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一想: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拓展: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 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他的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 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 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 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 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 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随 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 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 意识形态。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4.本质上是无神论的孔子的理性主义,(汉代)已经为虚 伪的宗教信仰和迷信所冲淡。 下列主张能够说明此观 点的是( ) A. 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 C. 格物致知 D. 发明本心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后世儒学地位的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军功授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创立—隋,完善—唐,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
2、发展过程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3、特点: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稳定; 4、影响: 扩大统治基础,体现公平原则,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促进 文化发展; 导致从事科技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发展,中国 落后于西方原因之一。
3.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大一统来 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论从史出、辩证分析】
5.影响
①积极 政治:有利于加强专制 皇权、中央集权,巩固 国家统一。 思想:确立儒学的正统 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主流地位。 教育:加强了对思想、 文化、教育的重视,推 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 步。 ②消极:文化专制,抑 制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汉武帝刘彻, 16岁即位,一位雄才大略的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政治家。在他统治时期,中国以一个高度 诸侯坐大, A. 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文明、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匈奴威胁,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边患不止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
【议一议】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变化 秦朝时期:思想文化受到压制,死气沉沉。 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 统一的需要,思想文化也走向专制。
探究活动:
1)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
2)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4)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焚书坑儒”
原因
“罢黜百家”
不 同 排斥、打击 儒学态度 尊崇 点 简单粗暴 手段 倡导、劝勉、教化 作用 儒学发展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目的 相 巩固政治统一 同 实质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点 作用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了思想自由发展
国力强盛; 秦刚刚统一; 秦统治受到儒士 董发展儒学,适应了统 治者的需要; 攻击;
秦朝时期 汉初 经济残破
焚书坑儒,儒学受打击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适应并促进
武帝时 国力渐强 不甘无为 确立儒学正统: 思、政、教
淘汰黄老
利集权、制地方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儒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朝时期 西汉初年 ——创立,应运而生 ——发展,蔚然大宗 ——遭到打击 ——逐渐复苏
影响
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 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 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 功了。 ——顾颉刚
巩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巩固: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 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 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C.①③ B.①②④ D.①②③
争鸣:史学界对董仲舒的评价 观点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 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 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 意识形态。他的学说对于形成以汉 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 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 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 是当之无愧的。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观点二: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是 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 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 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请说说你的看法?
温故知新:儒家发展历程
孔子
春秋乱世,诸侯并起
春秋创立,不受重视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战国发展,备受冷落
秦始皇 ? 汉武帝 ?
秦朝?
西汉?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相关史实。
高考:掌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儒学在西汉正 统地位形成的原因、过程、影响。 汉高祖 汉武帝 董仲舒 区别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汉武帝时
——改造,正统独尊
百度文库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 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
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 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 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2.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
思想:采用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中央兴办太学,表彰六经 教育: 各郡国设立学校—初建地方教 育系统
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 豪强势大。
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 ①现实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维护国家 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 统一。 必然要求思想上大一统 ②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需要。
2.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 采用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罢 思想: 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
3.评价: 实质: 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 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 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 消极: ①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②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二)汉初的黄老思想 1.原因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吸取秦亡教训(暴政),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内容 “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3.影响 (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2)“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 “有为”打下基础。
教育: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
(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
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 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 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
董仲舒
艺(礼、乐、射、御、书、数)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
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
《春秋繁露》
统治者所沿袭。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三纲五常 天子。” 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受命之君,天意 “ 阳贵而阴贱,天之制 ①加强君权的需要: 一统一罢一君神, 君为臣纲──君臣义 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也。”“君臣、父子、夫妇 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父为子纲──父子亲 提出“君权神授”与 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 三纲五常二天人。 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 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天人感应”、“天人 夫为妻纲──夫妻顺 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 之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合一”。 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 道,勿使并进。” ②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 百家,独尊儒术”。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 家“大一统”的需要,有 ③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也。”因此君主要遵循天道, 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 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薄赋敛, 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 ④稳定统治秩序: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省徭役,以宽民力。 一统) 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一)秦朝“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打击
1.导火线: 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借用古代圣 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2.概况: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 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 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 树)。 ③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地位: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 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内容:先秦儒学主要为仁政,而董吸收法家、阴 阳、黄老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儒学神学化。 (3)功能:先秦是对“真理”的追求,以后的则成为 “政治敲门砖”和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汉代的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 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