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文化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庆县文化资源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1、县情简介

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西北部,跨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3′之间,东与大理州巍山县、南涧县相连,东南与本市云县毗邻,西南与本市永德县交界,西、西北与保山市昌宁县接壤。县城凤山镇居县境中部,东至昆明市500KM,南距临沧市政府驻地123KM。总面积3335KM2,东西最大横距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1公里。

全县辖13个乡镇,183个村、4个社区,46万人。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干凉同季,年平均气温17℃。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湿分明,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立体气候孕育了凤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赋予了凤庆丰富的生物景观。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大叶种茶的原生地之一。

凤庆县所处滇西纵谷南部,由于澜沧江及其支流顺甸河、黑惠江、迎春河切割,从北至南形成四大峡谷。西部地势较缓,呈波浪式向西延伸,形成以营盘为中心的中山丘陵盆地。境内最高点为大雪山黄竹林,海拔3098米。最低点为孟统河出境处,海拔919米。县城海拔1578.8米。境内山脉属怒山、云岭两大山系。澜沧江以南属怒山山系,从南至北分布,主要有大雪山、万明山、黑龙潭山3支。澜沧江以北属云岭山系,从西北向东南分布,主要有光山梁子、金堂山、卡马山头、池塘梁

子、灵宝山、六五山等,连贯鲁史、诗礼、新华3个乡镇。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南出境,穿过县城北部,过境长度59.4KM。

全县地表径流量20亿立方米,平均年产地下水6亿立方米。境内地热丰富,有沸泉2个,中热泉6个,中温泉2个,低温泉3个。森林以针叶树和阔叶树为主。

县人民政府驻凤山镇,邮编:675900。代码:530921。区号:0883。拼音:Fengqing xian。

2、历史沿革

凤庆,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做濮人,是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目前全县有24种民族。

据记载,濮人曾参与武王伐纣,会战于孟津。凤庆唐属姚州,宋归永昌。元泰定二年(1325年),夷长孟氏,请求内附。泰定四年内附后设顺宁土府。天顺元年(1328年),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为流官制,称顺宁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臵顺宁县。民国2年(1913年)废府留县,先隶迤南道,后属迤西道。民国18年(1929年),裁撤道署,直属云南省府。民国31年(1942年)属蒙化第五行政区。民国38年(1949年)属蒙化第十一行政区。1950年2月22日,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3月属大理专区。1954年8月26日改名凤庆。1956年改属临沧地区,1959年与云县合并

后又分开,分设凤庆建制至今。

3、行政区划

凤庆县现辖8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小湾镇、营盘镇、三岔河镇、勐佑镇、雪山镇、洛党镇、诗礼乡、大寺乡、新华彝族苗族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

二、文化资源概况

(一)茶文化资源

1、滇红茶

凤庆是滇红茶的诞生地,滇红工夫茶于1939年在凤庆首先试制成功。据《顺宁县志》载:“1938年,东南各省茶区接近战区,产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积极开发西南茶区,以维持华茶在国际上现有市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顺宁茶厂(今云南滇红集团凤庆茶厂),筹建与试制同时并进”。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以后不断扩大生产,产品质量优异,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凤庆是大叶茶发源地,适合生产红茶和普洱茶。从上世纪40年代起所生产的“滇红”就出口英美等国,产品包括滇红功夫茶、滇红碎茶等,曾先后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中国名茶、国家外事礼茶等荣誉称号。1986年生产的滇红茶被当作国礼赠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据说,英女王将“滇红”臵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凤庆也被称为“滇红茶乡”、“世界滇红之乡”。

2、太华茶

《徐霞客游记》载,梅姓老人曾以太华茶款待徐霞客。

3、百抖茶

凤庆的百抖茶,亦称土法功夫茶。是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当地的彝族老年人,特别喜饮瓦罐烤百抖茶。

4、锦绣茶王

在凤庆小湾镇的锦秀村香竹菁(茶王村),有一株树龄有3200年的祖宗级茶树王—锦绣茶王,它是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它的树干直径足有1.84米,8个人才勉强围得起来。

5、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南线途经凤庆,因有澜沧江这一天堑,也因为凤庆县是全国重要的茶叶出产地,是著名的滇红茶的诞生地,茶马古道凤庆段就成为极其重要的一段。这一段以凤庆城(旧称顺宁)为中心,又可分为两条,一条是北道,从顺宁出发到下关,人称“顺下线”;另一条是西南道,被称为“迤道”。

其北道初为用竹筏在白鹦哥渡将骡马和货物分别横渡澜沧江后,经鲁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的茶马市场,销往康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顺宁知府刘青率军民在澜沧江上修建青龙桥后,马帮就经三沟水梁子,下新村街、过青龙桥、登骡马萎坡,又下鲁史、犀牛、横渡黑惠江抵下关。

西南道实际上是北道的延伸,其路线为从顺宁出发,经锡腊(今营盘),过德党、进镇康后出缅甸。西南道商帮大多以腊戌(缅甸)为终点,主要交易或以茶贸纱等。而北道商帮将茶叶及山货驮出去,又将布匹百货驮进来的同时,也将外面的新思

想、新观念、新事物驮了回来。北道对沿途驿站经济、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

滇缅公路通车前,茶马古道凤庆段是滇西南一片联系北出下关、昆明,南进镇康,再西出缅甸的重要通道,乃至是滇西南一片联系中原和东南亚国家的动脉。这条茶马古道开辟于1328年,距今已近700年了。近700年来,无数的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运进百货、运进中原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运出药材、运出了山风野俗。至今,生存在茶马古道上的人都还在说:“旧时的马帮不仅为我们驮出了一方富裕,而且为我们驮出了一方文化。”

当时从凤庆到昆明一共18个马站,在凤庆有顺宁站、大寺新村站,鲁史金马站、鲁史街站和犀牛站。每个马站间大约15KM,正好是马帮一天的行程数。在茶马古道典盛时期,每一个马站都是一个商品物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致是经济文化中心。在凤庆境内的这段茶马古道上,最为繁荣的是鲁史镇和凤庆城。

6、凤庆大叶种茶

凤庆大叶种,又名凤庆种,是有性繁殖系品种。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原产凤庆县,主要分布在凤庆、云县、昌宁一带。植株高大,茶树最高达6m以上,分枝部位高,密度较稀,树姿开张或半开张,叶片呈水平或向上斜生。叶长12.6~20.5cm,宽 5.2~8.1cm,叶形椭圆,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面隆起,叶色绿,富光泽,叶片较厚软,叶脉9-14对,叶缘呈波状,叶齿稀浅。预芽能力强,芽叶肥壮,色黄绿,多茸毛,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