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使用图形方式展示思维过程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以下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全册的思维导图概述: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计算机外部设备的介绍和应用

- 计算机内部组成和原理

第二章:操作系统与应用

- 常见的操作系统及其特点

- 操作系统的常见功能和应用

- 操作系统与用户界面的交互

第三章:网络与通信

-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和技术

- 网络与互联网的应用和安全

第四章:信息处理与程序设计

- 信息的获取、表示和处理

- 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和方法

- 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思维方法

第五章:信息系统与数据库

- 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 数据库管理和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思维导图对于学生理解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全册的知识内容和关系非常有帮助。通过思维导图的研究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和复相关知识,提高研究效果和成绩。

2.1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

( 信息技术 )学科教案 使用日期: 说明:内容用5号宋体字打印。 课 题 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教 学 过 程 教学目标 1.体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了解编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python 语言,熟悉编程环境,能够根据需要改写简单的程序代码。 4.体验程序设计的魅力,培养学生编程的兴趣,发展计算思维。 一、情景导入: 提出“ 鸡兔同笼”问题,学生思考怎样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导入本节课题,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知: 1.分析人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过程: 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解决问题并验证结果 2.体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1)分析问题 (2)设计方案(写出算法) (3)编码调试(在python 中编写程序代码并进行调试) 教师利用云课堂的屏幕广播功能 演示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过程,学生在Python 中亲自体验,教师指导。 三、讨论探究: 分组讨论人工解决问题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异同点及优缺点。 四、巩固提升: 1. 假设现在你是一名交通协管员,为了保证道路通畅,需要进行交通疏导,请描述一下你所采用的方法和过程。 2.分析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红绿灯的过程。 学生体验在python 语言中编程调试过程。 思考:如果将红灯持续显示时长设为30S,应该如何修改程序? 五、课堂小结:利用桌面上的 XMind 软件建立本节课内容的思维导图。 六、作业:分享一款自己喜欢的移动应用程序,分析它能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填写表格。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难点:运用计算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设计方案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反思 根据所授班级学生的基础,我没有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而是以更适合学生的“鸡兔同笼”这个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体验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编程基础,第一次接触python 语言,所以本节课学生能够调试运行代码即可,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装 订 线 授课教师 : 授课班级 : 人工解决问题的过程 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信息技术必修一知识点

第1章知识要点 1.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根本形态,也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人类赖以生存的三代根底资源:信息物质与能量 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 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概念与区别 ①信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如:书本上的知识、报刊上的新闻内容 ②信息载体: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只是东西不表示内容〕。 如:书本、图片、存有数据的U盘。 〔注意:一张画报、一张光盘本身不是信息,但它所蕴含的内容是信息。各门学科知识、指挥交通红绿灯信号也是信息。〕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真伪性 ◇依附性 ◇共享性 ◇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 ◇传递性 3.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键盘能将输入的字符转换 为二进制信息传送给计算机。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右击桌面/属性→显示属性对话框/设置/分辨率(如800*600)越高,图片越逼真,桌面上的图标和文字会变小〕 冯.诺依曼计算机根本结构: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构成。 系统软件:WINDOWS / DOS操作系统/ UNIX/ 数据库管理系统和高级语言等软件系统*操作系统即可控制硬件,也可支持软件,为软件提供运行环境。〔√〕 *计算机软件凝聚着专业人员的劳动成果,跟硬件一样也是商品。〔√〕 应用软件:WORD、EXCEL、画图、写字板、游戏等应用在某一方面的软件。 6、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根本单位是字节〔B〕,八位进制数称为一个字节 字节〔B〕及KB、MB、GB三者的换算关系: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计算机具有计算、记忆、逻辑判断和控制等功能,可以替代人的局部脑力劳动。〔√〕:是人为编写的对计算机具有破坏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和传染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与医学上的病毒不一样,只是程序〕 1.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传染性、隐蔽性〔或潜伏性〕、破坏性 2.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一是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 .影响网络的平安因素:a.人为的无意失误;b.人为的恶意攻击;c.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 4.电脑黑客:指那些未经授权而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者 5.如何防止病毒侵入:不使用盗版软件,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并不断升级,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不翻开来临不明的邮件,常做备份,软盘别乱借用,对信息进行加密等。 6.磁盘感染病毒时,应立即用杀毒软件杀毒或进行格式化(彻底去除,但会丧失全部数据)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电子管理、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军事等。) 第二课时windows根底〔25分〕 一、Windows操作根底 1.键盘的使用:一般左手食指放在F键,右手食指放在J键上,两拇指放在空格键上。左手小指到食指依次放在ASDF 4个键上,右手食指到小指依次放在JKL; 4个键上。 特殊键:Caps Lock 大写字母锁定键:〔按一下此键输入大写字母,再按一次恢复小写状态〕;Shift 上档键:要输入某些键上方的字符,应先按下它不放,再按相应的双字符键;Enter 回车键;Num Lock 小键盘区数字锁定键; Ctrl 控制键〔此键要同其他键一起使用才会有效〕;Alt 转换键〔此键要同其他键一起使用才会有效〕;Backspace 退格键:删除光标左边字符; Delete (Del)删除键:删除光标右边字符。 ②常用快捷键:Alt+F4 退出应用程序; Alt+Tab 在各应用程序之间切换; Ctrl+C 复制; Ctrl+X 剪切; Ctrl+V 粘贴; Ctrl+Aft+Del 多任务环境中程序的关闭〔“结束任务〞〕 2.鼠标的五种操作:移动、单击左键、单击右键、双击和拖曳。左右按键可调换,双击的速度可调节;当鼠标指针为沙漏状时表示WINDOWS正执行某一处理任务,请用户稍等。 3.中英文输入法切换:Ctrl+空格键各种输入法切换:Ctrl+Shift键半/全角切换:Shift+空格键 4. 全角/中文标点 半角/英文标点

高一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复习提纲

高一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复习 提纲 必修一《数据与计算》复提纲 第一章数据与信息 1.1 数据及其特征 1.数据的概念:数据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计算机加工的对象。 2.数据的表现形式:数据的表现形式包括数值型和非数值型符号,如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文字、数字、数值、字符)等。 3.数据的基本特征: 1)二进制:在计算机中,数据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和加工。

2)语义性:语义是将数据符号解释为客观世界的事物。 3)分散性:数据是分散的记录,分别记录不同客观事物 的运动状态。 4)多样性和感知性:数据记录的形式是多样的、可看的、可听的、可感知的,如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等。 1.2 数据编码 1.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所表达的 信息,常见的模拟信号应用包括有线相连的电话和无线发送的广播电视。 2.数字信号:数字信号是离散时间信号的数字化表示,常 用有限位的二进制数表示,常见的数字信号应用包括开关电路中输出电压和电流脉冲的信号。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优缺点对比:

名称优点缺点 模拟信号简单容易实现保密性差,抗干扰能力弱 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可靠性强技术实现复杂,占用频带宽 4.文字编码:常见的文字编码包括ASCII码、国标码和统一码。其中,ASCII码将英文字母A的编码定义为xxxxxxxx (十进制数65),后面的字母依次往上加1. 5.进制换算:常见的进制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进制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数位分解和除二求余倒排法实现。 6.图像编码:图像编码包括位图和矢量图两种,其中位图的最小单位为光栅点(或像素),位图数据文件大小可以通过图像分辨率、图像量化位数和单位字节数计算得出。

高一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复习提纲

必修一《数据与计算》复习提纲 第一章数据与信息 1.1数据及其特征 1、数据的概念 数据是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计算机加工的对象。 2、数据的表现形式: 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文字、数字、数值、字符)等数值型和非数值型符号。 3、数据的基本特征 (1)二进制。在计算机中,数据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加工。 (2)语义性。语义是将数据符号解释为客观世界的事物。 (3)分散性。数据是分散的记录,分别记录不同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 (4)多样性和感知性。数据记录的形式是多样的、可看的、可听的、可感知的,如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等。 1.2数据编码 1、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所表达的信息。模拟信号是传导能量的一种方式,其幅度、频率或相位随时间作连续变化。常见的模拟信号应用:有线相连的电话和无线发送的广播电视。 2、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是离散时间信号的数字化表示。在计算机中,数字信号的大小常用有限位的二进制数表示。常见的数字信号应用:开关电路中输出电压和电流脉冲的信号。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优缺点对比 3、文字编码——ASCII码、国标码、统一码 ASCII码:英文字母A的编码为01000001(十进制数65)和a的编码为01100001(十进制数97),后面的字母依次往上加1。 4、进制换算 二进制:0 1 八进制:0 1 2 (7) 十进制:0 1 2 (9) 十六进制:0 12……9 A B C D E F

二进制→十进制:1011=1×20+1×21+0×22+1×23=11 八进制→十进制:101=1×80+0×81+1×82=72 十六进制→十进制:1B=11×160+1×161=27 二进制→八进制:(三个二进制数为一个整体)101=5 二进制→十六进制:(三个二进制数为一个整体)1011=B 十进制→二进制:(除二求余倒排法) 5、图像编码 位图,最小单位为光栅点(或称像素),也叫作点阵图(或像素图)。 位图数据文件大小=图像分辨率×图像量化位数÷8(单位:B) 6、声音编码 声音编码的三部曲:采样、量化、编码。 声音存储空间=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时间÷8(单位:B) 1.3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概念 是经过加工处理、具有意义的数据。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 2、信息的特征(结合案例) (1)普遍性: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事物,只要有事物运动,有数据存在,就会有信息存在。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可以被人们感知、获取、传递和利用。(2)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在不同的个体或群体间共享; (4)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图像、文字、声音等符号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 信息经过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得到增值。 (5)时效性 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信息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它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会失去原有的效用,成为历史记录。例如新闻,通知,天气预报、情报、红绿灯等。(6)真伪性:并非所有信息都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 (7)价值相对性:信息的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第二章知识与数字化学习 2.1 知识与智慧 1、知识概念: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必修1)知识点汇总

必修1 《数据与计算》 第一章数据与信息 1.1 数据及其特征 1.1.1 数据 数据:数据是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计算机加工的对象。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对所有输入计算机并被计算机识别、存储和处理的符号的总称,包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文字、数字、数值、字符)等数值性和非数值性符号。 1.1.2 数据的基本特征 (1)二进制。在计算机中,数据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加工。 (2)语义性。语义是将数据符号解释为客观世界的事物。 (3)分散性。数据是分散的记录,分别记录不同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 (4)多样性和感知性。数据记录的形式是多样的、可看的、可听的、可感知的,如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等。 1.2 数据编码 1.2.1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所表达的信息。如声音信号、图形信号。 优点:直观且容易实现。缺点:保密性差、抗干扰能力差、不适合远距离传输。 数字信号:是离散时间信号的数字化表示。如开关电路中输出电压、电流脉冲。 优点: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缺点:算法复杂、成本较高。 1.2.2 编码的基本方式 1.文字编码 在现代技术的信号处理中,数据基本上是通过编码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 (1)ASCII码: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采用单字节编码,用8位二进制码为英文字母、数字、不可见控制符、标点符号、运算符号等建立的转换码。字符0的码值为48;A的码值为65;a的码值为97;空格的码值为32。 (2)国标码:我国设计的简体中文GB码和繁体中文的BIG5码。采用双字节编码。 2.图像编码 图像编码:是指在一定保真度的条件下,对图像进行交换、编码、压缩,以较少的

高一信息技术新教材---数据和计算知识点整理

高一信息技术新教材---数据和计算知识 点整理 数据与计算知识点 一、数据与信息、知识的概念、特征和关系 数据不仅包括数字,还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图形和视频等信息。数据有些是固定不变的,有些是不断变化的,有些是随机出现的。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的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和共享性。知识是信息经过加工提炼后形成的抽象产物,是一类高级的抽象信息,具有普遍适应性。 数据是对事物属性的客观记录,信息是经过组织的、有结构的数据,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后的信息,包括数据形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知识管理工具,能够帮助研究者结构化思考问题,直观展现思维脉络,使知识的交流与分享更清晰有效。

学业要求】学生能够描述数据与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 信号可以按取值特征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用传感器直接获得的信号一般为模拟信号,其值称为模拟数据。模拟信号的值随时间连续变化,波形光滑。数字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是非连续的。数字信号可以由模拟信号转换得来,直接用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二进制表示,以方便计算机进行处理。模拟信号通过采样、量化和编码等步骤可以转换成数字信号。二进制与数字的转换采用除2取余法。按r进制非负整数转换成10进制,采用的是按权展开求和法。 文本数据的编码,也称字符编码,其中ASCII和Unicode 是最典型的两种编码。 学业要求】学生了解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

三、数据处理的过程分为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呈现。 数据收集的方法有直接数据和间接数据。直接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间接数据一般都已经加工处理,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可以查阅文献资料、浏览权威网站和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地图版数据收集有传感器收集和网络获取数据两种。地图版的数据整理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校验和标准化。数据整理通过去重、补漏、删除重复的数据、补全缺失数据和校正错误的数据。 数据分析是指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论的过程。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平均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 数据可视化是以图形、图像和动画等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数据及数据分析的结果,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趋势和规律等。 数据类型是程序设计中常用的数据类型,需要掌握其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其中整数和浮点数用于数值计算,字符串用

2022-2023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第二章 知识与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第二章知识与数字化学习 教学设计 一、项目简介 二、课程标准及目标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1. 本章对应课标的内容要求 (1)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 2. 本章对应的学业要求 A-3: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方法。(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A-4:能够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开展学习。(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A-6:能够利用软件工具或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 A-8: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分析报告。(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 3. 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教科书《数据与计算》的第二章,将带学生学习“知识与数字化学习”的教学内容,也是学习其他章节与模块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准备。本章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以项目学习活动为途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理解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本章通过“运用数字化工具探究数理知识”项目范例,让学生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体

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过程,通过整合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数字化工具,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处理信息。 计算思维:按照问题解决方案,选用适当的数字化工具或方法获取、组织、分析数据,并能迁移到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评估常用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根据需要合理选择。针对特定的学习任务,运用一定的数字化学习策略管理学习过程与资源,完成任务,创作作品。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开展协作学习,建构知识。 信息社会责任:正确认识现实社会身份、虚拟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虚拟社会身份开展信息活动。在信息交流或合作中,尊重不同的信息文化,积极、主动地融入信息社会中。 (三)目标分析 1. 项目目标 本章通过“运用数字化工具探究数理知识”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能够描述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从而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本章对应课标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完成项目学习目标。 2. 学业目标 (1)能够了解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方法; (2)能够列举数字化工具在学习中的应用; (3)能够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4)能够在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撰写研究报告; (5)能够理解数字化学习; (6)能够描述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7)能够感受数字化工具与资源的优势; (8)能够评价与选择合适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开展学习; (9)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学习的方法,有效开展数字化学习; (10)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工具,开展自主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创作作品。 ✧重点: (1)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2)感受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 ✧难点: (1)在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方法; (2)评价和选择合适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开展学习。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无答案)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讲义和练习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相关知识点 一、信息及其特征 1. _物质_、_能量__和_信息__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2. 信息的基本特征:_载体依附性__: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___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 ___时效性:信息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 ___共享性__:信息可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 可增值性、可存储性、可转换性、不完全性、普遍性、可传递性 3.信息的基本容量单位是_字节(Byte简写B),最小容量单位是:二进制位(简写b), 1字节=8位。 二、信息技术(简称_IT ) 1. 概念: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_交流_、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 2.产生: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 4.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_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_(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_(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5.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GUI—图形用户界面) a、虚拟现实技术—VR(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及高分辨显示技术, 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

必修知识点-信息技术基础(打印)

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知识要点 1.信息的含义 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形态,也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信息存在。 *文字、动画、声音、图像、视频等只是信息的载体,其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2.信息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 *普遍性: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信息存在。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共享性: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 *价值性:信息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只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或者促进物质和能量的生产和应用。 *时效性: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因此反映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也应随之而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地利用最新信息,信息的价值就会贬值甚至毫无价值。 3.信息技术及应用 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 ....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 ...... .....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 .....为核心,以通信技术 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4.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发展趋势: ①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将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材料技术将层出不穷。 ②现代通信技术将趋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信息的数字转换处理技术将进一步走向成熟。 ③网络技术将向高速快捷、多网合一、安全保密方向发展。 ④计算机技术将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操作使用将更方便。 ⑤计算机硬件将更加微型化,并具有超强性能;软件将向自动化、构件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成倍地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功能,以帮助人们突破信息交流屏障,实现即时的虚拟现实,为全球化提供新的平台。 5.获取信息的过程 信息需求的确定→信息来源的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信息价值的判断 信息需求的确定:(1)确定信息内容。(2)确定信息的类型(即信息的载体形式)。 *信息来源的确定: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第一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 教学设计

第一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 1.1数据、信息与知识 【课程标准】 ●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教学目标】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信息意识) ●学会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获得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观点、经验和技能。(计算思维) ●学会运用数字化工具(思维导图)表达思想,建构知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在项目活动中增强信息意识与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负责的行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 【学业要求】 学生能够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开展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领会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使用知识管理工具——思维导图来管理知识。 手工绘制思维导图对于有的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高一年级学生来说,使用软件制作思维导图是一个新的方法。高中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基础,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能迁移技能进行新工具的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在设计如何学习思维导图工具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使学生在项目学习活动中通过学习、交流、合作和创新,体验项目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理解知识,学会运用数字化工具(思维导图)管理知识。 【教学难点】 能从信息中准确地提炼和归纳出知识,获得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观点、经验和技能。

【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诱思导学法、实例分析法。 学法指导:研究性学习法、协作学习法。 教学策略:本课通过案例分析、师生交流逐步建构完成“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微课,学生初步掌握用数字化学习工具(思维导图)管理知识的方法;开展项目学习,对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即采集学生真实的体质数据并将其作为活动素材,引导学生学会提炼相关信息,展开讨论,用思维导图呈现学习成果。整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运用数字化工具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

高一信息第一第二章【思维导图转】

高中信息科技(统一模块) 1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概念 1.1.1什么是信息 信息的含义: 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香农提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用消除不确定性的多少来衡量信息量的大小。 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物质和能量。(源自近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Wiener] 1.1.2信息的特征 传载性:信息可以传递,并在传递中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 共享性:可以被共同分享。(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特征) 可处理性:(1)信息可以被加工、传输、存储,特别是经过人的分析、综合和提炼加工,可以增加它的使用价值。(2)信息的表现形态可以转变。 时效性:信息的价值在于准确与及时。 能根据实例区分信息的特征。 1.2 信息与数字化 1B=8bit B-字节;bit-位 1KB=1024B KB-千字节 1MB=1024KB MB-兆字节 1GB=1024MB GB-吉字节 1TB=1024GB TB-太字节 1.2.1数制及数制转换 计数制,它是指用一组固定的符号和规则来表示数值的方法。

一个二进制数在计算机内部占一位(1bit),存储空间的基本单位为字节Byte(B),字节与位的对应关系为:1B=8b。 十-->二: 整数部分:除二取余、逆序排列。直到商为0为止。 小数部分:乘2取整,顺序排列。直到积中的小数部分为零,或者达到所要求的精度为止。 十-->十六整数部分:除十六取余(余数以十六进制数表示)、逆序排列。直到商为0为止。 二-->十、八-->十:十六-->十:

把每个数位上的权值与数码相乘之后再相加。 如:110110B=1*25+1*24+0*23+1*22+1*21+0*20=54D 25.7(8)=2*81+5*80+7*8-1=21.875(10) 2A.7(16)=2*161+10*160+7*16-1=42.4375(10) 二-->八,二-->十六: 方法一:先二-->十,再十-->八(十六) 方法二:三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八进制数;四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十六进制数。 如:100111(2)=(47 )(8)101101(2)=(2D )(16) 八-->二,十六-->二: 方法一:先八(十六)-->十,再十-->二 方法二:一个八进制数用三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十六进制数用四位二进制数表示。 如:33(8)=(11011 )(2 37(16)=(110111)(2) 1.2.2信息编码 字符编码 把经常使用的数字、英文和控制字符转换成二进制码的过程。 常用字符编码: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共128个字符。其中,控制字符34个,阿拉伯数字10个,大小写字母各26个,各种标点符号和运算符号32个。

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三章 算法基础(教学设计)

第三章算法基础 教学设计 一、项目简介 二、课程标准及目标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1. 本章对应课标的内容要求 从生活实例出发,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征,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 2. 本章对应的学业要求 A-3: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方法。(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A-4:能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开展学习。(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A-6:能够利用软件工具或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 A-8: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分析报告。(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 A-9: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和表示简单算法。(计算思维)

3. 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数据与计算》的第三章,也是学习第四章、选择性必修模块《数据管理与分析》、选修模块《算法初步》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准备。本章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以项目学习活动为途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征,能够运用算法描述和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合理表示算法。 (二)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针对特定的信息问题,自觉、主动地比较不同的信息源,能描述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确定合适的信息获取策略。根据不同受众的特征,能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依据特定任务需求,甄别不同信息获取方法的优劣,并能利用适当途径甄别信息。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处理信息。 计算思维: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运用基本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针对特定的学习任务,运用一定的数字化学习策略管理学习过程与资源,完成任务,创作作品。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开展协作学习,建构知识。 信息社会责任:在信息交流或合作中,尊重不同的信息文化,积极、主动地融入信息社会中。 (三)目标分析 1. 项目目标 本章通过“设计从A 市到B 市最佳的旅行路线方案”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征,能够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懂得描述程序设计语言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种类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从而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本章对应课标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完成项目学习目标。 2. 学业目标 (1)针对特定的信息问题,自觉、主动地比较不同的信息源,能描述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确定合适的信息获取策略。(信息意识1) (2)根据不同受众的特征,能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信息意识1) (3)依据特定任务需求,甄别不同信息获取方法的优劣,并能利用适当途径甄别信息。(信息意识1) (4)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处理信息。(信息意识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