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言志散文与故乡的野菜活动教案 人教课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课题:周作人的言志散文与《故乡的野菜》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周作人散文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故乡的野菜》作品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的人间情怀令我们深深感动,这一讲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二弟周作人的作品,领略另一种风格和意旨。
二、讲授新课
(一)周作人生平简介
周作人(——),原名魁寿,字启明,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的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理论家、批评家。
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年东渡日本留学,家乡生活十多年,南京、日本各生活六年,年回国后在绍兴任教,年到北大担任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担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等一系列文章为新文学理论的建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小品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而提倡也有不可轻视的意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渐脱离了时代主流,主张闭门读书。
年代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沦陷后的北平,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
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
年以叛国罪入狱,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写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文章,年死于文革。
(二)周作人散文创作分期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美文”的首倡者。
他的散文创作极其丰富,从“五四”前后到年,二十二部散文集加上未成集的总计有三千多篇,大多数为小品散文,有小品散文之王的美称。
周作人的全部复杂性在于他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
他在矛盾中前进,又在矛盾中消沉倒退。
他的散文创作就是清晰地记录着这样的内在矛盾和思想演变轨迹。
如果把他的创作进行分段剖析,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五四”前后到年。
这个时期的创作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
这一时期的作品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
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两种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反映了他性格和思想的两个侧面,也就是战斗性和闲适性两个方面。
一种是“悠悠见南山”式的小品。
这些小品有的描绘风物、苍蝇、虱子,有的描写品茶饮酒,谈虎说鬼的情趣;有的评论古籍、说古董,随意来写,充满闲情逸致,其中倒也寄托了人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理想,有时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丝一缕个人的孤寂和哀怨之情。
代表性的作品有《故乡的野菜》、《喝茶》、《乌篷船》、《苍蝇》,其中的《苍蝇》创作于年。
作者写到苍蝇有三种,而且有三种玩法,并且引用了中外关于苍蝇的典故,穿插神话、古诗(《诗经》),特别是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体现出一种以一切生物为兄弟朋友的温情态度。
作品娓娓而谈,融古今知识于一炉,而且充满情趣。
另外,《故乡的野菜》、《喝茶》、《乌篷船》都充满雅趣。
周作人讲求雅趣,不是故作高雅,而是“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燕知草〉跋》),是一种“明净的感情”和“清澈的理智”的调和之美。
所以在作者那里,很多平常人觉得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都可以写得雅趣盎然。
再如《入厕读书》更是把如厕这种俗事与风雅之读书的趣味连在一起,果然别有洞天。
另一种是“金刚怒目”式的散文。
这些散文有些是抨击封建礼教,痛斥复古守旧派,有的揭露因袭守旧的传统陋习,批
判国民弱点,有些鞭挞反动军阀的残酷暴行,有的歌颂爱国学生的英勇壮举,表现出勇敢战斗的精神和浮躁凌厉的风格。
代表性的作品有《前门遇马队记》、《碰伤》、《吃烈士》。
在这两类作品里就活脱脱地表现出周作人思想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叛徒和一个隐士。
“叛徒”与“隐士”的两个不同侧面交替出现在周作人的散文里,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而我们最终看到随着国内思想和政治斗争的日趋尖锐化,周作人的思想演变轨迹:“叛徒”一面逐渐隐去,“隐士”一面处于主宰地位。
中期:年到年。
这一时期周作人已经基本上以“隐士”自居,文章逐渐由少谈时事到不谈时事,几乎把全部注意力转移到了写草木虫鱼、风花雪月和趣闻轶事上,显示出一位蔼然有味的名人雅士的风范,散文的艺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文章显得枯涩苍老,很少有进取气味。
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苦茶随笔》、《看云集》、《风雨谈》。
后期:年到年。
此时的作品几无讽世的微词,只是“用平静的心,感受一切大千世界的动静”,文章流露出道家气味,越来越追求空灵苦涩,超世脱俗,更没有早期“叛徒”的精神的星星点点的痕迹。
这个时期正是周作人失足变节出任伪职的时期,深刻参透了儒家文化的周作人不能不为这种失节负载着沉重的精神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周作人的心理上那种内在的文化机制同外部的环境气氛之间的艺术的和谐解体了。
“隐士”的闲情意趣也随之发生变味,“苦雨斋”变成了“苦雨庵”。
昔日的心境不见了,艺术的灵感和才华都随着心境的消沉枯涩而衰减。
这一时期“读书录”式的散文占着很大的比重,“艺术的闲谈”式的散文,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其意味也不似先前那样深刻隽永了。
代表性散文集《秉烛谈》、《药味集》。
综观周作人三个阶段的散文创作,我认为他的艺术生命和灵魂,只属于年代老北京的“苦雨斋”,没有那个时代的失望与追求并存的苦闷,没有“苦雨斋”那萧萧如雨的白杨,没有这一切同周作人那“叛徒”与“隐士”性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融合,便没有那种使人低徊的艺术闲谈。
(三)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代散文宗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独树一帜的,它是以中国现代散文
中一个重要派别的代表为人们所注目。
周木斋说:“我以为大体上两先生的小品文就形成了现代小品文的两大派别。
”郁达夫从风格上对两位先生加以区别,认为“鲁迅文体简练得像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然而句句有分量,“近几年来,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了。
”这种评价是不错的。
从审美角度看,鲁迅的散文具有阳刚美,以其宏伟的气势震慑人心;周作人的散文则具有阴柔之美,就像是轻柔的凤尾徐徐曼扫,以“平和冲淡”的诗意感染人心。
这两种散文分别代表了把笔触伸向社会的“写实派”和笔下追求兴味志趣的“言志派”。
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谈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一、旁征博引,知识渊博。
他的散文总是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大到宇宙,小到苍蝇、虱子,都可以拿来作为写作的对象,并且融合自己的所感所想写出来。
信手拈来,贴切自然,化得开,收得拢,既能带给人丰富的知识,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平凡的事物上谈出动人的天理物趣。
有人说在周作人的散文园地里,常常会使人觉得“蔬菜比玫瑰花还要红艳可爱,”“苍蝇比天地命运那类大题目更为有趣”。
例如《故乡的野菜》这篇文章娓娓动听地描述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三种野草和民情风俗,的确有一种“清新的野趣”,而其间又时不时地引入《西湖游览志》、《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这些中外典籍,再加上孩子们唱的民歌童谣,以丰富的知识拓展了文章的内容,给人以多种艺术享受。
第二、平淡自然,舒徐自如。
作者笔下的事物都是一些平凡的细小的事物,诸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饮酒、乌篷船、白杨树。
作者叙述描写时仿佛漫不经心,徐徐道来。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评论:“周作人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散漫,句句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不可。
”这种舒徐自如的风格就是他散文的节奏,高山流水的情致体现。
再加上他文字的朴实无华,笔调清闲淡泊,读来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回荡。
读周作人的散文就像坐在“苦雨斋”里,听一位智者自由的、有趣的、温煦的闲谈。
例如:《喝茶》从徐志摩讲“吃茶”起笔,写到日本茶道,喝茶时所用的茶具,再写到绍兴乡下的茶豆腐干,日本的茶泡饭。
材料平平常常,叙述自然流畅,
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情调。
另外要顺便提到的是文章把喝茶称“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这片刻逍遥中的确别有一种苦涩味在。
第三、庄谐并出,幽默风趣。
周作人的散文的幽默不同于鲁迅的幽默的“辛辣干脆”,周作人的幽默,郁达夫是这样评价的“湛然和蔼,出诸反语”。
这种特色跟他的绅士风格有关,这种幽默在平淡的笔墨中说出,也别有风味,体现出机智,往往比正面抨击更为辛辣深刻。
例如《碰伤》,文章揭露反动军阀镇压徒手请愿的爱国学生和教员。
这应该是充满血腥味的题材,但作者写作时用词造句不激烈,而是用“碰伤”这个词正话反说,用这个词贯穿全文,把反动军阀打伤学生而又捏造为学生自己碰伤的丑恶、卑劣行径进行了揶揄和嘲笑。
化浓烈为平淡,寄尖锐于委婉。
第四、信马由缰,挥洒自如。
周作人的散文在结构上打破了传统散文的起承转合和晚清桐城派所鼓吹的义理,创作以自己的情绪为根本,该怎样起笔就怎样起笔,形成了一种“名士谈心”、“野老散游”式的特色。
例如《乌篷船》是作者最欣赏的一篇散文,在结构艺术上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是一篇旨在指导友人到绍兴之行的作品,笔墨集中在写乌篷船,提到白篷船只是一笔带过;写乌篷船紧紧扣住“适用”宕开笔墨,写船的构造,写乘船的“妙处”,由“妙处”又引出犬吠鸡鸣的乡间胜景,点出乌篷船实在是“理想的行乐法”,题旨不点自明。
全文用书信方式来写,没有铺垫,没有着意渲染,首尾可以不呼应,卒章可以不显志,就是把乌篷船上的体验写完就结止,随物赋行,该行即行,该止即止。
足以说明周作人的艺术积累的深厚,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故乡的野菜》讲析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年自日本留学回国辗转到北京定居以后写的散文,作于年月,收在散文集《周作人早期散文选·第二辑》中。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一大批“诗与散文中间的桥”那样的小品文中饶有情味的一篇。
作者听说西单菜市在卖荠菜,不由想起浙东的事来。
文中流动着的淡淡的乡愁,它启迪读者去感知作者内心深处对故乡浙东民俗、民情、民风的向往和珍爱。
他于是自然地想起浙江乡亲们扫墓、上坟时用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
那
是农民种来沤肥的,可是这充满生机的紫云英,却给大地铺设了片片锦绣。
上坟船上露出的花束点示出三月上坟的风致,男男女女以船出行,一边行祭礼,一边游春,惹得乡里少年随着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
这里描绘的湖光山色、乡音人情,纤腰束素,溢彩流芳,展现出浙东亦俗亦雅,物我无间的地域风情画。
它凝聚着作者对故乡之情、故乡之物、故乡习俗的无限怀恋。
作为一篇优美的状物抒情散文,首先在状物时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诸如叙事、说明、传说、民谚、儿歌等,使所状之物跃然纸上,以体验故乡野菜之味、之情、之趣,而且让你深深感受到中国民风的厚重。
全文叙事手法简洁。
记叙妇女小儿用剪刀、“苗篮”,搜寻马兰头、荠菜的劳作;乡间小孩窥视上坟船里美女的情趣,融叙事于状物之中。
说明手法精要。
写黄花麦果时,运用词典式的释义,把这种野菜的植物类属、生态特征和功用说得非常精要、易懂。
在介绍茧果的制法时也是言简意明,条理井然。
对比手法巧妙。
先把北京买的荠菜跟浙东老家的荠菜做对比;又将清明扫墓用的茧果跟在日本时吃过的“草饼”对比,突出儿时黄花麦果糕的风味。
还把故乡人采摘紫云英的情境跟日本《俳句大辞典》中日本妇女采摘紫云英的习俗相对比。
这种对比映衬法,既紧扣状物重点,又立体地突现景物神韵,寓常识、物性于情意之中。
运用儿歌传神。
写荠菜时,引用马兰头的儿歌;写鼠曲草时,引用了黄花麦果糕的儿歌,表现了孩童的天真和欢声笑语。
并多处引用了传说、民谚和民俗,比如《西湖游览志》和顾禄写的《清嘉录》,摘引的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和可读性,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选取这几种野菜还源于中国古老民俗的传承性,表达出作者对悠久古风的赞赏。
作者状物的第二个特点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因为散文的旨趣本在于写情、见性,所以其状物描写就不能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他对故乡的野菜情有独钟,所以写得形神兼备,富有诗的韵味。
在作者眼里,故乡田间旷野中盛开的荠菜花、马兰头和色彩斑斓的紫云英,是那么诱人,那么明丽,花如彩蝶、鸡雏,枝叶如锦绣毯,足以引你亲近,使你跃动。
以致全篇神情并出,融情于景。
正是以爱故乡、恋故乡之情贯穿全文,以情开启,以情作结,情中有物,物中有
情,才使得文章更加耐读。
本文语言朴实、通达,笔调清新、明快,表现出散文大家语言把握的深厚功力。
他本人曾推崇“读好的论文(美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还极力主张“作品只是真实简明便好”(《美文》)。
《故乡的野菜》就是这样一篇“真实简明”的珍品,也是这位散文大家“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的成功见证。
(五)小结
最后,我想引用康嗣群的《周作人先生》一文中的一段话来再次说明周作人先生散文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读他的文章好象一个久居北京的人突然走上了西山去的路,鸟声使他知道了春天,一株草,一塘水使他爱好了自然,青蛙落水的声音使他知道了动和静,松涛和泉鸣使他知道了美;然后再回到了都市,他憎恶人与人间繁荣狡狯,他憎恶不公平的责罚与赞美,他憎恶无理由的传统的束缚。
呵,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个旅行,充满了隐逸与叛徒的旅行。
确实周作人先生的散文就是由于能够十分亲切、自然而又机智地导引我们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在自由自在中得到绵感、净化和启悟,所以才有那样的魅力。
参考书目
《周作人代表作》,黄河出版社
《周作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
刘纳:《五四新文学中的散文》,《首都师大学报》,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席珍:《论现代中国散文》,《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思考题
、为什么说《故乡的野菜》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爱恋故乡的情感流露?
、如何看待周作人平淡冲和的小品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