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文献与文学研究

合集下载

《维摩诘经》的佛学思想与生活智慧

《维摩诘经》的佛学思想与生活智慧

《维摩诘经》的佛学思想与生活智慧1. 引言1.1 概述维摩诘经是佛教中一部重要经典,被广泛认为是佛陀弟子之一维摩诘和般若菩萨对话的记录。

该经探讨了深奥的佛学思想,并阐述了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维摩诘经,探索其中蕴含的佛学思想及其对我们的生活提供的智慧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引言、维摩诘经的佛学思想、维摩诘经的生活智慧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给出文章的背景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本文内容和结构安排的框架。

1.3 目的撰写本文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维摩诘经,并从中汲取佛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通过对维摩诘经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指导。

同时,本文还致力于促进对佛学和禅修的兴趣,让更多人了解佛教教义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以上就是本文“1. 引言”部分的内容。

通过这个部分,读者可以对文章的背景、结构以及目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明确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 维摩诘经的佛学思想2.1 维摩诘经概述《维摩诘经》是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佛陀与维摩诘这位居士的对话和授法过程。

该经强调了如何通过修行实现心灵洞察和觉醒,并达到解脱和涅槃的境地。

2.2 无我与涅槃观念《维摩诘经》中最重要的佛学思想之一是“无我”观念。

佛陀解释道,一切存在都是无常、无自性和无固定实体的,因此不存在独立的个体或永恒不变的灵魂。

这个认知挑战着我们对于自我的认同和执着。

只有当我们认知到“无我”,才能超越贪爱嗔恨等烦恼,最终达到解脱和涅槃。

涅槃被描述为一种超越轮回和苦难的境界,它象征着完全觉醒和智慧性意识的状态。

在《维摩诘经》中,佛陀通过各种方法来引导众生超越个人追求和痛苦,走向涅槃的道路。

2.3 回向众生与慈悲心《维摩诘经》还强调了回向众生和培养慈悲心的重要性。

佛陀教导我们通过修行善行和正念来利益他人,使我们的修行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利益。

维摩诘经读后感悟

维摩诘经读后感悟

维摩诘经读后感悟
读完《维摩诘经》后,我深深领悟到了这部经典的深邃和智慧。

这部经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引导我思考人生的真谛和意义,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首先,《维摩诘经》强调了中道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过度的欲望和贪婪会导致痛苦和烦恼,而过度的克制和禁欲也会使人失去生活的乐趣。

只有保持中道,不过度追求物质的满足,也不忽视精神的需求,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其次,这部经书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和自我觉悟的必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本性和潜能,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只有通过自我觉悟,才能真正摆脱生死的轮回,获得永恒的解脱和自由。

最后,《维摩诘经》也强调了慈悲和爱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摒弃自私和狭隘的心态,以慈悲和爱来对待所有生命和事物。

只有通过慈悲和爱,才能实现心灵的升华和超越,达到真正的解脱和智慧。

在阅读《维摩诘经》的过程中,我不仅得到了很多智慧的启示,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开始思
考如何更好地平衡自己的生活,如何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也注重精神生活的品质。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更加努力地修行和提升自己的境界。

总之,《维摩诘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经典。

通过阅读这部经书,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感悟,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这些感悟和启示将会对我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我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思想研究

《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思想研究

《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思想研究《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于唐代武周时期被传入中国,并且成为禅宗派的经典之一,对于佛教修行和禅宗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更是凸显了其无比的价值。

本篇文章将根据这一主题,探讨《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维摩诘经》中“不思议解脱”的概念“不思议解脱”是《维摩诘经》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强调了一种特定的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建立在对生命和存在本质的深刻认知上,以及对个人行为后果的深入理解。

这一思想是由解脱的意义和实现之中蕴含的——这并不是直接的、即时的解答,而是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永恒真理的领悟。

这一观点在禅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禅宗成为了一种全面的、系统化的修行方式。

二、《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对人的生命观的深远影响1. 具备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以“不思议解脱”的概念为基础的思考和认知是更加个人化和内省性的,而且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的或恒定的历程和知识积累而形成自己的形象视图。

2. 提供对人生深刻的意义和价值的发现,这种意义和价值不局限于个人认知和经验,并且不是由某个社会统一范围内的无意义的细节组成的。

3. 建立起对社会、自然和人类生命的更深入的理解,它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导师或信念所支配的,并且与经验无关。

4. 改变了人类的理解自己以及自然的方式。

在“不思议解脱”的认知范式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与其他人以及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不是单独考虑自身。

5. 突破了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进而拓展了人类思想,为现代科学以及其他文化和学科的发展影响了重要的转型。

三、《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对于禅宗的影响1. 创造了禅宗独特的修行方法。

禅宗独特的修行方法建立在“不思议解脱”的基础上,采取了一套系统化的实践方式,包括静坐、禅思、禅悟等。

2. 提供了禅宗的主要指导原则。

禅宗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它使禅宗成为了全面的禅修传统。

探索《维摩诘经》中的禅宗思想与人生境界-哲学课堂讨论

探索《维摩诘经》中的禅宗思想与人生境界-哲学课堂讨论

探索《维摩诘经》中的禅宗思想与人生境界简介《维摩诘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记录了与维摩诘菩萨对话的经文。

在这段对话中,深入探讨了禅宗思想以及人生境界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禅宗思想和人生境界两个方面对《维摩诘经》进行探索和讨论。

禅宗思想禅宗起源于中国,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核心理念包括直接觉悟、直指心性、追求解脱等。

在《维摩诘经》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禅宗思想的体现。

1. 直指心性禅宗强调直接觉悟,而不依赖于外部法规或传统教义。

《维摩诘经》中通过对话和问题引导,旨在唤醒读者自身的智慧和觉知能力。

这种直指心性的方法令人深思:我们是否需要借助他人或外部环境来认知自己真实的本性?2. 不立文字禅宗主张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境界,认为语言只能是有限的表达工具。

《维摩诘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文内容并不那么直接明了,而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深层次的意义。

这种不立文字的方法使我们思考:是否真正理解了经文背后蕴含的禅宗智慧?3. 追求解脱禅宗强调个体对于痛苦和纷扰的解脱。

在《维摩诘经》中,通过与维摩诘菩萨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如何通过觉知、超越執著以及正念等修行方法来追求内心的解放。

这种追求解脱的意义提醒我们:我们是否能够在喧嚣尘世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人生境界《维摩诘经》也探索了人生境界以及其中隐藏着的智慧。

1. 真实性《维摩诘经》引发了关于自我和现实之间真实性的问题。

这段对话帮助我们反思: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是真实存在还是一种错觉?如何辨别自我存在背后的真相?2. 空性和无我《维摩诘经》中,通过与维摩诘菩萨对话,探讨了我们对于自我的固执和執著。

这引导我们思考:是否存在一个独立于个体身心之外的真实自我?通过超越執著和贪欲追求解脱,我们能否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3. 共存与互依《维摩诘经》提出了所有众生共存互依的观念。

每个人都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在无边界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联系。

这种共存与互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社会责任以及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对《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与时代解读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对《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与时代解读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对《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与时代解读在敦煌莫高窟中,维摩诘经变是一组非常重要的壁画之一。

这组壁画在图像和文本方面都非常独特,是研究敦煌莫高窟以及佛教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材料。

本文将通过对莫高窟维摩诘经变的研究,探讨该组壁画对《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与时代解读。

一、《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维摩诘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经文,其文化影响力和历史地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在敦煌莫高窟中,维摩诘经变反映了敦煌佛教壁画中维摩诘经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从该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西域佛教传播的情况,也反映了佛教不断改变和发展的特点。

以“大悲遮像品”为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老夫子砍伐树木,不幸误伤一只众生,后来他获得了阿弥陀佛的救赎。

在莫高窟的维摩诘经变中,这个故事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包括一个更简单的版本和一个更复杂的版本。

这些不同的版本反映了不同时间和地区的佛教文化选择和传播。

此外,在莫高窟中,有一些从外部文化传入的元素也被纳入了维摩诘经变之中。

比如,在一幅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东方突厥人站在一个类似于佛教建筑的结构前。

这个场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场景中,佛教建筑与东突厥文化相互交织,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当时异文化中的传播和融合。

二、时代解读莫高窟壁画的创作时间大约在5世纪至14世纪之间。

在这样长的时间跨度中,莫高窟承载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的信息。

对于维摩诘经变这一组壁画来说,它反映了佛教文化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演变和变化。

在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发展从初期纯正佛教到佛教与其他文化相互渗透,到最终的本土化。

这一过程可以从维摩诘经变中的不同版本和艺术表现形式中看到。

例如“朱那本缚魔品”,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这一故事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早期版本中,缚魔者年轻英俊,形象华丽;而在后期版本中,缚魔者则呈现出一种更精神、更内敛的形象。

这种变化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追求。

引用维摩诘经的古诗词

引用维摩诘经的古诗词

引用维摩诘经的古诗词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记载了佛陀弟子维摩诘与弥勒菩萨的对话。

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佛法教诲,还融汇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词。

本文将引用维摩诘经中的古诗词,并对其进行解读,以展现佛经中的诗意与智慧。

第一部分:转译与背景解读1.「愁时相会,喜节相迎,官闲客定,儿女满庭。

」(出自《维摩诘经·慧度分》)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四季交替、生活丰盈的图景。

诗中表达了人生中不同的情感和境遇,愁时经历困惑和苦难,喜节迎接幸福和快乐。

官闲和客定则代表了社会地位的稳定和朋友之间的团聚,而儿女满庭则象征了家庭的幸福美满。

2.「寂定解脱,真虚无相,恶因绝后,善果不起。

」(出自《维摩诘经·观树分》)这首诗词表达了从寂定中获得解脱和智慧的境界。

其中,“真虚无相”意味着人们通过修行超脱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取得了真正的自由。

而“恶因绝后,善果不起”则传达了修行者克服了恶行、降伏了贪欲和痛苦,并且因此获得了无尽的善果。

第二部分:佛教的智慧与意义3.「爲众生故,法身出世,如虚空界,佛性常住。

」(出自《维摩诘经·方广分》)这首诗词表达了佛陀出世的目的。

佛陀以「诸众生故」为因由,降生成为一个度化众生的存在。

法身指的是佛陀的本体和究竟境界,类似于虚空界,说明佛性是常住而无可得失的。

4.「是著一切,即非一切,是故菩萨,行波羅蜜。

」(出自《维摩诘经·普贤诸佛分》)这首诗词展示了菩萨的修行境界。

菩萨是由觉悟而成就的众生,他们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相,并以智慧的方式去看待。

菩萨修行的核心在于无所著附,即明白一切世间的现象都是虚妄的,因此追求真实的境地。

第三部分:佛经中的诗意与美学5.「譬如百花浑放,照在一镜之上。

见之者,各各省察,各各映知。

」(出自《维摩诘经·方广分》)这首诗词借用百花与镜子的意象,表达了广大的真理无所遗漏,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能够从中获得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启示。

佛教对唐朝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唐朝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唐朝文学的影响摘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一直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特别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激荡,融合的势头更大,吸取中国本土思想而创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大大改变了佛教的面貌。

所以到了和平时代的唐代的文学受佛教影响尤盛,特别到了唐中后期禅宗的出现对文学的影响又加深一层。

本文是佛教对唐朝文学中文体、诗歌的影响。

关键字:唐文化,禅宗,文体,诗歌,正文: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就以它博大精深的人文资源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单是中国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文体、语言、词汇、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目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

一方面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

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灿烂文学相结合,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文学宝库。

文学是一个时代社会各个层面在艺术上的反映,所以一个时代文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唐代的文学受佛教的影响使盛唐文学拥有别具一格的特色。

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

唐初一位叫那提的印度僧人在游历印度各地及南亚和东南亚后来到中国,观之中国佛教盛况说:“脂那东国(之中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瞻洲①称最”。

由此可见唐代中国佛教的兴盛,居于世界第一。

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政治上统治者的扶植推崇、经济上发展繁荣和文化上交流融合及翻译和崇佛作家的出现。

故而唐朝文学受佛教影响是必然。

(一)文体唐代佛教对于文体的影响尤为深刻。

首先佛教之经典翻译到我国,或是五七言之新诗体,或是长行。

长行之中,亦有说理、述事、问答、乃至譬喻等,与中国之文学方面,亦有极大之裨助。

论王安石与苏轼接受《维摩诘经》之异同

论王安石与苏轼接受《维摩诘经》之异同

论王安石与苏轼接受《维摩诘经》之异同第一篇范文论王安石与苏轼接受《维摩诘经》之异同在我国北宋时期,王安石与苏轼都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们的政治理念和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而在他们的思想和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受到了《维摩诘经》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王安石与苏轼接受《维摩诘经》的异同进行探讨,以期揭示两位大家在政治理念、文学创作和人生观上的特点。

一、王安石接受《维摩诘经》的异同1. 政治理念上的影响王安石变法时期,提倡“新政”,旨在挽救北宋王朝的衰败。

在这一过程中,王安石受到了《维摩诘经》中“方便法门”的启发。

他主张以实际利益为导向,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力求解决国家的现实问题。

这与《维摩诘经》强调的“方便波罗蜜”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王安石在实施改革时,过于强调权威和力度,忽视了《维摩诘经》中所倡导的“慈悲为怀”的精神,从而导致变法失败。

2. 文学创作上的影响王安石的诗歌创作深受《维摩诘经》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理趣见长,追求平淡、自然、清新、含蓄的风格,这与《维摩诘经》中的“空性”思想不谋而合。

然而,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中过于追求理趣,有时难免显得生硬、晦涩,这与《维摩诘经》所倡导的“方便法门”略有出入。

二、苏轼接受《维摩诘经》的异同1. 政治理念上的影响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多次遭遇贬谪,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这种心态与《维摩诘经》中的“菩提心”和“忍辱波罗蜜”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轼在政治理念上,主张“宽政安民”,强调政治家应以民为本,这与《维摩诘经》的“众生平等”思想相契合。

2. 文学创作上的影响苏轼的诗歌创作具有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情感,这与《维摩诘经》中的“空性”和“慈悲为怀”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轼的诗歌在表达人生哲理的同时,注重抒发情感,以情取胜。

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又有婉约,体现了《维摩诘经》的“方便法门”。

三、总结王安石与苏轼在政治理念和文学创作上,都受到了《维摩诘经》的影响。

“第二届《维摩经》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二届《维摩经》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二届《维摩经》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杨化强【内容提要】“第二届《维摩经》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佛光大学举行。

东亚地区20余位学者以《维摩诘经》为中心展开学术研讨,研讨内容涉及与该经相关的语言学、文献史料学、哲学、文学、社会学、图像学等诸多领域,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维摩诘经》的研究领域,使其更具文化价值,对于整个佛教的学术研究亦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维摩诘经》佛教文化【作者】西北大学文学院宗教研究中心宗教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传佛教文学、文化研究。

2015年10月3日至4日,“第二届《维摩经》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佛光大学隆重召开,中国大陆与台湾、日本、韩国等东亚20余名学者、专家应邀参加会议,共收到论文和研究计划20余篇,会议共分7场,佛光大学佛教学院院长万金川、主任陈一标、助理教授释慧峰,文化资产与创意学系主任潘襎,法鼓文理学院副院长蔡伯郎、副教授廖本圣,政治大学教授林镇国、副教授李玉珍,华梵大学校长高柏园等嘉宾应邀担任会场各段主持。

研讨内容涉及语言学、文献史料学、哲学、文学、社会学、图像学等诸多领域。

一《维摩诘经》的语言学研究《维摩诘经》(又称《维摩经》)作为一部大乘经典,现存译本中所透露出的语言学信息,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价值不可小觑。

日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教授辛岛静志发表《谁创造了大乘经典———大众部与方等经典》一文,他以汉译佛教经典为主,以佛经的经题为切入点,参照梵文、巴利文等古语文献,提出大众部僧人创造出新经典,名称经历了“vedulla /vaitulya ”“vaipulya ”“mahāyāna-sūtra ”的变迁,并认为龙树的中观学派背景可能是大众部,世亲无着的瑜伽行派可能是说一切有部。

从整个大乘经典语言学研究的高度对《维摩诘经》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博士李灿的《语文学视野下的“支谦”本〈维摩经〉翻译史诸问题》一文,以支谦本《维摩诘经》为例,说明语文学为翻译史研究带来的新的方向,得出支本翻译依据书写文本并且基于犍陀罗语-佉卢文的结论,并认为这种非梵语的状况对翻译者造成了理解的偏差,指出了翻译中的不足及其折射的学术研究意义。

中古《维摩诘经》注疏研究述评 -回复

中古《维摩诘经》注疏研究述评 -回复

中古《维摩诘经》注疏研究述评-回复《维摩诘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内容十分深奥,对于修行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维摩诘经》的注疏研究更是为人们深入理解和探索其教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以《维摩诘经》注疏研究为主题,从概念、历史背景、学派观点等多个角度逐步回答读者的疑问,并最终给出一份对该研究的评述。

一、概念解析1.1 注疏的定义注疏是对经典的解释和阐释,旨在给予读者更深入、更清晰的理解。

在佛教经典研究中,注疏是学者们通过对原始文本的分析和解释,为读者提供更为详细和深入的理解。

注疏可以包含对经文的字词解释、概念诠释、背景知识的提供等内容。

1.2 《维摩诘经》的注疏《维摩诘经》的注疏研究即对《维摩诘经》进行解读和解释的学术研究。

这些注疏的内容可以包括对经文中重要概念的诠释,对佛陀与弟子之间对话的理解,以及对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

二、历史背景分析2.1 佛教兴起背景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社会存在严重的宗教和社会不公平现象。

佛陀出生于王族,但在25岁时放弃了王位和传统的社会角色,开始修行寻求解脱的道路。

2.2 维摩诘的背景维摩诘是佛陀时代的一位有智慧的长者,他对佛陀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希望通过与佛陀的对话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佛陀对维摩诘的热情态度使得维摩诘成为佛陀教化的对象。

2.3 《维摩诘经》的传承与研究《维摩诘经》在佛陀圆寂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并成为佛教经典之一。

注疏研究起源于印度佛教学者对经文的注释和解释,后来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三、学派观点分析3.1 天台宗观点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立者智顗也对《维摩诘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解。

天台宗的观点认为,维摩诘的对话能够揭示出人们心性的种种状况,并提供了修行的指导方法。

3.2 禅宗观点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维摩诘经》也有独特的理解和注解。

禅宗注疏研究注重于对对话中的默然与直指等修行法门的解释,认为通过对维摩诘的对话的理解,可以达到对内心本源的直接观照。

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探究

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探究

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探究作者:祁峰宁强来源:《敦煌研究》2024年第02期内容摘要:榆林窟第32窟开凿于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时期,该窟主室左壁绘制维摩诘经变。

该经变独特之处是维摩与文殊间增加了“阿修罗护卫须弥山”和《佛国品》的组合图式。

这一特征体现出对《佛国品》的强调,释迦的至尊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或与《佛国品》净土信仰有关,意在引导教化信众修习净土之志。

关键词: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组合图式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4)02-0061-12A Study on the Vimalakīrti Sutra Illustration in Cave 32 ofthe Yulin GrottoesAbstract:Cave 32 at the Yulin Grottoes was excavated in the ruling period of Cao Yanlu, a military governor of the Gui-yi-jun regime. The left wall of the main chamber of the cave is painted with a unique illustr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 Sutra,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which are an image combination of Asura guarding Mt. Sumeru and an illustration of the chapter on the Pure Land in between images of Vimalakīrti and Manjusri. The presence of the second motif reflects an emphasis on Buddhist Pure Land belief and the further consolidation of Sakyamuni's supreme position in the Buddhism of the time. These themes may have been inspired by the Pure Land belief expressed in the sutra’s“Chapter on the Buddhist Pure Land,” which was intended to guide and enlighten Buddhist followers in practices related to entering the Pure Land.Keywords:Yulin Grottoes cave 32; Vimalakīrti Sutra illustration; image combination榆林窟第32窟(下称第32窟)位于榆林窟西崖壁面南端。

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

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

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摘要:在文人的眼中,“维摩诘”充满了魅力。

每一位知识分子,都有他们所各自理解的维摩诘。

“居士佛教”概念的形成,与“维摩诘”的居士形象渊源非浅。

唐代文人所用的《维摩诘经》意象,可由《全唐诗》收录的作品窥见,计有“维摩默然”、“香积佛饭”、“宴坐”、“有女月上”等十余种;其中的维摩诘形象可归纳为“心悟无生,传无尽灯”、“外服儒风,内宗梵行”、“现身有疾,当可患厌”、“身闲爱静,逍遥庄生”和“酒肆淫舍,不离道场”五类。

关键词:维摩诘;居士佛教;唐诗;《维摩诘经》意象《维摩诘经》今存三种译本,其中以鸠摩罗什所译最为流行,也是公认文辞最为优美的一本。

“维摩诘居士”的形象深受中国文人接纳,无论诗文或是绘画,多有以维摩诘为主题者。

经中的思想底蕴与故事情节,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影响;维摩诘的形象,更成为中国居士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人物范式。

维摩诘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既像一位自在旷达的隐逸之士,又是一位辩才无碍、洞达真理的智者。

在文人的眼中,“维摩诘”充满了魅力。

每一位知识分子,都有他们所各自理解的维摩诘,反映他们的生命情调。

本文尝试先回到经论之中,重新考察“维摩诘”的居士形象在佛教中的意义。

并试着讨论本经在“居士佛教”概念的形成中扮演的角色,而后归纳《全唐诗》收录的作品,以呈现唐代文人所用的《维摩诘经》意象。

一、佛教经论中的维摩诘形象考察(一)维摩诘的“白衣”身分《维摩诘所说经》最突出处,便是主角维摩诘的“白衣”身分。

而且在本经中,维摩诘不但呵责佛陀的声闻弟子、菩萨弟子,更与“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酬答不二之义。

《维摩诘经》如此描述维摩诘居士: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敦煌文学选读原文与解析

敦煌文学选读原文与解析

敦煌文学选读原文与解析敦煌,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在敦煌,发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遗产,其中许多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选读几篇代表性的敦煌文学作品,并对其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敦煌遗书》敦煌遗书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纸质文书遗存”,它们记录了敦煌地区在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这些遗书的内容包括了政令文书、书信、诗歌等多种文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研究价值。

其中一份《敦煌遗书》的《蔡事之宜章程》中描述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地方政治组织和管理方式。

这个章程详细规定了地方官员的权责、官员选拔和任期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政治治理的制度和模式。

这篇文献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敦煌曲子》《敦煌曲子》是敦煌文学中的一大瑰宝,它们是一种唐代敦煌地区独有的音乐形式。

这些曲子以诗歌为歌词,以古琴、笛子等乐器为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表达深情,给人以美妙的听觉享受。

其中一首代表性的《敦煌曲子》是《应天长》。

这首曲子词意深沉、朗朗上口,表达了人们对敦煌地区自然环境和富饶资源的美好祝愿。

通过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敦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

三、《敦煌维摩诘经》《敦煌维摩诘经》是敦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属于佛教经典的范畴。

这本经书是一部关于禅修、悟道和解脱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佛陀与弟子维摩诘对话的内容。

这本经书在佛教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敦煌地区的佛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维摩诘经》中的一段对话称为《维摩诘与天女》。

这段对话以哲理性的言辞表达了佛陀的教诲和对人类生命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哲学启迪。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感受到敦煌佛教文化的深度思考和精神追求。

四、《敦煌壁画》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学中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色彩表现力而闻名。

中古《维摩诘经》注疏研究述评

中古《维摩诘经》注疏研究述评

中古《维摩诘经》注疏研究述评一、引言。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中古时期《维摩诘经》的注疏。

《维摩诘经》那可是佛教经典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啊,在当时引起了好多学者、高僧的关注,他们纷纷对这部经进行注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那这些注疏到底有啥特点,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二、中古时期《维摩诘经》注疏的发展脉络。

(一)早期注疏的兴起。

在中古时期刚开始的时候,佛教在中国逐渐兴盛起来,《维摩诘经》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这时候的注疏主要是一些高僧大德根据自己的修行感悟和对佛法的理解来进行的。

比如说,某位高僧可能在禅修的过程中对《维摩诘经》里的某个观点有了特别深刻的体会,就会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和其他修行者分享。

像早期的一些注疏作品,就像是修行者们之间的心得交流笔记一样,比较质朴、直观。

(二)中期注疏的繁荣。

到了中古时期的中期啊,佛教的发展更加蓬勃了,学术氛围也越来越浓。

这时候的注疏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心得记录了,学者们开始运用各种学术方法来对《维摩诘经》进行深入的解读。

比如说,他们会参考其他佛教经典,对比不同版本的经文,还会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分析经文中的含义。

就好比给一幅画配上了详细的解说词,让人们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幅画背后的故事。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注疏作品,它们对《维摩诘经》的传播和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后期注疏的变化。

到了后期呢,随着佛教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越来越多,《维摩诘经》的注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有些注疏开始吸收儒家、道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观点,使注疏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比如说,有的注疏会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解释经文中关于人与人相处的部分,让佛教的教义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和理解。

这就像是给佛教经典穿上了一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外衣,让它在不同的人群中都能找到共鸣。

三、中古《维摩诘经》注疏的特色。

(一)注重义理阐释。

中古时期的注疏家们非常注重对《维摩诘经》义理的阐释。

他们不仅仅是解释经文的字面意思,更会深入挖掘经文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摩诘经》文献与文学研究
首先,从文献研究角度来看,《维摩诘经》是一部珍贵的古代文献。

它记录了古代佛教思想的发展,展示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由于其广
泛流传的影响,经文中所包含的内容以及经文编排的方式成为了后世研究
佛教文献的重要参考依据。

研究《维摩诘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
代佛教的兴起和传播,掌握佛教的核心教义和哲学思想。

它对于佛教文化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其次,从文学研究角度来看,《维摩诘经》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文中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富有对话艺术的手法,带有一定的戏剧性。

经文
中的对话描写生动,角色鲜明,让人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同时,经文的
写作风格简练明快,表达清晰,语言流畅优美。

这些特点使得《维摩诘经》成为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

通过研究《维摩诘经》的文学特色,我们可以
更好地探讨其艺术魅力所在,了解古代文学的风貌和特点。

此外,从研究文献与文学的角度来看,《维摩诘经》也涉及到一些翻
译和解读问题。

由于经文的流传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最早的原始文献到
后世的各种版本和演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版本和解读。

这使得研究者需
要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各种版本的差异,挖掘出最原始的经文内容。

对文
献和文学中的翻译和解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文
的内涵和意义,挖掘出佛教思想的深层次含义。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佛教经典,《维摩诘经》在文献
和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

通过研究《维摩诘经》,我们可以
更好地了解古代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和核心教义,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其独
特的文学魅力。

通过对文献与文学研究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佛教文化的深度,丰富我们对佛教和古代文献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