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环境有机化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ί(g)+ ί : ί
ί :ί: ί
❖在这种情况下,化合物从纯液体到理想气相转移的自由
g
3I 256
(
nD2 i nD2 i
1 2
)(
nD2 1 nD2 1
1) 2
13
❖分子间总作用 disp G (J·mol-1) 可以表示为
dispG
N
A dispg
N
A
TSAi CA
3I 256
(
nD2 i nD2 i
1 2
)(
nD2 1 nD2 1
1 2
)
❖分子i与大量溶剂分子之间总的色散能可以表示为
❖ Activity
活度
❖ Fugacity
逸度
4
3.2.1 分配“反应” (Partitioning “Reactions”)
❖ 有机化合物i在两相之间的分配可能类似于“键”的断裂
和形成的化学反应。例如在分配过程中,如果化合物从相 1(解吸)转移到另一个不同的相2(吸收),或者发生相 反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反应:
过程可表示为:
相2中的ί
相1中的ί
反应物
生成物
❖ 平衡状态时可以用平衡分配常数来描述,Ki12定义如下:

Ki12
相1中化合物i的浓度 相2中化合物i的浓度
❖ 根据玻尔兹曼方程,Ki12与∆12Gi有关: Ki12 常数 • e-12Gi / RT
ln
Ki12
12Gi RT
ln(常数)
15
❖我们通过研究某化合物在它的纯液体状态下与气相的平 衡分配,来评价它的纯液体状态下的分子间作用
ii. 极性化合物与可极化化合物是不同的概念。 iii.极化率与化合物结构性质的关系:
分子体积(同类化合物中越高级的同系物极化率越大); 共轭电子体系的存在(苯比正己烷更易极化); 带有离核较远的未成键电子的大原子的分子更易极化。
12
❖又因为:
❖因此,分子i与一种溶剂分子1之间的色散能
表示为
disp
❖重点介绍一些热力学物理量:吉布斯自由 能(G)、焓(H)、熵(S)、化学势
(µ)、逸度(f)、活度(a)和活度系
数(γ)。
❖论述与其他环境介质平衡时的环境相中化 3
❖ Gibbs free energy 吉布斯自由能
❖ Enthalpy

❖ Entropy

❖ Chemical potential 化学势
❖ 分子极化率α表示10-15 s的瞬间附加电场引起电子不均匀分布 的能力,而可见光相当的频率大约为1015Hz的电磁辐射,因此
一种物质的光感应能力通常可以用光折射率 (nD)这样的性质表
示,与这种物质的极化率有关,这个关系通常用LorenzLorentz方程表示:
i.nDi值越大表示分子的极化率越大,分子与周围环境的色散作用越强。
• iii.化合物中含有既表现为受体性质,也表现供体性质,这类化合物为双 极性化合物。bipolar
10
❖ 为了研究色散作用的强度,我们将分子i离开气相进入液
相1(即吸收进入)表示为:
ί(g)+1:1 1:ί:1
❖ 该过程的色散作用能∆disp g(焦/次相互作用)表示为
如下:
11
❖ 化合物分子的 I 值在8-12 eV(即1.3×10-18-2×10-18 J)之间, 分子间I值与分子体积有关。
HAD;EDA HAD;EDA
Hydrogen -bonding
• 氢键作用(电子受体-电子供体)
9
❖ [详注3.1] :根据有机物进行特殊分子相互作用能力进行分类
• i.只进行范德华作用的化合物通常称为非极性化合物,例如烷烃、氯代苯 和多氯联苯(PCBs)。apolar
• ii.如果化合物表现出供体或受体性质,而不是两个性质都表现,我们称这 个化合物为单极性化合物。monopolar
色散
色散 伦敦色散作用
7
偶极矩 Dipole moment
Dipole-induced dipole fo偶rc极e -诱导偶极
偶极-偶极
8
ii.由特定分子结构引起的特殊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引起化合 物结构中永久缺电子部分(如与氧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和另一 个分子相应的永久富电子位点(如氧和氮原子中的未成键电子) 之间形成的相对较强的局部引力。这些特殊作用也称为极性作 用,只表现为结构互补的分子之间才可能发生,即一个分子中 的某部分作为电子受体(通常也称为氢键供体),另一个分子 则作为电子供体(氢键受体)。
1: ί :1+2:2 1:1+2:ί:2
5
❖ 这个吸收交换式与化合物在界面的分配不同,在界面的分配 情况中,分配过程被看作化合物吸附到相2表面的过程:
1: ί :1+1:2 1:1+1:ί:2
为了了解这些分配过程的程度,我们必须评价化合物i的各部分是怎样与 相1和相2的结构相互吸引的,所有这些“引力键”的断裂和形成表示两个 竞争相与化合物i的相对亲和力(即分子间引力)。
为了评价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行 为,我们必须了解化合物是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介质 中分配的。这些介质包括气、水、有机介质、固体 矿物介质和有机生物体等。
相间分配是由化合物性质决定的
亲水性化合物 Hydrophilic compounds 憎水性化合物 Hydrophobic compounds
dispG
c(TSAi
)( nnD2D2ii
பைடு நூலகம்
1 2
)(
nD2 1 nD2 1
1) 2
❖这个结果表明我们可以从气相研究各种化合物的分配,化合物 进入不同介质的相对趋势决定于(或至少部分决定于)可预测 的色散引力。
14
❖ 我们将化合物i在相1和相2中的分配看作是“反应”,而且这一过
程是可逆的,将相2看作是“反应物”,相1是“生成物”,则该
6
❖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i.存在于任何分子之间的“非特殊”作用 (Nonspecific interactions),这种作用与化合物分子的化学结构无关,通 常称为范德华作用,范德华作用又包括如下一些组成 :伦 敦色散作用、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偶极-偶极作用。
极化率 polarizability
热力学代表一种方向
动力学有时决定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宿
1
第3章 分配:分子相互 作用与热力学
Molecular Interactions and Thermodynamics
❖首先从总体上了解决定有机化合物在不同 相之间分配的分子间力;
❖通过热力学方程来讨论分子间作用特征, 用一些方程来定量描述一个特定的分子分 配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