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课时达标1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十三)
1.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

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C )
A.浪漫主义B.自由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从材料“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可以看出这是空想社会主义,故选C项。

A、B两项无法体现对资本主义矛盾深刻的批判,D项与材料实现的方法不符。

2.“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

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

”材料反映巴黎公社( D )
A.财政困难,倡导勤俭节约
B.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C.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D.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
解析材料“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反映了公社委员一改旧官吏的腐败作风,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3.马克思评价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

”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对以上材料的认识准确的是( C )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C.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解析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材料反映了公社“勤务员”受到公众监督,“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受到制约,具有民主作风,故选C项。

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

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
到,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

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 )
A.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C.在俄国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但是由于“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最终失败,故选A项;三大工人运动并未进行暴力的革命活动,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中的七月流血事件是暂时的现象,到了俄历10月,政权便转向工人阶级手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造成的,故D项错误。

5.1872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些国家( C )
A.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B.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解析从材料中“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可分析出“和平手段”是指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说明英国、美国等国家的代议制比较完善,故C项符合题意。

6.巴黎公社于1871年4~5月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居的工人居住;对贫困的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 C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维护劳动者利益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解析材料体现对工人、贫困劳动者的保护与救济,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材料无从反映,排除。

7.(2018·贵州黔东南州联考)巴黎公社规定:选民对公社所有的公职人员包括公社委
员都有充分的罢免权和监督权,及时清除混入公社领导机构的坏人,可以罢免和撤换失职的公职人员,及时纠正公职人员的错误和失误。

这些规定体现出巴黎公社( D ) A.赢得广泛支持B.实行直接民主
C.是社会主义政权D.人民主权的特点
解析“选民对公社所有的公职人员包括公社委员都有充分的罢免权和监督权,及时清除混入公社领导机构的坏人,可以罢免和撤换失职的公职人员,及时纠正公职人员的错误和失误”表明人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故D项正确。

8.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顶点,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D )
A.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
B.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宪章运动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革命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甲、乙对应的时间分别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由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巴黎公社革命发生于1871年,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时间为19世纪3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是在1836~1848年,不符合图中时间“六七十年代”,故排除其他选项。

9.列宁在发表《四月提纲》时说,沙皇统治虽然不复存在,但俄国所参加的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没有变,所以,谁奢谈“保卫祖国”,他(普列汉诺夫)就是个“帝国主义者”!据此,列宁认为( D )
A.二月革命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B.十月革命迎合了苏俄革命的形势
C.普列汉诺夫不赞成社会主义革命
D.普列汉诺夫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
解析由材料中“谁奢谈‘保卫祖国’,他(普列汉诺夫)就是个‘帝国主义者’”可知,列宁认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的做法仍是帝国主义行为,但普列汉诺夫却支持临时政府参加一战的决定,这样的行为应予以否定,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二月革命,A项错误;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时希望通过采取和平的手段夺取政权,并非采用暴力革命,与十月革命无关,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0.《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对此解读准确的有( C )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
早的社会主义政权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B.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法国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尖锐,普法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故①正确;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②错误,④正确;巴黎公社的政治架构中,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因此“政治代表”指的是公社委员,故③正确。

故选C项。

11.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认为,巴黎公社这个政治形式,既具有“帝国的对立物”(在初期阶段)即民主共和国的性质,又具有工人政府(资产阶级代表退出公社以后)即社会共和国的性质。

这就是巴黎公社具有的“帝国的对立物”和工人政府的两重性。

由此可知,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 C )
A.要求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实现城市自治
B.践行马克思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C.追求民主、共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D.主张推翻君主统治,完善民主政治
解析题干中“具有‘帝国的对立物’(在初期阶段)即民主共和国的性质”的信息反映了巴黎公社追求民主、共和,“具有工人政府(资产阶级代表退出公社以后)即社会共和国的性质”的信息反映了巴黎公社追求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12.列宁曾说:“现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交战国,都没有俄国这样自由,都没有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这种革命的群众组织。

因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这样容易地和这样和平地把国家政权交给真正大多数的人民,即交给工人和贫农。

”此讲话的背景事件是( B ) A.农奴制改革B.二月革命
C.七月流血事件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解析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使农奴变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建立新的政权,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出现和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表明和平过渡已不可能,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引发十月革命,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3.“在俄国,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它不符合俄罗斯的传统以及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革命思想,自由主义运动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基础……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也正是那种使人觉得像乌托邦的东西在俄罗斯最现实。

”这一观点侧重于从哪一个角度解读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C )
A.政治派别的复杂性
B.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C.文化传统的特殊性
D.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解析根据题干中“不符合俄罗斯的传统”“自由主义运动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基础”“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等信息可知是从文化传统的特殊性解读十月革命的由来,故C项正确。

14.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

”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 C )
A.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
B.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
D.彻底改变了社会落后面貌
解析A项属于二月革命的结果;B项属于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发展方向;D项说法过于绝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及其后的相关国内战争为俄国社会转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故选C项。

15.在某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俄国没有一个政党愿意夺取政权,列宁即席反驳道:“有的!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放弃这样做,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

”这一会议的背景是( B )
A.罗曼诺夫王朝腐朽反动的统治
B.《四月提纲》明确了继续革命的任务
C.七月事件促使斗争策略的改变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解析罗曼诺夫王朝腐朽反动的统治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发动二月革命,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放弃这样做,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反映了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任务要求的转变,这是在1917年4月的《四月提纲》中提出的,故B项正确;七月事件使和平夺权转变为武力夺权,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是俄国各个阶级联合反对沙皇统治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6.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

……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 )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解析《四月提纲》中列宁主张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后,通过和平夺权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但党内大多数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因此出现“分歧”,故A项正确;《和平法令》出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之后,故B项错误;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问题上没有分歧,C项错误;《土地法令》在十月革命后颁布,D 项错误。

17.在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 D )
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武力支持
B.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
C.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D.通过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解析“把……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即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选举进入国家机关,并非武力形式,A、C两项错误;《四月提纲》发表以后,布尔什维克未考虑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B项错误;材料表明布尔什维克要以选举的和平方式进入立法机关掌握政权,故D项正确。

18.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

这些经验不包括( C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民主选举人民代表
C.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D.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解析题干强调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不同点。

巴黎公社赶走第三共和国临时政府,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故A项不符合题意;巴黎公社和苏维埃政府都规定民主选举人民代表,故B项不符合题意;巴黎公社没有土地改革,而俄国十月革命颁布《土地法令》,实行土地国有政策,故C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建立自己的城市政权,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府,都建立了新的国家机器,故D项不符合题意。

19.某《土地法令》规定:立即无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永久废除土地私有权,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其耕畜、农具、房屋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土地委员会支配,一切土地都是全民的财产。

该《土地法令》( D )
A.得到了革命根据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B.彻底消除了俄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因素
C.满足了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土地的愿望
D.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十月革命属于城市中心暴动,故A项错误;彻底消除了俄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解放区农民是中国解放战争时的说法,故C项错误;《土地法令》是苏维埃政权颁布的土地政策,有效巩固了新生政权,故D项正确。

20.有人认为:“1917年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过程的最高潮。

”这种认识( D )
A.主张十月革命开始于1917年3月
B.否定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严重地贬低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D.主张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解析因为作者认为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二月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前,因此其认为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