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无疑是我们教育领域经常性提到的问题,也是经常性做不到的问题。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果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需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需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需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如果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需因性而教、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还要能够促进学生能够因教而学、因材择学。

因材施教,其实是在助长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丰富性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差距差异会朝着更大的方向发展。

二、有教无类
许多文史科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对有教无类也很熟悉。

一般的认为,有教无类,就是不对学生区别对待,一律视之,很有教育公平的意思。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然而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社会上却不是那么一帆
风顺的。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但是许多人给“有教无类”以新解。

比如易中天先生认为:“有教育则没有类别”,也就是:人在教育之前是有差别的,有贫富、贤愚等差别,但是教育之后就没有了这些差别。

易中天先生指出,该观点据他本人所知最早为谢质彬先生提出,并深表同意。

三、二者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言,因材施教强调教师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这与《礼记》中“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教育观点是一致的。

有教无类,按照一般的理解,则是注重教育公平,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按照某些学者专家的新解,则是强调教育的同一性、目的性、规定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达到某种共同的要求或水平。

因此,在尊重学生受教育权得到公平对待,能够有教无类的前提下,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其善,救其失。

怕的是,有教后便无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