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鞅变法的个人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商鞅变法的个人代价

10法学袁玉昕

内容摘要:

商鞅变法是一场全面彻底的封建化变法运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变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作为变法的主要倡导人商鞅,其自身为变法所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本文从商鞅变法和商鞅的个人生平入手分析商鞅变法所付出的个人代价,从而延伸到社会和平革命个人代价的社会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革命、个人代价、社会必然性、和平革命

引言:

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秦国因商鞅变法而日趋强大,最终一扫六合而统一天下,变法者商鞅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的代价。商鞅的个人代价其实就是变法者的代价,而针对如今中国社会的变革日趋明显,研究商鞅变法的代价对于当今社会和平革命所需的个人代价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文:

一、社会革命大势的形成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不断推广,导致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确立,从而形成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

当时的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而其邻国魏国自吴起变法以来便日益强大并不断蚕食秦国,至秦孝公即位时,仅剩下一小片国土。秦孝公决心彻底改革,下令招贤纳士,于是商鞅自魏国入秦,开始变法。

(二)社会革命的大势所趋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强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经济上发展封建经济,从而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顺应封建经济发展和争霸的需要,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实力度决定生存能力。在春秋战国这样动乱的年代,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道理便显得尤为明显,因此,社会变革便成了大势所趋。

二、社会革命的承载者

(一)社会革命需要承载者

古往今来,社会改革、变法都需要有实施者,即变法的承载者。拥有具体的实施变法改革的人才能有效的组织变法,使变法高效的进行。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相应的人才就必然会出现,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规律,也是一种必然的社会大趋势。当社会必须改变什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改革变法,而变法需要有人来组织和领导,这样的人才变应运而生,从而成为了社会改革的承载者。

(二)承载者的个人代价

社会革命需要承载者,而社会革命革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命,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守住其既得利益,必然会进行反攻,在这两相斗争的中间,双方必然都会受到伤害。所以,作为社会革命的领导者,作为变法的承载者,因为变革的深彻,其所付出的个人代价也必然是高昂的。

三、商鞅的出现

(一)商鞅的生平简介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改革家,是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以为意,也就没有照做了。

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商鞅四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四种君主之策。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强国之道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后被车裂。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商鞅变法进行了两次,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商君列传》中是这样叙述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使秦国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人才汇聚,领土扩张,国力强盛。同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但是,变法也有其消极影响。首先变法中的燔儒书的措施使大量的儒家文化及其他名家学派著作被毁,禁锢了世人的思想;另外,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生

产力发展缓慢,而搞专制中央集权也导致了国家逐渐僵化,失去活力。

四、商鞅的个人代价

(一)商鞅的个人代价的体现

商鞅变法一直是改革家们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因为它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多变法中最成功的范例,其主人公商鞅的悲剧性结局也令许多仁人志士和文人骚客扼腕流涕。即使在今天,以他的故事为蓝本所拍摄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也让很多观众为之或义愤填膺或黯然泪下。

那么,在商鞅变法中,商鞅究竟为了变法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而让人们心有戚戚然焉。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无奈,商鞅又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杀。其尸身被带回都城遭车裂之刑,并灭其族。

自古改革、变法似乎都注定着要有人为之流血牺牲,商鞅变法也不例外,一代杰出的改革家商鞅便为变法图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变法的末期即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陷谋反,最终被杀,并灭其族。这些都可以说是商鞅为了变法而做出的牺牲。

在《大秦帝国》中,商鞅和白雪之间超越生死的旷世绝恋也许是这部剧的一大看点,商鞅和白雪为了变法而作出的情感牺牲是巨大的,我们暂且不论其真实性如何,就看最后商鞅被车裂并诛族的史实这一点,便可以得知商鞅本人确实为了变法而耗费了巨大的心血,无论是肉体上的还是情感上的。

(二)商鞅个人代价的社会必然性

商鞅变法究其结局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历来众说纷纭,但无论其成功与否,不可否认的是商鞅变法是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改革,而商鞅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可否认的。商鞅的悲剧性结局让人唏嘘不已,面对这些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造成商鞅的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笔者就从各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商鞅悲剧性结局的原因。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所以,在变法的过程中必然触动了封建地主阶级贵族的利益,必然遭到了守旧势力的顽固抵制和破坏。但由于变法得到了当时的君主即秦孝公的支持,贵族阶级奈何不了商鞅,而矛盾就在这之间日积月累,在秦孝公死后,矛盾最终不可调和而爆发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商鞅最终的悲惨结局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的。

在封建制的国家里,一场变法改革如果不能够取得君主的支持,则必然会走向失败。在商鞅变法中,商鞅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华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大力支持,所以变法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的促进了秦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同时也为后来的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正当变法轰轰烈烈的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秦孝公却去世了,他的儿子也就是秦惠王即位。虽然秦惠王是秦孝公的儿子,可是古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王并不支持商鞅,加上公子虔等人的诬陷,商鞅便成了这场政治角逐中的牺牲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