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小说

合集下载

乡土小说与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与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

“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很多弊端。

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

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

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

所以,乡土小说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折江镇海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等。

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他的作品,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开掘浙东沿海乡镇子民们在农业经济衰败的社会动荡中的心理,始终坚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于对恶的、丑陋的事物的深入体验,是乡土小说免于流入肤浅。

最体现鲁彦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嫁》和《黄金》等。

《菊英的出嫁》描绘了浙东农村的“冥婚”陋俗,作者以略含嘲笑的的笔调叙述菊英母亲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与金钱,描绘人物对于这种毫无意义之事所倾注的饱满热情。

充实的物质铺张、忙碌的人物行为,反衬出人物精神的空白与生命本质的无意义。

细密的场面和人物描写,显示了古老中国农业社会落后于时代的蹒跚步伐,而这种奇特的封建陋习叙述得越是具体可见,就越发使人对这种落后性深感震惊。

《黄金》叙述了发生在浙东一个叫陈四桥的小镇的世态炎凉,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的臆想,昔日备受尊敬的如史伯伯便如丧家之犬,世人以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市侩手段,给予如史伯伯一家难以承受的羞辱。

鲁彦以他对故乡人情事故的谙熟,通过一种戏剧性情景的设置,将浙东小镇人们的势力心态揭示殆尽。

王鲁彦此类作品提供了小说典型环境描写的新的范式,也使早期乡土小说获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周作人说过:“若在中国想建设国民文学,表现大多数民众的性情生活,本国民俗研究也是必要,这虽然是人类学范围内的学问,却和文学有极重要的关系。

”2、彭家煌(1898——1933),湖南湘阴人。

留下不少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的作品。

《怂恿》比较圆熟,是一种讽刺性的小说,喜剧人物的线条准确,动作紧张,场面调度有方,运用活泼的方言土语,以加强地方色彩,同时加强对话的可笑性。

茅盾称这篇《怂恿》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8)乡土小说(简)

(8)乡土小说(简)

《烛焰》 ,《红灯》. 烛焰》 红灯》 从手法上看,台静农的小说格调沉郁阴冷, 从手法上看,台静农的小说格调沉郁阴冷, 手法质朴圆熟,继承了鲁迅偏于阴冷的一面, 手法质朴圆熟,继承了鲁迅偏于阴冷的一面, 因此他的小说比鲁迅的小说更为压抑和沉闷, 因此他的小说比鲁迅的小说更为压抑和沉闷, 黯淡有余,而亮色不足. 黯淡有余,而亮色不足.
周作人
茅盾
二 乡土小说形成的原因
首先,乡土小说的出现是五四以来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创 首先,乡土小说的出现是五四以来问题小说, 作延续而来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其更深一层的发展. 作延续而来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其更深一层的发展. 其次,鲁迅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其次,鲁迅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鲁迅乡土小说的示范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 鲁迅乡土小说的示范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这些小说充分具有生活本身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 性. (二)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思想内涵上具有难以比拟的深刻性. 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思想内涵上具有难以比拟的深刻性.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圆熟,丰富而又纯净的, (三)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圆熟,丰富而又纯净的,达到了 很高的审美境界. 很高的审美境界.
《黄金》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黄金》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陈四桥村,如史伯伯 陈四桥村,如史伯伯 ,桂生婶
四,寄寓上海的乡土小说作家
许杰 许杰: 他的最早的小说集《惨雾》 许杰:浙江绍兴人 .他的最早的小说集《惨雾》作 为文学研究会的丛书出版, 为文学研究会的丛书出版,是当时乡土小说的力 作. 枫溪村:秀丽的风景背后,却隐藏着宗法制农村的 枫溪村:秀丽的风景背后, 械斗. 野蛮习俗 :械斗. 惨雾》 玉湖庄, 《惨雾》:玉湖庄,环溪村 :"我"和嫁到环溪村 的桂香姐 赌徒吉顺》 《赌徒吉顺》 :典妻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ž小说二集ž导言》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

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

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 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
◆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 沈从文——湘西地域小说 《边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 生的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 ——沈从文
◆ 四十年代乡土小说
“山药蛋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高度理性的封建文化批判精神,同样从启 蒙和反封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封建文化对农民的精神毒害, 展现了一代农民的精神变化。
拓展:“荷花淀派”
代表人物:孙犁
主要作品:《荷花淀》《白洋淀》(水生嫂)
成就:“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是新 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两 个文学流派。
◆ 三仙姑
不合时宜的打扮—— 好逸恶劳,作风不正 “米烂了”,跳大神—— 装神弄鬼,诈人财物 妒忌女儿的美貌,极力反对其婚姻—— 自私冷漠,心理扭曲
◆ 二诸葛
“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思想落后、迷信 包办儿子婚姻—— 专制落后的封建家长观 “恩典恩典”—— 胆小怕事、奴性心理 为儿子“求官”,救难民为童养媳—— 关爱儿子,善良质朴
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主要人物及代表作
· 路遥《平凡的世界》 · 贾平凹“商州情结” · 莫言《红高粱》《高粱酒》
高晓声、汪曾祺、刘绍棠、 陈忠实《白鹿原》、 苏童(“苏童存在争议”)
练习:现当代乡土小说归纳
现代时期
作家 作品 作家
当代时期
作品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1
赵树理
◆ 原名赵树礼,山西人。1970年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 被誉为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铁笔”、“圣手”和中国现 代 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旗手。 ◆ 他首先是个政治工作者,之后才是作家; 他是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产物。 ◆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使他成为“在解放区,除了毛泽东和朱德, 赵树理就是最有名的人物”。

乡土小说的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的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的名词解释乡土小说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学形式,它以乡村为背景,通过描绘乡村人物和事物的生活经历来展现社会、文化和心灵的多样性。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更是一种对人性、社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探索。

在本文中,我将解释乡土小说的一些关键概念,从中探索其独特的魅力。

一、地域性乡土小说的地域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

它通常以乡村为故事的主要场景,并通过描写小农村的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现了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中,更体现在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方式中。

通过地域性的描绘,乡土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具体的社会画卷。

二、家族传承在乡土小说中,家族传承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乡村中的家族关系往往牢固地连接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从祖辈的智慧传承到后代的责任与使命,乡土小说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探讨了家族传统、价值观和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

家族传承既是乡土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线索,也是对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的一种重要反思。

三、土地与自然土地与自然是乡土小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乡村中的人们与土地紧密相连,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计依赖于土地的肥沃和自然资源的丰富。

乡土小说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妙和残酷,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冲突与矛盾。

土地所承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以及人们对土地的感情和认同,都成为乡土小说中的重要表现主题。

四、社会问题乡土小说往往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反映了社会问题与现实困境。

乡村的贫困、落后、农民的权益问题等,都成为乡土小说中的重要表现元素。

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与苦楚,乡土小说探讨了社会不公与经济落后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仅使乡土小说具有扎实的现实性,更深化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意识觉醒。

五、人性与信仰乡土小说还关注人性与信念的问题,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善恶、欲望与希望。

无论是贪婪与冷漠,还是善良与真诚,乡土小说通过对人性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人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选择与变化。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3)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 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 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 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 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致力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 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其地方色 彩主要是通过各地风俗习惯的描绘而表 现出来,同时也感到某些风俗习惯的愚 昧和野蛮,不得不对它们进行剖析和批 判。
代表作家
王鲁彦(1901—— 1944),原名王衡, 浙江镇海人。代表作 有短篇小说集《柚 子》、《黄金》、 《童年的悲哀》、 《屋顶下》等。
《柚子》
《黄金》
叙述了发生在浙东一个叫陈四桥的小镇 的世态炎凉,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 的臆想,昔日备受尊敬的如史伯伯便如 丧家之犬,世人以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市 侩手段,给予如史伯伯一家难以承受的 羞辱。
乡土小说
什么是乡土小说?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 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 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 学的作者 ——鲁迅
乡土小说的特征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 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2)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 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 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 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彭家煌 (1898——1933),湖南湘阴 人。留下不少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 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的作品。
台静农(1903—— 1990),安徽霍丘 人,主要的作品有小 说集《地之子》、 《建塔者》。
“能将乡间的死生, 泥土的气息,移在纸 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乡土小说指的是以乡土风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

乡土小说通常以农村为背景,描绘农民的生活状况、社会制度、道德观念等,并反映农民的愿望、情感和心理变化。

以下是对乡土小说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农村(乡村):农村是指相对城市而言的人口稀少、以农业(或农牧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乡土小说的情节一般发生在农村,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反映出农村社会的特点、问题及农民的思想、生活状态。

2. 农民:农民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他们依赖农业种植和养殖来维持生活。

乡土小说常通过农民的描写,深入反映他们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辛勤劳动、生活困境以及思维方式等等。

3. 社会制度:指的是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统治阶级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

在乡土小说中,社会制度主要指的是封建社会的农民生活,如封建地主的统治、苦役制度、土地私有制度等。

4. 道德观念: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所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乡土小说中常常涉及到农民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勤劳、善良等,通过对农民的道德观念的描写,揭示出他们的人性特点和社会价值观。

5. 生活状况:指农民的物质生活、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

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民的生活状况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困境、贫困、劳动条件、生活方式以及面对灾难和困境时的人性美等。

6. 愿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也有他们的愿望,如过上幸福的生活,摆脱苦役的统治,找到真爱等。

通过对农民愿望的描写,乡土小说揭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7. 情感:乡土小说中也有许多描写农民的情感,如对家人的关爱、对土地的深情、对生活的希望等。

通过对农民情感的描写,乡土小说表达了农民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美好。

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和思想感情的展示,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农村社会形象,并通过对乡村种种问题的反映,展示了这一时期社会风貌和农民群体的内心世界,对于了解农村社会现状、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五四乡土小说资料

五四乡土小说资料

✶“五四乡土小说”是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说流派。

它继承了五四时期的革新思想,继续对国民存在的劣根性进行抨击,同时也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全盘西化进行反拨。

“五四乡土小说”开始于鲁迅的创作。

像他的《故乡》、《祝福》都属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

另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废名等。

这些作家在创作上或多或少的受到鲁迅的影响。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都是学历很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像鲁迅在日本留过学,废名师从周作人,曾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台静农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所以他们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家们大都远离各自的乡土,而生活在像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城市里。

他们的小说植根于家乡,却又超越了家乡。

他们写家乡的人、事、物,却又不是写给家乡人看的。

他们只是借助家乡来表达对麻木的世人的不满、失望和批判以及抒发自己的理想与希望。

他们的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自然,格调清新而略带忧伤。

:“五四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而像鲁迅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自然会为疗救愚昧的国民而奔走呼喊。

农村是受封建思想迫害最严重的地方,却也是最质朴的地方。

自然就成了作家们所愿叙述的地方。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是南方人,具有南方人特有的温柔缱绻之意。

因此他们小说的背景也是以南方水土为背景的,纸上洋溢着或清新、淡雅或萧肃、忧郁的水乡特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作家都是北方人,是深深扎根在黄土地的人。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黄土地的气息,或辽阔寂静,或干燥皴裂。

像是被榨干了水分。

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豪爽大气、知错就改,具有别样的可爱。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表现了处于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农民的生活和思想。

一方面作者们对农民的淳朴表示赞赏,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封建思想压迫下农民的愚昧表示不满与失望。

文中提出希望,却并没有明确解决的办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⑴30年代著名的小说流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所以其小说又称“现代派小说”。⑵代表人物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⑶他们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意识流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冲突,以快速、跳跃的节奏来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和人际关系。⑷代表作品有《梅雨之夕》《上海狐步舞》《都市风景线》等。⑸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现代派技巧。
美文:⑴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⑵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术性的。⑶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⑷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19. 战国策或战国派
“军事第一,胜利第二”,“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反动口号。在文艺思想上,林同济在《寄语中国艺术人》中提倡反理性的“恐怖、狂观、虔诚”为创作的“三道母题”。战国策派在文学上的代表作是陈铨的剧本《野玫瑰》。
20. 主观战斗精神
由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博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野草》:(1)是鲁迅的散文诗集,收录了鲁迅写于1924年秋至1926年夏的23篇散文诗。(2)原名《自言自语》,《野草》是理解鲁迅的最好窗口,是他“荷戟独彷徨”时期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度透视。(3)《野草》勇敢地面对现实的黑暗,以苦闷、痛苦以及自剖、自省的意识为主,进行灵魂的拷问,表现出不妥协的战斗精神。(4)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出奇幻壮美的艺术意境,富于哲理。

名词解释乡土小说

名词解释乡土小说

名词解释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一种文学体裁,通常以农民或村民的生活经历和乡情为主题,展现乡土社会、风俗民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东西。

乡土小说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描绘了乡村人物的形象,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乡土小说起源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运动,在20世纪
初兴起并发展成熟。

它与早期的乡村小说和新经济小说相比,更注重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红岩》、《家》、《春蚕》等。

乡土小说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描写,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艰辛与希望,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乡村人物形象,揭示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乡土小说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农民阶级的命运。

它批判了封建乡村的旧制度和不公平的社会秩序,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并探索了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尊严。

乡土小说的特点是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

它追求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用朴实的语言描绘日常琐事,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乡土小说还注重道德教化,通过揭示农村人民的品德信仰和人性光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正义,弘扬了乡土人民的精神风貌。

总之,乡土小说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真实面貌,表达了农民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承载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道德教化的愿望。

乡土小说通过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的呈现方式,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乡村社会的画卷。

20年代乡土小说

20年代乡土小说

许钦文,(18971984),原名许绳 尧,字士仁,浙江天 台人,与鲁迅先生过 从甚密,自称是先生 的“私淑弟子”。 一个热情、有风格的 作家。大刀阔斧,以 气势胜,是他基本的 风格
《鼻涕阿二》既控诉了非人社会的 鼻涕阿二》 冷漠与偏见对主人公的欺压, 冷漠与偏见对主人公的欺压,也揭 示了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劣根性。 示了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劣根性。其 对社会的批判系基于对人性的批判, 对社会的批判系基于对人性的批判, 因而具有深厚的力度。 因而具有深厚的力度。 《疯妇》描绘的是一出家庭悲剧。 疯妇》描绘的是一出家庭悲剧。
乡土小说的影响及流变
乡土小说是在近代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 思潮的作用下得以兴盛的。 思潮的作用下得以兴盛的 。 故二十年代只是 中国乡土小说形成的时期。 中国乡土小说形成的时期。 至三十年代, 至三十年代 , 中国乡土小说已表现出明显不 同的创作倾向——“京派小说”返归自然的生 京派小说” 同的创作倾向 京派小说 命体验和“ 田园诗”风格的张扬; 命体验和 “ 田园诗 ” 风格的张扬 ; “ 社会剖 析派小说” 析派小说 ” 对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首 重等,其成就也多集中于中、长篇而非短篇。 重等 , 其成就也多集中于中 、 长篇而非短篇 。
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 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 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 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 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 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 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 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回忆故乡,回 忆重组来描写 故乡农村(乡 镇)生活,带 有浓重乡土气 息和地方色彩 的小说。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 未名社的一部 语丝社、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鲁 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等 彭家煌、台静农、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语 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 丝》、《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 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1. 乡土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乡村为背景,刻画了农村地区的人物形象、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乡土小说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表现乡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乡村世界。

乡土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1 真实性和鲜活性乡土小说追求真实性,力求真实地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通过真实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乡村的现实情况。

乡土小说也具有鲜活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的活力和生机。

作者以真实而鲜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人民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情。

1.2 农民主题和家国情怀乡土小说的主题通常是与农民生活和乡村社会有关的,作者关注农民的生存困境、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农民的刻画,乡土小说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怀和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家国情感的追求和呼唤。

乡土小说通常以村庄为背景,刻画了乡村社会的各类人物,包括贫苦农民、地主豪绅、乡村知识分子等。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展现,乡土小说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差距、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思想性。

1.3 情感表达和人性关怀乡土小说以情感表达为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

乡土小说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使作品富有感染力,也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和关注。

乡土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审视。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乡土小说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传递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切思考。

2.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一、乡土小说的特点乡土小说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性强:乡土小说主要关注农村生活,着重反映当地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作品中不仅呈现出农民的生存状态,还展现出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2.情感真挚:乡土小说常常以农村为背景,讲述农民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情感真挚、充满人情味。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真实,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3.社会意义深刻: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语言质朴:乡土小说的语言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农民的语言特点,又能够展现出所处地域的独特魅力。

5.人物塑造真实: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乡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他们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具有普遍性和共鸣力。

作品通过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

二、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茶馆》作者: 郁达夫这部小说以一个老茶馆为中心,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乡村社会的真实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细腻真实,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生活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家》作者:巴金这部小说以作者家乡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遭遇。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

作品语言质朴真实,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善恶。

3.《鹿鼎记》作者:金庸这部小说以明朝为背景,以江湖为舞台,讲述了一个孤儿韦小宝的传奇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充满了江湖风情和武侠气息。

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明朝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悲喜。

4.《茶花女》作者:小仲马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风尘女子的感人故事,她与一个富有青年的爱恋纠葛。

乡土小说价值研究报告

乡土小说价值研究报告

乡土小说价值研究报告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对于研究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和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贡献。

本文将就乡土小说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

首先,乡土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和人民的普遍命运。

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友情等等。

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乡土小说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以及农民的生存状态。

同时,乡土小说也节目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如分田地、官僚腐败、封建等等。

这些问题的暴露和揭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推动了社会改革的发展。

因此,乡土小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其次,乡土小说反映了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乡土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乡村的普通人,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和不畏艰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这样的形象能够激励人们勇于奋斗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同时,乡土小说中也描绘了乡村的美丽风光和自然景观,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美好。

这些描写让人们重新审视农村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真正魅力。

因此,乡土小说在人们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最后,乡土小说表达了作家对乡村文化的关怀和保护意识。

乡土小说通常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描写和保护,保留了乡村人们的语言、民俗风情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呈现,乡土小说使得读者对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强的意识。

乡土小说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乡土小说在社会、人文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乡村生活和人们命运的真实描绘,乡土小说使得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通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描写,乡土小说能够激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通过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关怀,乡土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讲 乡土小说

第四讲 乡土小说



他是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乡土写实派”的著名代表, 是乡土文学作家群中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作家。


王鲁彦的乡土小说,自觉地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 国民性的创作主旨。他常从平平淡淡的乡间习俗中展 示出人们心灵的麻木、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漠。早 期小说《柚子》中所塑造的“看客”,1920年代后期 创作的《黄金》中所揭示的“陈四桥人的性格”,无 不显现了作者的创作深度。 《袖子》以当时长沙地方军阀混战为背景,写军阀 行刑杀人的场面以及人们对杀头的议论,对于军阀视 人命如草芥的罪恶统治表示愤慨,同时也揭示了麻木、 自私、缺乏同情心的世态人情。




《水葬》着墨于贵州边远地区野蛮落后的习俗――“水 葬”,骆毛是一赤贫的农民,因为偷窃而被乡民捉住, 处以“水葬”,更令人感到残酷的是那些麻木愚昧的 看客:“被好奇心充满了的群众此时出顾不得汗的味 道,在这肉阵中前前后后的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 佩我踩踏了你的脚跟,……便一分钟一秒钟也没有宁 静过。” 小说写出了闭塞乡村封建习俗下的“乡魂’,这是一 种落后的“国民性”。 作品的结尾尤其震撼人心,是骆毛处死后,他年迈的 老母亲还在倚门呼唤:“毛儿,你怎么还不回来!”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称赞道: 《水葬》“对我们展示了‘老远贵州’的乡间的习俗的 冷酷,和出于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贵州很 远,但大家的情景是一样的。”




1921年8月,郎损(茅盾)的 《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 发表在《小说月报》上 ,指 出当时创作的两个问题,一 是题材的狭窄,描写男女恋 爱的小说占了全数百分之九 十八左右,农村题材只占极 少数;一是艺术表现上的 “观念化”:“人物都是一 个面目的,那些人物的思想 是—个样的,举动是—个样 的,到何等地步说何等话也 是一样的”。 早期“问题小说”以问题为 重心,人物、事件都为表达 某种观点(问题)服务,自然免 不了“观念化”的倾向。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乡土小说+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乡土小说+课件

2.文外层面 (1)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小说的环境观。 (2)从人与历史的角度分析小说体现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3)从人与人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生启示。 (4)从人与时代的角度分析小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5)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文本的深层意义,如象征义、双 关义等。
(二)掌握主要题型的分析要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文本意蕴
(一)多层面、多角度展开分析
1.文本层面
分析主题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在文本内寻找多角度:
(1)形象角度。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 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人物形象有主要人物、次要 人物,主要人物的经历命运、不同性格侧面、性格变化原因、性格形成 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典型意义,是分析的具体抓手。
2.建立自我经验与文本的链接
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主体,不仅仅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还是走进 作品,能与作者共处的活生生的人,可以通过作品与创作者产生 “共情”,所以,在阅读时,要善于利用生活与阅读经验来理解 文本,建立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面对陌生的农村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自己已经存在的经验出 发,结合文本理解,生长出新的经验。读者作为生活中活生生的 人,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并对不同地域与民族的民俗文化充满 好奇,让自己从已有的民俗文化经验出发,建立与乡土小说文本 沟通的链接,必然会使读者读出自己。只有读懂乡土小说,才能 读懂过去的中国,也才能明白现在的中国所走的道路。
当读到以写人为主的小说时,能够从中找到作者对人物的 描写部分,但是作者为何会花大量笔墨写这个人物,到底 有何用意?当读到一篇非常著名的小说时,会关注小说中 人物的一举一动,以及环境塑造和时代背景的铺垫到底对 整篇文章有何影响,它为何会成为著名文章,其中有何魅 力?其实,对于小说的阅读,更多应该关注的是读的过程, 是在这个过程中体味人物的酸甜苦辣,表现自己的喜怒哀 乐,是让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中人物的经历感触到读者, 感受“移情”。

乡土小说的特点和成就

乡土小说的特点和成就

乡土小说的特点和成就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的,是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研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黎锦明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分西化的一次反拨,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象征。

也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小说”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乡土小说的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第四,致力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

其地方色彩主要是通过各地风俗习惯的描绘而表现出来,同时也感到某些风俗习惯的愚昧和野蛮,不得不对它们进行剖析和批判。

“乡土小说”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它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主要描写知识分子的狭窄生活,变为较广泛的反映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使作家们的目光从自身转到了下层劳动者,主要是农群众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王鲁彦、废名等人的乡土小说创作"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成为五四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圣陶(叶绍均)为例。

一、叶圣陶的人生派写实小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叶圣陶小说集《隔膜》叶绍均(1894--1988),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中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工作和杂志编辑工作。

"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

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结集为《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1928年有比较著名的长篇《倪焕之》问世,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对我国童话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

散文集《脚步集》等。

思想内容:早期:以问题小说起步,可分两类1、表现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

他的《穷愁》等文言小说显示出他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主题严肃。

《这也是一个人?》(后改名《一生》)外,还有《低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的倾向。

似乎大自然和艺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决定性力量。

2、描写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呼唤"爱"与"美"的回归。

《隔膜》、《苦菜》、《一个朋友》等。

《隔膜》一篇正面展开了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则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子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叶圣陶在小说中提出的"隔膜"一题,与这时期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改造"的问题,确有相通之处。

后期:"问题小说"潮流过去之后,他善于运用平实、诙谐、讽刺的手法刻画学校知识分子和市镇小市民的精神历程,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

对此,茅盾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从1919到1923年间,他先后发表了40多篇短篇小说(多数收入《隔膜》、《火灾》两集),上述题材便占去三分之二。

代表作《饭》、《潘先生在难中》。

叶绍钧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在旧社会的生活命运的悲惨。

他们遭受着黑暗现实的各种迫害与侮辱,永远被贫困和饥饿所折磨。

《饭》中的吴先生的命运就是这样。

为了一家人活命,吴先生这个僻陋乡村的小学教员,对学务委员的欺压、侮辱和敲榨掠索,是逆来顺受的。

他坐在学务委员的客厅里,要把屁股"点着"椅子边,"上身前俯",两眼下视,嘴里还得说"愿意得到先生的指教"等等,第一次发俸扣去三元而又让他写十元的收据,他心里疑惑,但不敢问明原因,而且还"自馁和满足",心想:"我不是师范生呵!外边师范生多着呢。

六块钱比较以前处馆的优裕得多了"……。

吴先生,是一个被社会的威压和生活重担压得挺不起腰来的人物。

他小心、谨慎,象"雪天走独木桥那样地小心过活",很怕一时不慎打破了自己的饭《潘先生在难中》插图碗。

有些卑躬屈膝,却不肯趋炎附势。

通过这个人物的描写,一方面真实地揭露了旧教育界黑暗的一个侧面和小学教员这类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境,另方面也批判了小知识分子的苛安和软弱的一面。

发表于1925年的《潘先生在难中》,标志了叶圣陶风格逐渐成熟。

也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

主人公潘先生是典型的灰色人物。

他带着全家躲避战乱,刚从乡下来到上海,就又担心教育局长斥他临危失职而丢掉饭碗,惶惶然又即返回乡镇。

不料战事还未直接威胁到这个乡镇就结束了,潘先生于是陶然庆幸,竟接受别人的推举,写字幅为凯旋的军阀歌功颂德。

在一个短篇之中,能这样塑造出一个自私、疑惧、投机、苟安、卑琐,具有多侧面而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典型的,在当时是要比一般小说高出一筹的。

独特的讽刺艺术:《潘先生在难中》,标志着叶圣陶于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喜剧手法趋于成熟。

叶圣陶的讽刺属于鲁迅一派,辛辣而平静,暗暗发出冷光。

他融和同情,朴素纪实,运用事实的对照进行"不动声色"的讽刺,能经过社会心理来透视具体人物的心理,能写出讽刺性人物性格(只是对话平板些),确实不凡。

他以《潘先生在难中》开创的"逃难"题材是最适合于讽刺的题材,以后在茅盾、张天翼、沙汀手中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叶圣陶的讽刺生命较长,一直延续到三四十年代,人们惯于肯定他的暴露的意义,而对他的讽刺文学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

艺术特点:1、叶绍钧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人生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运用严肃客观的笔触,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见解,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向。

2、小说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讲究谋篇布局,注意章法,尤重结尾。

3、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小说创作的发展:"问题小说"作家的大部分,后来都先后倾向于现实主义,叶圣陶是其中成熟得最快的一位。

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叶圣陶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暴露和讽刺,同时也充满了对光明的追求。

发表于1928年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标志着作者的思想已跨进了一个新的里程。

关于这部长篇和其他作品后面还要论及,这里不再赘述。

叶圣陶较少写爱情故事,又提炼出一种冷静的、客观的叙述语言,所以,他对"五四"小说的脱掉稚气,对人生派写实小说的完型,贡献甚大。

二、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的乡土写实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除叶圣陶以外,主要由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

20年代前期,在新文学社团流派蜂起的高潮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小说创作流派--乡土小说。

在总体上,它属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大潮中的一支。

定义:"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其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所熟识的故乡村镇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风情,揭示农民命运,映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创作实践:鲁迅与"乡土文学"--开创与倡导:最先使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是鲁迅,他在1935年所作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第一次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描述了蹇先艾、王鲁彦、许钦文等人的小说特色。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而"乡土文学"作为一种流派的源头却正是在鲁迅本人的作品里。

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开辟"乡土小说"风气的大师。

写于"五四"前后的《孔乙己》、《风波》、《故乡》以及《阿Q 正传》等,都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一批"乡土小说"。

特别是《故乡》与《社戏》两篇小说,开创了中国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两条道路。

分别标志"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小说的源头。

只是由于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已远远超出一般的"乡土小说"的范畴,而且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几乎现代文学史上的各种流派都可以在鲁迅那找到源头,因此我们通常不把鲁迅归于乡土派的行列,而称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作家。

理论依据:周作人在1923年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术",要求将文学的"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统一起来。

"乡土文学"代表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作家纷纷挣脱个人生活的小圈子以及艺术视野的不断拓展和新文学创作题材范围的扩大等等,到1923年前后,一个以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未名社的青年作家为主干,充溢着清新淳朴的乡土气息的"乡土文学"作家群在文坛上出现了,其代表有徐玉诺、潘训、彭家煌、许杰、蹇先艾、许钦文、台静农、黎锦明、王任叔、王鲁彦等,他们的作品显示了"乡土文学"最初的实绩。

代表作品:这些作家的成熟作品都产生于"五四"之后,以王鲁彦(《柚子》集1926年出版)、彭家煌(《怂恿》集1927年出版)的成就最大,其它作家有台静农(《地之子》集1927年出版)、许钦文(《故乡》集1926年出版)、蹇先艾(《朝雾》集1927年出版)、许杰(《惨雾》集1926年出版)等,几乎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特点,显示了乡土作家的实力雄厚和20年代中期写实小说的初具规模。

"乡土小说"的基本特征:"乡土文学"是一个发展着的流派,30年代至40年代之后,其发展还出现过多次高潮并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

30年代以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为代表,40年代萧红《呼兰河传》,建国后汪曾祺的小说都属"乡土小说"。

其实,这一流派在其出现的最初阶段,就显示出了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最初实践"乡土文学"的作者,并不是始终扎根在乡土的作家,而是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

被生活逼迫、驱逐到他乡异地的苦难经历,往往成为他们回顾家乡生活状貌的内在动力。

因此,他们的作品都展示了自己最熟悉的那一部分生活;而远离乡土所产生的牵挂与思念,则使得"乡土文学"作家在所描写的故乡生活风貌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凝聚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更增添了作品质朴、真切的乡土之思。

其次,"乡土文学"作家在集中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过程中,尤为注重展示某一地区的山川风物和民风民俗,而且往往是不同作家写出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从而呈现出由具有地方色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交融而成的特点,这也是"乡土文学"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