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自2003年芬兰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中一举夺魁,芬兰教育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成为与森林、诺基亚并列的芬兰三大名片之一。根据芬兰的学制划分,其基础教育阶段共9年,包括小学和中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是其一大特色。该课程于2004年启动,2007年开始实施,2014年又再次修订,目的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帮助学生培养未来社会真实生活中所需的综合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芬兰的跨学科主题性课程包含7个主题,即作为人的成长,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媒体技能与交流,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对环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未来的责任,安全与交通,科技与个人①。

作为人的成长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成长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及认识与掌控感觉、影响精神力量与创造力的因素;公平与平等;道德观察与道德现象解释;学习技巧及长期的、有目的的自我发展;体谅他人,团体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及各种合作方式。目的是:理解自己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的成长以及自己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学会估量自身行为的伦理性,判断对与错;认识到审美经验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并使自己发展成为学习者;学会作为团体与社会中的成员发挥自身的作用。

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

其内容主要包括:与学生相关的文化,如故乡文化以及芬兰、北欧与欧洲的文化;其他文化与多元文化主义;人权与人们之间信任、相互尊重以及成功合作的前提;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国际主义以及国际交往中所需的技能;文化礼仪的重要性。旨在认识并崇尚各自的文化遗产、文化精神与文化物质,将文化认同看作本土文化、北欧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的一部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与文化的多样性,并将自己这一代人作为前人生活方式的延续者和发展者;给予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文化与理念的机会,获得在多元文化社会以及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理解文化认同的组成要素以及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媒体技能与交流

这一主题包含: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并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对信息的内容与目的进行分析与解释,了解通信环境的变化以及多媒体通信;熟悉社会中媒体的角色与影响及现实社会与媒体所描述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媒体合作;数据安全、演讲自由与批评人士;通信技术工具及其多样化的使用和网络伦理。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以一种通用的、负责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培养学生掌握信息以及对所掌握信息进行比较、选择与利用的能力;对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并对有关伦理与美学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合理地利用媒体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在各种互动的情境中,利用媒体和交流工具获取和传播信息。

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

这一主题涉及:有关学校团体、公共部门、工商界与组织所开展活动的基本信息;团体与社会中民主的重要性;进行社会参与并发挥影响力的多种方式;构建提升个人以及整体福利的网络;参与到所在学校以及生活的环境中并发挥影响及其对个人行为所发挥的影响进行估量;创业精神,理解这种精神对社会的重要性,并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了解创业的基本信息,达到对工作生活的了解。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社会运作的视角理解学校团体、公共部门、工商界以及组织的重要性、运作与需要;利用各种类型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批评性观点;学会适当地参与当地和学校组织中的事务,就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承担一定的责任;学会面对和应对变化、不确定性以及冲突,以一种进取而主动的态度采取行动;学会为了达成目标而坚持不懈,并对自身的行为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估量;开始对工作生活以及创业活动进行了解,理解二者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对环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未来的责任

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所在的学校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生态性、环境性、文化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个人以及团体对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活环境的状态所负有的责任;环境价值观与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产品、社会以及每天行动方式的生态效率、产品的生命周期;消费者行为及对自己家庭的管理;理想的未来以及实现这种未来所需要做出的选择和行动。这主要是为了实现:理解人类健康的前提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学会观察发生在环境中以及人类健康方面的变化,清楚这些变化的前因后果,并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类健康采取行动;学会对自己日常消费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估量,并为可持续发展采取所需的行动;学会提升自己所在社区的健康标准,理解对全球范围内人类身体健康存在的威胁以及可能的威胁;理解自身的选择与行为会对自己的未来以及人类共同的未来产生的影响,学会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采取的建设性行动。

安全与交通

这一主题包括下列内容:保护自己免受交通事故、酒精以及犯罪行为的伤害;环境与职业安全;提升健康、安全、非暴力与和平的行为模式;周围社区和更广泛社会中的暴力范围;主要的交通规则以及各种交通环境;谨慎的交通行为、交通环境的安全与安全的装备;在当下环境中确定危险的区域,并提升自身安全;用于提升安全的服务;家校合作提升学生的安全。这是为达成下列目标:辨识安全和危险,能够对危险的情境进行预测并避免出现危险的情境,采取行动提升自身健康与安全;在遭到恐吓的情况下,能够采取非暴力的、积极而有益的行动;在事故以及危机的情形下,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能够对学校环境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包括交通环境;开始了解社会中的福利服务。

科技与个人

这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社会以及当地工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不同文化、不同生活领域中的科技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科技思路的发展、模式以及评估;产品的生命周期;信息技术与数据网络的使用;与科技相关的伦理、道德、健康、平等方面的问题;未来的科技与社会。这是为了要理解科技及其变革以及科技对不同生活领域、社会的不同部分以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负责任地运用科技;出于不同的目的使用信息技术设备、信息技术项目与数据网络;学会对技术性的选择产生影响及对今天所做出的会对未来产生影响的技术性决定进行估量。

21世纪以来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教育文档

21世纪以来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doi : 10. 16083/jki. 1671-1580. 2016. 01. 028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全球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多个国家纷纷对本国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芬兰政府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掌握科学信息技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芬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产业发展迅速,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保持一致。芬兰政府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给学生生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芬兰开始了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从1939年12月到1949年春,芬兰一直处于战争中。战后,芬兰从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新的观念油然而生:公平的教育和机会。20世纪五六十年代,芬兰的小学教育由四年增加到六年。 20世纪70年代初,芬兰在中小学实行了九年一贯义务教育制度,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出具有竞争能力的下一代。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其他国家,芬兰的教育处于平均水平。同时,受经济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芬兰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一时期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1994年,芬兰政府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重组,以知识经济为课程导向,强调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的教育改革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适应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只为教学提供一个大体的指导方向和目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制定本地区或本校的课程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 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1995年12月颁布的《2000年教育和研究》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基本上沿用了之前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高质量、教育公平和终身学习的原则。

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自2003年芬兰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中一举夺魁,芬兰教育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成为与森林、诺基亚并列的芬兰三大名片之一。根据芬兰的学制划分,其基础教育阶段共9年,包括小学和中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是其一大特色。该课程于2004年启动,2007年开始实施,2014年又再次修订,目的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帮助学生培养未来社会真实生活中所需的综合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芬兰的跨学科主题性课程包含7个主题,即作为人的成长,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媒体技能与交流,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对环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未来的责任,安全与交通,科技与个人①。 作为人的成长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成长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及认识与掌控感觉、影响精神力量与创造力的因素;公平与平等;道德观察与道德现象解释;学习技巧及长期的、有目的的自我发展;体谅他人,团体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及各种合作方式。目的是:理解自己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的成长以及自己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学会估量自身行为的伦理性,判断对与错;认识到审美经验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并使自己发展成为学习者;学会作为团体与社会中的成员发挥自身的作用。 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 其内容主要包括:与学生相关的文化,如故乡文化以及芬兰、北欧与欧洲的文化;其他文化与多元文化主义;人权与人们之间信任、相互尊重以及成功合作的前提;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国际主义以及国际交往中所需的技能;文化礼仪的重要性。旨在认识并崇尚各自的文化遗产、文化精神与文化物质,将文化认同看作本土文化、北欧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的一部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与文化的多样性,并将自己这一代人作为前人生活方式的延续者和发展者;给予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文化与理念的机会,获得在多元文化社会以及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理解文化认同的组成要素以及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媒体技能与交流 这一主题包含: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并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对信息的内容与目的进行分析与解释,了解通信环境的变化以及多媒体通信;熟悉社会中媒体的角色与影响及现实社会与媒体所描述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媒体合作;数据安全、演讲自由与批评人士;通信技术工具及其多样化的使用和网络伦理。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以一种通用的、负责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培养学生掌握信息以及对所掌握信息进行比较、选择与利用的能力;对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并对有关伦理与美学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合理地利用媒体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在各种互动的情境中,利用媒体和交流工具获取和传播信息。 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 这一主题涉及:有关学校团体、公共部门、工商界与组织所开展活动的基本信息;团体与社会中民主的重要性;进行社会参与并发挥影响力的多种方式;构建提升个人以及整体福利的网络;参与到所在学校以及生活的环境中并发挥影响及其对个人行为所发挥的影响进行估量;创业精神,理解这种精神对社会的重要性,并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了解创业的基本信息,达到对工作生活的了解。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社会运作的视角理解学校团体、公共部门、工商界以及组织的重要性、运作与需要;利用各种类型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批评性观点;学会适当地参与当地和学校组织中的事务,就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承担一定的责任;学会面对和应对变化、不确定性以及冲突,以一种进取而主动的态度采取行动;学会为了达成目标而坚持不懈,并对自身的行为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估量;开始对工作生活以及创业活动进行了解,理解二者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芬兰基础教育的现象教学(三)获奖科研报告

芬兰基础教育的现象教学(三)获奖科研报告 一、现象教学的跨学科主题 芬兰致力于培养并强化学生的横贯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1],并在《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中规定了8个基本的跨学科主题,包括:立人/学会做人(growth as a person),文化身份和国际化(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ism),媒体素养和沟通(media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公民参与和创业精神(participatory citizen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环境责任感(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幸福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well-being and sustainable future),安全和交通(safety and traffic),科技与个人(technology and individual)。 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对比可以发现,芬兰基础教育在媒介素养和沟通、公民参与和创业精神、环境责任感、安全和交通这4个方面给予了更多重视。 芬兰中小学开设了若干关于媒介素养和数字化应用类的课程,强化社会包容、做积极主动的公民、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自我表达等能力的培养。芬兰政府把媒介素养教育同国家文化教育政策、国家认同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密切关联,建立并完善了政府主导的包括媒体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联动网络机制和体系,共同推动中小学媒介素养和媒介环境安全教育活动。 芬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5%,约2270万公顷,木材储积量22亿立方米。芬兰还被誉为“千湖之国”,有湖泊近19万个,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芬兰中小学的环境保护、生态教育一直做得非常细致并坚持不懈,所有学校都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由专门的教师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在安全和交通教育方面,芬兰交通安全教育协会已发行了多种有关交通安全教育的出版物,其中最主要的教材是为4~12岁儿童编写的《儿童交通安全指南》。教师可以结合配套图画和视频开展具体、直观、详实的交通安全教育。芬兰公共道路设有专门的自行车行驶区域带,步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并排设置,各行其路;汽车司机在路口数米外就会主动停车以礼让行人;新学员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芬兰是全球最早进行课程改革的国家之一。 20世纪70年代,芬兰开始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课程改革由此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教育政策、教学管理、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芬兰的这一做法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背景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教育改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上先后出现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改革来提升教育质量或缩小教育差距的行动计划。 芬兰作为全球第一个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家,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改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芬兰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基地之一。 本文将介绍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创新取得成绩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芬兰在基础教育课程方面具有前瞻性; 二、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强对教师培训制度的改革。 在这一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些问题: 第一、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哪些成功因素; 第二、如何保持可持续性和前瞻性; 第三、如何看待我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如何看待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学质量下降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体化制度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加强国家对课程的宏观调控。 第三、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升各级教师和校长的专业能力。 第四、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第五、开发教育信息化平台系统与资源建设项目。

芬兰的教育制度解读

芬兰的教育制度解读 一、根本情况 大家应该都听过之前说的芬兰对教育进展改变,取消了本来的分课教学,不再有有科目的区分,虽然到了后面证实没有这样的信息,但大家对于芬兰的教育还是更加感兴趣了。 其实芬兰确实在教改,但是它新的改变只是在教学中参加了纵横才能的培养这方面。也就是它的主体照旧是分科的课程,但是如今会把横贯才能参加到许多学科的教学里面。另外学校每年还得组织学生进展跨学科的学习。 二、低龄的教学 在芬兰这里,幼儿根本上就要去日托机构里面,而且政府也会给这些孩子的家长提供补助。而这些日托机构国家也有要求,一位老师必须有两名助理,这三个人最多只能照顾 12 名幼儿。在收费的时候会看会学生家庭的收入,而且不会多于200欧。 到了学生6岁就要去读学前班了。从这个时候开场直到大学,政府都根本上把学生的各种费用承包了。不过学前班不要求一定要读,但这儿的小孩都会去进展早期教育,学生需要在这个阶段直到如何学,为孩子的以后打根底,让他们掌握根本

的一些才能,并且能有独立的精神,将来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照顾好,可以做出决定。 三、根底教育 到了七岁学生就得去学校承受教育了。在芬兰这里读根底教育也政府来出资的,有些私立的学校也能得到补助。会出资是因为芬兰的目的就是给美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哪怕是特殊的教育也是如此。 四、成绩 这里的学校在到了学期末都不会有考试,一般就是让老师给学生做个评价,并不会给确切的分数。假如确实是要测验的,老师会给学生评分,但这个评分不会出如今学生的证书中。不过学生的单项还是要有4级的分数,不够的话学生之后需要补考,要是有很多项不及格,老师会让学生去承受辅导。 五、老师的选拔 在芬兰能成为一位老师是很难得的,在这儿很多学生都想做老师,但学业不够优秀是无法成为老师,而且要做老师,还得是硕士的学位。 芬兰对于老师的选拔几乎是全世界最严苛的。学生要就读教育学的,不但高中成绩要好,还得面试好几次,才有时机就读教育系。 六、老师的权利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合集 目录 一、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 二、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石的芬兰教育生态系统兼谈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四、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 五、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浅析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 芬兰的教育体系被视为全球领先的模型之一。芬兰的教育系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育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需要被尊重和激发”。芬兰的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芬兰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全球竞争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以下是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主要特点:

重视跨学科学习: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其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信息技术整合:芬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项目制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创新思考。 强调全球视野和公民素养: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公民素养,通过国际交流、多元文化融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世界、尊重多元文化、具备全球意识。 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转变教育观念:我国的基础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跨学科学习:我国可以借鉴芬兰的经验,加强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其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面向核心素养“五育融合”的劳动课程——以当代芬兰中小学劳技课为例

构建面对核心素养“五育融合”的劳动课程——以当代芬兰中初级教育学校劳技课为例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培育的目标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全面进步的能力培育转变。综合素养教育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强调个体的全面进步。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同砚培育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至关重要。芬兰作为国际有名的教育强国,其中初级教育学校劳技课程不仅重视同砚的技能培育,更强调以核心素养"五育融合"为目标。本文以芬兰中初级教育学校劳技课为例,探讨如何构建面对核心素养“五育融合”的劳动课程。 二、芬兰中初级教育学校劳技课程概述 1. 劳技课程进步历程 芬兰中初级教育学校劳技课程的进步经历了多年的调整和改革。起初,劳技课程重视同砚的工艺技能培育,侧重于传授详尽技术操作。然而,这种传统的技能培育教育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同砚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芬兰在20世纪80时期末至90时期初开始了教育改革,以提高劳动技术教育的质量和内涵。 2. 核心素养"五育融合"的内涵 芬兰中初级教育学校劳技课程中的核心素养"五育融合"包括身体育体、思维运算、创设表达、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共同构建同砚的综合素养。 三、构建面对核心素养的劳动课程的关键点

1. 跨学科整合的课程设计 面对核心素养的劳动课程应以跨学科整合为基础,将不同砚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设计小型机械车的课程中,既有物理学、机械设计等学科的知识,又要求同砚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和计算。 2.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劳动课程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育,让同砚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练习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并不足够,还需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理论知识的进修有助于同砚深度了解劳动技术的基本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同砚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 劳动课程中应接受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同砚的需求。不同同砚具有不同的爱好、能力和进修方式,因此老师应差异化地设计教学方案,让每个同砚都能在劳动课程中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四、芬兰中初级教育学校劳技课程的实施成效及启示 通过对芬兰中初级教育学校劳技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观察和评估,可以看出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起首,同砚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进步,身体、智力、情感、交往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平衡进步。其次,同砚的劳动技能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练习。最后,同砚对劳动技术的爱好和动力得到了激发,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技术的进修和实践中。 芬兰中初级教育学校劳技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浩繁启示。起首,劳技课程应与社会需求与同砚进步需求相结合,重视培育同砚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劳技课程应以跨学科整合为基础,将不同砚科的知识和技能有

芬兰主题教育

芬兰主题教育 芬兰主题教育:让教育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引言 芬兰的主题教育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体制之一。这一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本文将介绍芬兰主题教育的发展历程、核心特点以及其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 一、芬兰主题教育的发展历程 芬兰主题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芬兰正面临低生育率和少子化问题。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和适应社会变革,芬兰政府决定进行教育改革。通过对教育体制的重新构建,芬兰成功地实现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1970年代开始,芬兰慢慢将主题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中。最初,主题教育只是作为一个支持性质的课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如今,芬兰各学校都采用主题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二、芬兰主题教育的核心特点 1. 个性化教育:芬兰主题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主题学习,如艺术、体育、科学等。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在

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动力。 2. 跨学科学习:芬兰主题教育强调跨学科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主题学习中得到结合和应用,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社区参与:芬兰主题教育鼓励学生与社区参与互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活动,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自主学习:芬兰主题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主题学习中有较大的自主权,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式进行学习。这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5. 培养批判性思维:芬兰主题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探讨和思考,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芬兰主题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 芬兰主题教育的成功实践对学生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学生来说,芬兰主题教育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主题学习,能够培养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加自信和积极。

芬兰基础教育的现象教学(二)

芬兰基础教育的现象教学(二) 作者:韩宝江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07期 一、芬兰的现象教学是什么 芬兰《国家课程框架》提出:“从2016年8月起,面向7~16岁学生的所有学校必须在课程大纲中留出一段时间(每年至少一次,持续数周)用于跨学科的现象教学(Phenomenal Learning),具体时间长短和次数由学校自行决定。”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跨学科教学,使得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 芬兰选择了“现象”一词来强调事物的整体全貌,用以区别于分割、独立的各个领域与学科。笔者理解,“现象”一词可能潜存着更多的“客观”因素,教学的过程就是用师生的“主观”去观照、研究、解读身外的大千物象,接近于佛教中说的“色相”或者“色象”,即万物的形貌。也可以这样理解和领会“现象教学”这一术语:现象教学即根据学生需要从实际生活中选取特定的真实现象或话题,融合相关各学科的知识展开教学,其实质就是开设跨学科学习模块,进行主题教学。 二、芬兰为什么要推行现象教学 芬兰作为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均不占优势的北欧国家,在重视公民教育方面一直有着悠久的良好传统,也始终在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低调而扎实地推进。 1.立足未来 面对全球化带给生活、科技、信息等方面日新月异的影响力,芬兰政府表现出了相当的预见性与前瞻性,敏锐地意识到培养中小学生应对未来挑战能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为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需的技能远比仅仅提高学生当下的考试分数更重要而关键,从而较早地把提升下一代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确立为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重心,以培养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人才为总目标。 当然,能力不是凭空存在的,需要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基础之上,还要历经反复训练来养成、固化。在当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中,宣传“创新”的声音多了一些。实际上,对于少年儿童整体而言,我们的教育目标定位理应偏重于“继承”,对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体系的必要“接受”终归是绕不过去的,在“传承”的过程中可能有所“创新”,其中包括对前人的某些认识或者论断进行一定程度的纠正、拓展、深化。 2.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芬兰教育特色

芬兰教育特色 芬兰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因为连续多次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遥遥领先而受到 全球的热烈追捧,芬兰俨然成了国际教育界的一个样板。 老实说,芬兰人不是很在乎这些指数排名,反正芬兰一直是全球各项评比的优等生。芬兰 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未来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由于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带来学习环境、劳动力市场及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芬兰政府认为原来这套备受追捧的教育体系不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芬兰迎来了彻底的教育改革。而新推行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 究竟带来了什么变化?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把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人才,并定义了学生需要具备的七大“横贯能力”。 简单来说,横贯能力不等同于通过传统学科进行学习知识,属于综合素养的范畴。横贯能 力是指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具有的通用能力。这种能力跨越学科界限,需要将不同领域 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以保证学生能够面对个人发展、学习、工作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需求。 而这七个横贯能力包括: 1.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的四面墙壁之内,老师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的意识,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文化素养、沟通与自我表达的能力 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多元环境与文化、尊重人权、并以尊重为前提,在多元环境中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3.照顾自己、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通过生活相关的健康、安全、人际关系、理财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复杂生活时的积极心态。 4.多元识读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介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道德和审美相关问题的思考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5.信息技术能力 新时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芬兰并不设置单独的计算机课程,而是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或学校的活动之中。 6.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 通过项目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未来工作的相关知识、学习创业的运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能力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7.参与、影响和构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使用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的能力,为他们成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未来公民打下基础。 这次的教改还有一个关键词“现象教学”。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作者:暂无 来源:《师道(人文)》 2019年第2期 笔者曾随广州市第三批教育专家研修团赴芬兰开展了为期21天的考察活动,对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了解。据芬兰坦佩雷市政府负责经济文化发展的高级顾问Pekka先生介绍,芬兰教育改革从未停止:从上世纪 60 年代初期到 80 年代中期,芬兰进行了教育公平与质量 改革,主要包括学校体系、课程体系、教师培训与教育等;80 年代中期开始,新自由主义、教育放权、注重教育效益、市场化介入、国际化等陆续进入教育领域;进入 21 世纪以后,教育 改革主要侧重于教育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为此,芬兰共进行了五轮课改,其中, 第三轮是 1994 年、第四轮是 2004 年、第五轮是 2014 年,基本上是每 10 年左右就修改一 次国家核心课程标准。 芬兰新一轮课程改革始于2012年新课程大纲的制订。课程大纲从起草、编写、出台、实施、管理、评估、修改和完善等,都有一套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流程和模式,体现了芬兰教育的特色。芬兰基础教育被公认为全球最优质的教育之一,解读、思考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大纲,对中国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或能有所启发。 一、多级架构的立体课程 2012年开始,芬兰启动了新课程大纲的编订。当时,在国家教育文化部的监督下,300多 人参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小学教师。“把教师当专家是芬兰制订课程大纲的亮点”,坦佩 雷应用科技大学教育培训专家Riitta女士这样告诉我们。 历时两年,到2014年,小学1-6年级的新课程大纲正式公布。在此基础上,各地又用两年时间相继制定本区域的地方课程大纲。2017年出台了七年级课程大纲,2018年和2019年出台八、九年级的课程大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大纲的编订从2012年到2019年,历时7年, 并且从低年级开始,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水平,逐步往上一级一级地制订。 芬兰国家课程大纲,主要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基本原则,颇具“弹性”,留有很大的空间,这就形成了国家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大纲又叫核心课程标准,它 决定着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保障了芬兰教育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国家课程大纲被写进了 教育法,属于法律的一部分,遵守课程大纲的观念演变为守法意识。各地根据国家课程大纲制 订当地的课程大纲。各地政府会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资源,如 语言、科技、人力、环境等。地方课程大纲主要回答了“怎么教”的问题,体现了国家课程大 纲的细化、区域化,并填补国家课程大纲的一些空白,充分体现了地方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地 方课程大纲更多的是建议,并非法律,这就形成了地方特色课程。地方课程大纲很大程度上影 响着各地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在国家和地方课程大纲的基础上,各个学校制订自己的课程大纲。这个大纲更多的是从操作的层面回答了“怎么实施”的问题,他们要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状况、教学现状、社区资源、区域特征等制订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增加了大量的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 的实践操作能力。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各校会增加很多的户外活动课程,各地不一。学校课程 大纲体现了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学校的愿景,这就形成了学校特色课程,影响到学校的持续发展 和声誉。 这样,从上到下,“三级课程大纲”演绎为三级课程体系,它们构成一个非常庞大的课程 系统。国家规定基本课程,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教

芬兰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落地

芬兰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落地 在当今世界剧烈变革的大背景下,芬兰社会也正在发生多方面的变革。如社会产 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高素质人才日益紧缺;国际流动性元素增多、移民显著增加、 新技术新媒体催生新的社会活动模式,芬兰社会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为应对这 些变化,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于2016年8月开始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而学生 综合素养的培育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新课程对综合素养的界定 根据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综合素养由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意愿等要素 共同组成,指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这种跨越不同知识 和技能领域的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是促进学生成长并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 条件。 芬兰新国家课程共提出七大方面的综合素养,分别为“思考和学习素养”“文化理解、交往和自我表达素养”“自我照顾和日常生活管理素养”“识读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就业 和创业素养”“社会参与和构建可持续未来的素养”等。 以“思考和学习素养”为例,它主要包括知识和信息建构、探究和创新、合作学习、对知识和信息的开放包容态度、学习的自信力和主人翁意识等。 国家课程标准从多方面融入综合素养 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从多方面融入综合素养,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具备切实的 政策基础和宏观指导方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各学段厘清综合素养的总体培育目标。 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总体培育目标,根据1~2年级、3~6年级、7~9年级这三个不同的学段进行细化,使不同学段的综合素养培育目标遵循由浅 入深、渐次推进的原则。

1~2年级:该学段旨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断丰富其自我认知并树立自尊自信。学校要为孩子创设一种互动的、鼓励性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感到被倾听、被关注、被欣赏。学校需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养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学会彼此合作、善于观察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社区的多样性,并为他们提供在大自然中开展活动的机会。 3~6年级:在上一学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尊自信,逐步形成个体身份认同。该学段是促使儿童养成可持续生活方式,并认识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关键时期。 7~9年级:在该学段,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与成熟,他们具备更好的基础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但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及学校的日常管理变得更具挑战性。学校需要创设更优质的学习环境,让青年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并使他们对周围世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该阶段有助于学生认清自身特长,并对未来发展开展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估。 地方课程与学校年度计划细化综合素养培育方案 在芬兰,地方课程和学校年度计划对创造性地细化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虽然地方和学校有着较大的课程自主权,但也必须建立在国家课程标准之上。 芬兰国家新课标规定,地方课程基于地方视角,可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创造性的细化和补充。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课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地方特点、学生需求、本地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而学校年度计划则是对地方课程的进一步细化,它既以地方课程为基础,同时也考虑校情,包括师资情况、学校历史传统和文化等。 总之,芬兰的地方课程和各学校的年度计划与国家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运转体系,为综合素养的落地提供重要保障。 学科融合式教学强力推进综合素养落地

芬兰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课程教育,成为世界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

芬兰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课程教育,成为世界第一个摆脱学校 科目的国家! 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芬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为什么日本学者写的中国历史却风靡全国政商圈?)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赫尔辛基的孩子们就不用再上单独的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地理课等等等等;他们的课程将是类似“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如何在咖啡馆进行日常工作”这样贴近现实,更有助于理解这个世界运作规律的主题式教学。 芬兰教育部长Marjo Kyllonen解释这场变革——大家熟悉的分科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等,整套系统都是19世纪确立下来的,已经使用了快200年,为当时做出了贡献,但目前需要已不再相同,我们需要适合21世纪的教育体制。 我们好像从来没去怀疑过,分科教育这件事有什么问题。但是其实回头想想,这个分科教育方式,似乎并不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现象的最自然方式。 1.先问起因,为什么会爆发世界大战 2.再问有哪些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值得深 入研究

3.再问有哪些地方,可以深入了解这场战 争的方方面面 4.再联系现实,看结果,为什么今天的欧 洲是这样,人口比例是这样,经济实力是这样, 二战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发现了没有?这其中包括了史实研究、地缘政治、人物传记、地理变迁、国情、统计学、经济学、数据分析等等内容。这显然和仅从历史课本上读几十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 再举一个例子,由“在咖啡厅工作”的课程“Working in a Cafe”,学生将会吸收关于英语、经济、和沟通技巧的整套知识。 2013年,芬兰从赫尔辛基开始了“现象教学法Phenomenon Method”的试验——从根本上,这种方法颠覆了原有的分科教学方式,把学生的认知作为教育核心,而非传授的教学内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都明白,这是一个多大的根本性改变。从此,学校教育不再是数学、物理和化学,而是如何帮助学生,认知并形成自己的主见。(袁滕飞视频全网下架,《这个历史挺靠谱》千万别再禁了)以“古希腊历史”这个主题为例,传统的教育方法,给你几本书,了不起再拉学生去参观一下希腊,写篇文章,就结束了。

芬兰教学大纲

芬兰教学大纲 芬兰教学大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芬兰教育一直以来备受世界瞩目,其教学大纲更是被认为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芬兰教学大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 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介绍芬兰教学大纲的特点和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芬兰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 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芬兰教学大纲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和 潜能,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例如,在课程设置上,芬兰教学大纲鼓励学 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这种个性化的教 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芬兰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芬兰教育强调学生的主 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更多扮演着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 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 和节奏。这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创造力,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适应能力。 此外,芬兰教学大纲注重跨学科教学。芬兰教育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联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历史课程时, 学生可以结合地理、文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芬兰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芬兰教育强调教 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良好道德和价值观的公民。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术成绩,

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理解与教学转型——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为

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理解与教学转型——以《义 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 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理解与教学转型——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导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主题学习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热点。初中阶段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本文将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 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规定为基础,探讨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理解与教学转型。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和特点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共同研究一个主题的学习方式。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跳出学科的局限,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科应用能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跨学科主题学习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 机地结合,形成一体化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探究和解决。 2. 活动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主动 参与,通过实际探究和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3. 全面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不仅 涉及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思维品质等方面的能力。 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跨学

科主题学习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跨学科 主题学习的要求,要求教师通过运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具体要求如下: 1. 结合语言文学课程: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和历史小说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2. 结合数学课程:通过历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培养学 生的数据分析和数理思维能力。 3. 结合地理课程:通过研究历史地理的变迁,培养学生 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知识。 4. 结合信息技术课程: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历 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通过以上的跨学科结合,可以使历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三、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践与转型 为了更好地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教学实践和转型的方法: 1. 选取合适的跨学科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和教材内容,选取与历史相关的合适的跨学科主题,例如“革命与军事”、“文化与艺术”等。 2. 设计多元化的学习任务:根据跨学科主题的特点,教 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包括文献阅读、实地考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通 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运用数理知识进行统计和分析、进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实价值和实践路径(写作思维导图)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实价值和实践路径 一、引言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它旨在通过跨学科交叉,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并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通过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研究表明,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知名高校已经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美国教育学家Marzano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跨学科教育教学改革。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可以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例如,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中获得更全面的了解。此外,跨学

科主题学习还可以应用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例如,在历史课上,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来了解历史的重要性。 除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优点外,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例如,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需要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此外,跨学科主题学习还需要良好的教学资源和设施的支持,如实验室、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在实践方面,国内外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例如,美国的“Project-Based Learning”和“STREAM教育计划”、芬兰的“现象教学”、澳大利亚的“跨学科项目课程”等。这些项目大多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探究、设计、制作、实验等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具体包括: (1)文献综述:搜集国内外有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获得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芬兰“我和我的城市”基础创业教育实践解析

芬兰“我和我的城市”基础创业教育实践解析作者:覃丽君张妍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第09期 摘要: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企业家逐渐老龄化、青少年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以及社会参与能力不足等困境是芬兰政府于2009年开始推动建设“我和我的城市”基础创业教育项目的背景。该项目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由开展教师培训、组织儿童理论学习、参与创业活动、反思与反馈等阶段组成,其实施成效在于参与项目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多方利益主体联动获益与国际影响力逐渐加大等方面。我国的创业教育应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目的、联动多方主体共同推进创业教育及强化创业教育活动与公民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芬兰基础教育创业教育“我和我的城市” 芬兰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教育”(Economic Education),80年代的“创业培训”(Entrepreneurial Training),到90年代正式形成“创业教育”的概念[1]。经过多年的发展,芬兰高等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已逐渐系统化。2009年,秉持着“创业精神与创业技能并非能在高等教育阶段一蹴而就,而应从娃娃抓起,与公民社会参与相结合,及早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理念,芬兰教育与文化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启动了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业教育项目——“我和我的城市”(Me&MyCity)。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推进,该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项目的实施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企业家逐渐老龄化、青少年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参与社会能力不足等困境时,芬兰社会开始积极求变,并尝试着从多方途径出发寻求解决办法。其中,芬兰社会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青少年创业能力的习得及创业精神的及早形成能够帮助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积极求变,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2]。也就是说,对青少年尽早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其及早形成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进而为其未来作为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提供帮助。 基于此,芬兰教育与文化部于2003年开始设置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国家跨学科核心课程,尝试把青少年创业教育与公民参与结合起来,课程名为“参与式公民与创业精神”(Participatory Citizen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创业态度,了解创业所需的品质和流程,形成对现实世界中创业精神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參与各项公民社会活动[3]。随后,芬兰教育与文化部发布了《2009年创业教育指南》(Guideline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09),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