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胸中大气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

第36卷第5期

“大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结合原文及历代注家所注,其义有三:一为大邪之气,即邪气。《素问·热论》有:“大气皆去,病日已矣。”王冰注解此处的大气为大邪之气。二为自然之气。《素问

·五运行大论》说:“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歧伯曰:大气举之也。”三乃宗气。《灵枢·邪客》论宗气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从产生和功能上来看,此处的宗气即后世所讨论的大气。首先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的孙一奎、张景岳等。张锡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发挥《内经》“大气”、“宗气”理论,认为大气与宗气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从生理病理方面对胸中大气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发,其主要理论如下。

1胸中大气的来源

张锡纯认为胸中大气肇始于先天,而培养于后天。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人未生时,皆由脐呼吸,其胸中原无大气,亦无需乎大气。迨胎气日盛,脐下元气渐充,遂息息上达胸中而为大气。”同时他宗法于《内经》,认为胸中大气有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充养。《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张氏认为此处的虚里之络,即胃输水谷之气于胸中以养胸中大气之道路。故张氏的大气理论是以元气为本,元气、水谷之气、自然界清气汇聚于胸中,构成了大气。正如他所说:“是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所以临床上一些先天禀赋不足者,或是后天失于调养导致脾胃功能较弱,不能较好地濡养大气者,胸中大气就容易不足而下陷。

2胸中大气的作用

《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氏取法于这一有关宗气作用的论述,对胸中大气的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2.1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胸中大气,包举肺

外,司呼吸之枢机。《灵枢·五味》曰:“谷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荣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张氏根据这一理论,指出大气能鼓动肺脏使之呼吸,而肺中之气遂因之出入也,曰:“肺司呼吸,人之所共知也。而谓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不但如此,张氏认为此气尚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而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大气对机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2大气为周身血脉之纲领《灵枢·邪客》已经提

到:宗气积于胸中,能够贯心脉。且气于血之间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张氏发挥《内经》理论,指出胸中大气不但能统摄全身之气的运行,而且能统摄全身血脉的运行,使血液能够正常地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或妄行,并且保证能随着诸气的运行而到达全身发挥濡养作用。

2.3胸中大气为各脏腑功能的发挥提供物质基础

张氏提出:“人之大气虽在胸中,实能统摄全身。”认为大气与全身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①大气以胸中之地为宅窟,包举肺外,能鼓动肺脏呼吸。②托举心脏,使心神有所附不致出现心悸怔忡。

③上达于脑,使脑髓神经有所凭借而主司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④宣布营卫之气于周身以温暖全身等等。3胸中大气下陷

3.1胸中大气下陷的原因张氏认为胸中大气下

陷的常见原因有劳作过度、久病,或医药所伤、先天

张锡纯胸中大气理论探析

肖盼盼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级七年制,山东济南250355)

指导杨金萍

[摘要]张锡纯从生理上论述了胸中大气的来源、作用;从病理上论述了胸中大气下陷的原因、症状及病因病机;创制了治疗大气下陷的主方升陷汤,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

[关键词]胸中大气;大气下陷;升陷汤;张锡纯[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5-0401-02

[收稿日期]2012-03-26

第36卷第5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36,No.52012年9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Sep .2012401

2012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6卷第5期

禀赋不足、情志所伤、外感等。

3.2大气下陷的症状表现及其病因病机张氏认为:大气下陷,首要的表现就是呼吸不利: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这是由于大气下陷,不能包举肺外,呼吸不利。其次,大气下陷者还可见满闷怔忡,神昏健忘,自汗,少腹下坠,小便不利,两腿痿废不能屈伸,或周身皆凉,甚则昏愦不省人事等。张氏认为这些症状出现的病机是:①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②大气下陷,卫外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③心神无所依附,故怔忡心悸;④大气下陷,全身之气无所统摄,气血津液不能有效地输布于全身,肢体遂废而不举;⑤三焦之气化升降相因,不升则不降,大气下陷,上焦不能如雾,下焦不能如渎,故见小便不利;⑥大气下陷,不能宣布营卫以温暖全身致周身皆凉;⑦大气下陷后不能上达于脑,故见昏愦、昏迷。

此外,应当注意同为大气下陷,也可能出现两种相反的症状,如饮食方面,大气下陷之后饮食增多或减少;睡眠方面,大气下陷后不寐或嗜睡等。此外,大气下陷最常见的脉象是沉迟微弱,关前尤甚,以右部脉表现最为明显,但临床上患者也可见左部脉沉细欲无,左关参伍不调,这些病证在张氏的病案中都有清楚的记载。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与人的“资禀”有关,“盖病因虽同,而病之情状,恒因人之资禀不同而有变异。斯在临证者细心体察耳。”实际上体现了中医学的异病同治、因人而异的思想,值得临床借鉴。

4治疗

针对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及症状表现,张氏取法于《内经》“下者上之”的理论,以补气升提药物为主,佐以补肺、疏肝、健脾之品,以升提大气、畅通道路。同时以升陷汤为基础,衍化出三张方剂针对不同的病情辨证施治。

4.1升陷汤其方剂组成为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方中以黄芪为君,张氏认为黄芪不但为补肺脾之要药,且为补肝气之要药也。这源于中医学的同气相求理论,肝属木而应春生,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性温而升,以之补肝,有同气相求之妙。张氏曰:“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一切补肝之药又不及者,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覆杯之顷,即见效验。”因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张氏指出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并用,即分毫不觉凉热……若用黄芪补气之分,恐其又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要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该方配伍严谨,药少味轻,紧扣大气下陷的病机,用之即验。

病案举例:“(张锡纯)治一妇人,年三十许。胸中短气,常常出汗。剧时觉气不上达,即昏不知人,移时始苏,睡时恒自惊寤。诊其脉,微弱异常,滞气胸中大气下陷甚剧。遂投以升陷汤,知母改用五钱,又加人参、山茱萸各三钱,连服数剂痊愈。”此案中病证表现皆与大气下陷症状相符,结合脉象,诊为大气下陷证。用升陷汤升举大气,加知母之润济,人参之益气,山茱萸之酸敛,则大气得补,而诸证悉愈。由此可见,只要辨证明确为大气下陷的病机,用升陷汤治之,可效如桴鼓。

4.2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三方是张氏针对大气下陷升陷病因病机,以升陷汤为基础,衍化而出。①回阳升陷汤,由生黄芪、干姜、当归身、桂枝、甘草组成。方中黄芪补气升气,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干姜温阳散寒,当归味甘微辛性温,气香液浓,张氏曰:“当归为生血活血之主药,而又能宣通气分,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其力能升能降,内润脏腑,外达肌表。”故此处用其宣通气分,用于治疗心肺阳虚,大气下陷证,其症状表现为背紧恶寒、常觉短气者。②理郁升陷汤,由生黄芪、知母、当归身、桂枝、柴胡、乳香、没药组成。方中不仅有行气分之药如柴胡,更有活血分之当归﹑乳香﹑没药以防止气滞血瘀。主要用于治疗胸中大气下陷,又兼气分郁结、经络湮瘀者。胸中大气下陷而兼气郁络瘀的症状表现,易与肝气郁结、气分不舒的症状相混淆。后者也见胸中满闷、两胁疼痛等症状,二者须仔细鉴别。张氏注重从脉象和病因两方面来区分二者,大气下陷者脉象多右部脉沉迟微弱,关前尤甚;而肝气郁结之脉多弦而有力;其次病得之于素勤劳作,用力过甚,或饥饿生病犹枵腹力作者,病为大气下陷而非肝气不舒。③醒脾升陷汤,由生黄芪、白术、桑寄生、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川萆薢、炙甘草组成。方用黄芪、白术、甘草以升补脾气,黄芪、桑寄生以升补肝气,且桑寄生一味,为补胸中大气之要药,张氏曰:“寄生根不着土,寄生树上,最善吸空中之气以自滋生,故其所含之气化,实与胸中大气同类。”故取象比类,用之补胸中大气甚效,另用龙骨、牡蛎、山茱萸、萆薢以固涩小肠。此方主要用于治疗脾气虚极下陷,小便失禁。此三方在张氏病案中应用甚多,疗效明显。

张锡纯将中西理论进行会通,所提出的理论及创制的相关方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大气理论在当今临床已渐渐被人们所忽视,但胸中大气的作用确是关系全身。张锡纯胸中大气理论及相应的治法方药,对当今临床仍有重要指导及启发作用,值得临床借鉴与研究。

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