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学实录 春
《春》教学实录1(特级教师于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教学实录1(特级教师于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https://img.taocdn.com/s3/m/b15d67a6f90f76c661371ad8.png)
《春》教学实录1时间:1979年4月2日(星期一,上午第一、二节课)任课老师:杨浦中学于漪班级:初一(1)班第一课时[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
同学们把讲义拿出来。
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我们曾经学过一些绝句,现在我问一问大家,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稍停]有同学知道吗?——杜甫的绝句,大家想想看。
[学生举手]X X X。
生(1):[背诵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gè读成guò)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对吧?[生(部分):对的。
]——对的?“两”——什么“黄鹂鸣翠柳”?这里怎么读啊?生(1):两“gè”,不是两"guò"。
师:对啊!两个(gè)。
他是从两个黄鹂在青绿色的柳条上鸣啭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啊!再想想看,王安石也有一首诗是描绘春天的,这首诗背得出来吧?谁来背背看。
有一个名句,想想看。
他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想起来没有?背背看。
“京口瓜洲……”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哪一个句子是写春的?生(集体):“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哪一个字用得特别好。
生(集体):“绿”。
师:“又绿江南岸”,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啊?——从春风的角度。
春风一吹,江南岸边就怎么样?生(集体):绿。
师:绿——绿满天下!上星期六,X X写我们学校的树的时候,用了一个好的句子啊!——“绿满天下”!他就从这儿学来的。
很好。
但是,绝句,它只有四句,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也就是选取了春天的一个或者两三个景来写春。
于漪《往事依依》《春》教学实录
![于漪《往事依依》《春》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e82396ebcd126fff7050b5c.png)
于漪专栏——《往事依依》教学实录2003军9月,“全国申小学语文孝文学改革研讨会”在连云港市举行,大会邀请的专家中有我一直崇拜的于满老师。
作为主办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我立刻想到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于老师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
“作报告”显得重复,“签名”、“合影”缺少内涵,“座谈会”时间不允许……我恰巧要教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了。
对了,为何不与于老师一起上这堂课呢?于是,在李震校长的指导鼓励下,我就开始了这次“班门弄斧”的准备。
(教室后面悬挂大幅横标:和于老师一起学语文)师(激动、亲切地):同学们,今天是一个令我们难忘的日子,我们将和于漪老师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就是----(生齐答:“往事依依”)(师板书课题)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于老师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
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
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
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生朗读课文第1段)师:读得怎么样?(部分学生小声说:“还可以。
”)还有哪个同学愿意再读一遍?(又一生读)师:这一次读得怎么样?生: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生:“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悟了,不错。
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技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了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生1: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生2:还有一种感觉,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启示和自主学习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启示和自主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d45bdca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3.png)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启示和自主学习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是课文《春》,该文是现代作家鲁迅所写的,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和意境。
整篇文章概括了春的特点,如春雨细细地挨着屋檐滴落,大地在雨后愈发的苍翠,草长莺飞,别有一番景象。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了解上下文语境,开阔视野,拓展思维;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3.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启示和自主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背景及阅读。
2.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四、教学过程1.预处理阶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课文做好充分准备,包括阅读课文、理解句子、研究词汇含义、探究语言的文学特点和鉴赏思考等。
2.引入阶段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气氛。
比如可以有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春天的特点。
3.讲授阶段教师介绍课文的主题、作者及背景、文学特点等。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去理解与分析课文,自己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在讲课时教师应当特别注意语音语调以及增强互动性,例如,讲到课文中蕴含的村庄生活,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所见过的村庄以及那边的习俗等。
4.阅读体验阶段这一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可以采取朗读式,段读式,还可以会场式,组长带领小组讨论。
学生重点把握语言技巧,向文体表现、鉴赏文化方面掌握。
5.作文实践按总体阅读目标,组织学生自己感受和理解“春”的文字,思考如何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丰富多彩的词汇与语言技巧,创立深沉奥妙的阐发方式,达到对“春”的最大的理解与感知。
6.评价和反思在教学的教师可以采取问答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课堂表现之外,以评价形式准确了解学生在课文理解与作文方面的掌握程度,向学生成绩掌握情况作出综合评判。
五、教学策略1.与学生进行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模拟生活情景,提供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建立感性认知的基础;3.让学生思考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在引导下自主学习把握课文及写作等技巧;4.遵循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求。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提高学生朗读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提高学生朗读的技巧和表达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d1343ba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c.png)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提高学生朗读的技巧和表达能
力。
一、教学的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
1、提高朗读技巧;
2、学会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
3、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地学习本课的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理性分析。
三、教学内容
1、课文讲解
(1)课文内容
春天来了,大地上似乎都苏醒了,万物开始芽,生机勃勃。
我们可以看到春天最美丽的景色,那就是樱花,梨花和桃花,它们在阳光下绽放着,散发出香气,为人们带来诗意和生活的美好。
(2语言解析
①“万物复苏”:复苏为动词,指苏醒或者恢复。
表示春天万物都开始活动了,也就是说万物开始恢复生机。
②“绽放”:绽放为动词,表示花朵的开放,散发出美妙的香气。
2、语感练习
(1)阅读速度
在朗读课文时,要注意提高朗读的速度,使语音连贯,流畅,塑造出诗意的效果。
(2)停顿和语调
在课文的朗读中,要注意停顿和语调的运用,使课文更加富有感情和生命力。
3、表达能力训练
通过与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分组互相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在讨论和谈话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
课堂上进行与教师互动、小组交流和个人表达等形式,以了解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和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水平。
五、课后延伸
通过阅读其他有关春天的文章,并对文章进行语言分析和文学鉴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天和朗读表达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进行个人表达和语言实践。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1b040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7.png)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好。
(2)展示相关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2)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4. 总结拓展:(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2)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5.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春天的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2. 课文理解评估:通过提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把握课文主题思想。
3.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听写或默写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学难点的处理等方面。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春》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春》](https://img.taocdn.com/s3/m/510304e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5.png)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春》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散文《春》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习并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春》的主题思想。
2.学习散文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散文的写作技巧。
2.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教师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春》,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让学生明确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
教师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春》,大家有什么收获和感悟?2.深入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技巧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实践运用所学技巧。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教师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悟。
2.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散文写作技巧,独立完成一篇描绘春天的散文。
教师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3.学生互评学生分组,互相评价对方的散文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根据所学散文写作技巧,完成一篇描绘春天的散文。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感受其语言魅力。
六、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3f1d4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9.png)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欣赏朱自清散文《春》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
1.2 教学内容文章背景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春》的相关知识。
文本细读: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词语运用。
主题探讨:讨论文章表达的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文章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学生对文章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2.2 教学难点分析并掌握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生活的哲理。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作品特点等。
讨论法:鼓励学生就文章内容进行探讨和分享。
写作指导法:通过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春》。
第二步: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意境。
第三步:教师引导分析课文,讲解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第四步: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写作练习,模仿文章风格进行创作。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供建设性意见。
教师评价: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春》的原文及注释。
参考书籍:关于朱自清及其作品的文学评论和分析。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参观自然景观,体会春天的美好。
邀请文学家或作家进行讲座,分享创作经验。
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提升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6.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春》,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讲解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特级教师于漪春教案
![特级教师于漪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a8f0b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6.png)
特级教师于漪春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春季的特点和气候变化。
2. 培养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原则1. 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春天的特征。
2. 实践性原则:通过观察和实践,增强学生对春天的认识。
3. 情感性原则: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三、教学内容1. 春季的气候特点: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植物生长等。
2. 春季的生物变化:植物开花、动物繁殖等。
3. 春季的文化意义:春季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春天的特征,分享观察结果。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春季实地考察,增强实践经验。
第三章:教学计划与组织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介绍春季的气候特点,观察春天的植物变化。
2. 第二周:探讨春季的生物变化,进行春季文化介绍。
3. 第三周:实地考察春季的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4. 第四周:总结春天的特征,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
六、教学组织1. 课堂讲解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春天的知识,并进行分组讨论。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公园或郊外进行春季实地考察,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
3. 作品展示:学生可以制作手抄报、绘画或写作,展示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春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手抄报、绘画或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材料1. 春季相关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春季的自然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春季特征。
3. 参考书籍和资料:提供更多关于春季的知识和信息。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安全:在进行实地考察时,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和自然环境中的潜在风险。
特级教师于漪《春》的教案
![特级教师于漪《春》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634b5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4.png)
特级教师于漪《春》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春》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春》中描绘的美好景象,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春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春》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创作的一篇描绘春天美景的散文。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春》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并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春天的感受,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春》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表达对春天的热爱。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氛围中。
6.2 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春》中的美好景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32363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d.png)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春》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二、内容分析1. 文章主题:《春》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春天的到来和大地的复苏,第二部分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物的生长,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和期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难点1. 理解并描述文章中的具体景色和生物的生长过程。
2. 分析并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和期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述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3.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物的生长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宽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2. 引出文章的《春》,并提问学生对春天的期待和想象。
二、阅读理解1.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内容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具体描述和景色,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和探讨。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作文范文之于漪作文讲评实录
![作文范文之于漪作文讲评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712c029ba1aa8114431d9e8.png)
于漪作文讲评实录【篇一:于漪《春》教学实录】于漪《春》教学实录【教学目的】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学生背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学生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又是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春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在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注意正音:巢应和酝酿晕第一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第二至七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第八至十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四、讲读体会:1.第一段:迎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特级教师于漪《春》的教案
![特级教师于漪《春》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315d7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d.png)
特级教师于漪《春》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春》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分析并欣赏作者于漪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于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作者于漪和课文《春》的背景信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春》的结构和篇章布局。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或播放春天的音乐,引起学生对于春天的关注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3.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春》,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
3.4 创造性写作教师给出一个与春天相关的写作话题,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和进步。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运用。
评估学生在创造性写作中的表现和创造力的发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春》的文本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确保文本材料的准确性和易于理解。
5.2 教学图片和音乐准备与春天相关的图片和音乐,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选择符合教学主题的图片和音乐,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任务。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和语文思维能力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和语文思维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5d57624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b.png)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和语文思维能力。
本教案的主题是:《春》,旨在通过对诗歌、文言文和现代文献中对“春”的诠释,使学生领悟到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层次,培养他们对语言优美的欣赏和感知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一、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对“春”的表达和诠释。
2.帮助学生识别和分析语言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领悟语言美和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诗歌、文言文和现代文献片段,激发学生对“春”这个话题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其在不同文体中的体现和独特特色。
2.阅读理解环节(1)小组合作阅读文本,并讨论其涵义和表达方式,重点关注文本语言中的具体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等。
(2)全班共同讨论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3.写作训练环节(1)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文本和课堂讨论的话题,自己撰写一篇写春的文章,并重点突出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2)让学生相互交流或班级展示自己的文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知识延伸环节鼓励学生或小组拓展阅读相关的诗歌、文言文、现代文献片段,通过比较与已学内容的异同点,进一步领悟语言与文化、文学美学、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更深入的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诗歌、文言文和现代文献中对“春”的表达,让学生领悟多样化语言表达的方法和层次。
(2)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感知和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其文学审美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不同文本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进行识别和分析,领悟其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美发现。
(2)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抒情性和文言文的优美书写,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美的审美水平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资源1.教学材料:包括关于“春”的文言文、诗歌、现代文献。
2.课堂工具: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文学类工具书等。
于漪教学实录-春
![于漪教学实录-春](https://img.taocdn.com/s3/m/73cd82585f0e7cd185253629.png)
于漪教学实录春春时间:1979年4月2日(星期一,上午第一、二节课)任课老师:杨浦中学于漪班级:初一(1)班第一课时[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
同学们把讲义拿出来。
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我们曾经学过一些绝句,现在我问一问大家,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稍停]有同学知道吗?——杜甫的绝句,大家想想看。
[学生举手]X X X。
生(1):[背诵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gè读成guò)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对吧?[生(部分):对的。
]——对的?“两”——什么“黄鹂鸣翠柳”?这里怎么读啊?生(1):两“gè”,不是两"guò"。
师:对啊!两个(gè)。
他是从两个黄鹂在青绿色的柳条上鸣啭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啊!再想想看,王安石也有一首诗是描绘春天的,这首诗背得出来吧?谁来背背看。
有一个名句,想想看。
他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想起来没有?背背看。
“京口瓜洲……”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哪一个句子是写春的?生(集体):“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哪一个字用得特别好。
生(集体):“绿”。
师:“又绿江南岸”,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啊?——从春风的角度。
春风一吹,江南岸边就怎么样?生(集体):绿。
师:绿——绿满天下!上星期六,X X写我们学校的树的时候,用了一个好的句子啊!——“绿满天下”!他就从这儿学来的。
很好。
但是,绝句,它只有四句,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也就是选取了春天的一个或者两三个景来写春。
于漪《春》教学实录
![于漪《春》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fb6b784dd3383c4bb4cd2fa.png)
精心整理于漪《春》教学实录【教学目的】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学生背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学生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又是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春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在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注意正音:巢应和酝酿晕第一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第二至七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第八至十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四、讲读体会:1.第一段:迎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特级教师于漪《春》的教案
![特级教师于漪《春》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2e664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2.png)
特级教师于漪《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春》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或分组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
4. 品味语言: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赞美之情,可以进行小组交流或全班分享。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可以是描绘春天的美景,也可以是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展示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8cfc3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d.png)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春》。
(2)理解课文《春》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春天的特点和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写作技巧和文章组织能力。
(3)通过观察春天的景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大自然的美。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春》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春》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思考。
2. 问答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4. 观察法:带领学生观察春天的景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2. 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型,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中。
4.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进行词汇练习。
5. 课文背诵: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六、教学延伸1. 春日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春日户外活动,如春游、赏花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春天的美好,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春日艺术创作:鼓励学生进行春日主题的艺术创作,如绘画、写作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春》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e72f28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a.png)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以诗歌《春》为主题,通过小组内合作讨论、个人阅读、观察外界自然景象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春季自然景象、生态环境的变化,感悟生命力的奇妙、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春季自然景象的特征,能够用正确的方式描述春天的变化。
2.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能够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寻找自身的定位。
3.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描述春季自然景象的特征。
2.难点: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能够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寻找自身的定位。
四、教学设计1.导入师生互动,教师热情介绍春天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气息中。
2.讲解与阅读教师给学生介绍春天的特点和春天的生命力,带领学生阅读诗歌《春》,并逐字逐句解释诗歌中的含义,让学生感知春天。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组员们合作探讨春天的特点、春天的颜色、让春天变得美丽的生物等问题。
4.观察实景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社区附近观察春天的变化,观察到发生的事情、变化的植物、活动的生物,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在我们生活中的变化。
5.个人秀让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分别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小组内开展自己的个人秀。
6.总结回顾本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心目中春天的变化,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中寻找自身的定位。
五、教学手段1.语言教学2.多媒体教学3.小组合作学习4.观察实景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表现2.听取小组讨论的内容3.收集学生个人秀的作品4.学生自评、互评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学生们对春天的了解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对话和表达,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营造出更加愉悦的学习氛围。
于漪春教学实录
![于漪春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ed6b83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f.png)
于漪春教学实录于漪春教学实录导语:语文界的泰斗于漪老师教朱自清的散文《春》非常有方法,那她是怎么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于漪春教学实录,希望对你有帮助!于漪《春》教学实录师:老师昨天读了一则小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曾经有个盲人行乞,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
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
奇怪的是,自从诗人给那块牌子换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
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给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话?生1:诗人送的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生2:诗人送的是:“献出你的爱心,温暖我的心”。
生3:诗人送的是:“我渴望光明”。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也极富想像力!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老师板书课文题目、作者)师:谁愿意与老师合作读课文?(与学生商定,教师读第一部分,由两个学生合作读完第二部分,第三个学生完成第三部分)请其他同学带着喜爱和赞美春天的感情欣赏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投影显示: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第二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画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读完课文后,学生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热情与鼓励!我想,你们热烈的掌声已给我们四个人的朗读打了高分。
这三个同学的朗读比我更出色,有几个字需要大家注意。
(老师板书:酝酿宛如应和蓑衣,并简要讲解)师:请大家分别用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生1:本文分别写了“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师:盼春、绘春、赞春。
(边说边板书)生2:可以概括为“盼春”、“画春”、“颂春”吗?师:你的概括很精准,老师真为你感到自豪!请大家讨论:绘春部分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生1:作者主要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这些景物描写春天。
特级教师于漪《春》的教案
![特级教师于漪《春》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c5e87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e.png)
以下是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教学目的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巢Cháo巢应和hâ酝酿yùnniàng晕yùn第一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第2至7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第8至10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四、讲读体会:1.第一段:迎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盼望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漪教学实录春春时间:1979年4月2日(星期一,上午第一、二节课)任课老师:杨浦中学于漪班级:初一(1)班第一课时[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
同学们把讲义拿出来。
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我们曾经学过一些绝句,现在我问一问大家,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稍停]有同学知道吗?——杜甫的绝句,大家想想看。
[学生举手]X X X。
生(1):[背诵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gè读成guò)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对吧?[生(部分):对的。
]——对的?“两”——什么“黄鹂鸣翠柳”?这里怎么读啊?生(1):两“gè”,不是两"guò"。
师:对啊!两个(gè)。
他是从两个黄鹂在青绿色的柳条上鸣啭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啊!再想想看,王安石也有一首诗是描绘春天的,这首诗背得出来吧?谁来背背看。
有一个名句,想想看。
他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想起来没有?背背看。
“京口瓜洲……”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哪一个句子是写春的?生(集体):“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哪一个字用得特别好。
生(集体):“绿”。
师:“又绿江南岸”,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啊?——从春风的角度。
春风一吹,江南岸边就怎么样?生(集体):绿。
师:绿——绿满天下!上星期六,X X写我们学校的树的时候,用了一个好的句子啊!——“绿满天下”!他就从这儿学来的。
很好。
但是,绝句,它只有四句,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也就是选取了春天的一个或者两三个景来写春。
(以上3分钟)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其中写春的内容可多啦!我们星期六发了讲义,请同学们看。
这里头写了: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我们读的时候要想一想,朱自清在这篇文章当中,他是怎样写这些春天的景物的?他写的春天景物的——姿态啊,气息啊,声音啊……我们想到没有?看到没有?春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现在正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里。
你说对吧?这正好是阳春三月!对文章中的这些景物,你是怎么观察的?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么写的?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读一读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读了以后,请同学们考虑:这篇文章是怎么样写春的呢?首先,朱自清先生,他是以怎么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边讲边板书:迎春]接着呢?朱自清先生用他的彩笔给我们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边讲边板书:绘春]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
[边讲边板书:颂春]同学们读了以后,分分看,哪几节写迎春?哪几节写绘春?写颂春?[边讲边指板书“迎春”、“绘春”、“颂春”]我们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看看谁来读?[学生举手] X X。
生(2):[朗读《春》全文]“《春》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鸟儿将——鸟儿将——”师:“巢(cháo)”。
生(2):[继续朗读]“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披着——披着——师:“披着蓑(suō)”。
生(2):[继续朗读]“披着蓑戴着笠……领着我们上前去。
”师:从读的情况看来是读过的。
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妥当的吧?[学生举手]好,X X X。
生(3):第五节:“跟轻风流水应和(hè)着”;他读“跟轻风流水应和(hé)着”。
师:“应和(hè)着”。
这个“和(hè)”读得不对了。
应该读第几声啊?生(集体):第四声。
师:[板书:hè]还有吗?生(4):第三节是“园(yuán)子里”,他读“院(yuàn)子里”;还有一个是“迷藏(cáng)”,他读“迷藏(zàng)”。
还有一个是“酝酿(niàng)”,他读“酝酿(ràng)”。
师:好。
那么,先把这个解决了:“嫩嫩的,绿绿的……”下面应该是怎么读啊?生(集体):园(yuán)子里。
[有的学生仍读“院(yuàn)子师:[板书:园]这个字怎么读?生(集体):园(yuán)。
师:园(yuán),公园(yuán),园(yuán)子里。
耳朵旁的那个呢?生(集体):院(yuàn)。
师:院(yuàn)。
好,下面她读得对的。
“酝酿(niàng)”不是“酝酿(ràng)”。
这个字的拼音怎么样?生(集体):n—iàng——“niàng"。
师:niàng。
很好。
X X,[指生(2)]自己马上注上拼音。
不认识的,不清楚的,自己赶紧把注音记下来。
“酝酿(niàng)”。
接下去。
[学生举手]X X X。
生(5):第四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他读成了:“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语气没有读出来,对。
还有吗?抓紧时间,还有吧? [学生举手] X X。
生(6):第五段第三行:“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他读成了:“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
师:对,是嫩叶,不是绿叶。
还有吗?[学生举手]X X X。
生(7):第六段:“一点点黄晕(yùn)的光”。
这个“黄晕(yùn)”,不读“黄晕(yūn)”。
师:这个字究竟怎么读?快点查字典,快点查。
[几个学生举手]好,X X X。
生(8):应该读:“黄晕(yùn)”。
师:你查过字典了?[生(8):查过了。
]好。
她很有把握的,应该读“黄晕(yùn)”。
为什么那么有把握呢?因为她查过字典了。
[板书:yùn]y--un,第四声。
读错了的就应该把它打个“X”;掌握不准的,就应该注音。
还有吧?生(9):“山朗润起来了”,读成“山润朗起来了”。
师:喔,对吧?后来呢,他自己怎么样一一感觉读得不对了,自己改正了。
应该是“山朗润起来了”。
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而X X同学[指生(2)],读得很响亮。
因为还没有学,所以读得还有些疙疙瘩瘩,有些字还读得不准。
有一个字,同学们注意一下,就是刚刚给X X[指生(2)]纠正的“和(hè)”——“和(hè)”的前面的这个字怎么读呀?生(集体):“应和(yīng hè)”。
[有的读:“yìng hè"]师:[倾听]重读。
生(集体):“应和(yìng hè)”。
师:“应(yìng)”,应该是第四声。
但是这个讲义上注的第几声啊?生(集体):第一声。
生(10):错了。
师:错了。
——你[指生(10)]怎么知道错了?生(10):我查过字典。
师:这个注音注错了,应该第四声。
——“应(yìng)和”。
预习的时候,你们需要认真,去查查看。
现在,请同学们把讲义上错的改过来。
好,我们刚才读了一遍。
请同学们看,还有些什么问题?自己查字典的时候,没有能够解决的,有吧?——有没有?都懂吧?[学生举手]X X X。
生(11):什么叫“赶趟儿”?——是不是就是“赶集”?师:什么叫“赶趟儿”?[学生举手]X x X。
生(12):“鸟儿将巢(cháo)安在繁花嫩叶当中”;他[指生(2)]读成:“鸟儿将chǎo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师:[板书:巢]这个字怎么读啊?生(集体):ch--áo--cháo。
师:巢(cháo),第二声。
刚刚那个字读错了,没有纠正过,现在纠正一下。
还有吧?除此之外,还有吧?——没有了。
好,现在,我们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刚刚我们读了一下,请你们分一分看,一共是几节?请你们分一分看。
生(集体):十节。
师:十节。
那么,用了几节文字写了迎春的?[学生举手]X X X 。
生(13):迎春用了一节。
师:好,怎么分法?[个别学生举手。
稍停]就X X一个人知道吗?分分看,分错了,也没有关系。
怎么分?[学生举手]好,X X,你讲一讲看。
生(14):用了一节文字写迎接春天的。
师:你整个地讲一讲看。
生(14):用了一节文字写迎接春天的。
师:喔,用了一节文字是写迎接春天的。
生(14):第二节到第七节是描绘春天的。
师:喔,第二节到第七节是描绘春天的。
生(14):颂春是第八节到第十节。
师:第八节到第十节是歌颂春天的。
有不同的意见吗?有吧?——没有。
都是一样的。
好,我说,她这样看是看得准确的,是这样。
现在请同学们在第一节、第七节后面画上符号。
我们看起来,可眉目清楚。
(以上11分钟)好,现在请同学们先把第一节——一起来读一读。
第一节只有一句话。
那么我们看一看:作者是用了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而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这里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准确!生(部分):[轻声地]“近”。
师:好,我们现在一起读一读:“盼望着,盼望着……”预备——起。
生(集体):[朗读第一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师:你们看,作者是以什么心情来迎接春天的?生(集体):“盼望着。
”师:大家都看得出来——“盼望着,盼望着”,大家睁大眼睛盼望。
我说用一个“盼望着”,可以吧?“盼望着,东风来了……”可以吧?[生(集体):可以。
]那么为什么这里要叠用呢?[学生举手]X X X。
生(15):用两个,可以加强语气,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师:嗯,这样叠用,就更能表达作者十分急切的心情,十分向往的心情。
向往春天赶紧到来!——所以用“盼望着,盼望着”。
那么,哪一个字,告诉我们了——很准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生(集体):“近”。
师:对,是“春天的脚步近了”!你看这个“近”,用得多准确啊!这里一个句子,四个字——用了四个词尾,给我们一个非常柔和的感觉。
哪四个词尾?生(集体):两个“着”。
师:两个“着”。
还有?生(集体):两个“了”。
师:对,好。
我们自己读一下,体会、体会。
[学生轻声朗读]你们听我读[表情朗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开始就给我们非常亲切的、柔和的感觉。
(以上3分钟)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一开始哪,作者就写了非常形象的一笔,绘出春天的总的景色——总写了一个“大地回春”或者是“大地春回”,或者是“春回大地”的景色,这都可以。
[在板书“绘春”之右,板书:总写大地回春]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考虑一下,用了哪一句啊?你们从哪儿知道这是总写的呢?[学生低声议论;举手]好,XX X讲。
生(16):[朗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