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道德缺失问题之成因及解决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道德缺失问题之成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社会公德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在公民中却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公德缺失现象。
本文从公民道德的含义出发,然后将公民道德上升到社会道德,即社会公德,通过对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社会主义新时期对公民道德的要求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论述,然后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和对当今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我国社会现阶段重构社会公德的对策。
【关键词】公民道德社会公德缺失教育对策
黑心棉、回炉月饼、染色面包、切糕、豆腐渣工程、毒奶粉、毒面粉、地沟油、塑化剂、瘦肉精、速成鸡、黄金米、拖欠赖账、偷税漏税、强买强卖、制假售假、强拆强征、骗汇骗保、价格欺诈、短命桥、恶意欠薪、虚假宣传、刑事诈骗、权色交易、利益输送、贪污受贿、包庇罪犯、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论文剽窃、抄袭他人作业、买假证书、编造假简历、购房骗贷等……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总会有一些败坏道德的新闻被披露,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并由此引发有关社会道德话题的讨论,既“老人跌倒后该不该扶”的社会诚信问题后,小悦悦事件再次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严重的问题带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尤其是近段时间,备受关注的“郭美美”事件和“李天一”案,迟迟没有结果,屡屡发生的校长、教师“性侵”未成年幼女事件,更是将公民教育与道德缺失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公民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社会公德的含义
每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员,那么道德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中就成了每个人要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即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
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生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三、社会公德的要求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要求内容为:
⑴文明礼貌
⑵助人为乐
⑶爱护公物
⑷保护环境
⑸遵纪守法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社会公德又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25日公布。
《决定》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决定》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对此,《决定》提出以下几方面要求: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
——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
——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
四、社会公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道德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首先,道德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其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三,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
第四,道德通过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五,道德对社会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维护和保证作用。
社会公德通过社会舆论评价和人们良心的自省来提高人的思想和觉悟,从而提高人们遵守公共生活中的秩序的自觉性,因此,它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具有无可替代性。
首先,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
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社会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社会成员往往就可以不产生大的纠纷,或者自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因琐碎小事而酿成剧烈纷争和严重混乱,使人们能够在稳定而有序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社会公德主要作用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
其次,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窗口”。
今天,人们不仅要以建筑、道路等物质环境来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也要从人们的公德水准来衡量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公德水平,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是亲和力、号召力、影响力的基础性要素。
社会公德的提高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公德往往是多数人的道德风貌、道德活动现象的综合反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示器。
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振奋,社会安定,生产稳定发展;恶劣的社会风气使人道德沦丧,秩序混乱,生产停滞。
五、当前社会道德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上却出现了严重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缺陷,都还需要完善。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到国家的立法管理,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此转型期间,必然会出现‘脱节’现象,因此社会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公众的生活质量,恶化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所以,社会公德的现状不容乐观。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的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讲礼貌,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不互帮互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度被称为礼仪之邦。
早在西周,就有周公提出了以礼治国,从而实现大治。
后来又由孔子讲礼仪之道发扬光大。
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其核心便是仁义、礼让。
可见,中华民族具有文明礼貌的传统。
但是,现代的公民却忘记了传承千年的礼仪文化,在文明礼貌方面却屡屡出丑,损害了我国国民形象。
(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公民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普遍,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淡薄。
在中国从古至今人们的公共意识非常薄弱,公德观念非常缺乏。
一方面表现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爱惜公共财物,另一方面表现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意识淡薄。
在公共场所不讲秩序、大声喧哗、高声谩骂、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的现象不断在全社会蔓延开来,成为人们生活中时时难以避免、处处防不胜防的生活内容。
(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些地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无限制的开采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严重泛滥。
有的地区乱砍乱伐,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流沙横飞,洪水泛滥。
有的地区小工厂林立,废水、废气到处乱排,导致当地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致使人们没有干净的水饮用严重疾病大量产生。
有的地区小煤窑、小矿场随处可见,乱挖滥采,导致当地的地质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人们已看不到当日的青山绿水,看到的是满面疮痍的荒山秃岭。
这些都是污染环境、恶化自然带给我们的沉痛代价。
六、当今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我国当前道德缺失严重的原因主要又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状况的制约。
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们的行动受经济利益的支配。
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主导之下,分散的小农经济使我们的民族一直以来都缺乏公德意识,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虽然现在经过经济改革,小农经济的状况已完全改变,但是那种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依然影响着人们。
“个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制约着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
再有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金钱至上的冲击下改变了人们的思想。
只要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
道德在这一标准下自然没有什么意义了!一些道德的约束被金钱轻易地瓦解了,所以就产生了道德
缺失的现象。
这就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
带来有益的东西时,带来等同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
(二)法制建设的不完善。
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起码的社会生活规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约束。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呈现出新旧交替和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人们在强调尊重个人权利、利益的同时尚未认同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联系,公德意识、公民意识仍十分匾乏。
但是法制建设却明显的滞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道德的支持力度不强,影响了社会公德的进步。
(三)现代社会的冲击。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封闭式的单元结构住房,把邻里过去四合院之间的亲情隔开了;又由于受到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关注公共利益,认为社会公德与己无关,是多管闲事;加上长期的分配不公,造成人们心里失衡,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对过去分配不公的补偿心理导致一部分人的行为危及社会与公众的利益。
尤其是“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对社会公德的建设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文革”当中,很多人以“革命”的名义,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随意对他人的人格和身体恶意攻击,使好多人因此蒙冤,搞得整个社会的公德建设停滞不前,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四)封建传统的影响。
灿烂的中华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保障,令人回味无穷。
但社会公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创新其形式。
在我国,过去以出身背景为基础的血缘、地缘的社会联系逐渐过渡到以居民身份为基础的社区联系,公共生活场所逐渐成为重要的生活场所。
与此相对应,传统的大家庭的亲情伦理的家长负责制有排斥社会成员之间民主、平等地位的倾向,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民主和谐关系受到阻碍。
其次,它只注重血缘、地缘关系,对有“关系”者恩宠有加,对无“关系”者漠不关心,甚至损人利己,从而导致不良风气的蔓延。
传统道德发达的实质是“私德”发达而“公德”薄弱,导致人们只在小圈子里遵守家庭、朋友、熟人、的道德规范,而一旦脱离这种血缘或血统的环境,到了陌生的公共环境中,就往往会对公共秩序中应该共同遵守的东西视若无睹。
(五)社会公德建设自身存在的弊端。
教育重心的偏离也是致使社会公德缺失的一个原因。
道德教育是人类精神绵延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使人类能够在短时间内汲取几千年来积淀流传下来的文化成果,从而走向文明。
但是,由于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公德建设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从教育宣传角度分析,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
学校在公德建设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任务,但我国道德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上存在着失衡问题。
从教育目的看。
道德教育偏重于灌输抽象的道德原则,过于强调“高尚”道德培养,忽视“低层次”的社会公德、人格教育。
从教育内容上看,道德教育的内容设置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脱离,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死记硬背,目的是通过考试,道德内容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践履。
因此,学生把道德当作知识的倾向特别严重,出现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向脱节的现象。
七、现阶段重构社会公德的对策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面对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严重性,我们必需采取措施以解决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
具体措施为:
(一)加快经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人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正在日趋完善,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更多的充实,人们的休息时间也越来越多,这就使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走出家庭,面向社会,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打破那种过去的小农经济状况下人们的封闭状况,这有利于人们的公德的形成。
同时在经济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也应不断加大对公共设施的建设,为人们参与公共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可以说,信用体系建设中包含着对社会公德的要求。
在北美,人们喜欢说:检查自己的信用报告,就像检查汽车有没有油那样重要,没有人想在急需赶到某个地方时因车没油而困于路边,同样,也没有人想在自己最需要信用贷款时遭到拒绝。
我们要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形成一种类似的局面:每个人时常检查自己的公德行为,就像检查自己的车有没有汽油那样。
(三)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
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迫切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定与执行来保障。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以法促德是一个基本的经验,社会公德的遵守需要严格的法律。
通过法制的强制性和制度性的权威性来促进社会公德向好的方向发展。
应该承认,人的道德水平各不相同,道德教育并非万能,社会舆论也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起作用,当人们对社会公德教育还不理解,遵守社会公德还不自觉时.就必须制定一些行政的或经济强制的方法甚至法律的手段,制度的建立包括行政手段和法律措施,它是一种约束机制,是对弱自律性行为的很好约束,同时又是对善行者的激励。
行政和法律规范是“他律”,是靠外在强制制约.而道德则是通过“自律”.是靠内在的自觉性。
社会公德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生活准则,通过一段时间制度化的约束,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就会逐渐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就会变为自觉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美丽的花园城市一新加坡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典范。
因此,要形成、发展和巩固良好的道德风尚,必须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把公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结合起来。
把公德规范纳人法制轨道,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以打击歪风邪气。
(四)创新社会公德教育形式。
教育是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的重要环节。
教育应该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把社会公德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各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教育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引导教育群众分清是非、辨别善恶。
在这过程中,我们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的社会公德建设,使他们由他律转为自律,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重复、反复强化以及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形成道德行为习
惯。
这种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执行规范就会达到自觉的境界,形成稳固的动力定型.成为一种不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觉的行为,甚至能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不会因时因地而改变。
同时,我们也不要忽视小事,人们正是有一点一滴做起,才会不断的积累起良好的社会公德来。
其中不可缺失的是对每个社会成员正确的伦理观念教育。
由于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不利于正确的社会公德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把那些正确的伦理观念,以各种形式向社会成员进行渗透,让这些观念在成员思想中扎根,不再像过去那样,“独亲其亲”,而变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要不断壮大社会公德维护者、监督者和惩戒者的队伍,不断形成“失德受惩”的局面。
这支队伍包括政府的公务员、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广大的群众。
要在政府部门开展广泛的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使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力量;要发展维护社会公德的民间组织,使他们能够成为监督社会公德履行的支持力量;要在公众中进行系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使他们成为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的主体力量。
几股力量形成合力,就会推动社会公德的确立与遵守。
以上就是我对当今社会公德的一点个人见解,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公德建设有一点帮助。
从而使我国的公德建设更上一个台阶,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的景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的道德观解析》张之沧《马克思主义》 2010年第9期
2.《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吴潜涛人民出版社 2010年
3.《构建和谐社会亟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张鹏学术研究,2010.3
4.《当今中国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分析》陈卓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2月
5.《当今社会公德缺失的成因与对策》辛向阳《中国青年报》 2005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