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倦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职业倦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林杰副教授
2011.03.10.
⏹ 2004年《中国教育报》:教师是接近“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

四面出击,八面受敌。

“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
⏹ 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大型调查:8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3个倦怠工作。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000名教师)
⏹ 2006-2007北师大民主促进会对北师大(大中小幼)抽样调查结果:78%的教师反映压力过大,50%的教师缺乏工作成就感。

⏹学校频发的教师安全事故(案件):心理疾病已成为教师的职业病,教师的心理健康缺少关注。

一、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
⏹ 1961年,美国作家Greene写了一本小说:《一个倦怠的案例》(A Burnout Case) (通俗心理学) ⏹ 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上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领
域,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多为第三产业)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 1978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将职业倦怠作为教育年会的中心议题。

(教师为JB多发人群) ⏹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在美国费城召开,职业倦怠随后成为一个流行不衰的专
业名词。

⏹ 2004年,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北京),有好几个学术论坛都与职业倦怠有关。

二、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临床心理学观点:弗莱登伯格为代表,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
堪的状态
⏹社会心理学观点:马勒诗为代表三个维度
⏹组织观点: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个体面对有限的刺激情境缺少挑战
⏹社会历史观点: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社会服务行业期待高自主性低
三、职业倦怠的基本特征(马勒诗):
⏹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涉及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端疲
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涉及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非
人格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 (去人格化、去人性化、玩世不恭)
⏹缺乏个人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涉及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
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
马勒诗(Prof. Christina Maslach):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1971年获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及健康心理学。

她是职业倦怠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四、职业倦怠的具体症状:
4、MBI包含22个项目,包括3个分量表:情绪衰竭(9项)、人格解体(5项)和低成就感(8项)。

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分量表采用正向计分法,分量表的平均数越大,则工作倦怠程度越强;低成就感的分量表采用反向计分法,平均数越小,则工作倦怠程度越低。

三个分量表的得分相互独立。

5、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
六、教师职业倦怠的必然性: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处理
各种矛盾冲突而导致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教师工作是一种助人行业,需要面临和处理
复杂的人际关系。

调查表明这是一种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

⏹ 2001年英国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人们把教学看作是艰难、低收入和公众尊重程度低的职业。

⏹美国学者法伯认为,教师一直属于一种孤独的职业。

⏹教师的工作负担沉重,承受的社会压力日益加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突出,越来越
普遍。

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

七、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性:
⏹ 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第一次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
的倦怠指数调查中,教师的倦怠程度高居第三位。

(仅次于公务员与物流/运输人员,P.8)
⏹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一项专门就首都幼教职业倦怠状态进行的调查显示,有明显倦怠倾向的
教师比例高达近60%。

应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是幼教界的当务之急。

(冯晓霞、梁慧娟)⏹ 2004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
168所中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表明,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王加绵等)
⏹ 2006年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抽样调查”结果:
1、分别有44%、46%、27%的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去个性化;
2、女教师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显著高于男教师;
3、低学历教师的低成就感水平要高于高学历教师;
4、36-40岁年龄段的高校教师情绪衰竭要高于其它年龄组教师。

(李兆良等)
八、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
1、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并达到了中等以上的倦怠程度。

2、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教师生涯的最初几年就开始显现,而且随着教龄的增加而不断加重。

特别是在第10年起急剧严重化,到第16-21年达到高峰。

(近年有提前的趋势)
3、男女教师职业倦怠特点不同:女教师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几年并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但几年后,职业倦怠随着教龄的增加不断加重;男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在其教学的最初几年就已经存在,不过会随着他们教学时间的增加而不断降低。

4、工作量不同的教师,情绪衰竭问题也会随着增加而加重。

(情绪衰竭是对压力的反应)
5、教师的工资收入直接影响到了教师情绪的变化,情绪衰竭程度最重的教师工作收入在1001-1200元之间。

(民办、集体幼儿园)
6、职业倦怠对中小学教师辞职意向有显著影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越严重,则教师的辞职意向越高;而成就感越低的教师,则越不想辞职。

九、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
⏹筋疲力尽型:教师对压力的反应不是更加努力,而是不再努力。

他们试图通过减少付出来取得
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狂热型:教师面对困境和预期的失败,试图做任何可能的努力。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付出更
多的努力,并且相信付出最大的努力就会成功。

⏹低挑战型:教师既不是对工作量不满,也不是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满,而是对每天和每年面对单
调、缺乏激情的工作感到厌倦。

⏹综合型:更多的教师可能是出于这几种类型之间,出现阶段性反复。

十、职业倦怠的强度:
⏹一级倦怠:表现为烦躁、担忧与挫折。

此水平倦怠是短期的、可恢复的。

⏹二级倦怠:表现为耗竭、玩世不恭、无效能、脾气起伏不定。

此级倦怠比较固定、持久、不易
克服。

⏹三级倦怠:表现为生理、心理问题,自尊降低,从工作与人际交往中退却。

此程度是弥散的、
非特异的、剧烈的、难以处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