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之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家之宗——《黄帝内经》

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

一、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巨著。之所以称其为“医家之宗”,是因为《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名著,而且还记载着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及自然学科的成就,这些内容又与医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所以,《内经》是一部以医学为主、涉及多学科的巨著。从古到今,众多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对《内经》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也有大量的著述,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内经》学,该学科在现代中医教育中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二、《内经》成书时代和背景

(一)《内经》的背景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 162 篇论文。假托以“黄帝”冠书名,其作者并非黄帝。大多是以黄帝和岐伯的问答形式进行写作。如下是开篇的一段写作体例:“昔在黄帝 , 生而神灵 , 弱而能言 , 幼而徇齐 , 长而敦敏 , 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话的第一句内容是介绍黄帝自小异于他人,即“生而神灵 , 弱而能言”,随后提出问题:“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即古代的人大多活到上百岁时,动作依旧灵敏非常,但现在的人怎么还没有过半百,动作就已经开始慢慢的衰老了?“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

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岐伯向黄帝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的体裁格式是假借黄帝和岐伯的问答形式进行撰写的。

(二)《内经》的性质

关于《内经》的成书众说纷纭。有人指出,《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也有人称成书于西汉到东汉末之间。虽结论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内经》并非一时一人的作品。通过分析《内经》各个篇章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纪实纪年、学术思想、医理、诊疗技术以及文章的笔法、文字的使用、篇幅的大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在《内经》成书之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甚至学术学派,已先后产生并开始流传,随后经过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编辑逐渐形成《黄帝内经》。因此,它是具有论文汇编的性质。

(三)《内经》的成书时代

即使是本书成编之后,随着年代的迁移,经过辗转传抄的同时伴随着增补、删改,但通过这些内容,还是能够大概的判断出《黄帝内经》的成编时代。通过历代学者的研究发现,《黄帝内经》首次在《汉书•艺文志》中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以及《旁篇》并称为“医经七家”。也就是说,在西汉末年《内经》已成编,西汉即为《内经》的成书下限。《史记》是《内经》成编上限的重要标志,《史记》中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和各个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先秦诸子》及其著作均有介绍,并且专门为扁鹊、仓公等医家做撰,但唯独没有《内经》的记载,所以推测《内经》应该是在《史记》成书之后编成。而且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一批医书包括《上下经》、《五色》、《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等,这也是《内经》所引述过的古医书,说明《黄帝内经》成书于仓公之后,而仓公的生活年代为公元前2 世纪,所以推测《内经》成书于《史记》之后的公元 1 世纪以内。另外,《内经》全书贯穿的学术思想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而《五行学说》相生相克体系的提出和《阴阳学说》有关,起源于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阴阳学说》发展到西汉中期

在董仲舒、淮南王刘安等人的著作中体现的比较完备,由此表明《内经》的最后成编是在西汉的中期或稍后,所以,推测《内经》的成编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1 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三、《内经》的沿革

(一)《内经》的流传

1. 医经七家:在《汉书•艺文志》中,《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以及《旁篇》被称为“医经七家”一并传世。

2. 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自述“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等”即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时参考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书,并列举了许多古代名医,如“上有神农、黄帝、岐伯,中世有常桑、扁鹊等”这些线索表明,黄帝、岐伯和雷公记载在《素问》中,黄帝、岐伯、博高、雷公、邵书和邵诗记载在《灵枢》中,也由此表明《素问》确属于《黄帝内经》,而《九卷》是《内经》的另一部。

3. 唐代王冰:《素问》和《灵枢》在晋朝之后流行情况史料上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历代医家整理《素问》功劳最大的是唐代的王冰。经过王冰的编撰,《素问》恢复到八十一篇的旧数,并且以二十四卷本开始行世。

4. 高保衡、林亿:延续到宋代,高保衡和林亿等奉朝廷之命开始校勘医籍,对王冰本再行考证,并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林亿的教本即如今《素问》的原型,在宋代以后,元、明、清各代均以该本进行翻刻,没有再变化。

5. 史崧:如今通行的《灵枢经》是南宋绍兴乙亥年,史崧的家藏旧本,通过开印而流传。《灵枢》共九卷八十一篇,卷数和王冰的《素问》相同,全名定为《黄帝内经•灵枢经》,也是元、明、清续刻的蓝本。

经过如此编纂和翻刻,《黄帝内经》的两部分内容《素问》和《灵枢》才得以完整的流传下来。

(二)《内经》书名的含义

1. “经”的本意为织物用的纵线,引申意为常道,即义理、法则、原则。在书籍中称为典范的才能称之为经典。《内经》中的“内”字和“外”字是相对而言。“内”和“外”只是表现内容上的分类,即《内经》和《外经》分别是《黄帝内经》的上下部。

2. 关于《素问》的书名医家众说纷纭,得到大家认可的是林亿的说法,他认为《太易》、《太初》、《太史》、《太素》是古人探索天地形成所分成的四个阶段,《素问》就是从天地宇宙的宏观出发,运用《经济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和论证了天然关系以及人的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关于《素问》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太易》、《太素》、《太初》、《太史》四个阶段的起始阶段。

3. 《灵枢》较多数的医家认为是王冰所改,他改《真经》为《灵枢》可能与他信奉道教有关,王冰即是道士,道号叫启玄子。在道家经书很多,正如日人丹波元胤说:“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羽 , 指羽士 , 即道士的别称。

(三)《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关于《内经》的注家和注本众多,自《内经》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开始演绎、发挥、拷造编次,随后开始注释、草稿等,大约有二百多家,著作有四百余部。下面介绍主要的注家和注本。

1. 南朝齐梁·全元起《素问》,为最早注本,已亡失。

2.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本书有关《素问》的部分保存了王冰改动之前的原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但本书在宋、元之后缢残缺不全。虽已从日本传回,仍有缺卷。

3.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他对《素问》进行整理编次的同时,对全书的名篇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注释。成为后人注释《素问》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4.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和《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本人擅长针灸,所以所著的《灵枢》颇为人称道。

5. 明·吴崑《素问》,俗称《素问吴注》,是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加以注释的,他所著的《素问》阐发医理深入而不空乏,并擅改经文不足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