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言文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解说: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形式上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句子的翻译,实际上考查的重点还是在于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的把握,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
此考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以及修辞手法,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义。
另一方面是“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一、标准: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
信和达。
1、“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3、“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二、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三、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如“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苏武传》)这一句。
例题1: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
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就可以用现代汉语来替换。
例题2:①请略陈固陋。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
如:
④齐师伐我。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
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对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情况下,就可以删略。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
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
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如,“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逍遥游》)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者”“也”,“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中的“之”,翻译时都可删略;又如,“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
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如,“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句中的“三”后要补出量词。
(2).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全句可译为:
( 3).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
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全句译为: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②竖子,不足与谋。
③今以钟磬置水中。
④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⑤无以,则王乎。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③宋何罪之有?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⑥忌不自信。
⑦大王来何操?
四、文言翻译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文言词语的翻译:
文言文中大多数词语的翻译都是直截了当的,直接把词语的解释写进句子中就可以了。
但是当词语的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
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
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的“言”
当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义,这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再如,“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中的“六合”,本应解释为“上下东西南北”,这样的解释如果直接写进译文就会让人感到费解,因此,这里的“六合”要根据语境灵活地译成“整个天下”。
(二)运用了修辞的文言语句的翻译:
古人写文章时非常重视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进行文言翻译的时候,要对这些修辞格进行恰当的处理。
常见的修辞格有:
( 1).比喻
文言文中比喻的运用相当普遍,有些词语经常用来比喻某样事物,于是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比喻义。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的“秋毫”,如何理解?
再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藩篱”如何翻译?
( 2).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得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
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里的“布衣”,是一种借代,如果按字面译,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应采取意译的方法译为什么?
再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用的也是借代修辞,翻译时不能译为“金属”,应该根据语境译为什么。
( 3).互文
有些古文为了句式的对仗工整,往往运用互文修辞,故意将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用两部分或几部分来表达,使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上文里省去了下文里将要出现的词语,下文里省去了上文里已出现的词语。
这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把上下文拼合起来,使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
翻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两句。
(4).婉曲
古人或因为忌讳,或出于谦恭,或为了追求文雅,在写文章时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婉转地说出来,叫做婉曲,也就是委婉的说法。
如把帝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把出兵征伐别人说成“会猎”,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
凡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翻译就可以了。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⑥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五、文言翻译错答探究及备考对策:
1.以今释古,望文生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有了变化。
如把“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就错了。
2.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国号、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3.应译的漏了。
如,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4.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
如,把“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译成“五十的人可以穿帛做的衣服”,再如,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5.省略成分没译出。
如,把“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译成“可是力气足够达到那里,对别人来说是一件可以讥笑的事,而对自己来说是一件值得后悔的事”,于事理不通。
6.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如,把“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7.不理解互文见义。
如,把“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
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9.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就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
六、巩固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⑤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文: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
八.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
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
”宓之贱曰:“善。
”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路。
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
”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1)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
译文:
(2)子亦有以送仆乎?
译文:
九.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
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
十.翻译下面画线句子。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夫犬、马上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
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
隋乱,诡为道士。
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王世充攻洛口,征见长史郑:“魏公①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
此二者不可以战。
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曰:“老儒常语耳!”征不谢去。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
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
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
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而大发粟馈淮安王之军。
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
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为洗马。
征见秦王③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新唐书·魏征列传》【注】①魏公:李密。
②隐太子;指李建成。
③秦王:指李世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A.以征典.书檄典:主管
B.征不谢.去谢:告辞
C.卒.归唐者卒:通“猝”,仓促
D.不早自图.图:谋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贼粮尽且.去若属皆且.为所虏
B.会.窦建德陷黎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C.威之所被.半天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
(3)根据文意,对下列各句补出的人物,判断正确
..的一项是()A.(李密)自请安辑山东,乃擢(魏征)秘书丞,驰驿至黎阳
B.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元宝藏)促召之
C.建德败,(魏征)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魏征)为洗马
D.王责谓(李建成)曰:“尔阋吾兄弟,奈何?”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
....魏征有远见的一组()
①有大志,通贯书术
②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③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④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则大事去矣!”
⑤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
⑥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④⑥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接应李密起义,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了魏征。
但魏征进十策献秘计,李密都不予采用。
B.魏征给当时还是李密的部下李勣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勣背叛李密而归附于唐。
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勣处在必争之地,处境十分危险。
李勣
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C.窦建德攻破黎阳,捉住了魏征,并任他为官。
后来窦建德被打败,魏征和别人一起跑到关内,李建成任命他做了官。
魏征根据当时的形势,暗中劝说李建成早打主意对付李世民。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
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
译文:
②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