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制必备知识介绍26页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末位淘汰必备知识
一、什么是末位淘汰
企业为满足竞争的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 员工进行合理排序,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奖优 罚劣,对排名在后面的员工,以一定的比例予以调 岗、降职、降薪或下岗、辞退的行为。其目的是促 进在岗者激发工作潜力,为企业获得竞争力。
末位淘汰=末位+淘汰
末位:
“末位淘汰”首先要有末位,像一句俗语所说的 “十个指头有长短”,员工之间表现存在一定的差 异。这种差异按不同的维度来排序,排序的结果会 不一样,但总存在一个末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排序的标准不一样时,末位的人员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末位与排序标准密切相关,与排序标准或者 说排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有关。
当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时,再从市场上寻找更优秀
的人才,其选择空间则较小,“替换”难度明显增大。
4、企业不具备品牌优势,过高的淘汰率只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青黄不接, 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企业在淘汰员工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须全面地考虑这些成本问题, 深入地思考淘汰员工造成的投入—产出比。否则淘汰员工不但不会给企业带 来业绩的提升,反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七、末位淘汰风险防范
2、不同的岗位对末位淘汰制的适用也是不一样的,如 销售岗位的业绩容易量化,较适合末位淘汰制,而研发 岗位则不易量化,且这种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宽松的 外部环境,因而就不大适合用末位淘汰制。
3、一旦决定适用末位淘汰制就必须设定一套非常科学 而合理的指标体系。否则,考评的结果就不会科学,淘 汰的人员就不正确,将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发展。考评体 系的制定需要单位有明确的目标管理制度和清晰的职位 职责界定。如果目标不清楚,职责不明确,考核标准无 法确定,那么也就无法进行考评,也就没有根据来评定 谁是末位。在这种情况下,末位淘汰很难运作。
末位淘汰=末位+淘汰
淘汰:
其次,就是淘汰问题,不管内部淘汰和外部淘汰,并不 是说淘汰员工天生就不行。人与岗位的合理匹配永远是 人力资源追求的理想状态,是一个无穷逼近合理的过程, 因此,员工不适合现在岗位的竞争,或者说,在企业内 部某一职位上的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很大可能是员工 没有找到适应自己的工作。
六、末位淘汰的风险与成本
七、末位淘汰风险防范
具体在实践的落实中应考虑具体单位是否具备适用的条 件和环境,是否确定了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是否建立 了合理的补偿制度。
1、必须了解本单位所处的地位和水平。是否人浮于事、 人员过剩,管理没有形成健康有序的机制,那么实施末 位淘汰制是适合的;而一个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企 业,人员精练、素质较高、机构简单、具有活力和创造 力,硬性的推行末位淘汰制度,被淘汰的员工有可能比 同类企业优秀的员工相比还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因此造 成的职位空缺是无法迅速的从人才市场得到补充,从而 造成企业的损失,这种企业就不适合适用末位淘汰制。
二、末位淘汰核心思想
正确认识什么是对员工负责 有的企业总认为把员工清理出去是残酷的,是不人
道的。但没有想,员工在现在岗位上找不到感觉, 发挥不了自己的优势的问题和痛苦。没有考虑到员 工如果迈开了一步,找到了一个发挥自己才干的职 业后,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快乐。
三、导入基础
一整套完整的人力资源制度,其中基础为: 企业考核制度的建立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成熟的企业考核制度
有一个较为科学和成熟的绩效评价标准。科学是指 绩效评价的标准建立在企业目标体系基础上,有一 套基于企业战略的,能够兼顾企业未来发展和现实 业绩评估的指标体系、数据收集体系;简言之,科 学是指企业的衡量标准衡量了应该衡量的方面,做 到了可衡量、可管理。成熟的绩效评价标准,是指 这一评价标准具备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并经过实践 为员工所接受的。
同样,管理岗位的人员同样也有此顾虑。
另一方面,从核心岗位开始,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核心岗位 人员的管理,促进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核心岗位激活了, 核心业务有改进,末位淘汰的效果显现,能够产生示范效益。
五、案例
海尔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 所谓三工转换,是指全体员工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
3、竞争、淘汰是必须的,但淘汰周期应主要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 而定。“淘汰机制”的目标是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推动员工业绩与素质的 提升。当目标已经达到的时候,“淘汰机制”的应用就应该停止。无止境推 行,就是一种过分的形式主义。当“淘汰机制”变成为淘汰而淘汰的工具, 那它将不再产生任何的积极意义,只会让员工感到在企业里毫无归宿感可言。
七、末位淘汰风险防范
4、再次,关于使用末位淘汰制后应该采取一定的 补偿措施。末位淘汰制的一个缺点就是缺乏人性关 怀,过于残酷,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实施末位淘 汰制的同时实施一定的补偿制度,如对于被淘汰的 员工提供培训机会,换岗另用等,使这种制度的消 极作用降低到最小限度。
末位淘汰的替代
首位激励
1、时机选择 2、舆论导向(宣传) 3、配套制度的落实 4、文化的变革 5、建立冲突解决机制 6、从核心岗位开始
1、时机选择
在考虑具体时机时,关键不是看经营的好坏,而是 看基础工作做得怎样;基础工作做好了,时机就成 熟了。
2、舆论导向(宣传)
宣传是需要统一口径的。包括答疑、培训;要引导 企业上下用一种积极的态度看待变革,看待末位淘 汰工作。宣传时,不妨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宣 传计划。
3、配套制度的落实
建立末位淘汰制度和配套的相应制度,如内部岗位 轮换制度、职位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建立 沟通制度和保障制度,以确保工作顺利推行和末位 淘汰制度的落实。
4、文化的变革
企业上下,要建立一种积极的文化,对末位淘汰来 说,不能是单纯的为了分配现有的蛋糕,不是象前 几年有些单位要搞下岗一样,目的是为了少一点人 分配现有的蛋糕;推行末位淘汰的出发点,不能定 位如此,而是要考虑到企业如何做大的问题,企业 如何做强的问题,是解决企业价值最大化问题;不 管是管理者和员工,都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变革, 看待变革中的问题。
六、末位淘汰的风险与成本
1、令员工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导致焦虑、员工关系紧张、对企业不忠诚;追 求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期效益、关注局部而忽视全局
2、员工对“末位淘汰”目的的误解,可能导致过度竞争、部门和个人的不合 作,如:为避免“教会徒弟,淘汰师傅”,老员工不愿“传帮带”新员工; 其次,由于经验的不足,导致操作过程的不公平,如有的企业通过员工互评 来产生“末位员工”,留下了平庸的老好人,淘汰了有潜力但不注意人际关 系的“棱角分子”。
有的企业末位淘汰从辅助人员开始,或者是所有岗位都实行 末位淘汰,这种做法,实际是一种急于降低人力成本的做法, 不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为,一方面,辅助人员 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人员,在变革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如沟通、释疑等工作。如果一开始,这些人员都顾虑自己, 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盘。会暗中鼓捣妨碍末位淘汰工作的落实。
把第一公布出来作为其他人的标杆学习目标,每名 员工都相应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 步,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保护 了其他同事的自尊心。公布最好的优势在于容易形 成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局面,大家在尊重与 理解中竞争,共同提高,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 因为最终的竞争是与竞争对手的打拼,而不是内部 的你死我活。
谢谢!
26
用员工三种,分别享受不同的三工待遇( 包括工龄补贴、 工种补贴、分房加分等),并根据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进行 动态转换,全厂公布。公司内有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业绩突出者进行三工上转,试用员工转为合格员工,合格员 工转为优秀员工;不符合条件的进行三工下转,甚至退到劳 务市场,内部待岗。退到劳务市场的人员无论原先是何种工 种均下转为试用员工,试用员工必须在单位内部劳务市场培 训三个月方可重新上岗。同时,每月由各部门提报符合转换 条件的员工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且填写三工转换建议表, 然后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和最后公布。这样,员工逐步 培养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的职业意识, 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一部分员工三工上转,成为优秀员工,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
末位淘汰首先要找出一个末位来,而一个员工认可 的考核标准和制度,有利于指导员工的行为,也有 利于企业能更加自己需要来找到末位。
内部劳动力市场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是由企业希望进行内部调动的员工集合和企业有意识培
训的员工对象的集合组成。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来自于企业内部不同的功能部门、不同的项目组,这些
需求,可能是因为员工的调动、离职等带来的职位空缺; 也可能是新的组织和部门的设立带来的工作机会。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和媒介: 可通过公告栏等形式,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实施 交易程序: 需要经过调入调出部门审批、人力资源部门签署意见。 以保证整个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
四、末位淘汰实施环节
海尔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典型的转换历程往往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到生产一线、市场一线等部门锻炼,为期一年,在这一 年当中,员工都是试用员工。见习期一年满后,由人力中心 公布事业部所需人数及条件,本人根据实据实际情况选择岗 位,如果经考核合格,则可以正式定岗,同时转为合格员工。 在合格员工的基础上,历时三个月,如果为企业作出很大贡 献,被评为标兵、获希望奖等,可以由部门填写三工转换建 议表,并交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审核合格后,发给当 事人转换回音单,通知其已转为优秀员工,并在当月兑换待 遇。通过三工转换,员工的工作表现被及时加以肯定,解决 了员工在短时期内得不到升迁,积极性受到影响的问题。在 海尔集团内部三工的比例保持在 4∶5∶1(优秀∶合 格∶试用),这种比例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 了员工的忠诚度。
5、建立冲突解决机制
企业设立相应的投诉渠道和调查取证渠道,建立由 直线主管、人力资源部门和投诉渠道组成一个解决 冲突的体制。并界定好各自的职责和责任,确保工 作能够落实企业决策中心的精神;确保末位淘汰不 发生激烈的反弹。
6、从核心岗位开始
在末位淘汰时,要注意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因为末位 淘汰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操作不慎有可能影响士气。核心岗 位是指核心业务所决定的岗位。
另一方面,淘汰也不是简单的将员工踢出原岗位,企业 可以视自己的能力和员工的特点,协助员工发挥其优势, 找到新的工作岗位。但这并不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 企业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这样做,其对应付的义务和 责任不违反劳动法或合同的合约即可。
二、末位淘汰核心思想
企业竞争因素
企业的价值由员工创造,员工创造价值的能力有高 低、大小有分别,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员工创造 的价值竞争,不论企业实现末位淘汰与否,市场都 会给出选择的――企业倒闭和破产时,裁员、人员 分流、失业等现象,实际是市场为企业所做的“末 位淘汰”。规律面前是平等,既然企业受优胜劣汰 的规律支配,既然企业的价值由员工创造,员工也 就应当受这个规律的支配。
一、什么是末位淘汰
企业为满足竞争的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 员工进行合理排序,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奖优 罚劣,对排名在后面的员工,以一定的比例予以调 岗、降职、降薪或下岗、辞退的行为。其目的是促 进在岗者激发工作潜力,为企业获得竞争力。
末位淘汰=末位+淘汰
末位:
“末位淘汰”首先要有末位,像一句俗语所说的 “十个指头有长短”,员工之间表现存在一定的差 异。这种差异按不同的维度来排序,排序的结果会 不一样,但总存在一个末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排序的标准不一样时,末位的人员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末位与排序标准密切相关,与排序标准或者 说排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有关。
当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时,再从市场上寻找更优秀
的人才,其选择空间则较小,“替换”难度明显增大。
4、企业不具备品牌优势,过高的淘汰率只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青黄不接, 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企业在淘汰员工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须全面地考虑这些成本问题, 深入地思考淘汰员工造成的投入—产出比。否则淘汰员工不但不会给企业带 来业绩的提升,反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七、末位淘汰风险防范
2、不同的岗位对末位淘汰制的适用也是不一样的,如 销售岗位的业绩容易量化,较适合末位淘汰制,而研发 岗位则不易量化,且这种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宽松的 外部环境,因而就不大适合用末位淘汰制。
3、一旦决定适用末位淘汰制就必须设定一套非常科学 而合理的指标体系。否则,考评的结果就不会科学,淘 汰的人员就不正确,将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发展。考评体 系的制定需要单位有明确的目标管理制度和清晰的职位 职责界定。如果目标不清楚,职责不明确,考核标准无 法确定,那么也就无法进行考评,也就没有根据来评定 谁是末位。在这种情况下,末位淘汰很难运作。
末位淘汰=末位+淘汰
淘汰:
其次,就是淘汰问题,不管内部淘汰和外部淘汰,并不 是说淘汰员工天生就不行。人与岗位的合理匹配永远是 人力资源追求的理想状态,是一个无穷逼近合理的过程, 因此,员工不适合现在岗位的竞争,或者说,在企业内 部某一职位上的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很大可能是员工 没有找到适应自己的工作。
六、末位淘汰的风险与成本
七、末位淘汰风险防范
具体在实践的落实中应考虑具体单位是否具备适用的条 件和环境,是否确定了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是否建立 了合理的补偿制度。
1、必须了解本单位所处的地位和水平。是否人浮于事、 人员过剩,管理没有形成健康有序的机制,那么实施末 位淘汰制是适合的;而一个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企 业,人员精练、素质较高、机构简单、具有活力和创造 力,硬性的推行末位淘汰制度,被淘汰的员工有可能比 同类企业优秀的员工相比还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因此造 成的职位空缺是无法迅速的从人才市场得到补充,从而 造成企业的损失,这种企业就不适合适用末位淘汰制。
二、末位淘汰核心思想
正确认识什么是对员工负责 有的企业总认为把员工清理出去是残酷的,是不人
道的。但没有想,员工在现在岗位上找不到感觉, 发挥不了自己的优势的问题和痛苦。没有考虑到员 工如果迈开了一步,找到了一个发挥自己才干的职 业后,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快乐。
三、导入基础
一整套完整的人力资源制度,其中基础为: 企业考核制度的建立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成熟的企业考核制度
有一个较为科学和成熟的绩效评价标准。科学是指 绩效评价的标准建立在企业目标体系基础上,有一 套基于企业战略的,能够兼顾企业未来发展和现实 业绩评估的指标体系、数据收集体系;简言之,科 学是指企业的衡量标准衡量了应该衡量的方面,做 到了可衡量、可管理。成熟的绩效评价标准,是指 这一评价标准具备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并经过实践 为员工所接受的。
同样,管理岗位的人员同样也有此顾虑。
另一方面,从核心岗位开始,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核心岗位 人员的管理,促进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核心岗位激活了, 核心业务有改进,末位淘汰的效果显现,能够产生示范效益。
五、案例
海尔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 所谓三工转换,是指全体员工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
3、竞争、淘汰是必须的,但淘汰周期应主要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 而定。“淘汰机制”的目标是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推动员工业绩与素质的 提升。当目标已经达到的时候,“淘汰机制”的应用就应该停止。无止境推 行,就是一种过分的形式主义。当“淘汰机制”变成为淘汰而淘汰的工具, 那它将不再产生任何的积极意义,只会让员工感到在企业里毫无归宿感可言。
七、末位淘汰风险防范
4、再次,关于使用末位淘汰制后应该采取一定的 补偿措施。末位淘汰制的一个缺点就是缺乏人性关 怀,过于残酷,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实施末位淘 汰制的同时实施一定的补偿制度,如对于被淘汰的 员工提供培训机会,换岗另用等,使这种制度的消 极作用降低到最小限度。
末位淘汰的替代
首位激励
1、时机选择 2、舆论导向(宣传) 3、配套制度的落实 4、文化的变革 5、建立冲突解决机制 6、从核心岗位开始
1、时机选择
在考虑具体时机时,关键不是看经营的好坏,而是 看基础工作做得怎样;基础工作做好了,时机就成 熟了。
2、舆论导向(宣传)
宣传是需要统一口径的。包括答疑、培训;要引导 企业上下用一种积极的态度看待变革,看待末位淘 汰工作。宣传时,不妨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宣 传计划。
3、配套制度的落实
建立末位淘汰制度和配套的相应制度,如内部岗位 轮换制度、职位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建立 沟通制度和保障制度,以确保工作顺利推行和末位 淘汰制度的落实。
4、文化的变革
企业上下,要建立一种积极的文化,对末位淘汰来 说,不能是单纯的为了分配现有的蛋糕,不是象前 几年有些单位要搞下岗一样,目的是为了少一点人 分配现有的蛋糕;推行末位淘汰的出发点,不能定 位如此,而是要考虑到企业如何做大的问题,企业 如何做强的问题,是解决企业价值最大化问题;不 管是管理者和员工,都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变革, 看待变革中的问题。
六、末位淘汰的风险与成本
1、令员工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导致焦虑、员工关系紧张、对企业不忠诚;追 求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期效益、关注局部而忽视全局
2、员工对“末位淘汰”目的的误解,可能导致过度竞争、部门和个人的不合 作,如:为避免“教会徒弟,淘汰师傅”,老员工不愿“传帮带”新员工; 其次,由于经验的不足,导致操作过程的不公平,如有的企业通过员工互评 来产生“末位员工”,留下了平庸的老好人,淘汰了有潜力但不注意人际关 系的“棱角分子”。
有的企业末位淘汰从辅助人员开始,或者是所有岗位都实行 末位淘汰,这种做法,实际是一种急于降低人力成本的做法, 不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为,一方面,辅助人员 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人员,在变革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如沟通、释疑等工作。如果一开始,这些人员都顾虑自己, 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盘。会暗中鼓捣妨碍末位淘汰工作的落实。
把第一公布出来作为其他人的标杆学习目标,每名 员工都相应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 步,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保护 了其他同事的自尊心。公布最好的优势在于容易形 成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局面,大家在尊重与 理解中竞争,共同提高,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 因为最终的竞争是与竞争对手的打拼,而不是内部 的你死我活。
谢谢!
26
用员工三种,分别享受不同的三工待遇( 包括工龄补贴、 工种补贴、分房加分等),并根据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进行 动态转换,全厂公布。公司内有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业绩突出者进行三工上转,试用员工转为合格员工,合格员 工转为优秀员工;不符合条件的进行三工下转,甚至退到劳 务市场,内部待岗。退到劳务市场的人员无论原先是何种工 种均下转为试用员工,试用员工必须在单位内部劳务市场培 训三个月方可重新上岗。同时,每月由各部门提报符合转换 条件的员工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且填写三工转换建议表, 然后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和最后公布。这样,员工逐步 培养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的职业意识, 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一部分员工三工上转,成为优秀员工,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
末位淘汰首先要找出一个末位来,而一个员工认可 的考核标准和制度,有利于指导员工的行为,也有 利于企业能更加自己需要来找到末位。
内部劳动力市场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是由企业希望进行内部调动的员工集合和企业有意识培
训的员工对象的集合组成。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来自于企业内部不同的功能部门、不同的项目组,这些
需求,可能是因为员工的调动、离职等带来的职位空缺; 也可能是新的组织和部门的设立带来的工作机会。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和媒介: 可通过公告栏等形式,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实施 交易程序: 需要经过调入调出部门审批、人力资源部门签署意见。 以保证整个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
四、末位淘汰实施环节
海尔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典型的转换历程往往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到生产一线、市场一线等部门锻炼,为期一年,在这一 年当中,员工都是试用员工。见习期一年满后,由人力中心 公布事业部所需人数及条件,本人根据实据实际情况选择岗 位,如果经考核合格,则可以正式定岗,同时转为合格员工。 在合格员工的基础上,历时三个月,如果为企业作出很大贡 献,被评为标兵、获希望奖等,可以由部门填写三工转换建 议表,并交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审核合格后,发给当 事人转换回音单,通知其已转为优秀员工,并在当月兑换待 遇。通过三工转换,员工的工作表现被及时加以肯定,解决 了员工在短时期内得不到升迁,积极性受到影响的问题。在 海尔集团内部三工的比例保持在 4∶5∶1(优秀∶合 格∶试用),这种比例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 了员工的忠诚度。
5、建立冲突解决机制
企业设立相应的投诉渠道和调查取证渠道,建立由 直线主管、人力资源部门和投诉渠道组成一个解决 冲突的体制。并界定好各自的职责和责任,确保工 作能够落实企业决策中心的精神;确保末位淘汰不 发生激烈的反弹。
6、从核心岗位开始
在末位淘汰时,要注意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因为末位 淘汰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操作不慎有可能影响士气。核心岗 位是指核心业务所决定的岗位。
另一方面,淘汰也不是简单的将员工踢出原岗位,企业 可以视自己的能力和员工的特点,协助员工发挥其优势, 找到新的工作岗位。但这并不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 企业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这样做,其对应付的义务和 责任不违反劳动法或合同的合约即可。
二、末位淘汰核心思想
企业竞争因素
企业的价值由员工创造,员工创造价值的能力有高 低、大小有分别,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员工创造 的价值竞争,不论企业实现末位淘汰与否,市场都 会给出选择的――企业倒闭和破产时,裁员、人员 分流、失业等现象,实际是市场为企业所做的“末 位淘汰”。规律面前是平等,既然企业受优胜劣汰 的规律支配,既然企业的价值由员工创造,员工也 就应当受这个规律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