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庆元茶亭银矿找矿经历古人和今人在找矿方面优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庆元茶亭银矿找矿经历浅谈古人和今人在找矿方面的优劣摘要:本文通过详细介绍古人找矿方法及采矿的制度,结合本人在庆元茶亭银矿一年多的找矿经历,来发表几点关于古人和今人在找银矿方面的优劣,以期对以后的找金找银有所帮助。

关键词:银矿庆元茶亭老硐古人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我从2011年3月开始对庆元茶亭银矿进行普查,在找矿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值得我深思,这篇论文主要想谈一谈我这一年多来的在找银矿过程中的几点得失。

希望能对以后的找金找银工作有所帮助。

在庆元茶亭矿区打平硐见到矿脉时,我每天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山,对每一炮都充满了希望,但是每次都是刚刚有了希望又被无情的事实所否定,不是打到老洞,就是刚刚发现一条新的矿脉没追多少米又马上尖灭了。

好多次爬进那蜿蜒曲折的老矿洞,里边全是泥巴混合着古代木材烧过的炭黑,还有那让人窒息的空气和裂隙里的不断流下来的水,出来的时候人就像是刚从臭水沟上来一样,身上衣服没有一个地方是干净的。

每次进洞都感叹于古人采矿的智慧,他们找矿时就像穿山甲一样在坚硬的岩石里钻来钻去,左冲右突,探矿洞蜿蜒曲折,又矮又窄,胖点的人在里边都没法走的。

采矿时又像是木头里的虫子上下左右哪里好吃就吃到哪里,没吃到地方基本就只剩一点矿化,没矿的地方留出来的空间只能容许一人通
过。

每当爬进古采洞,看着古人用砖垒起来的简易灶台以及偶尔出现的粗瓷碗碎片和炼渣,脚踩着那已经被水侵泡了几百年但依然坚固如初的木梯子,我由衷的发出感叹。

经常也总有很多人问我,古人到底是怎样开采出这样的洞子的,古人的采矿水平最多能开采多深?古人是如何发现这些矿的?我一直也在寻找答案,好多的问题太不可思议了,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也让我在找矿过程中吃了很多的苦头,做了很多无用功。

我觉得如果要找银矿就有必要了解下古人是如何找矿、如何开矿、如何经营矿山,只有详细了解老祖先的开矿历史,才有利于我们现在更好的去找矿。

2.丽水银矿开采史
丽水(原处州府)的银冶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

南宋时期,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元明时期,丽水的银矿开采规模持续扩大,在明代,丽水的银矿的开采规模最为宏大,特别是在明万历年间丽水的银矿开采规模达到了历史顶峰,那时的开矿毫无制度约束,使得丽水银矿基本上是矿脉尽绝,山上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废坑旧址。

到了清代,朝廷不再向丽水征收银课,丽水的银矿开采史才基本告一段落。

3.古代银矿开采的经营方式
古人银矿开采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商办和官办,商办不多见,主要为官办,即“官督民办”制度,由官府在产银地征募人民进行开采煎办,为此设立机关,称银场局、银官局,或简称银场、银坑、
银冶。

银官局设有专官,管理银场,督办银课,巡视银矿事务,在处州银场数目较多的县,通常以县丞专管其事。

除有专职的地方官员外,更有朝廷直接委派命官前往,明朝自天顺四年起多启用中官(太监)充当矿使。

银官局设立后,有司(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征集矿头(负责指挥、管理矿工,多以家业殷实的地方豪右充任)、矿工(来自底层民众,甚至是亡命徒,多从民间招募、征发,按户抽丁,如果不愿出丁,需出钱代役)等进行开采煎办事宜,每年向朝廷缴纳额定的银课。

朝廷设局的目的,在于获取财政上的收入,本质是一种变相的杂税徭役。

至于银矿的产量、成本,民众的困苦,可在所不计朝廷只要一纸命令,一切人工、成本,都责成地方筹措,按每年定额依期缴进,朝廷坐享其成。

各级官吏又趁机中饱私囊。

矿头有钱有势,也不会轻易吃亏,而重负都压在了地层民众的身上。

据史料记载督办官局招募民工凿山取矿,点着烛火像蛇一样在矿硐里行进,用锥子一点一点凿取,碰到坚硬的石头则用烧爆法,火烈石爆,经常有被乱石砸伤而马上送命的,有的被土石埋葬的,即使没有这两害,还有在寒水中工作,形貌饮食大概和猿猱差不多了,还有因为冷烟毒物和疲劳致死的不计其数。

可见在人治社会,普通民众的的生命如蝼蚁一般草贱。

有这样苛刻的用人制度,那些让我难以想象的硐子终于可以得以解释了。

4.古人是如何找矿的
古人不光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具备高超的找矿和开矿技
术。

据《处州银冶》对整个丽水地区的银矿硐调查,银坑洞多数位于人迹罕至的峭壁之上。

据《云麓漫钞》载“取银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十数丈,烛火自照”;又据《菽园杂记》载:“五金之矿,生于山川重复高峰峻岭之间。

其发之初,唯于顽石中隐见矿脉,微如毫发。

有识矿者得之,凿取烹试,其矿色样不同,精粗亦异。

矿中得银,多少不定,或一箩重25斤,得银多至二三两,少或三四钱。

矿脉深浅不可测,有地面方发而遽绝者,有深入数丈而绝者,有甚微,久而方阔者,有矿脉中绝,而凿取不已,复见兴盛者,此为过壁;有方采于此,忽然不现,而复发于寻丈之间者,谓之蛤蟆跳。

大率坑匠采矿,如虫蠹木,或深数丈,或数十丈,或数百丈,随其浅深,断绝方止………”又据《天工开物》载“凡石山硐中有矿砂,其上现磊然小石,微带褐色者,分丫成径路,采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计,寻见土内银苗,然后得礁砂所在,凡礁砂藏深土,如枝分派别,各人随苗分径横挖而寻之。

上稽横板架顶,以防崩压,采工篝灯逐径放镢,得矿方止”
由以上几段史料记载可知,古人找矿虽然没有我们现代地质学的理论知识,对地质现象没有一套科学的命名。

但是他们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探矿经验,用平直、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出的地质现象却和我们现代地质科学不谋而合。

并且很多找矿用的方法和态度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效仿。

5.古人是如何排水、通风、照明和运输矿石的
古人要把矿脉采至数百米的深度,排水和通风是个大问题。

古代没有矿山机械设备,排干渗水相当困难,矿工全靠龙骨水车,一级一级的从百米深处向硐外排水,他们巧妙地在每个开采中段采挖贮水仓,把渗透的水先集中到水仓里,水仓贮满后,再用龙骨水车分级连续扬水。

以此来排干渗水。

矿硐内通风设备安排的很科学,有风管直通硐外,风管系大青砖砌成,有几段风管是将整根木头挖成槽型,槽上再覆盖青砖,用泥土封好。

当硐内点火,温度升高后,就认为地造成洞内外冷热空气对流,到一定程度时,打开风眼,使风量增加,达到通风的目的。

至于矿硐内的照明全靠油灯、灯笼、松明之类,硐内的矿石运输全靠肩扛人挑。

6.在庆元茶亭矿区找银矿一年多来的经验总结
在庆元茶亭银矿的这一年,古人记载的那些地质现象我几乎都遇到了。

这里谈几点我的在找矿中的几点失误,以供后人参考:
地质填图过程中该注意的问题
去年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负责的第一个项目,在进入矿区以前就有老同志告诉我,到那里就是去找老硐,其他就不用太仔细的去找了,没老硐的地方就没矿了。

但是我就是不相信古人会把地表的矿脉都找绝了,所以我一进入矿区,首先是对该矿区的老硐进行调查,在老硐里认识和了解了银矿石的特征后就开始填图,我不畏艰险的去填图,以期望能在地表发现像老硐里那样的矿石露头,结果却事与愿违,根本没有发现我想要的矿石,就只是填出了好几条石英脉
和几条蚀变带,化验结果都没矿,几个月的填图打击了我填图的积极性,以后平硐开了后就没怎么填图了。

现在看来填图还是针对性不强,还没有掌握银矿的成矿规律,观察不够仔细。

后来平硐打进去后,有一条穿脉硐按照设计已经超打了十几米了,可就是一点矿的影子都没有,最后我用水把硐壁全部洗干净,一寸一寸仔仔细细的看,才发现一条很细的黑线,我抱着赌一炮的心态让工人们在那条黑线那放了一炮进去,结果进去2米多矿脉马上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宽。

真的和《菽园杂记》里记载的一样“其发之初,唯于顽石中隐见矿脉,微如毫发。

”但是这条黑线刻槽下来化验银基本没有品位,由此可见我的填图中有一大弊端,如果以后在填图中发现一条很像银矿的细线,现在炸药的安全管理很是严格,我们不可能到处去放炮进去,刻槽又没用,是否可以采用古法(烧爆法)来掘进进去2至3米,看看里边是否有银矿脉出现。

在填图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大小不等的很多1-4米的古探硐,这点值得像古人学习。

在老采硐下方布置平硐遇到的问题
在茶亭银矿布置pd1-1平硐时很让我担心,就怕打到采空区。

因为古采硐里有很深的积水,根本无法了解到古人到底打了多深,楼总看了之后建议务必把矿洞里的水抽干,弄清楚老硐纵深之后再确定平硐标高。

我于是调了两台抽水机抽水,可是里边那个水实在是太多了,抽了几天也没抽下去,而且一下雨老硐又重新注满了水。

最后没办法用竹竿捅了捅估计了一下老硐纵深,然后就布置了
pd1-1号平硐。

最后是最担心的事情偏偏就出现了,当平硐穿到矿脉时一下子就和老硐贯通了,黑色的水夹杂着泥巴和木棍直流了一天一夜才流干。

这个平硐在后边的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两条主矿脉都和老硐贯通了。

发现的几条次矿脉都是延伸不长就没有了。

等老硐水排干之后我再次进入老硐,发现老硐里全被泥巴和废石木头堵塞了,根本看不到下边,这点足以说明我们刚开始的抽水是意义不大的,即使水抽干了也还是了解不到老硐的纵深。

所以以后再要在老硐下方布置平硐之前,务必要先打钻了解。

而且至少打2到3个钻孔,因为银矿脉多是藕节状或者是豆荚状,一个钻孔很有可能打到藕节的那个节上,让我们误认为下边没有采空。

注意分析成矿地质背景
2012年11月初去萧山评审《庆元茶亭银矿普查实施方案》,有两位对银矿颇有研究的专家给我讲,我的工作还只停留在就矿找矿上,也就只能找点小矿。

要想在这个矿区有大的突破还需要把地面上的工作进一步细化,注重地质背景的研究和分析。

古人找矿没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做指导,只是单纯的就矿找矿,而我们现在随着地学的不断发展,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区域地质调查,还有航拍、化探、物探等辅助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技术上要远高于古人。

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发挥我们理论和技术上的优势,注重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

我们要不拘泥于只在小范围内小打小闹,而要在大的范围内无论是地表范围内还是地下纵深都要超越古人,为国家找到更多的宝藏。

应加快野外地质普查进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山区的人口每年都不断外迁,我来丽水还没几年,已经亲眼看着今年还有几户人家的村庄第二年就消失了。

山村里没人了会给我们找矿带来很多的不便,一,我们没地方住了,生活不便;二,没有老乡带路,很多的老硐矿化点在丛林茂密的山里确实难找;三,农村里的剩下的人年龄越来越大,对矿区熟悉的老人越来越少,然而很多的银矿点多数又位于人迹罕至的深山中,《菽园杂记》语“五金之矿,生于山川重复高峰峻岭之间。

”我发现很多有银矿的地方都叫××坑,比如庆元茶亭银矿的银坑洞、库坑,龙泉毛断矿区的银坑下等等。

我认为地表找矿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当地老百姓,他们会给我们提供最直接的线索。

6.结束语
本文结合2011年3月—2012年8月开展的庆元茶亭银矿普查项目的野外工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在这个银矿干了一年多,不断的出现希望,希望又不断的变成失望,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找矿特别是找金属矿,永远不要太悲观,永远也不要太乐观,永远不能高兴的太早。

由于生产经验不足,资料收集、理论研究均不充分,我只是根据我的实践谈了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文中不免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不甚感激。

参考文献:
1.严晓宽主编—《处州银冶》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版
2.《龙泉县志》
3.明代陆容—《菽园杂记》
4.宋应星—《天工开物》
5.《明实录》
6.明代景宁人潘琴《送曾二尹致仕序》
7.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
8.付军宁、党晓亮—《浙江省庆元县贤良镇茶亭矿区银矿普查实施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