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水色遥感卫星发展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的研究进展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0a51df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c.png)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的研究进展海洋潮汐是海水周期性上升和下降的现象,是地球引力和月亮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海洋潮汐的监测对海洋环境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海洋潮汐监测方法主要依靠潮汐站、浮标、船舶等地面或近海观测设备进行,但受限于时间、空间范围及成本等因素,难以全面准确地获取海洋潮汐信息。
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卫星遥感技术是通过发射卫星搭载的遥感仪器,接收、处理卫星辐射的信号,获取地球表面的特征信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的研究进展包括对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三个方面。
首先,获取遥感数据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的基础。
卫星遥感技术通过搭载的甚高频(SAR)雷达、多光谱仪、高光谱仪等仪器,能够获取海洋表面的潮汐信息。
其中,SAR雷达可以通过向地面发射微波辐射,通过接收反射而获得图像,能够观测到海面波动的情况,进而获取海洋潮汐的信息。
多光谱仪和高光谱仪可以通过记录不同波段的光谱信息,捕捉到海洋潮汐造成的光学响应,从而获得潮汐变化情况。
此外,卫星高度和轨道参数的选择对遥感数据的获取也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一些先进的卫星如海洋一号、雷达星等已经在海洋潮汐监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次,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是进行海洋潮汐监测的关键环节。
由于遥感数据的获取过程受到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云层、波动等,因此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预处理包括大气校正、空间滤波、降噪等步骤,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此外,对于潮汐信号的提取和分析也需要一系列的处理技术。
传统的方法主要基于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如傅里叶分析、小波变换等,进行对遥感数据的谱分析和波形分析,从而获得潮汐信号的周期性和变化规律。
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海洋潮汐监测中,利用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等算法,可以实现对潮汐信号的自动提取和分析。
最后,基于处理后的遥感数据,进行海洋潮汐监测和研究分析。
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e6e9495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d.png)
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前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推进,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严重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
而如何快速、准确地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成为维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一、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是利用遥感卫星、飞机和船舶等无人机设备进行实时海洋环境监测,得到海洋环境信息、图像和数据,进而提取相关生态参数,实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及预警。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卫星系统的不断完善,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传统的海洋微生物监测方法是通过在实验室中培育测定,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着很大限制。
而遥感技术可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将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在海洋环境信息和图像上,使监测更加全面、快速、准确。
二、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极大。
而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准确、及时地监测海洋环境污染。
利用遥感卫星获取的海洋影像和数据,可以对海洋环境污染区域进行高精度的反演和识别,进而实现环境污染源的追踪和监测。
2、海洋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也是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之一。
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包括水温、盐度、涡度、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盐浓度等生态参数。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这些生态参数的监测,通过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3、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海洋渔业资源被认为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类口粮中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和预警,及时发现、管理和保护渔业资源,使其得以合理开发和利用。
(完整版)海洋遥感总结
![(完整版)海洋遥感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7d2f93f770bf78a642954bf.png)
1. 狭义广义遥感狭义遥感: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利用电磁波进行遥感)广义遥感:利用仪器设备从远处获得被测物体的电磁波辐射特征(光,热),力场特征(重力、磁力)和机械波特征(声,地震),据此识别物体。
(除电磁波外,还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两者探测手段不一样2. 遥感技术系统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纪录和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3. 遥感的分类(1)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2)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4. 遥感的应用内容上可概括: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全球宏观研究5. 海洋遥感的意义(1)海洋气候环境监测的需要海洋占全球面积约71%,海洋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厄尔尼诺、拉尼娜、热带气旋、大洋涡流、上升流、海冰等现象都与海洋密切相关。
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2)海洋资源调查的需要海洋是人类最大的资源宝库,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促使人们采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海岸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海岸带资源的相关调查对于沿海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非常重要(3)海洋遥感在海洋研究中的重要性海洋遥感具有大范围、实时同步、全天时、全天候多波段成像技术的优势可以快速地探测海洋表面各物理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它是20 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学科之一。
重要性体现在:是海洋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为海洋观测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数据集,并开辟了新的考虑问题的视角;多传感器资料可推动海洋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1. 海洋遥感的概念(重点)、研究内容海洋遥感:指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研究对象,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来观测和研究海洋的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判断海洋水质状态详解
![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判断海洋水质状态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b9c5d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7.png)
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判断海洋水质状态详解简介随着人类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海洋资源开发的需求,对海洋水质的准确判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以其高效、快速的特点成为了海洋水质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在判断海洋水质状态方面的应用。
一、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水质监测中的作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获取、记录和解译对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实现了对海洋水质状态的全球定量监测。
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的全球覆盖: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连续的海洋数据,实现了对整个海洋水域的监测和评估。
2. 高时空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可以提供更为精细的海洋水质信息。
3. 长期监测:卫星可以长期观测同一个区域,监测变化的趋势和周期,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4. 成本效益高:相比于传统的船载观测和实地采样,卫星遥感技术具有成本效益高的优势,可以大幅降低监测和评估的成本。
二、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卫星获取的电磁辐射数据,通过一系列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进行数据解译和分析,实现对海洋水质状态进行判断。
其主要过程包括:1. 数据获取和预处理:从卫星获取的原始数据中,首先进行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预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
2. 水质参数反演:根据不同的水质参数(如浊度、叶绿素浓度、溶解有机物浓度等),采用适当的算法和模型,将遥感数据转化为水质参数值。
3. 统计分析和时空变化检测:通过对水质参数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海域的水质状态,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进行对比,判断海洋水质的时空变化趋势。
4. 数据可视化和结果呈现:将处理后的遥感图像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不同的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水质状态,以直观展示海洋水质数据。
三、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在判断海洋水质状态中的应用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在判断海洋水质状态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2cb7c4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0.png)
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提到卫星遥感,我们首先可能会想到全球定位系统(GPS)或者卫星图像。
事实上,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海洋监测的必备工具。
卫星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发射到地球轨道的传感器来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和数据。
在海洋监测方面,它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调查等领域。
一、卫星遥感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观测海洋表面温度、盐度、高度等参数来监测海洋中的水文气象信息,进而更好地预测和理解气候变化趋势。
例如,卫星可以观测到海表面温度波动的变化,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往往是热带气旋发生的前兆,从而为气象部门提供提前预警的时间窗口,减轻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冲击。
此外,卫星还可以监测海洋表面风场和海面高度变化。
风场和海面高度变化是环流变化的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海洋温度分布的规律,同时还能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例如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因此,卫星遥感技术可以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卫星遥感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气象部门更好地预测自然灾害,还能够在海洋生态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近年来我国南海海域发生了一些严重的赤潮事件,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叶绿素-a 浓度,提供赤潮爆发的早期预警,从而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此外,卫星还可以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例如潜水器可以拍下海床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情况,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
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政府监督港口和海洋输油管线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违规行为予以追踪和监管。
三、卫星遥感在渔业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帮助渔业部门制定更科学和合理的渔业资源管理政策。
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监测海洋植被、水温、水深、自然光照等一系列参数,通过与前期数据比较,可了解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从而科学地估算各种鱼种的数量和产量,指导渔业部门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a6b7bb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0.png)
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卫星对地球进行观测、测量和获取信息。
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卫星遥感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海洋环境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而其本身也受到来自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在海洋环境监测中,需要对海洋水体的温度、盐度、海流、潮汐等参数进行周期性检测和监测,同时需要对海洋中的污染、气象变化、海洋生态和生物资源进行全面观测与分析。
传统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主要采用现场采样、检测和分析。
这种方法在监测海洋环境时受到许多限制,如监测范围、监测周期、成本和人力等。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卫星遥感技术在监测范围、监测周期、时效性和精度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人造卫星对海洋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和观测。
它可以实现对海洋水温、海洋盐度、海洋生物、海洋气象和海洋环境污染等海洋参数的观测和测量。
在实际应用中,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面温度、海面风速、海洋色、海面高度、海洋流速等参数的高精度测量。
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方便了环境管理部门的大量工作。
例如,对于污染物的监测,传统技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范围海洋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和监测,有效降低了检测成本和工作量。
除了海洋监测,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海洋渔业、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资源的分布和利用进行监测和研究,增加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和效率。
当然,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还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天气、云层和海浪等因素的干扰,卫星遥感技术有时难以获得准确的海洋环境信息,需要通过和其它技术手段的结合使用来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一项较新的技术手段。
未来,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更加准确和有效。
静止水色卫星GOCI及其应用进展
![静止水色卫星GOCI及其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ab9464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8.png)
【综述】静止水色卫星GOCI 及其应用进展李冠男1,2 ,祥1,王新新1,2 ,孙广轮1,王林2 ,王( 1.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2.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3)摘要: 海洋水色遥感技术是新兴的探测技术,能够通过遥感平台上搭载的探测器对海表水色信息进行探测进而获取海洋信息。
随着极地轨道卫星发展逐渐成熟,地球静止卫星也进入了发展阶段,开启了水色遥感技术的新时期。
本文基于地球同步卫星的优势特点,着重总结了第一颗地球静止水色卫星GOCI( 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 的主要参数信息及标准水色算法,同时对各算法的应用范围、计算公式及各方法的联系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针对其实际应用进行了讨论,验证了GOCI 数据的实用性,最后指出了GOCI 在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第二代地球同步遥感器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海洋探测研究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静止水色卫星; 传感器; 参数信息; 算法; 实际应用中图分类号: X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6336( 2014) 06-0966-06DOI:10.13634/ki.mes.2014.06.026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LI Guan-nan1,2 , WANG-Lin2 , WANG-Xiang1,2 ,WANG Xin-xin1,2 , SUN Guang-lun1,2( 1.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116026,China; 2.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Dalian 116023,China)Abstract: Ocean color technology is a new exploration technology; sensors obtain the information by detecting ocean surface. With development gradually mature of polar orbiting satellite,the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which starting the new period of ocean color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dvantage char-acteristics of geostationary satellites,this paper emphatically summarized the main parameter information and ocean color algorithms of GOCI as the first 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remote sensors,briefly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ran-ges,calculation formula of ocean color algorithms and the linkages of the algorithms,discuss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and verify the availability of GOCI data. Finally,the paper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and briefly discussed the second-generation geostationary remote sensors.Wishes to provide more technical supports for ocean exploration researchKey w ords: 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 sensors; parameter information; algorithm; practical applicationsⅡ类水体是水色遥感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水体受浮游植物、悬浮物和黄色物质共同影响,水体集中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河口及近岸地区,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1-2]。
二类水体水色遥感的主要进展与发展前景
![二类水体水色遥感的主要进展与发展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ce20aaf4f705cc17552709f9.png)
第 ” 卷第 3 期 20 02年 6月
地球 科学 进展
ADVA E I RT C EN S NC N EA H S I CE
v0 7 No 3 l 1
J n .0 2 u .20
文章编号 :0 1 16 20 )30 6 79 i0 - 6 (0 2 0 -33 ) 8
定, 这类水体主要位于近岸 、 口等受陆源物质排放 河
影 响较为严 重 的地方 。 Ⅱ类 水 体是 与人类 关 系
最密切、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强烈的海域 , 其水色因子 悬浮物 、 叶绿素和黄色物质等则是影响海水环境的 重要成分 , 是海洋环境 的重要参数。如果能从水色 遥感资料可靠地推算 出悬浮泥沙、 叶绿素和黄色物 质含量 , 将使我们得 以对近海 、 口环境进行实时、 河 长周期 、 大范围的监测 和研究。 自 17 98年 l 月第一台水色卫星传感 器 C C O ZS ( os l oe o r cne) C a a Zn l anr 投人使用至今 , t C oS 水色遥 感主要针对相对简单的 I 类水体进行研究。 目 前业 务化 的反演算法是美 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 ( & A) NS
二 类 水体 水 色遥 感 的主要 进 展 与 发展 前 景
任敬萍 赵进平 ,
(.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 究所, 青岛 2 67 ;. 山东 60 12 国家海洋局 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 杭 州 30 1 ) 10 2
摘 要 :Ⅱ类水体 水 色遥感是 海 洋水 色遥感 的难 点和 热 点。针 对 Ⅱ类水体 的光谱 特性 和 海 洋现 象
34 6
地球科学进展
第 l 7卷
adDrci ato eEr gR fcac) 美 国的 n i tnly fh a h eet e . e o i t t l n
海洋遥感卫星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_林明森
![海洋遥感卫星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_林明森](https://img.taocdn.com/s3/m/d895107e01f69e31433294a7.png)
2.1 美国 2.1.1 海洋卫星
美国是世界上首个发展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国 家,在1978年 发 射 了 世 界 上 第 一 颗 海 洋 卫 星 SAE- SAT,近 40 年 来 美 国 发 展 了 海 洋 环 境 卫 星 、海 洋 动 力 环境卫星和海洋水色卫星等不同类型的专用海洋卫 星,实现了从空间获取海洋水色和海洋动力环境信息 的能力。
有关海洋动力现象的有效性。SEASAT 于1978年6 月27 日 在 范 登 堡 空 军 基 地 发 射 ,1978 年 10 月 9 日 , 卫 星 电 源 系 统 发 生 故 障 ,11 月 21 日 卫 星 正 式 宣 告 失 败。尽管该卫星工作了仅3个月,但获取的数据对后 续雷达高度计遥 感 技 术 的 发 展 意 义 重 大。SAESAT 卫星的主要性能参数见表2。
海洋卫星 能 够 对 全 球 海 洋 大 范 围、长 时 期 的 观 测,为人类深入了解和认识海洋提供了其他观测方式 都无法替代的数据源。海洋遥感卫星通过搭载各类
遥感器来探测海洋环境信息,按照功能可分为海洋水 色 卫 星 、海 洋 动 力 环 境 卫 星 和 海 洋 监 视 监 测 卫 星 。 目 前,全球共有海洋卫星或具备海洋探测功能的对地观 测 卫 星 50 余 颗 。 美 国 、欧 洲 、日 本 和 印 度 等 国 家 和 地 区均已建 立 了 比 较 成 熟 和 完 善 的 海 洋 卫 星 系 统[1]。 我 国 已 经 发 射 了 两 颗 海 洋 水 色 卫 星 (HY-1A/B)和 一 颗 海 洋 动 力 环 境 (HY-2A)卫 星 ,初 步 建 立 了 我 国 的 海 洋卫星监测体系,为完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建 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的海洋卫星监测体系 尚不完善 ,观测 要 素 相 对 较 少 ,数 据 服 务 的 连 续 性 还 有待加强[2]。
海洋水色遥感器发展趋势初探
![海洋水色遥感器发展趋势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e2e33c16a76e58fafab00326.png)
进行探测 , 演出海洋水 体 中的 叶绿素浓度 、 沙含量及 黄色 物质 浓度 , 而得到 关于海 洋 的各种 信息 。本 文介 反 泥 进 绍 了未来 几年 的星载海洋水色遥感器 , 并将其 与第二代 海洋水色遥感器进行 了初步 对 比, 对其未 来 的发展 趋势进
行 了展 望 。
关键词 : 色遥感器 ; 水 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 ; 第二代 海洋 水色监视 仪 ; 地球 静止 海洋水 色成像仪 ; 洋和 陆 海
综述
遥感信息
海洋水色 遥感 器发 展趋势初探
刘 良明 , 家 东 祝
(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 程学院 , 武汉 4 0 7) 3 0 9
摘 要 : 洋水 色遥 感 技 术 是 近 年 兴 起 的海 洋 探 测 技 术 。 它 通 过 各 种 遥 感 平 台上 的 探 测 器 对 海 洋 表 面 的 水 色 海
水 色 主要 由浮游 植 物 及 其 伴 生生 物 决 定 , Nhomakorabea 水 体 二
的光学 成 因 则 比 较 复 杂 , 它 也 是 水 色 探 测 的 重 但 点 [ 。因为 它与人 类 关 系最 密 切 , 人 类 的影 响 也 3 ] 受 最 强烈 。遥 感技 术是 唯一 一种 能够 在全 局视 野上 监 测 海洋 的技 术手 段 , 过 它 监 测 和研 究 一 类 水 体 和 通 二类 水体 的水色 , 并结 合海 面风 场 、 温度 场 、 洋流 、 海
浅论我国海洋遥感的发展及应用
![浅论我国海洋遥感的发展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3c06726bd64783e09122b74.png)
浅论我国海洋遥感的发展及应用摘要随着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化,海洋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因此海洋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利用空间技术检测海洋,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海洋资源、减轻海洋灾害和有效实施海洋管理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关键词海洋遥感发展1前言随着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化,海洋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海洋在整个地球环境变化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如对全球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等,迫使人们采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观测和研究。
我国东临太平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国家之一。
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沿海岛屿有6500多个:岛屿岸线约1.4万多千米,并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
因此海洋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利用空间技术检测海洋,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海洋资源、减轻海洋灾害和有效实施海洋管理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何谓海洋遥感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 Remote Sensine)是指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研究对象的遥感,包括物理海洋学遥感,如对海面温度、海浪谱、海风矢量、全球海平面变化等的遥感;生物海洋学和化学海洋学的遥感,如对海洋水色、黄色物体、叶绿素浓度等的遥感;海冰监测,如监测海冰类型、分布和动态变化;海洋污染监测,如油膜污染等。
海洋遥感是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观测和研究海洋的,其内容涉及到物理学、海洋学和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并与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密切相关,是20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学科之一。
3我国海洋遥感的发展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研究始于70年代末,首次接收美国1979年和1981年发射的气象卫星系列TIROS-N/NOAh第六颗和第七颗的数据。
当时也只是把该卫星数据作为遥感试验资料,而真正投入业务运行还是80年代中期。
1990年,我国发射了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该卫星上的2个绿蓝波段是“海窗”对海水水色进行有效地遥感监测,我国开始用自己的卫星进行海洋监测。
中日韩海洋水色卫星计划对比分析
![中日韩海洋水色卫星计划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b6c91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e.png)
中日韩海洋水色卫星计划对比分析王泉斌【摘要】21世纪以来,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安全和海洋权益维护,国际上开展了新一轮的海洋竞争,所有这些竞争都离不开对海洋环境的认知,卫星海洋遥感作为世界各国提升海洋环境认知能力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日益得到各国的重视.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是重要的海洋探测技术,它通过卫星平台上的探测器对海洋表面的水色进行探测,反演出海洋水体中的叶绿素浓度、泥沙含量及黄色物质浓度,进而得到其他相关信息.文章在概要介绍中日韩三国海洋水色卫星发展历程及性能的基础上,对中日韩三国的海洋水色卫星计划及其应用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基于参考文献对其异同点进行了阐述与评价,从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式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我国未来海洋水色卫星计划发展的建议与启示.【期刊名称】《海岸工程》【年(卷),期】2016(035)002【总页数】7页(P59-65)【关键词】中国;日本;韩国;海洋水色;卫星计划【作者】王泉斌【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15.7海洋水色卫星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
1978—1986年在轨运行的第一颗水色卫星Coastal Zone Color Scanner(CZCS)验证了能力,展示了潜力。
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蓬勃发展期,各国竞相发射水色卫星,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卫星水色遥感技术的发展。
其中,中日韩作为东亚主要海洋国家和经济体,都认识到了水色卫星的重要性,在水色卫星发展上积极作为;但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各有特色,对其进行对比分析,评述各自的优劣,有助于我国海洋水色卫星更好的发展。
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3个国家水色卫星计划,在此基础上,对其异同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
1.1 中日韩水色卫星发展历程我国目前已发射了两颗极轨海洋水色卫星即HY-1A和HY-1B。
其中,2002-05-15发射的HY-1A是我国第一颗用于海洋监测的海洋水色卫星。
我国海洋水色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的新进展
![我国海洋水色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3933800bb68a98271fefa7f.png)
起步于 2 0世纪 8 年代 , 0 并于 20 年成功发射 了第 02 颗 海 洋 水 色 卫 星—— “ 洋 一 号 ” 星 ( 海 A HY 一
一
1) , A J成为继美 国、 日本、 欧盟等之后第七个拥有
自主海 洋 水 色 卫 星 的 国家 。2 0 0 7年 4月 1 1日, 我
1 中国工程科学 4
维普资讯
水色遥感器获取 的光谱信息 中提取海洋水色信息 , 必须对辐射在大气、 海洋介质 中的整个传输过程有 深入 了解 , 并发展完备的海洋 一 大气耦合矢量辐射 传输模型, 为建立精确的大气校正算法和水色信息
反 演算法 提 供基 本 的工具 。 到 目前 为止 , 国际 上 已开 发 了几 十 种 精 确 计算
国又成功 发射 了第二 颗 海 洋水 色 卫 星—— “ 洋一 海
洋水色遥感应用工程系统提供 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 并极 大 地 促 进 了 我 国海 洋 水 色 卫 星 系 列 ( 如
H Y一1 资料 的业务 化服 务应 用 。 B) 2 1 海洋 水 色遥感 辐射传 输 机理研 究 . 辐射 传输是 海 洋 水 色遥 感 的理论 基 础 , 了从 为
1 前 言
海 洋水 色遥感 是 利 用 可见 光 、 近红 外 辐 射 计 在
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 开展 了定量化水色遥感信息
提取 的深 化研究 , 逐 渐 发展 成 为 各 种遥 感 监 测应 并 用服 务 系统 。文章将 详细 阐述 近几年 来 中国海洋 水 色遥 感应 用工 程技 术 的新 进 展 , 以及 进一 步 发 展 的
和应 用 , 目前 国际水 色 遥 感 技术 已基 本解 决 了全 球
海洋遥感卫星及应用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
![海洋遥感卫星及应用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bbbe841702768e9950e73812.png)
Special Reports
海洋卫星能够对全球海洋大范围、长时期的观测,为人类深入了解和认识海洋提供了其他观测方式都无法替代的数据源。
海洋遥感卫星通过搭载各类遥感器来探测海洋初步建立起海洋卫星监测体系,这
为我国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立体监
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目
前我国的海洋卫星监测体系尚不完
善,观测要素相对较少;定标和真
一、海洋遥感卫星发展历程
对地观测卫星先后经历了20世
纪60年代的起步阶段,70年代的初
步应用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的大
发展阶段,直到近十余年来,对地
海洋遥感卫星及应用
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
● 文 | 1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蒋兴伟1 林明森1 张有广1 马毅2。
遥感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7fb9ee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2.png)
遥感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变得日益广泛。
遥感卫星可以提供大范围的海洋观测数据,包括海洋表面温度、海洋色素浓度、海洋生物量等。
这些数据对于海洋环境的监测、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遥感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可以提供海洋温度观测。
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对于海洋环境变化的研究非常重要。
遥感卫星可以测量海洋表面温度,并生成温度图像,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和分析海洋温度的分布、变化趋势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海洋环境的演变,预测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
其次,遥感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还可以提供海洋色素浓度的观测。
海洋色素浓度是指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数量的指标,它和海洋生物量密切相关。
测量海洋色素浓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中浮游植物的分布、生长状况以及生态系统的状态。
通过遥感卫星数据,科学家们可以获得广阔海域中的海洋色素浓度数据,进一步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演化。
此外,遥感卫星数据还可以提供海洋浮游动物、海洋沉积物等相关参数的观测。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遥感卫星数据,我们可以获取浮游动物的分布情况,帮助我们研究海洋食物网的结构和运行。
此外,遥感卫星还可以提供海洋沉积物的观测,包括河口、近海等地区的沉积物分布和浓度。
这些数据对于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污染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提到的应用,遥感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中还有许多其他应用。
例如,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可以监测海洋中的海洋漂浮物、海洋悬浮物、海洋油污染等。
这些数据有助于我们研究海洋污染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此外,遥感卫星数据还可以用于海洋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提高海洋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遥感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遥感卫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有限,难以获取具有高精度的海洋观测数据。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海洋水色遥感监测研究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海洋水色遥感监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414164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6.png)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海洋水色遥感监测研究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探索和了解,人们开始意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而海洋水色就是海洋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遥感技术成为了海洋水色遥感监测的重要手段。
一、卫星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卫星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传感器采集地面、海面或大气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回地球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遥感器在航行中时测量某一物理量,如海面水色、温度等,然后把测量结果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遥感卫星传回地面,再进行处理、分析和提取有用信息。
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就对应着不同的物理量,比如蓝色光波段的反射率与浊度相关,而红外波段的辐射与水温等因素有关。
二、海洋水色遥感监测的应用海洋水色遥感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水质的状况,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
具体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海洋水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水色的实时监测,获得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判断海洋水质的好坏,分析水体中的各种物质浓度和混杂物质的含量。
比如可以通过监测浮游植物的分布,来探测危害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害藻类的出现。
2. 预测和预警海洋灾害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对海洋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
通过对海洋水色数据的分析,可以提前获知海洋异常现象的出现,如海水变浑、海水变暗、水温异常等,为防范海洋灾害提供依据。
3. 监测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海洋水色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和分析。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4. 进行海洋资源勘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得海洋水色图像,进而了解海底沉积物、海洋生态环境和生命资源。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能源的勘探。
三、卫星遥感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虽然卫星遥感技术可以为海洋水色遥感监测提供有效手段,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 遥感数据精度不高卫星遥感技术对海洋水色的监测存在数据精度较低的问题。
海洋探测传感器发展综述
![海洋探测传感器发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7d66ec828ea81c758f57875.png)
3.1 海色传感器
表-CZCS传感器技术指标及波段设计
3.1 海色传感器
• SeaWiFS(Sea—ViewingWideField—Of— ViewSensor)是装载在美国SEASTAR卫星上的第 二代海色遥感传感器,1997年8月发射成功, 运行状况良好。SeaWiFS共有8个通道,前6个 通道位于可见光范围,中心波长分别为412nm、 443nm、490nm、510nm、555nm、670nm。7、 8通道位于近红外,中心波长分别为765nm和 865nm。SeaWiFS地面分辨率为1.1km,刈幅宽 度1502~2801km,观测角沿轨迹方向倾角为 20°,0°,-20°。10bit量化。
图-传感器的组成
二、海洋探测传感器简介
• 传感器是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电磁波辐 射信息的工具。它的性能决定遥感的能力, 即传感器对电磁波段的响应能力、传感器 的空间分辨率及图像的几何特征、传感器 获取地物信息量的大小和可靠程度。 • 传感器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被动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微 波辐射计等;主动式如微波高度计、微波 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
3.1 海色传感器
• 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窄带辐射计一般装载 在水色卫星或者水色兼气象卫星上。例如, 我国“海洋一号” 水色卫星装载了十个波 段的中国水色和温度传感器COCTS,美国宇 航局卫星SeaStar装载了具有8个波段的宽视 场海洋观测传感器SeaWiFS,美国宇航局卫 星EOS-AM(Terra)和EOS-PM(Aqua)装载 了具有36个波段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MODIS。欧洲遥感卫星ERS-1/2装载了七波 段沿轨迹扫描辐射计ATSR,它们的接替卫 星ENVISAT-1配备了具有15个波段的中等分 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ERIS。
海洋遥感ppt03 海洋水色遥感
![海洋遥感ppt03 海洋水色遥感](https://img.taocdn.com/s3/m/2399092f87c24028915fc337.png)
3.2 海洋水色遥感机理
气溶胶散射辐亮度
气溶胶辐亮度计算处理流程:
① 对于单次散射和可见光波段,若从每个波段中消除臭氧吸 收、太阳耀斑、泡沫反射和瑞利散射项的影响,则余项包括 气溶胶路径辐亮度和离水辐亮度。在NIR波段,假设Lw(λ)等 于0,则余项只剩下单次散射气溶胶辐亮度
LA(λ) = ωA(λ) τA(λ) F’S(λ) PA(λ, θ, θS) / 4πcosθ
3.1 浮游植物、颗粒和溶解物的散射和吸收
吸 收 总吸收系数 αT(λ) αT(λ) = αw(λ) + αp(λ) + αΦ (λ) + αCDOM(λ)
下标w、p、Φ、CDOM分别指的是纯海水、颗粒物、浮游 植物色素和带颜色的溶解有机物。
Satellite Oceanic Remote Sensing
第三章 海洋水色遥感
3.1 浮游植物、颗粒和溶解物 的散射和吸收 3.2 水色遥感机理
3.3 水色要素反演方法
Satellite Oceanic Remote Sensing
3.1 浮游植物、颗粒和溶解物的散射和吸收
海洋水色重要的影响因素
1. 浮游植物及其色素
叶绿素浓度:从根本上反应海洋生产力的变化
水色遥感器的波段设臵:
• 可见光(400~700nm):透射入水 • 近红外波段:修正卫星接收的总辐射信号值
Satellite Oceanic Remote Sensing
3.2 海洋水色遥感机理
仪器接收到的辐射量(W〃m-2〃μm-1〃sr-1)可由下式描述:
Li Lr La Lra t D , s Lw t D , s Lwc t , v Lsr
卫星海洋遥感实验报告(3篇)
![卫星海洋遥感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fd11f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2.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开发和海洋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洋遥感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探测手段,在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对海洋环境进行观测和分析,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卫星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卫星海洋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技术。
3. 分析卫星海洋遥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 提高对海洋环境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卫星海洋遥感基本原理- 卫星海洋遥感是利用卫星平台对海洋进行观测的技术,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海洋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信息。
2. 卫星遥感数据获取- 利用遥感卫星获取海洋遥感数据,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波段。
3.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 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
4. 海洋环境监测与分析- 利用处理后的遥感数据,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包括海表温度、海洋污染、海洋动力环境等。
四、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 选择合适的遥感卫星数据,如Landsat、MODIS、SeaWiFS等。
2. 数据预处理- 对遥感数据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预处理。
3. 数据处理- 利用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如ENVI、ArcGIS等)进行数据处理。
4. 数据分析- 利用遥感数据分析软件(如IDL、Python等)对遥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 结果展示- 利用可视化工具(如图表、地图等)展示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海表温度分析- 通过遥感数据获取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海洋热力环境变化。
2. 海洋污染分析- 利用遥感数据监测海洋污染情况,如油膜、赤潮等。
3. 海洋动力环境分析- 分析海洋动力环境变化,如海流、波浪等。
六、实验结论1. 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2. 通过遥感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分析,可以获取海洋环境变化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山东科技大学班级:硕研11-4班学号:2011020416 姓名:冀婷婷海洋遥感卫星发展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海洋遥感卫星发展历程作了简单介绍,并对我国“海洋一号”“海洋二号”“海洋三号”卫星各自主要任务作了说明。
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海洋遥感应用工程技术方面的取得的新进展,及在业务化应用方面生产的系列化产品。
并对我国海洋遥感定量化研究的发展作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字:海洋遥感,卫星,发展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ocean remote sensing on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Then it gives an brief introduce to the satellite HY-1,HY-2 and HY-3. With the aim of operational service, several kinds of ocea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paper also prosp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ocean remote sensing.Key words: oce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development1.前言海洋卫星,是用于海洋水色,海面温度,海冰,海流,海平面高度等的观测,为海洋和海洋生物资源开放利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服务而设计发射的一种人造地球卫星。
水色卫星,是指专门为进行海洋光学遥感而发射的卫星,如美国在1997年发射的SeaStar就是仅载有“宽视场水色扫描仪”(SeaWiFS)的水色卫星。
专门的水色卫星平台很少,多数是搭载有水色遥感器的多遥感器卫星平台。
2.国内外海洋卫星发展现状国内外已发射的海洋卫星按用途分,海洋卫星可分为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综合探测卫星。
2.1国外发展状况海洋水色卫星方面,美国1978 年发射的Nimbus- 7卫星上载有沿岸带水色扫描仪( CZCS)和多波段微波扫描辐射计( SMMR ) , 为首次搭载试验的海洋专用遥感器。
Nimbus-7 从1978 年10月~1986年6月实际有效运行了7年半, 向地面发回大量有关海洋水色的资料, 验证了星载水色遥感测量、估算全球海洋有机碳和初级生产力的设想。
美国1978年6月22日发射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Seasat-A。
1997年8月1日,美国航天局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专用海洋水色卫星SeaStar/SeaWiFS。
1999年12月18日,美国第一颗EOS/MODIS发射成功。
1999年1月27日,中国台湾省委托美国研制并发射一颗低轨道(600km)水色卫星ROCSAT-1。
2002年3月1日欧空局发射ENVISAT/MERIS,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象来研究海洋的变化。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是对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浪场、流场以及温度场等协动力环境要素探测的卫星,有效载荷通常是微波散射计、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等,并具有多种模式和多种分辨率。
通过多种重要动力参数, 掌握灾害性海况预报, 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 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实测数据。
目前世界上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有“欧洲遥感卫星”(ERS)系列,第1 颗ERS -1 卫星于1991年7月发射运行到2000年8月(后3 年为断续运行),ERS-1卫星,星上装有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和微波辐射计等遥感器,主要目的是开展卫星测量海洋动力基本要素,为用户进行业务服务及为世界大洋合作研究项目提供业务服务参数(包括海面风场、大地水准面、海洋重力场、极地海冰的面积、边界线、海况、风速、海面温度和水气等)。
第2 颗ERS-2 于1995 年4 月发射,到2002 年3 月失效,后继卫星环境卫星-1(ENVISAT-1)于2002 年3 月28 日发射。
2012年5月9日欧洲航天局宣布运行10年的环境观测卫星ENVISAT-1正式“退休”。
欧空局新一代地球观测卫星“哨兵—1”将于2013年发射。
海洋综合探测卫星方面,1992年美国和法国联合发射TOPEX/Poseidon卫星。
星上载有一台美国NASA的TOPEX双频高度计和一台法国CNES的Poseidon高度计,用于探测大洋环流、海况、极地海冰,研究这些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TOPEX/Poseidon高度计的运行结果表明其测高精度达到2cm。
JASON-1星是TOPEX/Poseidon的一颗后继卫星,主要任务目标是精确的测量世界海洋地形图。
该星装有高精度雷达高度计、微波辐射计、DORIS接收机、激光反射器、GPS接收机等,其中雷达高度计测量误差约2.5cm。
2.2中国海洋卫星发展现状2002年5月15日9时50分,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发射升空,2002年12月12日“海洋一号A”卫星(HY - 1A)数据正式对外分发。
2007年4月11日11时27分,装备更为精良的“海洋一号B”卫星(HY - 1B)成功发射升空。
2011年8月16日6时57分,将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HY-2)成功送入太空,2012年4月1日“海洋二号”卫星(HY-2)数据产品正式对外发布。
海洋水色环境(海洋一号,HY-1)卫星系列用于获取我国近海和全球海洋水色水温及海岸带动态变化信息,遥感载荷为海洋水色扫描仪和海岸带成像仪。
主要用于获取黄色物质、悬浮物质、叶绿素浓度、海面温度等我国近海及全球水色水温等低分辨率光学遥感资料, 为近海和全球的水色环境变化监测提供技术手段。
主要目的是: 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环境质量等, 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富营养、热污染、海冰冰情等,为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管理执法提供信息。
海洋动力环境(海洋二号,HY-2)卫星系列用于全天时、全天候获取海面风速与风向、有效波高、海面高度、重力场、大洋环流和海面温度等低分辨率遥感数据, 为近海和全球的动力环境变化监测提供技术手段。
HY - 2系列卫星主要目的是: 实时获得全球海洋表面风场,得到全球海洋上的风矢量场和表面风应力数据, 为海洋环境预报提供准确的初场和表面驱动力; 获取全球海洋地形数据, 提供海面动力拓扑基本环境参量; 掌握全球海面温度场和极地冰盖的变异, 提高我国对全球变化预测和长期气候预报的准确性。
遥感载荷包括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和微波辐射计等。
海洋雷达(海洋三号,HY-3)卫星系列用于全天时、全天候探测海上目标和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获取海洋浪场、海面风速场、内波、海冰和溢油等信息。
为国家海洋执法监察、海洋权益维护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保障。
相对于海洋一号和二号系列来讲,海洋三号卫星系列是一种综合卫星,遥感载荷为多极化多模式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获取时间同步的海洋水色和动力环境信息,每天在运行时间上,与前两类卫星错开以实现互补,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动态监测。
3.我国海洋遥感应用化产品3.1 海水透明度反演海水透明度是描述海水光学特性的传统参数,也是最早的水光学现场调查参数。
海水透明度与水体中悬浮物、叶绿素、黄色物质的含量和成分密切相关,它是研究水团、流系,水质监测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参数。
利用该海水透明度遥感反演模式和SeaWiFS,HY-1A卫星遥感数据,制作中国邻近海域多年的海水透明度遥感产品,对中国邻近海域透明度时空变化规律的遥感分析。
3.2 海洋初级生产力反演海洋初级生产力即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对深刻理解和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及认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于传统的黑白瓶培养法,遥感方法具有大面积同步、高频度动态观测的优势。
利用叶绿素浓度、海水透明度和光合作用有效辐射率等数据,建立适合我国海区特点的初级生产力遥感模型。
应用于我国海洋水色卫星HY-1A的COCTS遥感数据,获得中国海区初级生产力的遥感分布图。
3.3 微波辐射计海温反演利用被动微波辐射计测量海面亮温, 得到高精度、长时间系列的海面温度, 为渔场预报、气候预测和全球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等服务。
探测全球大洋环流、极地冰盖的整体特征及变异, 为全球变化研究和长期气候预报服务。
3.4 海面风场监测海面风场监测海面风速和风向的常规监测方法是布设浮标和走航调查,但收集的数据有限。
卫星测量优点是可实现大面积的同步测量,这是常规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微波散射计测风已比较成熟,反演精度达:风速2m/s,风向±20°。
微波散射计除了要保证精度以外,还要全球覆盖,覆盖周期1~2 天。
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是美国QuickSCAT 卫星上的SeaWinds,全球覆盖周期为1 天,可以捕捉到100%的热带气旋和强风暴。
我国的海洋二号卫星也已经能够获取并对海面风场进行监测。
3.5海冰监测SAR 对海冰监测极为有效,SAR 具有区分冰和水的能力,可以方便地监测海冰外缘线和冰块缝隙,从而获得海冰聚集度、覆盖面积、浮冰运动和破冰船航道等信息。
4.我国海洋遥感卫星发展与展望我国卫星海洋遥感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海洋三号卫星发射后,我国将逐步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1)建立多源卫星(国内外海洋卫星及其他可获取的气象卫星)资料获取业务化系统。
2)建立我国海洋水色环境要素(叶绿素、悬浮泥沙、黄色物质、可溶有机物)及水温、赤潮、污染、海冰等信息提取系统。
3)建立海洋动力环境(包括风、浪、流、风暴潮、海岸带变迁)信息提取和监测系统。
4)建立海上作战环境遥感信息服务系统。
5)建立卫星海洋遥感信息库及综合服务系统。
6)建立海洋灾害卫星遥感监测、预警、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
2011-202O年的1O年内,有可能发射5颗专用海洋业务卫星、2颗试验海洋卫星,基本建成4个海洋系列卫星.另外,计划发射的FY一2和FY一3系列卫星配置的遥感器,以及环境与灾害卫星配置遥感器中有很多同样可综合应用于海洋的环境监测,实现海洋水色和动力环境的业务化服务能力;基本建成具有国内外数据接收和数据分发服务保障能力的海洋卫星地面系统;开展我国卫星海洋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场的建设;完成6个业务化应用系统建设并投入运行,形成为“服务近海、开拓大洋、走向全球”的海洋战略目标提供业务化遥感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1]蒋兴伟, 林明森, 刘建强. 我国卫星海洋空间探测.中国工程科学,2008[2] 潘德炉,白雁.我国海洋水色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的新进展. 中国工程科学,2008[3] 刘斐.中国航天再次走向蓝色海洋进行曲.太空探索,2012[4] 黄学智,杨斌,汤航,何川东.遥感卫星探测海洋环境的特点及发展.“第—届全因遥感遥测遥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5] 车志胜.我国海洋水色卫星发展概述.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6] 英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现状.国际太空,2002[7] 崔聪聪,王其茂,唐军武,周武. HY-2卫星高度计定标方法初探.遥感信息,2012[8] 卢聪景.海洋水色卫星遥感二类水体反演算法综述.能源与环境,2011[9]何贤强,潘德炉.中国海水透明度卫星遥感监测.中国工程科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