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它的作者司马迁惨痛的遭遇、悲剧的命运使他具有浓重的悲剧心理,再加上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促使他发奋著作,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

的悲剧美而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史记》不但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现已经存世两千多年了,它在史学、文学和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早已被历代的学者们所定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前人所撰史书的不同在于创造性地使用了“纪传体”的体制,它不仅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一、《史记》存在悲剧色彩的表现

《史记》全书130篇, 其中写人物的篇目就有112篇。司马迁在这些篇目中, “其言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 以持正

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 以传神的妙笔, 平易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其中对悲剧人物的描绘尤

为突出。据统计《史记》共写了悲剧人物一百多个。因此对《史记》悲剧人物, 尤其悲剧英雄人物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价值。《史记》的悲剧性正是从这些悲剧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形色色,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这些悲剧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与他们的悲剧遭遇, 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司马迁以前我国三千年历史的进程, 并展示了这一历史进

程中, 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英勇奋斗、敢于抗争、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德。在《史记》里,这些悲剧人物的故事非常壮悲,十分惨烈,他们都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站在时代潮流的漩涡中,他们的命运结局各不相同,但却都终遭困辱,不被赏识,结局悲惨,理想的翅膀于此折断,命运陷入了深深的悲剧泥潭。

屈原一生忠于自己的祖国,一片赤诚之心,却遭流放,可他宁死也不改节从俗,投江而死;李广亦如此,戎马一生,效命疆场,为抗匈事业披肝沥胆,屡建功勋,但最后总还是免不了一场悲剧结局。项羽出身于“世世为楚将”的贵族之家,“年二十四”就参加反秦斗争,巨鹿之战大获其胜,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他可以说是所向无敌,所向披靡,然而最后也陷入“四面皆楚歌”的困境之中,免不了“自刎而死”的下场;荆轲急人之难,扶危济困,抗暴抑强,一片侠肝义胆,傲骨衷肠,危机关头,背水一战,虽败而精神令人

崇敬。还有韩信一生功勋盖世,勇略震主,但却因此而遭杀身之祸……

大千世界,悲剧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然而“悲剧性不是人们对人生的悲观主义,相反,它包含着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充分认识,积极肯定和热情礼赞”,司马迁也正是将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写得异常非凡、惨烈和悲壮,也正是如此。

二、《史记》悲剧色彩存在的原因

司马迁为什么会偏爱悲剧英雄人物、悲剧事件, 而且又给以如实的记录和生动的描绘呢?

首先,我们从司马迁一生的坎坷遭遇来看。司马迁生活在西汉盛世,他积极入世, 勇于进取, 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他怀着对古代先贤的景仰、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遨游大江南北, 他试图沿着先人的足迹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坚信自己就是孔子之后五百年力擎天运的名世者,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相去甚远, 天汉三年的“李陵之祸”击碎了司马迁的梦想, 使他陷入“舍生取义”还是“忍辱苟活”的两难选择中, 最终他为了“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宏大理想而悲壮地选择了最为摧残人性、最没有做人尊严的“腐刑”。

熟知历史的他深知“祸莫憯于欲利, 悲莫痛于伤心, 行莫丑于辱先, 而诟莫大于宫刑, 刑馀之人, 无所比数, 非一世也, 所从来远矣”。而司马迁“所以隐忍苟活,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

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为了完成“立言”、“立德”的千秋事业, 也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 他选择了苟活, 可以想象他所承受的巨大心灵之痛,这种痛并时刻咬噬着他, 挥之不去。

司马迁的命运是悲剧性的, 因而他在审视历史人物特别是那些失败的英雄人物时, 他总是为他们的悲剧命运而感慨、愤怒、不平。他常常于叙事、议论中直接或间接地移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浓郁的悲剧情结, 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 唤起人们的悲剧感受,从而使《史记》具有极强的悲剧性。

其次,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 , 就是要探求和研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这就必须借助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尤其是悲剧事件和悲剧人物;所谓“通天古今之变” , 就是要以科学的发展的观点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根

本原因。因此, 就必须依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尤其要研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出现的悲剧事件和悲剧英雄人物, 因为

悲剧事件常常是新旧两种思想、两种势力斗争的最集中的反映, 而悲剧英雄人物又常常是力图走向政治舞台的新兴阶级、新生政治势力的先进代表。在这方面, 他把许许多多受迫害而不改其志, 处逆境不毁其德, 发愤著书立说的悲剧英雄人物, 作为自己终身效法

的榜样。

由上述可见, 司马迁与这些悲剧人物是心心相照, 既有相似的悲剧性遭遇, 又有相同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美德, 更有不见于当世而见之于后代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报负。因此, 他特别喜爱这些悲剧英雄人物, 并把他们作为自己著书立说、“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楷模。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 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史记》浓郁的悲剧色彩不仅仅是历史的展现, 更是将某种撕碎的崇高与纯美一览而现, 为后世读者深深地叹惋。同时,《史记》也凭借着这种悲壮的风格, 在古代文学史上竖起了一座坚实的丰碑!

【参考文献】

[1]史记全注全译[m].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

[2]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4.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