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 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纯粹而不杂, 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能体纯素, 是为真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 而又乎四海之外”,是谓神人也。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庄子思想带有一定的宿 命论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
道家的道是一种无形无相,不可名 状的本体,但在无形无相的道中却 又蕴含着有形的天地万物,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可遇而不可视,可知 而不可触。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 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 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到不 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 非也”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 是谓人”
美是规律与自由的统一,是自然生命本 身的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
庄子美学中关于美的最高境界是“天地 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统一的 大美。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 社会的统一。
庄子美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排斥现世 的形体之美,但更加重视精神之美。也就 是说,精神之美高于形骸之美。
卫国人哀骀它奇丑无比,“以恶骇天 下”,然,无论男女尊卑之人都喜欢他, 愿意和他交往。为何?“德有所长而形有 所忘也”。即因其人格精神之美而让人忘 记其形体之丑陋。
在追求超越现世审美客体的人格美方面, 庄子的思想和孟子极为接近。不过,孟子 的理想人格是入世的圣人、神人,要大而 化之之谓圣的圣人,而庄子的理想人格则 是超世的至人、真人、神人。
庄子美学的本质就是“自然无为”,认 为美存在于天地之间,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天地自然之所以为美是因其“无为而无不 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 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处的大美是 一种可以令人欢欣鼓舞,奋发昂扬之美, 是一种极限之美,是不受事物束缚的最大 的自由之美。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定 性,一物有一物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 关键在于“合天”,就是合其自然之天性。
这里的无用,并非毫无用处,一无所用, 而是去小用,存大用。这个大用就是保全 和维护生命的自由发展。
从总体上来看,天、道、无、气构成了 庄子大美无美的美学观。
“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为腹不为目”
天地之大美就是天地自然运动本身,是 最高之美,是天籁之美。庄子提出了“人 籁、地籁、天籁”之说,人籁为人工所为, 地籁为自然而为,天籁以自然为基础,但 须机缘,不可强求。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以虚 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
庄子美学不同于儒家美学中的美是与善 的和谐统一,而是追求美是与真的和谐一 致,认为凡是美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无伪 的东西,而不是虚假做作的东西。他的真 是指合乎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中包括 符合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的需要。也包括 世间万物自由发展的需要。
儒家思想是以入世的“仁、孝”为出发 点进行思考,而道家是以超世的宇宙智慧 来思考。因而儒家是古道热肠,道家是冷 心静智。
道家思想强调事物运动的辩证统一,认 为事物运动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同时,这种转化又是循环往复的,就如同 四季更替自然规律一样的循环往复。
在老子看来,现世的东西相对于道而言 都是渺小的,人的审美不应当受固于现世 之美,否则将会失去人的本性。“五色令 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因此,老子的思想是以超世、理智、计 算、辩证为特征,是一种被悠久的历史和 无情的社会铸造出来的冷酷的智慧之心。 他的美的理想则是表现为超世的圣与智, 是得天道的平、淡、素、朴。
从道的高度来看,真正之美即大美,大 美无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 拙、大智若愚”
实际上,老子所认为的无音之声,无形 之象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极高的忘我 境界。是一种无饰之饰或无适之适的境界。
理想的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为腹不为目”。
庄子美学思想中还指出了美的相对性。 “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咸池》、《九韶》之乐,张之于洞庭 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
从上面庄子美学的相对性来看,它不同 于现代美学,现代美学所谈的美皆言人之 美,把人作为世界的绝对主导,是以人本 主义为前提的。而庄子美学所谈之美乃大 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既适合人也适 合世间万物。
从美的相对性也可推理出庄子美学亦强 调美之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因为个体视 点的有限性。如果能够上升到“道”的境 界,达到一种“通天下一气”的“气”的 人的理想状态,则世间万物之美则可一视 同仁。
这里的“气”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经常 论及的一种极高状态,是一种可知不可见 不可触的状态。庄子则进一步把气作为人 的生理根本,是人超越具体时空限定性的 表现。
庄子美学思想
如果说老子是道家美学的奠基者的话, 庄子就是道家美学的集大成者。同时,庄 子还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孔子的仁思想。不 过他的仁是自然而然之仁,而不是特意追 求之仁。例如,“道泽及万物而不为仁”, 即道不特意追求仁却实现了仁,使万物受 到了恩泽。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 也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的极高境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 不善”
此处老子所言之美皆为现世之美,是相对 的辩证之美。老子并不是主张追求现世之 美,避免现世之丑,而是要超越现世的美 丑,追求真正之美。
何为真正之美,从现世之美来看,真正 之美是虚空之美,是无之美,而非有之美。 “三十幅,共一榖,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固有之以为 利,无之以为用。”车、器、室正是因为 有了虚空之处才成其为车、器、室。
在对待既定目标的实现方法上,儒家强 调直接的直线式的奔向目标,而道家则是 选择逆向式思维,从相反的方向走向目标。 即“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 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儒家强调以文饰之礼和守礼之仁的有为 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强调去礼、去名、 去奢、去欲的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 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 中的。他不同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家、 人的基本单位的经验出发,而是从宇宙一 切的最高点“道”的规律看待和思考一切。 追求无限的、永恒的美,而不是有限的、 短暂的美。
老子美学中直接涉及到美的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
“以道观之,物百度文库贵贱;以物观之,自 贵而相贱。。。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 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 万物莫不非。。。”
“以同观之无不同,以异观之无不异”
孟子美学中提及“小五官而大心”, 从仁义角度贬低色声味等感官之乐,追求 心悦仁义之乐。而庄子继承老子的攻击五 官之乐的同时,对于心之乐也存在疑问, 进而升华为更高层次的“气”。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 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 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耳、心、气是庄子乐的三个层次,只有 达到了气,才达到了道。
庄子美学还指出了美具有超功利性,即 提出了“无用”即美的观点。这里的美是 庄子美学中合天性的肉体精神的自由愉悦 之美。世间万物一旦有用,则具备了功利 性,一旦具备功利性就会受到有限的功利 目的的束缚,从而不利于生命的自由发展。
道家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相比,存 在着较大的对立的成分,如果说儒家美学 的主体是以“仁”为核心的“善”为美, 那么道家美学中则是以“道法自然,自然 而然”的“真”为美。儒家提倡“仁学”, 讲究“礼”,而道家则认为“礼”是一切 祸乱之根源,主张取缔一切所谓文明的 “礼”,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要顺其自 然,不要认为的干预。从而达到“无为而 无不为”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