服A t a l u r e n3次(20㊁20㊁40m g/k g,分别是早上,中午和晚上剂量,n=60),对照组(n=57)予安慰剂治疗㊂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每天服用40m g/k g A t a l u r e n的治疗组在平均6m i n步行测试(6MWT)距离上比安慰剂组增加了30m,然而在每天服用80m g/k g的治疗组却看不到症状的改善,这种结果可能归因于A t a l u r e n的钟形剂量效应曲线㊂基于这些结果及相关研究,A t a l u r e n于2014年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 MA)条件性批准,但却没有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 D A)批准㊂原因是A t a l u r e nⅡb期研究及Ⅲ期研究(试验编号: N C T01826487)未能达到主要终点事件㊂由于2017年A t a l u r e n的Ⅲ期研究显示阿塔鲁仑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之间的6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P T C T h e r a p e u t i c s公司被要求在2021年之前进行一项新的验证性研究来确认临床疗效㊂A t a l u r e n主要用于治疗ȡ5岁的无意义突变的D M D患者[10]㊂2018年,E MA在审查了该药对治疗2~5岁患者安全性数据后,批准将A t a l u r e n治疗的适应证扩大到ȡ2岁患有无义突变的D M D患者[9],近期一项评估A t a l u r e n治疗6个月~2岁的无意义突变的D M D 患儿安全性的试验(试验编号:N C T04336826)正在进行,期待获得预期的疗效和安全性㊂虽然A t a l u r e n有很好的治疗前景,经A t a l u r e n治疗的D M D患者活动阶段可能延长5年,但A t a l u r e n治疗只适用于约13%携带无义突变的D M D患者,而且这种药物价格昂贵,未来在临床上普及需一段时间㊂1.2外显子跳跃疗法缺失突变是肌营养不良常见的突变类型,约占所有D M D突变的68%[11],缺失突变包括移码突变和整码突变㊂B e c k e r肌营养不良症(b e c k e r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B M D)是肌营养不良的一种症状相对较轻的临床表型,其特征是框内整码突变但不破坏阅读框(O R F),因此可以产生部分截短的功能性蛋白㊂而D M D是由于框内移码突变破坏阅读框,导致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的缺失㊂基于这种阅读框架假说,科学家提出了外显子跳跃这一概念㊂外显子跳跃疗法是通过合成的反义寡核苷酸(A S O)序列在D M D基因的前信使R N A剪接过程中诱导预先指定的外显子跳过,将严重D M D表型改善为临床症状较轻㊁预后较好B e c k e r肌营养不良症㊂大约90%的D M D患者的d y s t r o p h i n基因缺失可以通过跳过多个外显子治疗而症状改善[12]㊂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有D r i s p e r s e n㊁E t e p l i r s e n㊁G o l o d i r s e n等,几种不同的化合物在不同的D M D动物模型中进行了测试,并且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显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㊂D r i s p e r s e n(2ᶄO-m e t h y l-r i b o-o l i g o n u c l e o s i d e-p h o s p h o r o t h i o a t e,2ᶄOM e P S)是基于2ᶄ-O-甲基硫代磷酸酯修饰的寡核苷酸,是第一个在D M D患者身上测试的寡核苷酸,旨在跳过51号外显子㊂在D r i s p e r s e n的一项Ⅲ期研究中,涉及186例D M D患儿,其中治疗组125例接受每周6m g/k g的D r i s p e r s e n皮下剂量,对照组61例接受安慰剂治疗,遗憾的是虽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但未能证明6MW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临床显著改善,同时治疗组还观察到注射部位炎症反应㊁蛋白尿㊁血小板减少[13],因此F D A拒绝了D r i s p e r s e n的上市批准申请,关于D r i s p e r s e n的开发研究也于2016年终止㊂E t e p l i r s e n(p h o s p h o r o d i a m i-d a t e m o r p h o l i n o o l i g o m e r s, P M O s)是一种吗啉反义寡聚物,通过特异性跳过外显子51来恢复D M D基因的翻译阅读框架,从而促进缺陷遗传变异体中营养不良蛋白的产生㊂2016年,基于E t e p l i r s e nⅡ/Ⅲ期临床研究的结果,F D A有条件的批准对D M D患者进行这种治疗[14],但由于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数量较少,E t e p l i r s e n的临床疗效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㊂最近,在Ⅰ/Ⅱ期试验和正在进行的Ⅲ期试验取得积极结果后,F D A批准了另一种药物G o l o d i r s e n,适用于治疗8%外显子53顺应性突变的D M D患者[15]㊂G o l o d i r s e n是设计用来跳过外显子53的寡㊃96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核苷酸,在前期研究中已经发现患者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增加,目前Ⅲ期临床试验(试验编号: N C T0250038l,N C T03532542)正在进行中㊂尽管反义寡核苷酸介导的外显子跳跃疗法有着良好的治疗前景,但这种治疗策略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疗效有限,细胞摄取率低,不能有效的输送到靶组织,无法恢复心肌中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的表达㊂(2)由于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分子较小,会通过肾脏快速排泄㊂(3)外显子跳跃疗法旨在将D M D表型转为临床症状轻微的B M D表型,不能完全治愈D M D患者㊂(4)由于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短,需要重复给药才能维持治疗效果[16]㊂(5)治疗个体化,只针对特定类型的外显子跳跃突变,例如D r i s p e r s e n和E t e p l i r s e n只能治疗约13%的5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17]㊂为了解决外显子跳跃的局限性问题,科学家们研究了一系列新的治疗策略㊂在这些策略中,为了解决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循环系统清除快的问题,相关研究采用硫代磷酸酯(P S)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与血浆/血清蛋白结合,降低其肾脏清除率,并增加其在组织中的蓄积,特别是肾脏和肝脏,从而大大降低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在循环系统的清除率[18]㊂此外,在克服外显子跳跃疗法心肌疗效低问题上,有研究已经开发出一种肽缀合的多肽偶联吗啉代寡聚物(P P MO),这种寡聚物富含精氨酸,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能够增强细胞的摄取,已经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上证实了在细胞稳定性及细胞转导效率方面优于P MO[5],但该药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安全性评估中,结果揭示低剂量导致了严重的肾脏毒性[19],因此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之前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㊂1.3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替代疗法基因替代疗法是一种能治愈D M D的疗法,通过病毒载体将外源性修饰过的功能基因导入宿主体内,置换突变基因并恢复抗肌萎缩蛋白表达㊂腺相关病毒(a d e n o-a s s o c i a t e d v i r u s,A A V)是D M D治疗最常用㊁最有希望的载体,具有致病性低㊁免疫原性低㊁外源基因可在宿主内长期表达等优点[20]㊂D M D基因是人类最大的基因之一,总长度约2.3M b,d y s t r o p h i nc D N A 约14k b,两者长度都远超过了腺相关病毒5k b的最大承载能力[21]㊂于是,有研究通过创建微型或小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解决这个问题㊂在一项研究中,将携带m i n i/m i c r od y s t r o p h i n的A A V载体注射到D M D模型犬中,结果显示了肌肉组织学的改善[22],然而,在一项对6名注射了A A V相关的微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的D M D男孩的研究中,由于对微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产生了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转基因表达没有成功[23]㊂目前,着眼于开发一种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N C T03368742)和更有效的载体传递系统的研究正在进行中㊂1.4 C R I S P R/C a s9系统介导的基因编辑治疗C R I S P R/C a s9系统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治疗方法,因为它从根本上永久纠正D M D患者的基因缺陷,达到治愈D M D的效果,同时也将D M D患者长期治疗成本降至最低㊂O u s t e r o u t等[24]的研究中用S p C a s9将针对D M D内含子44和55的g R N A电穿孔于1例外显子48-50缺失的D M D患者的永生化肌肉细胞中,证实了g R N A s可以有效地删除D M D基因中的单个或多个外显子㊂另外一项研究中,Y o u n g等[25]采用C R I S P R/C a s9系统介导的外显子跳跃疗法在H i P S C中实现了45-55号外显子的跳跃㊂值得注意的是,D M D基因中缺少该外显子45-55区域的患者通常是无症状的或者表现为轻微的表型[26],因此治疗45-55号外显子的D M D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㊂基因组编辑是一种特定于突变的方法,这意味着必须针对不同的突变专门设计和优化引导R N A㊂另外,基因组编辑方法也可能会出现脱靶效应,这会导致D N A的永久性改变㊂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基因组编辑的非靶点效应的机制和频率,以充分阐明相关的安全问题㊂1.5干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基于干细胞的异体或自体移植,目的是重建肌肉卫星细胞库,恢复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㊂治疗的干细胞的来源可以是健康的㊁组织相容的捐赠者,也可以是经过基因校正的自体细胞㊂目前已经有许多类型的干细胞应用于D M D动物模型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几种近几年兴起的㊁充满希望的干细胞疗法㊂利用H i P S C s基因工程恢复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的功能性表达治疗肌营养不良是充满希望的治疗方法㊂i P S C s细胞构建是通过将携带有4种转录因子(O C T3/4㊁S O X2㊁K L F4和c-MY C)的相关病毒转导入人类体细胞(如皮肤或血液细胞)中使之发生重编程,从而获取与胚胎干细胞相似潜能的诱导多潜能性干细胞[27]㊂为了产生表达d y s t r o p h i n的肌纤维,㊃0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可以对来自D M D患者的h i P S C s进行基因编辑,使其表达功能性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以用于自体细胞替代治疗㊂理论上,基因编辑联合干细胞疗法可以纠正大多数D M D突变,永久修复D M D基因,Y o u n g 等[25]在免疫低下的m d x小鼠中移植来自基因校正的D M D-h i P S C s,结果成功恢复了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的表达证实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然而目前还没有基因编辑的i P S C s用于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试验㊂在进入临床试验前还需要克服几个关键限制因素: (1)需要找到D M D患者产生H i P S C s的最佳体细胞类型,优化培养条件,以避免在生产过程中细胞在体外分化㊂(2)需要优化干细胞的输送途径,提高干细胞的移植效率,动脉移植可以可以绕过肺屏障,但安全性需要更多研究验证[28]㊂(3)C a s9的非靶点效应以及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潜在的肿瘤或畸胎瘤形成的风险㊂鉴于干细胞疗法的局限性,有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嵌合细胞(D E C)疗法,通过将供体肌母细胞和受体肌原细胞在体外融合获得嵌合细胞,然后在免疫抑制下移植到m d x小鼠中,结果显示,m d x小鼠的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显著提高(超过37.27%),以及肌肉功能的改善[29]㊂嵌合细胞治疗因为携带自体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能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且不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因此嵌合细胞疗法将是未来治疗D M D非常有吸引力的潜在治疗方法㊂2弥补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缺失的治疗尽管D M D是一种单基因疾病,但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的缺失会触发多种病理表现,包括炎症㊁钙稳态丧失㊁功能性缺血和肌肉再生受损等㊂因此针对D M D 继发性病理表现,采用弥补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缺失的治疗可以延缓D M D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对D M D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㊂2.1抗氧化剂与抗炎药皮质类固醇(如强的松㊁强的松龙和地夫可特)是D M D的标准治疗方法[1]㊂虽然皮质类固醇延缓了D M D的进展,但长期使用会引起包括体重增加㊁发育迟缓㊁胰岛素抵抗㊁骨质疏松症和行为改变等不良反应[30]㊂V a m o r o l o n e (V B P15)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似物,与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相似,但不良反应较少㊂V a m o r o l o n e的Ⅱb期研究表明了其具有抗炎作用,并且不会引起与皮质类固醇不良效应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的改变[31]㊂最近对48名患有D M D的男孩(4~7岁,初次使用类固醇治疗患者)进行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24周的治疗期内,每天服用不同剂量(2m g/k g和6m g/ k g)的显示炎症反应减少,且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32]㊂虽然V a m o r o l o n e的安全性优于糖皮质激素,但在使用高剂量组的患者中也出现了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因为目前没有这种药物长期治疗效果的数据,导致相关的不良反应可能未观察到㊂值得注意的是,V a m o r o l o n e作为一种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它也可能起到心脏保护作用[33]㊂2.2U t r o p h i n调节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U t r o i n)是d y s t r o p h i n结构上(同源性80%)和功能上类似的结构蛋白,通过上调这些蛋白质的表达可以缓解D M D[34]㊂E z u t r o m i d(S MTC1100)是一种口服生物分子,通过靶向u t r o p h i n-A启动子以增加u t r o p h i n表达㊂E z u t r o m i d(S MT C1100)及其相关化合物S MT022357都在临床前实验中被证明可以增加u t r o p h i n的产生,缓解肌营养不良症进程㊂然而该化合物的Ⅱ期试验因未显示出疗效而终止研发[35]㊂2.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 D A C)抑制剂是一类能改变组蛋白表观遗传标记,从而影响多个基因表达的化合物㊂H D A C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一些肌肉再生因子(如卵泡抑制素)的转录,在体外刺激肌肉生成,对抗m d x小鼠的肌肉退化㊂G i v i n o s t a t是一种H D A C抑制剂,具有抗炎㊁抗纤维化和促再生基因表达的作用[36]㊂G i v i n o s t a t的Ⅲ期试验(N C T03373968, N C T02851797)目前正在进行中,希望能得到预期的疗效和结果㊂2.4他汀类药物2015年,W h i t e h e a d等[37]描述了他汀类药物对治疗m d x小鼠的积极作用,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眼球㊂与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引起骨骼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的结果不同,每天服用适量(5~ 10m g/k g)辛伐他汀可明显减轻炎症㊁纤维化㊁氧化应激和改善肌力㊂此外,辛伐他汀治疗还可以减轻D M D进展过程中的骨骼肌自噬[38]㊂然而,在一项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相关肌病风险的荟萃分析显示与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疗效相比没有差别[39],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大多为老年患者,运动以及女性患者因素[40-41]也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未来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D M D的安全性㊂㊃1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综上所述,恢复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是治疗该病主要治疗目标,为了达到对D M D患者的理想治疗,我们需要联合不同的治疗策略,针对不同的疾病过程采取多种干预措施㊂基因编辑技术联合干细胞疗法是目前前景最好和充满希望的治疗方法,但要转化到临床试验阶段还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如何解决C R I S P R-C A S9系统脱靶效应的问题以及构建理想的移植细胞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㊂目前已经有一系列的动物实验甚至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相信不久的将来D M D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㊂参考文献:[1] B i r n k r a n tD J,B u s h b y K,B a n n C M,e ta l.D i a g n o s i s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o f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p a r t1:d i a g n o s i s,a n dne u r o m u s c u l a r,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e n d o c r i n e,a n d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a n d n u t r i t i o n a l m a n a g e m e n t[J].L a n c e tN e u r o l,2018,17(3):251-267.[2]I f t i k h a rM,F r e y J,S h o h a n M J,e t a l.C u r r e n ta n de m e r g i n gt h e r a p i e s f o r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 a n d s p i n a lm u s c u l a r a t r o p h y[J].P h a r m a c o lT h e r,2020:107719. [3]S h i e hP B.E m e r g i n g S t r a t e g i e s i n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N e u r o t h e r a p e u t i c s,2018,15(4): 840-848.[4] V e r h a a r t I E C,A a r t s m a-R u sA.T h e r a p e u t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s f o r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N a tR e vN e u r o l,2019,15(7):373-386.[5]S u n C,S h e n L,Z h a n g Z,e ta l.T h e r a p e u t i cs t r a t e g i e sf o r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A nu p d a t e[J].G e n e s(B a s e l),2020,11(8)837.[6] M a l i k V,R o d i n o-K l a p a c L R,V i o l l e tL,e ta l.G e n t a m i c i n-i n d u c e dr e a d t h r o u g h o fs t o p c o d o n si n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A n nNe u r o l,2010,67(6):771-780.[7] F i n k e lR S,F l a n i g a n KM,W o n g B,e ta l.P h a s e2as t u d y o fa t a l u r e n-m e d i a t e d d y s t r o p h i n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n o n s e n s e m u t a t i o n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P L o SO n e,2013,8(12):e81302.[8] B u s h b y K,F i n k e lR,W o n g B,e ta l.A t a l u r e nt r e a t m e n to fp a t i e n t sw i t hn o n s e n s em u t a t i o nd y s t r o p h i n o p a t h y[J].M u s c l eN e r v e,2014,50(4):477-487.[9] M c D o n a l dC M,C a m p b e l l C,T o r r i c e l l iR E,e t a l.A t a l u r e n 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 n o n s e n s em u t a t i o n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A C T D M D):a m u l t i c e n t r e,r a n d o m i s e d,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p h a s e3t r i a l[J].L a n c e t,2017,390(10101):1489-1498.[10] H a a s M,V l c e k V,B a l a b a n o vP,e ta l.E u r o p e a n M e d i c i n e sA g e n c y r e v i e w o fa t a l u r e n f o rt h et r e a t m e n t o fa m b u l a n tp a t i e n t sa g e d5y e a r s a n d o l d e r w i t h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 re s u l t i n gf r o m a n o n s e n s e m u t a t i o n i n t h ed y s t r o p h i n ge n e[J].N e u r o m u s c u lD i s o r d,2015,25(1):5-13.[11] E c h i g o y aY,L i m K R Q,N a k a m u r a A,e ta l.M u l t i p l ee x o ns k i p p i n g i n t h e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 h o t s p o t s: p r o s p e c t s a n d c h a l l e n g e s[J].JP e r sM e d,2018,8(4):41.[12] L i m K R Q,E c h i g o y a Y,N a g a t a T,e ta l.E f f i c a c y o f m u l t i-e x o n s k i p p i n g t r e a t m e n t i n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 d o gm o d e l n e o n a t e s[J].M o lT h e r,2019,27(1):76-86. [13] G o e m a n sN,M e r c u r iE,B e l o u s o v a E,e ta l.A r a n d o m i z e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p h a s e3t r i a l o f a n a n t i s e n s e o l i g o n u c l e o t i d e,d r i s a pe r s e n,i n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N e u r o m u s c u lD i s o r d,2018,28(1):4-15.[14] L i m K R,M a r u y a m aR,Y o k o t aT.E t e p l i r s e n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D r u g D e sD e v e lT h e r, 2017,11:533-545.[15] H e oY A.G o l o d i r s e n:F i r s t a p p r o v a l[J].D r u g s,2020,80(3):329-333.[16] B a b b sA,C h a t z o p o u l o u M,E d w a r d sB,e t a l.F r o md i a g n o s i st o t h e r a p y i n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B i o c h e m S o cT r a n s,2020,48(3):813-821.[17]张成,李欢.D u c h e n n e型肌营养不良症治疗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8,18(7):480-493.[18]J u l i a n oR L.T h ed e l i v e r y o ft h e r a p e u t i co l i g o n u c l e o t i d e s[J].N u c l e i cA c i d sR e s,2016,44(14):6518-6548.[19] M o u l t o n HM,M o u l t o n J D.M o r p h o l i n o sa n dt h e i r p e p t i d ec o n j u g a t e s:t h e r a p e u t i c p r o m i s ea n dc h a l l e n g ef o r 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B i o c h i m B i o p h y s A c t a,2010,1798(12):2296-2303.[20]张淑,吴士文.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治疗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9,22(9):897-903.[21]张成,林金福,廖子钰.D u c h e n n 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进展与思考[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19(5):312-319.[22] L e G u i n e r C,S e r v a i s L,M o n t u s M,e t a l.L o n g-t e r mm i c r o d y s t r o p h i n g e n e t h e r a p y i s e f f e c t i v e i nac a n i n em o d e l o f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N a tC o mm u n,2017,8:16105.[23] O k a d aT,T a k e d aS.C u r r e n t c h a l l e n g e sa n df u t u r ed i r e c t i o n si n r e c o m b i n a n t A A V-m e d i a t e d g e n e t h e r a p y o f 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s(B a s e l),2013,6(7): 813-836.[24] O u s t e r o u t D G,K a b a d i AM,T h a k o r e P I,e ta l.M u l t i p l e xC R I S P R/C a s9-b a s e d g e n o m e e d i t i n g f o r c o r r e c t i o n o fd y s t r o p h i nm u t a t i o n s t h a t c a u s eD u c h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N a tC o mm u n,2015,6:6244.[25] Y o u n g C S,H i c k s M R,E r m o l o v a N V,e t a l.A s i n g l eC R I S P R-C a s9d e l e t i o ns t r a t e g y t h a tt a r g e t st h e m a j o r i t y o fD M D p a t i e n t sr e s t o r e sd y s t r o p h i nf u n c t i o ni n h i P S C-d e r i v e dm u s c l e c e l l s[J].C e l l S t e m C e l l,2016,18(4):533-540. [26] Bér o u d C,T u f f e r y-G i r a u d S,M a t s u o M,e ta l.M u l t i e x o ns k i p p i n g l e a d i n g t oa na r t i f i c i a lD M D p r o t e i nl a c k i n g a m i n oa c i d s f r o m e x o n s45t h r o u g h55c o u l dr e s c u eu p t o63%o fp a t i e n t sw i t h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H u m M u t a t, 2007,28(2):196-202.㊃2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7]李统宇,梁平.杜氏肌营养不良疾病模型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5(6):648-654.[28] M a t t h i a sN,H u n t S D,W uJ,e t a l.S k e l e t a lm u s c l e p e r f u s i o na n d s t e mc e l l d e l i v e r y i n m u s c l ed i s o r d e r su s i n g i n t r a-f e m o r a la r t e r y c a n u l a t i o n i nm i c e[J].E x p C e l l R e s,2015,339(1):103-111.[29]S i e m i o n o w M,C w y k i e l J,H e y d e m a n n A,e ta l.D y s t r o p h i ne x p r e s s i n g c h i m e r i c(D E C)h u m a nc e l l s p r o v i d ea p o t e n t i a lt h e r a p y f o r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S t e m C e l lR e vR e p,2018,14(3):370-384.[30] M a t t h e w sE,B r a s s i n g t o nR,K u n t z e rT,e t a l.C o r t i c o s t e r o i d sf o r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C o c h r a n eD a t a b a s eS y s tR e v,2016,(5):C D003725.[31] C o n k l i nL S,D a m s k e r J M,H o f f m a nE P,e t a l.P h a s eⅡa t r i a li n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 s h o w sv a m o r o l o n e i sa f i r s t-i n-c l a s s d i s s o c i a t i v e s t e r o i d a l a n t i-i n f l a mm a t o r y d r u g[J].P h a r m a c o lR e s,2018,136:140-150.[32] H o f f m a n E P,S c h w a r t z B D,M e n g l e-G a w L J,e t a l.V a m o r o l o n e t r i a l i n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 s h o w s d o s e-r e l a t e d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m u s c l e f u n c t i o n[J].N e u r o l o g y,2019, 93(13):e1312-1312e1323.[33] H e i e rC R,Y u Q,F i o r i l l o A A,e ta l.V a m o r o l o n et a r g e t sd u a ln u c l e a r r e c e p t o r s t o t r e a t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a n d d y s t r o p h i cc a rd i o m y o p a t h y[J].L i fe S c iA l l i a n c e,2019,2(1):e201800186.[34] K l e o p a K A,D r o u s i o t o u A,M a v r i k i o u E,e ta l.N a t u r a l l yo c c u r r i n g u t r o p h i n c o r r e l a t e sw i t h d i s e a s e s e v e r i t y i n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H u m M o l G e n e t,2006,15(10):1623-1628.[35] C h a t z o p o u l o u M,C l a r i d g eT D W,D a v i e sK E,e t a l.I s o l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s y n t h e s i s,a n d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f i l i n g o f1,2-t r a n s-d i h y d r o-1,2-d i o l m e t a b o l i t e s o ft h eu t r o p h i nm o d u l a t o r e z u t r o m i d[J].JM e dC h e m,2020,63(5): 2547-2556.[36] B e t t i c aP,P e t r i n iS,D'O r i a V,e ta l.H i s t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 so fg i v i n o s t a t i n b o y s w i t h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N e u r o m u s c u lD i s o r d,2016,26(10):643-649.[37] W h i t e h e a dN P,K i m M J,B i b l eK L,e t a l.An e wt h e r a p e u t i ce f f e c to fs i m v a s t a t i nr e v e a l e d b y f u n c t i o n a l i m p r o v e m e n ti n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P r o cN a t lA c a dS c iUSA,2015,112(41):12864-12869.[38] W h i t e h e a dN P.E n h a n c e da u t o p h a g y a s a p o t e n t i a lm e c h a n i s mf o rt h ei m p r o v e d p h y s i o l og i c a lf u n c t i o n b y s i m v a s t a t i n i n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A u t o p h a g y,2016,12(4):705-706.[39]I w e r eR B,H e w i t t J.M y o p a t h y i no l d e r p e o p l e r e c e i v i n g s t a t i nt h e r a p y: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B rJC l i nP h a r m a c o l,2015,80(3):363-371.[40] P a r k e r B A,T h o m p s o n P D.E f f e c t o f s t a t i n s o n s k e l e t a lm u s c l e:e x e r c i s e,m y o p a t h y,a n d m u s c l eo u t c o m e s[J].E x e r cS p o r t S c iR e v,2012,40(4):188-194.[41] B h a r d w a j S,S e l v a r a j a hS,S c h n e i d e rE B.M u s c u l a re f f e c t so fs t a t i n s i n t h ee l d e r l y f e m a l e:a r e v i e w[J].C l i nI n t e r vA g i n g, 2013,8:47-59.收稿日期:2020-11-11编辑:张卫国㊃3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与基因表型的关联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与基因表型的关联季苏琼;李悦;王琼;孟丽娟;卜碧涛【摘要】目的:分析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基因型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DM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特点.结果:患者多表现为肢体无力、走路姿势异常,发育迟缓,部分患者伴智力下降,心脏功能减退等.多重链接探针依赖扩增技术发现基因检测无异常4例(7.69%),DMD基因缺失40例(76.9%),重复8例(15.3%).基因突变发生在外显子45~55 22例(40.74%),2~19区域10例(19.23%).48例基因异常患者中,符合阅读框架原则42例(87.5%).结论:基因缺失的大小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不大,病情严重程度关键取决于突变是否会破坏阅读框结构.基因突变越接近5'端对智力的影响越轻,越接近3'端对智力的影响越重.【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6(011)001【总页数】5页(P31-34,45)【关键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基因;多重链接探针依赖扩增技术;基因缺失;基因重复【作者】季苏琼;李悦;王琼;孟丽娟;卜碧涛【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6.2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由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y)基因突变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一般为男孩发病。
全世界活产男性新生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3 600[1],患者出生时多无症状,多在3~5岁发病,起病隐匿[2]。
MLPA和多重PCR法检测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患者DMD基因突变
【 关键 词】 假肥 大性肌 营养不 良症 ;多重连接 依赖式探针扩增 ;多重 P R; 失/ C 缺 重复 突变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 良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 肉疾 病, 为 D 分 MD( uhn em sua ds oh )和 B D dce n ucl yt py r r M ( ekrm sua ds oh ) 均 是 由 于 D bce ucl yt p y , r r MD 基 因 ( p 12 突变所 致 。它是人类 已知 的最长 的基 因, X 2. )
cN D A长 达 1 k , 7 4 b 含 9个 外 显 子 , 码 3 8 编 6 5个 氨 基 酸 。
度计测定 D A纯度和浓度 。将 D A浓度控制在 5 N N 0~
2 0 r/t 0 g x i L。
12 2 M P . . L A检 测
所 有 反 应 在 标 准 的 盖 温 为 15I 0 c =
中 国 医科 大 学盛 京 医 院 儿科 就 诊 的 5 例 D l MD患 者 和 8例 B MD 患 者 。 采 用 M P 法 对 经 多重 P R 法检 测 过 的 LA C 患者 的 D MD基 因 的缺 失 / 复 突 变 进 行 突变 筛查 , 时 对 先 证 者 的 母 亲 进 行 基 因的 缺 失 / 复 突 变检 测 。 结 果 重 同 重
的 P R仪上进行 。( ) N C 1 D A变性 和 S L A M P A S L A探针 杂 交 , 应 体 系 如 下 : 释 D A 样 品 ( 0~ 0 g 加 反 稀 N 5 20 n ) T E至 5 L 8 。9 ℃加 热 5m n 开 盖之 前冷 却 到 2  ̄ i, 5C。 分别 加 入 15 t 0 4 P 3 . x P 3 / 0 5探 针 混 合 物 和 15 L L . ML A bf r P u e。小 心 混 匀 ,5【孵 育 1m n 6 ℃ 3 1卷第 1 6期
题目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题目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作者:摘要: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本文就它的发现、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遗传咨询等方面介绍了它。
关键词: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 型营养不良症,Becker型(BMD),X 连锁隐性遗传病,正文: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也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
dmd是最常见的一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在全球各个人种中都有发病。
此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是男孩发病,女性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依据估算大约每5000个男性新生儿中就有1个患此疾病。
本病的发现和研究开始于1858年迪谢内对一个9岁小男孩的病例的研究,这个小男孩因为肌肉萎缩不能行走,因此本病又称迪谢内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
迪谢内发明了一种组织针可以用来经皮进行肌肉组织活检,此举因超越了当时医疗的道德底线,引起当地报纸猛烈的批评。
然而通过组织活检技术获得的组织图片,为发现假肥大性麻痹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迪谢内认为本病特征性的症状之间有着共同的联系,因此在他的巨著del’electrisationlocal isée中,他首次描述了这些症状,并提出了幼儿期假肥大性瘫痪的概念。
他认为这种疾病好发于男性,病情呈进展性,幼儿时期表现为鸭步、腓肠肌假性肥大,在青少年时期发展成瘫痪,患者夭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我们已了解了dmd的病因。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编码dystrophin的DMD基因的突变所引起,有约1/3 病例为散发,没有家族史,是由基因新突变造成。
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依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将dmd大致分为重型(duchenne 型)、中间型(intermediate型)和轻型(becker型)。
Becker 肌营养不良的产生也是由于DMD 基因突变所引起,通常突变后产生的异常DMD 蛋白仍具有一定功能,因而临床症状较DMD 轻得多。
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 基因型
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基因型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DMD基因突变引起。
本文将围绕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的基因型展开讨论,并介绍相关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的基因型为X染色体上DMD基因的突变。
正常情况下,DMD基因编码肌肉中的一种蛋白质——骨骼肌肉特异性肌钙蛋白(dystrophin)。
然而,在DMD患者中,由于基因突变导致DMD基因无法正常表达,或者表达的蛋白质质量和数量异常,从而导致肌肉营养不良和进行性肌肉退化。
DMD基因突变主要表现为基因缺失、插入、替代等类型的突变。
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基因缺失,其次是基因插入和基因替代。
这些基因突变导致DMD基因的正常功能受损或丧失,进而影响肌肉细胞的正常功能。
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的病理生理特点主要包括肌肉营养不良、肌纤维变性和肌肉退化。
由于缺乏或异常表达的骨骼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肌肉细胞无法正常维持其结构和功能。
这使得肌肉细胞易受损,不能承受正常的运动负荷,导致肌肉的进行性退化和肌肉弱化。
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肉僵硬、步态异常等。
患者常常在儿童期出现肌无力症状,如站立和行走困难。
随着疾病的进展,肌肉萎缩和肌肉僵硬逐渐加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的丧失。
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延缓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保持肌肉功能,减轻肌无力和肌肉萎缩的程度。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糖皮质激素和肌肉营养增强剂等,可以帮助改善肌肉力量和功能。
近年来,基因治疗成为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治疗的新方向。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修复DMD基因突变提供了可能。
例如,利用CRISPR-Cas9系统可以精确编辑DMD基因,恢复其正常功能。
这种基因治疗方法有望为杜氏肌肉营养不良症患者带来希望和改善。
DTI评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严重程度的初步研究
Duchenne 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dystrophy ,DMD )是儿童最常见的X -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四肢骨骼肌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1]。
早期受累肌肉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水肿,晚期肌肉及肌间隙内可见脂肪浸润,肌纤维变细、减少,最终肌肉相应收缩功能丧失。
患儿多在2~5岁时因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而被发现,12岁左右丧失独立行走能力,20~30岁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2]。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4.01.019 [基金项目] 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SZSM202011005);广东省深圳市科创委基金资助项目(JCYJ20230807093815031);深圳市儿童医院疑难疾病精准诊治攻关项目(LCYJ2022092)。
[通信作者] 李志勇,Email :*************。
DTI 评估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症严重程度的初步研究陈太雅1,2,胡颖熠1,2,黄 杨2,3,方雪琳2,3,王景刚4,方佃刚2,路新国5,李志勇21.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2.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广东 深圳 518038;3.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4.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广东 深圳 518038;5.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深圳 518038[摘要] 目的:探讨DTI 评估Duchenne 肌营养不良症(DMD )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方法:28例DMD 患儿均行大腿肌肉常规MRI 和DTI 检查,测量右侧大腿14块肌肉(臀大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股二头肌短头)的各向异性分数(FA )值、ADC 值。
根据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FM )评价患儿运动功能,并分析各肌肉FA 值、ADC 值和14块肌肉平均FA 值、ADC 值与MFM 总评分的相关性。
杜氏肌营养不良疾病模型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杜氏肌营养不良疾病模型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李统宇;梁平【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6(045)006【摘要】杜氏肌营养不良( DMD )是一种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通常由基因突变致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
该病的致病基因是人类最大的基因,位于Xp21.2区,编码抗肌萎缩蛋白。
目前, DMD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DMD的基因突变及分子机制研究可为其治疗研究打下基础,而后者的进行又需建立在DMD疾病模型之上,如mdx小鼠模型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DMD基因治疗策略不断提出,并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除此之外,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可提供患者特异的细胞来源,为DMD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新的平台。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 DMD ) is an X-linked, recessive and lethal genetic disease, which usually caused by gene mutation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complicated and diverse. The causal gene of DMD is the largest one in human that locates in the region of Xp21. 2, encoding dystrophin. Currently there is no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DMD patients. The treatment of DMD depends on gene mutation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study of the disease, which requires reliable disease models such as mdx mouse model. Recently, researchers have increasingly discovered gene therapy strategies for DMD, and the efficacy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DMD animal models. In additio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technologycan provide patient-specific cell source, offering a new platform for mechanism and therapy study of DMD.【总页数】7页(P648-654)【作者】李统宇;梁平【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2;R45【相关文献】1.杜氏肌营养不良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J], 王晶(综述);贺勇(审校)2.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运动功能与下肢肌力的相关性研究 [J], 史惟;李惠;苏怡;李西华;翟淳;周水珍;王艺3.杜氏肌营养不良与贝氏肌营养不良常规MRI的对比研究 [J], 卜姗姗; 肖江喜; 朱颖; 王朝霞4.MR定量功能成像对杜氏肌营养不良与贝氏肌营养不良的鉴别诊断 [J], 卜姗姗;肖江喜;朱颖;殷亮;关冲霄;王朝霞5.肌特异性microRNA作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J], 孟琦;蓝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的基因治疗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的基因治疗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致死性的X性连锁隐性遗传病,该病主要影响男性,发病率约为1/3500男婴[1]。
DMD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通常患者3~5岁发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和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很高,随着病情加重,12~13岁前丧失行走能力,20岁左右死于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本病的探索一直在进行当中,本文主要对本病目前的基因治疗进展进行概述。
人类dystrophin基因定位于Xp21.1区域[2],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基因,其长度2250kb,占全部基因组长度的0.1%,占X染色体全长的1.5%。
该基因包括79个外显子和78个内涵子(占基因全长的99.4%),其cDNA全长14kb。
Dystrophin蛋白为dystrophin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分子量 427 kDa,由3685个氨基酸组成。
该蛋白与β-血影蛋白(β-spectrin)和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等骨架蛋白在结构上相似,占细胞骨架蛋白的5%和横纹肌总蛋白的0.002%[3,4]。
Dystrophin蛋白分5个功能区域:(1)N端肌动蛋白结合区:与α-actinin蛋白同源,包含第14~240氨基酸,跨越1~8号外显子,与细胞内的肌动蛋白(F-actin)相连接。
(2)中央棒状区:包含第253~3040氨基酸,跨越9~63号外显子,由24个三螺旋状重复结构组成,每个结构由109个氨基酸组成,与血影蛋白同源。
重复结构被4个富含半胱氨酸的铰链(Hinger,H)结构分隔开。
(3)WW功能区:WW功能区是棒状区与半胱氨酸富集区的重叠部分。
(4)半胱氨酸富集区:第3080~3360氨基酸,跨越64~68号外显子,包含有两个EF手形钙结合基序,可结合钙调蛋白,该区域与抗肌萎缩蛋白聚糖复合体相连。
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杜兴氏肌肉营养不良症遗传性的肌肉萎缩病可分为进行性的营养不良症,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这属遗传性疾病,是基因缺肌所引起,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治方法主要是做好遗传咨询,产前检查,携带者家谱分析和检查,是预防本病在下一代发生的重要措施。
杜兴氏肌肉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乃遗传性肌肉萎缩病。
它的基因(Dystrophin gene )存在于X 性染色体中(Xp21 ),因此它是透过性连锁式隐性遗传型态传播的。
男性只有一个x性染色体,因此病患者大多为男性;若女性的一对x性染色体中其一个携有异变的Dystrophin 基因,她便成为一个DMD 的携带者,她的儿子有二分一的机会成为病患者,她的女儿则有二分一机会成为DMD 基因携带者。
Dystrophin 基因乃现时所知人类基因中体积较大的一种,它的制成品Dystroph in ,与其他相关的蛋白质,是稳定肌肉细胞膜的一个重要部份。
它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肌肉细胞的稳定性,使它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破坏,杜兴氏病患者因肌肉中缺少了Dystrophin ,令到肌肉自出生后,便不断受到破坏和萎缩。
Dystrop hin 基因亦会受到另一种较轻微的突变所影响,导致病情较轻的碧加氏肌肉营养不良症(Becker's Muscular Dystrophy ,BMD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六种检查办法来源:时间:2010-5-5 10:37:56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是一种由位于X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特点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肌力逐渐减退,最后完全丧失运动能力。
主要发生于男孩;女性则为遗传基因携带者,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史。
(一)血清酶测定: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增高,当病程迁延时活力逐渐下降。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
01
女性为基因携带者,所生男孩约50%发病,女孩患病者罕见;
02
有些携带者可有肢体无力、腓肠肌肥大、血清CK增高等临床表现。患儿多呈明确家族性,另有1/3患儿由新的基因突变所致病。
01
临床表现是:
02
患儿均为男性,多在3~5岁发病;
03
起病隐袭,开始症状多为行走慢,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
逐步出现轻度面肌力弱,咬肌无力和萎缩,吞咽困难,构音不清;CK正常或轻度升高。
3
2
1
4
5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Gower型)
Gower(1902)首先报告,通常10~60岁之间起病,自肢端开始,主要影响手部和小腿肌肉,但较少见。
2
Kiloh-Nevin型
3
慢性进行性核性眼肌麻痹
1
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症
03
02
01
人胚肌细胞注入治疗仅见短期效果;
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应用“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日前在解放军463医院投入临床,疗效明显。开辟了从基因层面根治这种疾病的新路。
PMD主要预防措施:
01
检出携带者和产前检查
02
检出携带者可采取家谱分析:
03
DMD女性亲属可能是携带者,可分为:
EMG为肌原性损害,肌肉活检表现疾病特征,但组织学改变较轻;
血清CK、LDH等可正常或轻度增高,EEG正常。
01
02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病变主要累及肢体近端。
Erb型:包含一组肌营养不良症的变异型,属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散发病例也不少见。
通过遗传模式、基因突变位点、受累蛋白的自然结构等,可将此型与其他类型肌营养不良症相区别。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健康宣教 (3)
04 参加互助小组:参加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互助 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互相支持和鼓励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社会关注与 支持
社会关注
01 政府政策:政府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关注和 支持,包括医疗保障、康复治疗等政策。
02 社会组织:各种社会组织,如慈善机构、志愿者团 队等,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02
肌电图检查:检 测肌肉电活动,
判断肌肉功能
03
基因检测:检测 DMD基因突变,
确定病因
04
肌肉活检:检测 肌肉组织病理变
化,辅助诊断
05
影像学检查:X 线、CT、MRI 等,观察肌肉和
骨骼病变
06
实验室检查:血 常规、尿常规、 肝肾功能等,排 除其他疾病可能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如糖皮质 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x
01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概述
02 杜 氏 肌 营 养 不 良 症 的诊断与治疗
03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的预防与护理
04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的社会关注与支持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概述
疾病定义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 骨骼肌。
症状包括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
病因是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膜上的dystrophin 蛋白缺失或功能异常。
04
康复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 高患者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均衡饮 食、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等
02
避免接触有毒有 害物质,如农药、
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导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病 ,其 临 床 特 征 主 要 为 缓 慢 进 行 性 加 重 的 对 称 性 肌 肉无 力 和 萎 上 ,10 000 r/min离 心 1 min收 集 DNA.Nanodrop测 定 DNA
缩 ,无 感 觉 障 碍 ;电生 理 表 现 主 要 为 肌 源 性 损 害 _1]。临 床 上 分 的量 和纯 度 ,0.8 琼 脂 糖 凝 胶 电泳 鉴 定 DNA是 否有 降解 。
Abstract:0bjective To specific diagnose DMD patient by using gene analysis,further more for carrier and pregnant diagnosis. Methods Multi—PCR method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DMD gene mutation in DMD/BMD patients.Results Five of eleven pa— tients were found deletion of exons of DM D gene.The deletions are exon 45,48,5 1 and two exon 4.Conclusion Deletion of exons
国际检验 医学杂 志 2013年 5月第 34卷 第 1O期 Int J LabMed,May 2013,Vo1.34,No.10
· 临 床 检 验 研 究 论 著 ·
DMD 基 因外 显 子缺 失导 致进 行 性 肌 营养 不 良
· 1223 ·
王银 龙 ,潘 秀 兰,王友 明 ,闫纪琳 ,魏 东敏 ,耿 建 芳 ,单铁 英 (河北 工程 大学 附属 医院 ,河北邯 郸 056002)
dmd基因突变类型
dmd基因突变类型
DMD(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由DMD基因的突变引起。
DMD基因突变导致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生,该疾病主要影响肌肉的功能和结构。
DMD基因突变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大片段缺失突变(Large Deletion):这是DMD基因突变中最常见的类型。
它涉及基因的大片段缺失,导致基因缺失了一些关键区域,影响肌肉蛋白的正常合成。
2. 小片段缺失突变(Small Deletion):这种突变类型与大片段缺失类似,但涉及的缺失片段较小。
3. 插入突变(Insertion):在DMD基因中发生插入突变时,外来的DNA片段被插入到基因序列中,导致基因产生异常。
4. 非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非移码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序列中的插入或删除等改变,导致读取框架发生移位,进而影响肌营养不良症相关蛋白的正常合成。
5. 停止密码子突变(Nonsense Mutation):这种突变导致在
DMD基因中产生一个早期终止密码子,使得基因无法正常翻译成蛋白质,从而影响肌肉功能。
这些DMD基因突变类型导致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的出现。
不同类型的突变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疾病严重程度。
了解DMD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的遗传机制和临床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MD基因突变与肌营养不良症严重程度的关系1申本昌1,张成1,2(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州510080(2.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Email:czym@摘要:DMD基因突变引起DMD/BMD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突变包括缺失或重复以及点突变,一般说来,缺失/重复类型的整码突变导致DMD的发生,而不破坏“阅读框”的框内突变则引起BMD,但也有例外情况,外显子跳跃和无义介导的RNA衰减使DMD基因突变与肌营养不良症严重程度的关系变得复杂化,不能仅靠突变的类型来判断肌营养不良症的严重程度。
关键词:DMD/BMD;缺失/重复;外显子跳跃;无义介导的RNA衰减Duchenne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s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是X连锁、隐性遗传的神经肌肉系统疾病,DMD(MIM 310200)和BMD(MIM 300376)的发病率分别是大约1/3500和1/18000活产男婴。
已证实该基因定位于人类X染色体短臂上(Xp21.1-3)(Muntoni et al. 2003)。
该病是由人类DMD基因(300377)突变引起的,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占55%-65%,而点突变占35%左右,一般说来,整码突变导致DMD 的发生,而不破坏“阅读框”的框内突变则引起BMD,但也有例外情况。
1 DMD基因、抗肌萎缩蛋白与肌萎缩DMD基因是当今已知的人类最大的基因,跨越2400 kb,其基因组长度约占人基因组的0.1%,X染色体的1.5%,由79个外显子和78个内含子构成,整个基因内含子序列占99%(图1)。
DMD基因编码的RNA长达14 000 bp,主要在肌肉组织、心肌组织表达,在大脑组织也有少量表达。
这样大的基因座具有较高频率出现的新突变和异位断裂点。
有研究报道:约有1/3患者系新的突变引起;在所有突变中,基因缺失占55%~65% ,基因重复占5%~15%,点突变占30%左右[1]。
其中缺失为主要突变类型,外显子缺失具有不均一性的特点。
从氨基末端到羧基末端分为四个功能区: 氨基末端的肌动蛋白结合区、三螺旋结构区、半胱氨酸富集区和羧基末端区。
肌动蛋白结合区有240个氨基酸残基,三螺旋结构区由24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构成了抗肌萎缩蛋白的大部分;此区域的基因在大量突变后仍有弱的表达。
第3区包括150个氨基酸残基,因有大量半胱氨酸而被称为半胱氨酸富集区;抗肌萎缩蛋白联结蛋白(DAP)中的β-dystroglycan在此区与抗肌萎缩蛋白结合。
羧基末端区由4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一级结构类似抗肌萎缩蛋白亲缘蛋白。
syntrophin与抗肌萎缩蛋白在此区结合;由71-74号外显子表达,此区可被选择性地剪接;此区突变严重影响表型,说明该区对抗肌萎缩蛋白的稳定性极为重要[2,3]。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极为复杂,遗传因素即病理基因所引起的一系列酶及生化改变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近年来多数学者认同该病的细胞膜学说,该疾病是由于肌细胞遗传性某种代谢缺陷使细胞膜即肌纤维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细胞膜上分布着一组骨架蛋白,共同维系着细胞膜的稳定性,称为抗肌萎缩蛋白结合蛋白(dystrophin-associated1本课题得到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基金(2001321)、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3305580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51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5300783及04300353)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5037172)的资助。
protein)。
包括 dystrophin(抗肌萎缩蛋白)、dystroglycan complex,(DG,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复合体)、sarcoglycans(肌聚多糖)复合体、syntrophin复合体等。
这些蛋白与细胞外基质蛋白(laminin)发生联结(图1)。
最近解释dystrophin减少引起肌无力的机制与这些联结的失调有关,最终使肌纤维膜不稳定并导致肌纤维坏死[4]。
图1 Dystrophin蛋白及其相关蛋白相互作用总图图标标示的是一组蛋白的总称,而非一个单独的分子。
图中已标明Dystrophin蛋白的氨基末端和羧基末端,其中成串的小珠表示蛋白的糖基化Diagram summering dystrophin and associated protein interactions. Some labels do not name each molecule individually and only the group names are mentioned. The carboxyl (C) and amino (N) termini of the dystrophin are indicated. The branched beads represent glycosylation of the dystrophin.2 疾病的严重情况与缺失、重复突变的关系DMD/BMD是X连锁、隐性遗传的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由人类DMD基因突变引起。
有研究报道:约有1/3患者系新的突变引起;大部分突变为基因内缺失,在所有突变中,外显子缺失突变占55%~65%,重复突变占5%~15%,点突变占35 %左右(无义突变或引起移码突变、内含子与外显子剪接接头序列突变)。
DMD基因的缺失分布于整个DMD基因,既可累及启动子区域、保守的3′-羧基末端,也可是整个DMD基因的缺失。
但存在2个缺失“热区”,分别位于5′-端的2—20号外显子区域(编码第12至第874个氨基酸残基;5′-端缺失的断裂点通常在2号和7号内含子序列内,也有可能在下游内含子序列内)和中央的45—53号外显子区域(编码第2146至第2624个氨基酸残基;断裂点通常在44号内含子序列内),DMD缺失突变存在“热区”是多重PCR检测DMD缺失的遗传学理论基础[5]。
外显子缺失的大小范围与临床上疾病严重情况没有简单的关联。
例如,缺失第44号小外显子,通常引起典型的DMD。
然而,整个基因缺失50%,病人却是BMD[6]。
抗肌萎缩蛋图2 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对阅读框的影响(A)正常的DMD阅读框(B)4号外显子缺失导致整码缺失(in-frame deletion)(C)7-11号外显子缺失导致整码缺失(in-frame deletion)(D)7号阅读框缺失导致移码突变(out-of-frame mutation)Figure 2. Efffects of different genomic deletions on the reading frame of the dystrophin gene (A). The open reading frame remains intact when removing of exon 4 (B) and exon 7-11 (C), the deletion of exon 7 results in theloss of the reading frame (D).白的中央和杆状区似乎是功能方面不可缺少的,和肌痛与肌痉挛密切相关,但与肌无力没有必要关联。
部分病人有胞浆中存在肌氨酸激酶的升高现象[7,8]。
部分病人的32-44,48-51,或48-53号外显子整码缺失,但抗肌萎缩蛋白浓度正常或基本正常[9]。
缺失范围(或重复)对表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和缺失(也适合重复突变)的大小没有直接关联。
病情严重程度关键取决于这种突变是否会破坏阅读框结构(图3)[10]。
另外发现,缺失范围和位置有差别很大的患者,表现型的严重程度却十分接近。
其原因可能与无义介导的mRNA衰减(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 NMD)现象有关[11]。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抗肌萎缩蛋白功能拯救失败(loss of rescue of dystrophin function)及不同个体缺失外显子范围相同,但因RNA降解控制的效率的个体差异所所导致的表型变异问题。
保持阅读框完整的突变(整码突变),通常导致不正常、但有部分功能的抗肌萎缩蛋白,患者表现为BMD。
而DMD病人,缺失或重复通常破坏了阅读框,产生的不稳定的RNA,截短的抗肌萎缩蛋白在肌肉中很快降解,浓度低到几乎无法检测到的程度(图4)。
解释DMD/BMD的阅读框假说可以解释约90%的病例,在肌萎缩病例确认和DMD/BMD的区分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0,12,13]。
“阅读框规则”(frameshift rule)可以解释大部分DMD/BMD患者外显子缺失/重复与表型严重程度的关系,但也的确有例外的情况。
如按照阅读框规则判断,应没有抗肌萎缩蛋白的患者,却表现为BMD。
对这种现象通常可以解释如下:(1)肌型启动子和/或第一个外显子遭到破坏,使用其他启动子(心肌型启动子除外),进行表型拯救,从而导致心肌受累,而骨骼肌不受影响[14];(2)在DMD基因5′端上游的缺失,可以在基因缺失下游重新开始蛋白的合成启动,而产生没有正常的5′氨基端、但也是一个完整的蛋白质[15];(3)阅读框内存在终止密码子或有外显子缺失的DMD基因可通过基因跳跃而产生部分转录子,从而产生缺失部分氨基酸残基的抗肌萎缩蛋白[16,17]。
图3 抗肌萎缩蛋白不同突变的表型效应图中最上方是全长的抗肌萎缩蛋白。
框内缺失导致有部分功能的抗肌萎缩蛋白(中间),而破坏阅读框的缺失则导致不稳定的截断的抗肌萎缩蛋白[18]Figur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mutations on the dystrophin protein. The complete protein (top). An in-frame deletion of the spectrin-like domain results in a shorter but partial functional protein (middle). An out-of-frame deletion leads to a truncated protein and degraded rapidly in the muscle[18].3 外显子跳跃现象整码缺失或重复的BMD患者,其突变通常发生在5′端的3-7号、 5-7号或 3-6号外显子,或更远端下游的51号、49-50号或 44-45号外显子[19,20,21]。
这些患者通常借助于差异剪接,以外显子跳跃(exon skipping)的方式产生部分抗肌萎缩蛋白;这些情况下,抗肌萎缩蛋白通常保留有羧基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