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思想、政策及其影响
知识梳理
1、“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目的:
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原因:
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演变:
它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这种政策。
如:三国:曹操实行过屯田制,重视保护农桑;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隋朝和唐初调整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明清两代“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①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明太祖、康熙帝的观点)
②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种种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
明清两代在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都设有官营手工场所,如“官窑”“官坊”,这些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宫廷消费、赏赐和政府间的贸易活动。
它的存在大大限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产品市场,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时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还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从而压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情况
①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朝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16世纪中叶,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流氓、海盗勾结,倭患日趋严重,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
因此,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海禁”的实行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②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
(2)清代的外贸政策及情况
①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许片帆入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A、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
B、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C、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
②外贸情况:
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正常的海外贸易,陷入停顿;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
A、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C、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3、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经济思想
产生原因:明清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代表人物:黄宗羲
试题练习
1、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是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3、下列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清政府实行的一种禁止对外贸易的政策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实行
的经济基础
C、使中国的一些传统商品丧失了海外市场
D、造成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4、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
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5、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
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海禁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6、以下属于明清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是①对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②采取歧
视商人的政策③对民营商业加征商业税④对民营手工业征收重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首创于
A、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B、汉初的“与民休息”
C、北魏的均田制
D、宋代的王安石变法
8、清朝乾隆年间,在广州管理对外贸易的是
A、市舶司
B、墟市
C、市舶使
D、“十三行”
9、下列言论出自明太祖的是①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②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
皆其末也③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④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列言论出自雍正皇帝的是①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②农为天下本务,而
工贾皆其末也③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④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1、“工商皆本”思想提出的根本原因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C、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是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12、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两种主张都
A、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
B、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D、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戮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
也。
――清·雍正帝语
材料三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
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
苏州大涝,桑茧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
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官
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
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册报”,限制他们的人
身自由。
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
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
物入官”。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材料四据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
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织,机
匠废业。
致机户何君衡等呈清勒石永禁。
……(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
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
应比
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回答,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术思想?
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1.发展过程
(1)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2)商:烧制出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有青瓷发展到白瓷。
(4)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还出现了唐三彩。
(5)宋: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6)元: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出现了青花瓷。
(7)明清:景德镇已发展成为瓷都,有青花瓷发展到彩瓷以及珐琅彩。
另外介绍唐代人用瓷主要为邢窑、定窑、越窑的产品,俗称“南青北白”,唐三彩主要是陪葬品,战马千姿百态,骆驼造型各异,反映了盛唐向上有为的气象。
到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出现宋五大名窑,景德镇窑。
但是盛唐时期那种雄健尚武的精神逐渐丧失,那种象征盛唐辉煌气象的唐三彩,自然被素雅高贵的以宋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为代表的瓷器所替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中国制瓷业生机勃勃,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到了明代,中国制瓷业由宋代“百花争艳”的局面,变成了景德镇窑“一枝独秀”,整个国家瓷质最好的就数景德镇烧制的,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让学生了解景德镇之所以获得“瓷都”的盛名,这同此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这里出产的优质高岭土,至今还在开挖使用;周围盛产松柴和槎柴,为制瓷业提供廉价燃料;四周河流密布,南河流经城区,交通便捷;景德镇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各地的名师名匠,故有“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称;加上朝廷的重视,特别是明洪武二年设“御器厂”后,景德镇地位如日中天。
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
史称“开一带未有之奇”。
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史称“画必有意,意必吉祥”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可用幻灯片形式打出青花瓷、五彩瓷和珐琅瓷,给学生作一简单介绍,让学生有个直观了解和识别。
2.中国瓷器的西传
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已通过丝绸之路输出国外,到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地。
3.影响
中国陶瓷史是一部开放的历史,就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历史。
中国古代瓷器受到中东、罗马、希腊等文化的渗透,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世界各国开始生产瓷器。
中国对世界的制瓷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镇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
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
1、唐诗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
2、我国制瓷工艺首创创釉下彩绘和粉彩瓷器工艺是分别在
A、唐代、宋代
B、宋代、清代
C、宋代、明代
D、唐代、清代
中国古代“市”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梳理:
一、“市”的形成:
西汉,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长安城东、西有市。
有空间的限制: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时间有限制: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二、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城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
仍有空间限制:市与坊
仍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为重要的市镇。
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2、宋代:完全打破空间的限制: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完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买卖时间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临安城内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
城市中出现了定期和不定期、专业性和节令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
宋在与辽、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榷场,进行双边贸易。
练习:
1、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
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
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的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2、两宋商业与隋唐商业最明显的不同是( A )
A.早市和夜市比较普遍B.坊市开始分开
C.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帮D.农村形成集市
3、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比唐代长安的商业活动有巨大进步,最主要体现在:( B )
A、城市中设有商业交易活动的专业场所
B、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化活动
D、纸币产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 D )
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出现了“夜市”
D、打破了坊市界限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
市之地五都异之。
置交承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
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材料三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材料四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材料五 (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梁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2)与材料一比较,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与汉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
(4)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
答案:
(1)禁止沿街开设店铺,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交易活动
有时间限制
(2)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3)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
(4)自汉到宋,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宋朝的商品经济比以前各朝有重大发展;我国古代
的城市经济不断繁荣。
(其他符合题意者)
6、阅读下列材料: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
然如人汴京(东京),置身流水
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回答:(1)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2)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1)长安、唐朝;
(2)突破了坊市格局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的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