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商超与青铜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商超与青铜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商朝与青铜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商朝与青铜文化的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 借助商朝与青铜文化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章节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商朝与青铜文化,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3. 设计一道思考题,如:“请分析商朝时期青铜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案例亮点
1. 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
本教学案例在导入新课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商朝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物资料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商朝的历史场景中。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商朝与青铜文化魅力的同时,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 结合课本内容,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考古、青铜器制作体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通过学习商朝与青铜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3. 培养学生尊重和珍视传统文化,关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通过讲述商朝的历史故事,如商汤灭夏、纣王暴政等,激发学生对商朝历史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高二历史组温宝婷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

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

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⑤性质和意义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5、高考方案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

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历史中的教育案例(2篇)

历史中的教育案例(2篇)

第1篇1. 苏格拉底的教育法:- 案例描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问答法(苏格拉底式辩证法)著称。

他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自己发现真理。

- 影响: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昆体良的教育理念:- 案例描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其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全面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平衡发展。

- 影响:昆体良的教育理念为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案例描述: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普及教育、班级授课制等教育理念。

- 影响: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 案例描述: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自然教育,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强调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 影响:卢梭的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实践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杜威的教育思想:- 案例描述: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

- 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

6. 华罗庚的教育实践:- 案例描述: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在教育实践中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 影响:华罗庚的教育实践为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案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在当今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第2篇1.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 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问答法而闻名。

他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真理,这种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或“苏格拉底式辩论”。

这种方法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省。

2.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一、《史记》的诞生公元前109年,中国西汉王朝的司马迁在长安完成了他的巨著《史记》。

这本书以中国历史为主题,涵盖了从夏代到秦朝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蹇是一位学者,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这种影响传给了儿子。

司马迁从小热爱历史,他喜欢阅读史书,爱思考问题。

司马蹇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也鼓励儿子写一部完整的历史纪实,记录下中国的辉煌历史。

司马迁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家族和国家,他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

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辛苦写作,他翻阅了大量的史书,亲自赶去各地考察,搜集资料,拜访名士。

他不仅仅是一位史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的传承者。

《史记》的完成并不容易,司马迁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和批评,他遭到了政治上的迫害,他曾被宦官处以“五刑”之一的杖刑。

但是,司马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咬紧牙关,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定地走下去。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

这部著作共分为十二卷,纪传体和编年体结合,上起含夏龙飞,下迄太康,详细地记述了中国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等历史。

《史记》的问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它被誉为“史家之宗,国家之良史”,成为中国历史学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洛阳研究院的开创洛阳研究院,是中国古代最早成立的历史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它的创立可追溯到公元1181年,当时北宋旧都洛阳恢复,恢复后还设立了许多学府,其中包括研究历史的研究院。

洛阳研究院的创立,得益于当时洛阳士人郑恺和郑玄的努力。

郑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热衷于历史研究,并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深刻的理解。

郑玄是郑恺的孙子,继承了祖父的学术传统,并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郑恺和郑玄在洛阳研究院的创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联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一起致力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教育。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最新5篇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最新5篇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最新5篇高中历史教育故事1背景:李一帆(化名),男,高中一班学生,自上学期以来,上课有时爱走神,常常望着窗外发呆,但在课堂上从不和别人说悄悄话,从不影响周围同学听课。

从来不记课后作业,经常打电话给同学家,询问课后作业。

常常丢三落四,不是忘带书,就是忘带作业。

因为自身缺点多,老师看不起他,同学们疏远他,致使他滋生自卑畏怯的心理,使他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不敢和同学交朋友,同学们也不愿和他交朋友。

回家也缺乏父母的教育,父母外出工作,日常开销靠年老爷爷奶奶支持。

该生纪律松散、胆大,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故成绩平平。

但是他性格外向,尤其擅长体育活动,脑瓜聪明,而且自尊心极强,特要面子。

另外,他对爷爷奶奶的感情较深,但在他们面前有时也要发脾气耍性。

描述故事过程:1、从他的家庭情况来分析。

他的父母因家庭经济差,在他很小时离家打工,自小缺乏父母爱,拉开了与同龄儿童的距离。

使得他对父母亲很冷,毫无感情可言。

平日里他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教育。

他们总是过于宠爱、也放任甚至无力去管教他。

于是他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到学校后,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

2、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例如上体育课我发现他跑的很快,就对他说:看来我们班的运动会有优秀运动员了。

他吃惊地又有些得意的看着我并且说:我长跑行,短跑也很快。

他笑着,他当时笑得很灿烂。

于是我接着说到:那我推荐你去参加我校的篮球队,力争为我们学校取得好成绩。

过了几天,我推荐了他参加校篮球队。

同时我也对他进行了一次促膝谈心,我告诉他:老师同意先试一个月,第一,看看你是否能按时到校训练。

第二,你在篮球队的行为是否影响大家。

第三,你在训练中是否能刻苦,是否有坚强的毅力。

如果你的表现很差,随时退出校篮球队。

他听了我的话马上答应,说我同意,我一定努力做到。

结果,他每天早早的来到学校和其他学生一起坚持锻炼,在训练过程中遇到跌伤,他也能克服疼痛,坚持训练。

高中历史教学小故事

高中历史教学小故事

高中历史教学小故事引言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历史常常被他们认为是一门记忆繁琐事实的学科。

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老师们常常采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成功的高中历史教学小故事,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启发。

故事背景在高一历史课上,我选择了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方式,即通过故事来讲解历史知识。

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

故事内容我选择了一段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作为故事的主线,这段历史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将军,他聪明智慧,勇敢无畏。

他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成功统一了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

在故事中,我通过详细的描写,让学生们对古代战争、政治和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我引入了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历史上的紧张氛围和复杂关系。

同时,我也融入了一些悬念和情节转折,让故事更加吸引人。

在故事的结尾,我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位将军最后成功了,而是通过有趣的剧情设置,让学生们在推理和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

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记忆。

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明显增加了。

在故事结束后,学生们踊跃提问,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的知识。

他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主动去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阅读和思考故事中的情节,学生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和思考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故事中,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故事的展开和结局,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还能够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结论通过采用趣味的教学方式,如故事讲解历史,可以增加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历史教育小故事案例(2篇)

历史教育小故事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指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之间,日本侵华军在南京犯下的惨绝人寰的屠杀罪行。

这场屠杀造成了30万以上无辜平民和战俘的死亡,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历史教育部门将南京大屠杀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二、案例概述某中学历史老师张老师在讲授《南京大屠杀》一课时,采用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残酷,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案例正文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让他们了解到这场屠杀的严重性。

接着,张老师引入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让同学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 小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讲述了一个名叫小明的8岁男孩。

小明一家原本生活在南京的一个幸福家庭,但南京沦陷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天,小明在街头玩耍,突然发现了一个日本兵。

他吓得魂飞魄散,拼命往家跑。

可是,当他跑到家门口时,却发现家门被打开,爸爸和妈妈被日本兵抓走了。

小明绝望地呼喊着爸爸妈妈的名字,但无人回应。

小明决定去找哥哥求助。

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过一条条布满尸体和鲜血的街道,终于找到了哥哥。

哥哥告诉他,家里已经没有食物了,他们要一起去亲戚家找吃的。

然而,在去亲戚家的路上,他们又遇到了日本兵。

哥哥为了保护小明,被日本兵残忍地杀害。

小明悲痛欲绝,但他知道,他必须活下去,为了爸爸妈妈,为了哥哥。

于是,他忍辱负重,化名为“小黑”,加入了地下抵抗组织。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小明终于找到了妈妈的遗骨,将哥哥的骨灰安葬。

3. 情感共鸣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的眼眶都湿润了。

他们为小明的坚强和勇敢而感动,为南京大屠杀的残酷而愤怒。

张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同学们思考: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怎么做?4. 总结升华张老师总结道:“南京大屠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痛点,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史料进行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文献、回忆录、照片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三)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是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讲授新知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予每个小组一定的讨论话题。例如,我让学生围绕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小组讨论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学手段和历史文献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历史氛围。这种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情感共鸣。
2.问题导向: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不仅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中民族精神的认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认同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精神,如英勇抗敌、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抗战英雄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在抗战胜利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老师教育故事案例(2篇)

历史老师教育故事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迁和规律的学科,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价值。

在我国,历史教育一直备受重视,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有幸见证了无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成长、蜕变的过程。

下面,我就以一位历史老师的视角,讲述一个关于传承历史、点亮未来的教育故事。

二、故事情节1. 破冰之旅李明(化名),一个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对历史毫无兴趣。

在一次历史课堂上,我注意到他总是低头玩手机,对历史知识漠不关心。

为了改变他的学习态度,我决定从了解他的兴趣入手。

课后,我主动与李明交谈,得知他喜欢篮球。

于是,我将篮球元素融入历史教学,以篮球比赛为切入点,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

李明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积极,开始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2. 深入挖掘随着李明对历史的兴趣逐渐浓厚,我开始引导他深入学习。

在一次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课上,我讲述了我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以及无数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付出的巨大牺牲。

李明听后,泪流满面,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我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我们来到了一座抗日烈士陵园,向烈士们敬献鲜花,缅怀他们的英勇事迹。

在这次活动中,李明主动担任队长,带领同学们参观陵园,了解烈士们的生平事迹。

活动结束后,他感慨地说:“原来历史离我们这么近,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3. 激发潜能在历史学习中,李明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潜能。

他不仅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还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为了激发他的潜能,我鼓励他参加历史知识竞赛。

在比赛中,李明凭借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出色的表现,荣获一等奖。

4. 传承历史高中毕业后,李明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历史研究活动,深入研究我国历史。

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历史教师,致力于传承历史,点亮更多学生的未来。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四篇)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四篇)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自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我在文科班的历史教学转为文科基础的复习备考。

根据考纲的要求,文科基础的历史要复习政治、经济、文化三本书,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

对于处在高二复习阶段的历史教学,我们应该积极地抓住机会,勇敢地面对挑战。

但是,我校文科班的学生总体上学习习惯比较差,如何引导他们更好的学好文基历史呢?这是至今仍困扰我的一大难题。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我按照世界史、中国史两条线索,时空结合,整合原来的三个专题;又根据《中学历史教学》杂志上陈伟国所整理的人教、人民、大象几个版本的知识体系,进行复习。

我采取填空题的形式,主要根据人教版的课文进行挖空,引导学生复习课本,抓住主干知识。

同时,每个考点加一两道高考例题,让学生熟悉高考的命题思路和角度。

再配以____道左右的选择题让学生随堂练习。

课堂上,学生先填空,之后让一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把答案板书出来。

之后再评讲例题,做选择题之后校对答案,最后针对学生错得较多的题目进行评讲。

一开始这种方式学生还是蛮喜欢、蛮配合的,但两个月过去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拿着一叠未填空的试卷来到高二(1)班——体育班。

我每周在体育班只有一节课,他们由于早晨黄昏的训练,都显得比较劳累。

我把试卷发下去,告诉他们今天要复习的考点。

王崇拿到试卷后,大声叫了起来:“老师,没书啊!”“前几天检查,你们都有书啊!我还给你们加了分!”他们叽叽喳喳的说:“这还不容易,到别的班借来的,加完分就还回去了。

”我一阵晕眩,严肃地瞪着他们,装作后果很严重地问:“那现在怎么办?”王崇说:“你抄答案出来吧!”唉!是到如今,只好如此了,我想,只要后面的选择题他们能做出来,一样达到教学效果的。

大部分学生应付性地记下了答案,有三分之一的体育生很快就睡着了。

我把他们叫醒,他们行了几秒钟又想睡了。

我再一次叫醒了其中的班干部林锦,他很生气很厌烦地抱怨说:“你很烦哪!历史课总是这样!我考试之前看看书就可以通过啦!我现在实在很累,你还是让我睡吧!”我非常震惊,没想到他会说出这番话。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同时,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5.内容丰富,突出重点,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
本案例涵盖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突出重点,系统梳理了历史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通过撰写小论文、设计历史知识问答卷等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激发他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a.撰写一篇关于隋唐时期制度创新或文化成就的小论文,字数800字左右。
b.设计一份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要求涵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评析:在下一节课开始时,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评析,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运用观察、提问、作业、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隋唐时期的疆域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在短暂的隋朝和长达三百年的唐朝,我国能够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
2.通过对疆域图的解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的高中历史教学故事

我的高中历史教学故事

我的高中历史教学故事在我担任高中历史教师的几年时间里,有一个特别的教学故事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一次关于二战的课堂讨论。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讨论二战期间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学生们积极参与,分享了他们对二战的理解和观点。

然而,在讨论中,有一个学生,他的名字叫杰克,一直保持沉默。

我觉得这个学生可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所以我决定与他私下交流。

我问他是否愿意分享他的观点。

杰克犹豫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

在私下交谈中,杰克告诉我他的祖父曾是二战的老兵,并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艰辛。

他非常钦佩他的祖父,因为他在战争中为了正义和自由而奋斗。

我邀请杰克在课堂上分享他的家族故事。

杰克有些害羞,但最终同意了。

在分享中,杰克真实而感人地描述了他祖父的经历,以及他对那段历史的理解和反思。

这个故事在课堂上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其他学生们开始主动分享他们家族的历史故事,以及他们对历史的独特视角和感受。

课堂变得生动而充满情感。

通过这个教学故事,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观点,通过倾听和分享,我们可以一起构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历史认知。

这个教学故事也启示我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他们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我将继续努力,将故事和情感融入到我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中国古代教育案例(2篇)

中国古代教育案例(2篇)

第1篇1. 孔子教育弟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仁爱”、“礼治”、“诚信”等。

孔子以“有教无类”著称,弟子众多,如颜回、子贡、曾子等。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才能。

2. 孟母三迁: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他的母亲孟母以教育孟子而著称。

孟母三次搬家,就是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3. 苏秦刺股: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为了学习纵横之术,曾刻苦攻读。

传说他为了防止自己睡觉,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此来保持清醒。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学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刻苦学习的态度。

4. 张载读书:张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为了研究学问,曾在陕西蓝田的一座寺庙中读书。

他白天在寺庙中读书,晚上则用蜡烛继续学习,这种刻苦精神令人敬佩。

5. 范仲淹苦读: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为了追求学问,曾在寺庙中苦读。

传说他为了防止自己睡觉,用冷水洗脸,这种刻苦精神被称为“范公洗面”。

6. 朱熹读书:朱熹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主张“格物致知”,强调实证和理性。

朱熹曾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学问,撰写了《四书集注》等著作,对中国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古代教育案例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价值观,如重视品德教育、勤奋学习、尊师重道等。

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篇1. 孔子教育弟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强调德育为先,注重因材施教。

例如,孔子对颜回的教育就体现了这一点。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对他非常宠爱,但也严格要求,经常对他进行道德教育。

2. 孟母三迁:- 孟母是战国时期孟轲的母亲,她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

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孟母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最终将孟子培养成一代大儒。

3. 荀子与弟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来改造。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故事案例:《桃花战士――关羽》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强大的军事统帅,而他的对手关羽也是一位英勇的将领。

在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争夺天下,一场关键的战斗即将开始。

故事发生在208年,曹操率领的东汉军队正准备攻打刘备所在的荆州。

刘备只有一支不足千人的小队,力量明显不敌曹操的大军。

刘备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但他知道,关羽是他的左膀右臂,关羽的勇猛无敌可以帮助他战胜曹操。

刘备和关羽商议后决定,让关羽前去东吴大吉山蛮王祭祀。

这是为了吸引曹操的注意,让曹操以为关羽离开了刘备的军队。

关羽带着两名亲信前往祭祀,但他并没有打算真正离开刘备,而是准备和刘备在荆州会合。

曹操听说关羽已经离开了刘备的军队,非常高兴,认为刘备失去了最重要的将领,他决定立即进攻荆州。

但关羽离开的消息是刘备故意散布的,真实情况是关羽只是暂时离开,他仍然是刘备军队的重要成员。

当曹操率军进攻荆州时,刘备展开了一场巧妙的计谋。

他暗中派遣关羽和他的亲信守卫要塞,而他自己则转战到了曹操的后方,突袭了曹操的大营。

曹操被刘备的计策所震惊,不得不撤退。

关羽在要塞中英勇的抵御曹军的进攻,并成功守住了要塞。

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成为了抵御外敌的英雄。

最终,刘备和关羽成功地击败了曹操,保卫了荆州。

他们的英勇表现使得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教育了后代关于战争策略、勇气和忠诚的重要价值观。

这个故事案例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关羽的英勇行为和刘备的智谋,向学生们展示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在战争中的勇敢和智慧。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高中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从中汲取勇气、智慧和忠诚的教育启示。

历史教育教学故事案例(2篇)

历史教育教学故事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历史教育一直备受重视。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价值。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往往对历史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我以《三国演义》为例,讲述一个充满魅力的历史教育教学故事。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三国演义》这部作品。

我告诉他们,《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君主争霸天下的故事。

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历史演义的巅峰之作”。

2. 情景再现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我决定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请学生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扮演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君主,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1)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君主有哪些共同点?(2)三位君主在争霸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3)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 小组讨论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曹操、刘备、孙权的形象也有了更鲜明的认识。

4. 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历史,我选取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我以赤壁之战为例,让学生们分析曹操为何会败给孙刘联军,以及这场战役对三国局势的影响。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5. 总结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我强调,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智慧,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借鉴。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们多读书,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氛围活跃。

历史课教育案例故事(2篇)

历史课教育案例故事(2篇)

第1篇故事背景:这是一所位于我国中部的普通中学,李老师是一位有着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

他的课堂一直以严谨、传统著称,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却并不高。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李老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并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故事梗概:一、觉醒的开始一天,李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当谈到一位英勇的抗日英雄时,李老师发现学生们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课后,他向一位年轻的同事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难以理解,对历史缺乏敬畏之心。

”年轻同事微笑着说:“李老师,您可能需要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了。

现在的学生更喜欢互动和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灌输。

”这句话让李老师陷入了沉思。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落后于时代,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探索与实践为了改变教学现状,李老师开始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学习了国内外优秀的历史教育案例,并开始尝试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1. 体验式教学:李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当地的抗战纪念馆,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那段历史。

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对那些英勇的抗日英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情景模拟:在课堂上,李老师组织学生们扮演历史人物,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历史事件。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期,他让一位学生扮演毛泽东,另一位学生扮演蒋介石,让他们在模拟的谈判中体会历史的复杂。

3. 小组合作:李老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项历史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合作和沟通。

三、收获与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老师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加,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

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他所教班级的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

李老师感慨地说:“我以前总认为,历史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现在才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同样重要。

”故事结局: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校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他成为了学校的历史教学骨干。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历史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课教育经典案例(3篇)

历史课教育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便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然而,历史课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历史课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2. 培养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演义》吗?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 阅读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①列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及其原因;②找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③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物性格。

(3)教师总结: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人物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宽厚、孙权的机智果断等。

4. 案例分析(1)教师介绍《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引导学生了解史实与文学作品的差异。

(2)教师展示《三国志》中相关人物的记载,让学生对比分析。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情节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4)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既有史实,也有虚构。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分辨史实与虚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上下五千年教育案例摘抄(3篇)

上下五千年教育案例摘抄(3篇)

第1篇一、古代教育案例1. 孔子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摘抄: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摘抄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复习。

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是普及的,不分贵贱。

2. 孟子教育思想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后的另一位伟大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是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善良本性。

案例摘抄: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摘抄解读: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是培养英才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们发挥自己的天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 孔融教育案例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教育家。

他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

案例摘抄:孔融曰:“教之道,贵以专。

人之才,各有所长。

故教者,当因其所长而教之。

”——《后汉书·孔融传》摘抄解读: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教育,使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近现代教育案例1. 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字鹤卿,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

他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全面性。

案例摘抄:蔡元培曰:“教育者,非为今日,乃为明日之世界。

”——《蔡元培全集》摘抄解读: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长远性,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社会人才,而非仅仅为了应对当前的需求。

2. 鲁迅教育案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他提倡“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案例摘抄:鲁迅曰:“教育者,应当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历史教育教学的案例(2篇)

历史教育教学的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历史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过去,更能启迪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本案例以《抗日战争》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历史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案例描述《抗日战争》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的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提高历史素养,教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通过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片段、图片、歌曲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历史。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抗日战争纪念日,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2. 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例如,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战争进程;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让学生感受抗战英雄的英勇事迹。

3.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在讲解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抗日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抗战期间,中国人民是如何抵抗侵略者的?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讨论,提高合作意识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重要战役等,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观点、交流思想。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5.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布置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抗战英雄事迹、绘制抗战地图等,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三、案例反思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表明,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 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在讲解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这提示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分析历史、评价历史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以史为镜可以通古今,晓万事,知兴旺,明得失。

历史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可复制,也无从改写。

高中历史教育也不例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一【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内容提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

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背景】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

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

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

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

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

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

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

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

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共同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属于封建势力洋务派,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

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

"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起来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

【反思】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于备大纲,备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

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

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

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

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的。

高一的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心理的过渡阶段,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我们老师就能正确的教导的话,我觉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终身他都是受益匪浅的,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优生率,达线率,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扭曲教育的真正内涵,只会摧残学生幼小的心灵。

这方面的教训是数不胜数的。

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我也觉得我真正懂得了历史,历史是一部书,更是一部育人题材的书。

误区三: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

总之,课和课一样,课和课不一样,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我和很多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教学氛围,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讨论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教学又给我提出了新问题:讨论的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在讨论中,有一些学生积极的参与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而开小差;也有个别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将自己隔离开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是一方面适时地调节自己,根据学生因素设计问题,尽可能保证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及时鼓励学生发问,抓住学生突然闪现的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展开深入探讨。

【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

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共同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学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

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

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

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想到这儿,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但大家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只能先从书本中找到甲午战争这一节的内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强大的海军力量如何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失败,特别是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看了之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不过他们最起码懂了两点:知道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海军力量覆没了,知道了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妥协退让,学生的表情是义愤填膺的,大骂李鸿章妥协卖国,看到学生的激动情绪,我也深受感染,我说:"同学们,这就是大清的水师,这就是大清的腐败,更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和悲哀,即使我们进行了奋力的抵抗,最终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国家铁蹄的践踏,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而是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不能让国家富强的,不实现民族的独立,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强国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