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美学作为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对于人们认识美、追求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不同哲学流派中的体现。
一、儒家美学思想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在美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和为人处世视为实现美的重要途径。
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人们能够塑造自己的美德形象。
儒家还强调和谐与和美的追求。
孔子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和谐的追求,儒家赋予了美的意义。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自然修养和宇宙间的统一,这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中“和”的价值。
二、道家美学思想道家追求超越现实世界的真理和美。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合道,以自然包容的态度感知世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道家还认为,美在于自然的流动和变化中。
正如道家典籍《道德经》中所言:“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家美学思想中的美,强调自然的无为而美,强调宇宙万物自我生长、自我变化的美。
三、墨家美学思想墨家重视实用主义,并强调公平、公正和慈爱。
墨子认为以实际利益或功利为出发点,考虑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和个体的福祉,才是美的真谛。
墨家美学思想中的美,是通过追求实用和平等来实现的。
四、法家美学思想法家追求秩序和法律的美。
法家将秩序和法律视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建立严明的法律和有效的组织结构,法家提倡通过行为的规范和合理的制度来实现美的追求。
五、境界美学思想境界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界美学追求思想、情感和境界的升华。
境界美学在中国文人墨客中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境界追求。
新儒家学者李长之提出“大美学”的理念,即通过追求道德美、社会美和人生美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李长之主张,只有在个体追求美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和谐美的实现。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美学思潮。
在这些思潮中,有三大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潮,它们分别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佛教美学。
这三大思潮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重要一环。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德,提倡“仁爱”、“中庸”等价值观念。
儒家美学追求的是人的完善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儒家美学中,注重礼仪和文化传统,追求审美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境界。
儒家美学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
道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另一个独特分支。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与自由无拘束的境界。
道家美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道”的境界和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在道家美学中,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超脱,倡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道家美学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通过顺应自然和追求心灵的自由,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理念。
佛教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注重超越尘世的境界。
佛教美学追求的是超验的境界和内心的宁静。
在佛教美学中,注重的是修行和悟性的培养,追求超越物质世界和个体欲望的境界。
佛教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舍弃”,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
这三大美学思潮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审美传统。
儒家美学注重社会伦理和人的修养,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个体的超越,佛教美学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它们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这些美学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潮丰富多样,其中的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佛教美学是三大重要思潮。
它们分别强调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自然和个体的超越、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这些美学思潮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是两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流派。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而道家思想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自然本真与心灵自由。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要由孔子所倡导,他致力于恢复封建礼制,培养有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君子,以保持社会秩序和谐。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包括五常道德、仁爱、中庸等。
首先,五常道德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
孔子认为人在诸多道德准则中应遵循仁、义、礼、智、信五种常行之道。
通过遵循五常道德,人们能够实现道德的完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其次,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孔子提倡人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追求和谐共处。
孔子认为,通过实践仁爱,人们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并在社会中建立和谐稳定的秩序。
另外,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中庸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的中正之道,即避免极端和偏激,保持心灵的平衡和和谐。
只有在中庸中,人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深远广泛。
自秦朝建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以来,中国历代都将其作为国家的理念和官方教育的内容。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至今,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他强调自然的道和无为而治的原则。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包括道、无为、自然等。
首先,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道是宇宙根本的本源力量。
人类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即通过顺应自然法则生活,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完善。
其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原则。
道家认为,通过不争、不抗,顺应自然的潜流而行,人们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无为而治的观念反对过多干预和控制,主张顺其自然。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潮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分别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佛家美学。
这些美学思潮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
儒家美学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认为美是道德的表现和秩序的体现。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和“礼乐”,并将这些道德观念与艺术紧密结合,在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表现出来。
儒家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的表现,通过欣赏和创作美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通过艺术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
道家美学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然,认为美是自然的表现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强调身心的自然与宇宙的道法一致。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理解,达到身心的放松与和谐。
道家美学对后来的中国文人雅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文人画和文人诗的发展。
佛家美学强调超脱尘世的追求和悟道,认为美是超脱生死轮回的表现和人与宇宙的解脱。
佛家认为艺术是一种修行的手段,通过欣赏和创作美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尘世的纷扰和痛苦,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佛家美学对于中国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三大美学思潮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面貌。
儒家美学强调道德与和谐,道家美学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佛家美学追求超脱与解脱,这些不同的美学理念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形成了多样而独特的风格。
这些美学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也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灵感。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根本差异: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而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领域,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影响最大,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原因在于它们站在各自不同的立足点上来看待社会和人的本质。
1、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道家美学是纯粹的美学儒家美学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在美与善的关系中寻找美的本质,追求美善统一境界,体现美学与伦理学的一体化。
这种思想,强调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重视审美和艺术的社会功能,形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良好的传统。
但是,由于在儒家的思想中,美处在从属于善的地位,只是善的表现形式,因而美与善的统一经常是一种外在的统一。
当善被片面地加以强调的时候,就会导致对美的否定。
儒家虽然要求美与善统一,但却又无法消除美对于善的从属、附庸的地位,美自身不同于善的独立的价值始终未能得到充分承认,这就束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发展。
道家美学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自然无为是道家对于美的根本观念,是道家哲学和美学的核心。
而这种观念是以顺应自然规律而取得高度自由为美,也就是以自然规律和人的自由的高度统一为美。
在道家的观念里,美包含了善而又超越了善,从而美也就获得了它自身独立的崇高的价值,不是善的附庸,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儒家美学还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美学是处处依附于伦理学的,那么道家美学则是超出了伦理学的,它已经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其地位高于伦理学。
2、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鲜明特征儒家以仁义、中庸为美,都是由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而出现的感受。
道家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正中而出现的感受。
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视善为美的根本,它极其重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审美与艺术,用社会性的伦理道德思想去陶冶感化人们的感情。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儒家对美的理解是以道德为核心的。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完善,认为美应该是内外兼修的。
在儒家的审美观念中,美是与德行、言行举止、礼仪等紧密相连的。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君子好逑”、“君子绝不淋漓”等论述,表明了儒家对于身体和精神之美的重视。
在儒家的审美观念中,美是一种人格的体现和修养的象征,它反映了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这种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道家对美的理解是以自然和宇宙的谐和为核心的。
道家注重自然的无为和自然的规律,认为美是依循自然规律而来的。
在道家的审美观念中,美是一种道法自然的表现,是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道家的《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了道家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谐和之美的追求。
道家的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的园林艺术、风水理论等,这些艺术形式在表现自然美的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释家对美的理解是以解脱和涅槃为核心的。
释家强调人的解脱和超然,认为美是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追求。
在释家的审美观念中,美是一种超脱和解脱的境界,是在纷扰世界中寻求内心宁静和平静的追求。
释家的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的诗词、佛教音乐等文学和音乐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在表现内心超脱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解脱和涅槃的追求。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是一个涵盖了道德、自然和超然的审美观念体系。
儒家强调德行和品质,道家注重自然和宇宙的谐和,释家强调解脱和超然之美。
这三种思想在中国美学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
在当代中国,这种美学观念仍然对文化艺术的创作和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重要纽带。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也在与其他文化美学观念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时代价值和创新精神。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儒道两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两大重要学派,其中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追求和谐、秩序和稳定;而道家则注重自然、随性和自由,寻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尽管两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着相互补充和对话的关系。
在美学领域,儒道两家也有着互补的功能,充实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
其次,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在于探讨人的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途径。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道家则追求自我超越、独立自主的自由境界。
两者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更为全面的人格塑造观念。
儒家的人伦关系和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引导道家的个体自由意识,使个体有更高尚的目标和更广阔的境界,从而使人的修养不仅关注个体自身,还关注社会整体。
第三,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在于启迪审美情操。
儒家强调孝道、忠诚、正直等美德的追求,道家则追求内心的自觉和境界的超越。
两者相结合,可以启迪人们的审美情操。
儒家的社会关怀和道德追求可以引导道家的美学观念,使人们的审美情操具有更高尚的品质和更广泛的视野。
同时,道家的超越意识和对自由的追求也能够丰富儒家的审美追求,使其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礼仪和形式,而能够更深入地探索美的本质和内涵。
最后,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在于塑造艺术创作的理念和形式。
儒家提倡克己复礼、适度立身的人生态度,而道家则主张随性任性、追求自由的艺术创作态度。
两者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更广阔而丰富的艺术创作理念。
儒家的秩序和道德观念可以引导道家的自由创造,使艺术作品不仅有个人的自由表达,还具备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道家的自由意识和超越境界也能够为儒家的艺术创作注入更多的灵感和想象力,使其摆脱刻板和枯燥的局限。
总之,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
儒道两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人格修养、审美情操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相互补充和对话,使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更加丰富多元。
这种互补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也为当代美学的探索提供了启示,促使我们对美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中国儒家、道家和释家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种学说各有其独特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相互影响和融合。
本文将从儒道释三家的审美观点出发,探讨他们在美学理论上的贡献和影响。
儒家美学注重礼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美是教化的工具。
儒家追求的是人的美德和高尚情操,认为美德是一种最高贵的美。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全面的人文教育,追求博大精深的美德和道德品质。
儒家注重的是内在的美,而非外在的形式美。
儒家对美的定义来自于“大美”,即宇宙、自然、道德的完美之美。
儒家提倡的审美取向是追求内在的高尚情操和修养,以及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高。
儒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道德美、情感美和内在美,是一种可以教化人心、提高人格的高尚之美。
儒家也强调礼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美的内涵是涵养性情,陶冶人的心灵,塑造人的情操。
儒家美学是以道德美、内在美和完善美为核心的审美观念。
道家美学则强调“自然”和“道”的美。
道家认为世间一切皆是虚幻的,真正的美只存在于超然的境界中,美是自然界的秩序和法则所体现出来的“道”的美。
道家认为,生命的美是自然、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是对于世俗和物质的超然之美。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强调的是超越世俗的美和拒绝相对的美。
在道家看来,美并不在乎形式和外在的表现,而是在于内在的内涵和真实的本质。
道家追求的美是一种超然而自由、自然而自在的境界之美。
道家美学强调超脱尘世的净化和归一,是追求一种内心的超脱和超然之美。
道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宇宙、自然、生命之美,是一种可以超脱世俗、超越物质的真实之美。
道家美学是以自然美、超然美和真实美为核心的审美观念。
释家美学则注重“慈悲”和“解脱”的美。
释家认为一切的痛苦和纷扰都源自于人们的贪嗔痴,只有通过慈悲与解脱才能获得真正的美。
释家经典《楞严经》中提到:“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
”释家美学的核心是慈悲和解脱,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生死、超凡脱俗的境界之美。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道教与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两大重要学派,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两股主流力量。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分别探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源自老子所创立的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道”和“无为”。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一种超越人类理智的道构成,追求道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而无为则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承袭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始于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信等。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的“五经”中,尤为重要的有《论语》和《大学》,它们强调了修身以及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三、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1. 人性观点的差异道家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倡导个体的放松自然,体验宇宙的奥秘,认为人性本善。
而儒家则强调在人际关系中的修身做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来进行矫正和约束。
2. 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达到社会秩序的最好方式,倡导非礼勿视。
而儒家则强调礼仪规范,在礼仪的引导下维护社会秩序。
3. 对于权力和统治的态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过度干预,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滥用。
而儒家则推崇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只有君主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秩序。
4. 对于教育的理念道家注重的是个体的修行和领悟,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
而儒家则注重培养人的德才兼备,并强调全民受教育的普及。
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修身养性,注重自然、无为而治;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尽管两者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两者也是互补、相辅相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两大重要的传统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而道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然之道。
尽管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将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尤其是父子关系,认为孝道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强调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即人们应该遵循道义,尽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思想还强调了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的重要性,提倡君主立场和礼仪规范。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然之道。
道家学说的核心是道,即宇宙之道和人生之道。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强调了道家思想中的非言语化和非规范化的特点。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的力量,而不是抗拒或改变它们。
道家思想也强调了无为而治,即通过放下欲望和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来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强调了个体的修养和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伦理和责任,而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追求真理。
其次,它们都关注了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立场和礼仪规范,而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和顺应自然。
最后,它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注重家庭伦理和责任。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儒家主张入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和现实、人世、社会紧密相连的;道家主张出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远离尘世,追求自然、自由的。
它们的根本差别在于,儒家美学是伦理学美学,儒家注重探讨人格美,提出美与善的关系,完善人格美的概念;道家美学是哲学美学,它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所提倡的“自然无为”的自然美是超越功利的审美观。
具体来说,儒道思想的主要区别和特征表现在:(一)在对什么是美的看法上,儒家认为善是美的根本,将美与善高度统一。
《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句话里的美与善同义,是“好”的意思,都属于道德思想范畴。
《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的善就是美德,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美中有善,善中有美,二者有质的规定性和统一性。
可见儒家的美是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的,而道家则以自然无为为美,即以人的精神、情感的纯任自然的自由表现为美。
它所提倡的美是超越尘世超越功利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道”的法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只有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才是自由的,才是美的。
(二)美可以划分为人格美、艺术美和自然美。
儒家的美学思想都有所涉及。
儒家将美与道德紧密联系,在对美的探讨中,它最先关注的是人格美。
孔子在《论语·尧曰》中提出了“五美”的人格标准,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所谓“惠而不费”就是给别人好处、利益,对自己又没有牺牲损害;“劳而不怨”就是做事任劳任怨;“欲而不贪”就是可以有欲望,但是不可以过分贪求;“泰而不骄”就是心胸要宽大,不骄傲;“威而不猛”是指个人的修养要有威德,而并不是使人恐惧。
孔子对人格提出的“五美”,是针对统治者的,在孔子看来,“仁”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是人格美的最高标准,他所提出的“五美”无不和“仁”相联系。
道家美学思想..
从上面庄子美学的相对性来看,它不同 于现代美学,现代美学所谈的美皆言人之 美,把人作为世界的绝对主导,是以人本 主义为前提的。而庄子美学所谈之美乃大 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既适合人也适 合世间万物。 从美的相对性也可推理出庄子美学亦强 调美之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因为个体视 点的有限性。如果能够上升到“道”的境 界,达到一种“通天下一气”的“气”的 人的理想状态,则世间万物之美则可一视 同仁。
道家美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 道家的道是一种无形无相,不可名 状的本体,但在无形无相的道中却 又蕴含着有形的天地万物,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可遇而信。无为无形,可 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 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到不 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 非也”
天地之大美就是天地自然运动本身,是 最高之美,是天籁之美。庄子提出了“人 籁、地籁、天籁”之说,人籁为人工所为, 地籁为自然而为,天籁以自然为基础,但 须机缘,不可强求。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以虚 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
庄子美学不同于儒家美学中的美是与善 的和谐统一,而是追求美是与真的和谐一 致,认为凡是美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无伪 的东西,而不是虚假做作的东西。他的真 是指合乎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中包括 符合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的需要。也包括 世间万物自由发展的需要。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 是谓人” 美是规律与自由的统一,是自然生命本 身的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
老子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 中的。他不同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家、 人的基本单位的经验出发,而是从宇宙一 切的最高点“道”的规律看待和思考一切。 追求无限的、永恒的美,而不是有限的、 短暂的美。
儒家和道家美学的比较
儒家和道家美学的比较中文系08级汉语言文学二班唐卉107摘要: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
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
关键词:儒家道家美学基本特征互补一、儒家美学的中心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而不是从宗教神学的外在信仰出发去考察审美和艺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继而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常常偏离到某种狭隘的道德比附的说教上,要求自然附会和符合人世的现实规范与秩序,从而束缚了对自然的正确理解和观赏。
儒家美学是与社会生活、政治状态紧密相关联的,作为其重要美学原则的“和”(人和),本身就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作为矛盾结构,它强调得最多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情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实现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从儒家哲学的整体气韵来看,其思想主要是外观的,它本身也极注重内观,但是它的内观是最终必须为其外观服务的。
儒道美学关系
儒道美学关系儒道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重要学派之一——儒家和道家对于美学领域的思考与探索。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道家则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自然无为。
儒家和道家的美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冲突,但又相互补充和影响。
这种关系既体现在两大学派的思想和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实践与艺术创作中。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道德规范和伦理道德。
儒家美学强调美的道德性,认为美是善的表现,是人类行为和品德的体现。
儒家认为,通过修养和教育,人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的经典思想如《大学》、《中庸》等都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也体现在了儒家的文化和艺术创作中。
儒家的美学思想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儒家的文学思想注重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描写,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儒家的音乐思想注重和谐与和睦,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以及音乐与礼仪的结合。
儒家的绘画思想注重形神兼备、典雅庄重,追求以画寄意、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
儒家的美学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
而道家则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内心的自由和自然无为。
道家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美,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的美学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道家的文化和艺术创作中,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人生的思考。
道家的美学思想在诗歌、哲学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诗歌思想注重感性的表达和对自然的描绘,强调诗歌的自由和自然流畅。
道家的哲学思想注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追求人生的真谛和内心的平静。
道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现代中国的文化艺术有着一定的启示。
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在实践与艺术创作中相互补充和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美学常常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而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和个体的和谐。
这两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爱,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儒家思想提倡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人的道德准则。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君子”,儒家追求的是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操守的人。
与儒家思想相对应的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的是自然和个体的和谐。
道家学说的核心是道,即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道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顺应自然的道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即不干涉自然的运行,顺其自然。
道家追求的是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修炼内心来达到个体的和谐与自由。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道家追求的是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人伦道德,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而道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宁静。
这两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构建了一个注重人与人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体系。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家经典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
而道家思想则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的思想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我国儒道美学传统
简述我国儒道美学传统我国儒道美学传统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和道家都对美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本文将从儒家和道家两个方面来简述我国儒道美学传统。
儒家美学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认为,美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
儒家思想中的美学关注的是人的品德和行为,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关于美的描述,如“君子美学而不厌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这些都强调了品德和道德的重要性,以此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儒家美学还强调审美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和社会关系。
儒家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和睦,提倡孝顺、忠诚、仁爱等美德。
在社会关系方面,儒家倡导社会和谐与公平,强调君臣、父子等关系的和谐与平等。
儒家的审美观念以人的修养为中心,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好关系。
道家美学则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美,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关于美的描述,如“道可道,非常道”,“知常乃明,知明乃宽”等。
这些都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与顺应,以此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道家美学还强调审美的对象是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
道家认为,人应该通过修炼内心,达到心境的宁静与安详,追求内心的美与和谐。
道家的审美观念以自然为中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关系。
儒家和道家的美学传统在我国的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美学观念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好关系。
道家的美学观念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关系。
这两种美学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儒道美学传统。
在当代社会中,我国儒道美学传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的美学观念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道家的美学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
这些美学观念都有助于人们提升自身修养,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试论儒家与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异同
试论儒家与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异同【摘要】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主要思想流派,它们在音乐美学思想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念。
儒家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应该以道德为根基,着重于端正人心;而道家则推崇自然与自我融合的状态,认为音乐应该让人心灵得到放松与净化。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儒家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道家注重音乐的启迪启发作用,二者对音乐的价值和功能有着不同的见解。
而在现代社会,儒家与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仍然对人们的音乐欣赏和创作产生影响。
儒家与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为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儒家、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异同对比、影响、现代意义、共同点、差异性、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对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礼乐之道,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调和人心以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主张以雅乐为主,强调音乐的和谐、纯洁与崇高。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之音,认为音乐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宁静和自然美。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倡导的是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超然。
在古代中国,儒家与道家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之处备受关注。
儒家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强调乐德合一;而道家则更注重音乐的本质,追求自然和神秘之美。
儒家与道家对音乐美学思想的讨论不仅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探讨。
本文将深入探讨儒家与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之处,比较二者对音乐的认识和价值观念,探究其对古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并思考其在当今社会的现代意义。
通过对儒家与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感悟古代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1.2 问题提出在音乐美学领域,儒家和道家都有着独特的思想和观点。
儒家注重礼乐之道,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倡导“仁者爱乐”,强调音乐的道德价值和教育功能;道家则注重自然与宇宙之道,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将音乐看作是表达自然之美和生命能量的方式。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中国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中国美学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以及对于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以下是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一、儒家美学儒家美学是中国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爱”、“礼制”和“中和之美”。
儒家美学认为,美是一种道德品质的表现,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情感体验。
在儒家美学中,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品质的最高境界。
同时,儒家美学也强调“中和之美”,认为它是审美境界的最高标准。
儒家美学对于艺术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儒家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是实现“仁爱”和“中和之美”的手段。
儒家美学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儒家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伦理性和社会性。
二、道家美学道家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美学的核心是“无为而治”、“自然”和“虚实相生”。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共处,认为美的本质在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道家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平衡的手段。
道家美学强调艺术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认为艺术应该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道家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三、佛教禅宗美学佛教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佛教禅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禅宗美学的核心是“禅定”、“般若”和“空”。
佛教禅宗美学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内心的纯净和宁静。
在佛教禅宗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是实现内心平静的手段。
佛教禅宗美学强调艺术的修行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能够帮助人们修行成佛。
因此,佛教禅宗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修行作用和宗教性。
探析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绘街眾咽列况探析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任安静摘要:人类不断对审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考,由此发展出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不仅包括对自然、哲学规律的探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美学是一个民族审美素养的体现,也是对个人志趣的体现。
儒家文化以“里仁为美”,其美学思想可分为艺术美、社会关系美、自然美三种类型;道家文化以“大道至上”为审美核心,蕴含着追求虚实结合、简淡至真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道家美学一'美与美学甲骨文中的“美”字由上半部分的“羊”和下半部分正立的“大”字组成。
有人将其解释成“羊大为美”。
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云:“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
美与善同意。
”这是一种基于实用目的的对美的认知。
也有人将“美”解释为“羊人为美”,认为“美”看起来像一个人头上戴了羊角,如同古代的人戴着羊角乞求风调雨顺。
不论“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都是出于实用目的的对美的认知,因此,审美的发生事实上经历了一个从实用到非实用、从功利到非功利、从粗到精、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
从美的出现到美学学科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18世纪“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概念之前,人类在“知”方面有关于理性的逻辑学,在“意”方面有关于道德活动的伦理学,但没有在“情”方面研究人类的感性与情感的学科。
在美学出现之后,人类的知识体系才出现了“知”“情”“意”的结合。
美学发展到今天,大致形成了自然美、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及科技美等类型。
美学的发展使人们在追求理性的浪潮中开始关注感性,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人们不再把理性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儒家文化及其美学思想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圣人”,这与他治世的理想、实践以及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密切相关。
他抱定匡正人心与救世的志向,是一个有爱、有情怀的审美人。
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美”字在儒家文化的经典《论语》中一共出现过14次,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上,老子所认为的无音之声,无形 之象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极高的忘我 境界。是一种无饰之饰或无适之适的境界。
理想的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为腹不为目”。
庄子美学思想中还指出了美的相对性。 “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咸池》、《九韶》之乐,张之于洞庭 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
从上面庄子美学的相对性来看,它不同 于现代美学,现代美学所谈的美皆言人之 美,把人作为世界的绝对主导,是以人本 主义为前提的。而庄子美学所谈之美乃大 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既适合人也适 合世间万物。
从美的相对性也可推理出庄子美学亦强 调美之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因为个体视 点的有限性。如果能够上升到“道”的境 界,达到一种“通天下一气”的“气”的 人的理想状态,则世间万物之美则可一视 同仁。
这里的“气”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经常 论及的一种极高状态,是一种可知不可见 不可触的状态。庄子则进一步把气作为人 的生理根本,是人超越具体时空限定性的 表现。
儒家思想是以入世的“仁、孝”为出发 点进行思考,而道家是以超世的宇宙智慧 来思考。因而儒家是古道热肠,道家是冷 心静智。
道家思想强调事物运动的辩证统一,认 为事物运动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同时,这种转化又是循环往复的,就如同 四季更替自然规律一样的循环往复。
老子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 中的。他不同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家、 人的基本单位的经验出发,而是从宇宙一 切的最高点“道”的规律看待和思考一切。 追求无限的、永恒的美,而不是有限的、 短暂的美。
老子美学中直接涉及到美的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
卫国人哀骀它奇丑无比,“以恶骇天 下”,然,无论男女尊卑之人都喜欢他, 愿意和他交往。为何?“德有所长而形有 所忘也”。即因其人格精神之美而让人忘 记其形体之丑陋。
在追求超越现世审美客体的人格美方面, 庄子的思想和孟子极为接近。不过,孟子 的理想人格是入世的圣人、神人,要大而 化之之谓圣的圣人,而庄子的理想人格则 是超世的至人、真人、神人。
在老子看来,现世的东西相对于道而言 都是渺小的,人的审美不应当受固于现世 之美,否则将会失去人的本性。“五色令 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因此,老子的思想是以超世、理智、计 算、辩证为特征,是一种被悠久的历史和 无情的社会铸造出来的冷酷的智慧之心。 他的美的理想则是表现为超世的圣与智, 是得天道的平、淡、素、朴。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 是谓人”
美是规律与自由的统一,是自然生命本 身的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
庄子美学中关于美的最高境界是“天地 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统一的 大美。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 社会的统一。
庄子美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排斥现世 的形体之美,但更加重视精神之美。也就 是说,精神之美高于形骸之美。
道家美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
道家的道是一种无形无相,不可名 状的本体,但在无形无相的道中却 又蕴含着有形的天地万物,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可遇而不可视,可知 而不可触。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 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 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到不 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 非也”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 贵而相贱。。。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 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 万物莫不非。。。”
“以同观之无不同,以异观之无不异”
孟子美学中提及“小五官而大心”, 从仁义角度贬低色声味等感官之乐,追求 心悦仁义之乐。而庄子继承老子的攻击五 官之乐的同时,对于心之乐也存在疑问, 进而升华为更高层次的“气”。
天地之大美就是天地自然运动本身,是 最高之美,是天籁之美。庄子提出了“人 籁、地籁、天籁”之说,人籁为人工所为, 地籁为自然而为,天籁以自然为基础,但 须机缘,不可强求。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以虚 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
庄子美学不同于儒家美学中的美是与善 的和谐统一,而是追求美是与真的和谐一 致,认为凡是美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无伪 的东西,而不是虚假做作的东西。他的真 是指合乎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中包括 符合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的需要。也包括 世间万物自由发展的需要。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 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 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耳、心、气是庄子乐的三个层次,只有 达到了气,才达到了道。
庄子美学还指出了美具有超功利性,即 提出了“无用”即美的观点。这里的美是 庄子美学中合天性的肉体精神的自由愉悦 之美。世间万物一旦有用,则具备了功利 性,一旦具备功利性就会受到有限的功利 目的的束缚,从而不利于生命的自由发展。
在对待既定目标的实现方法上,儒家强 调直接的直线式的奔向目标,而道家则是 选择逆向式思维,从相反的方向走向目标。 即“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 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儒家强调以文饰之礼和守礼之仁的有为 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强调去礼、去名、 去奢、去欲的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 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里的无用,并非毫无用处,一无所用, 而是去小用,存大用。这个大用就是保全 和维护生命的自由发展。
从总体上来看,天、道、无、气构成了 庄子大美无美的美学观。
“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为腹不为目”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 不善”
此处老子所言之美皆为现世之美,是相对 的辩证之美。老子并不是主张追求现世之 美,避免现世之丑,而是要超越现世的美 丑,追求真正之美。
何为真正之美,从现世之美来看,真正 之美是虚空之美,是无之美,而非有之美。 “三十幅,共一榖,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固有之以为 利,无之以为用。”车、器、室正是因为 有了虚空之处才成其为车、器、室。
道家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相比,存 在着较大的对立的成分,如果说儒家美学 的主体是以“仁”为核心的“善”为美, 那么道家美学中则是以“道法自然,自然 而然”的“真”为美。儒家提倡“仁学”, 讲究“礼”,而道家则认为“礼”是一的思想,要顺其自 然,不要认为的干预。从而达到“无为而 无不为”的境界。
庄子美学的本质就是“自然无为”,认 为美存在于天地之间,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天地自然之所以为美是因其“无为而无不 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 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处的大美是 一种可以令人欢欣鼓舞,奋发昂扬之美, 是一种极限之美,是不受事物束缚的最大 的自由之美。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定 性,一物有一物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 关键在于“合天”,就是合其自然之天性。
庄子美学思想
如果说老子是道家美学的奠基者的话, 庄子就是道家美学的集大成者。同时,庄 子还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孔子的仁思想。不 过他的仁是自然而然之仁,而不是特意追 求之仁。例如,“道泽及万物而不为仁”, 即道不特意追求仁却实现了仁,使万物受 到了恩泽。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 也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的极高境界。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 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纯粹而不杂, 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能体纯素, 是为真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 而又乎四海之外”,是谓神人也。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庄子思想带有一定的宿 命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