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二等奖) 2003

LANDSCAPE PLAN ALONG THE SUZHOU CREEK,SHANGHAI

上海市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

规划编制单位: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项目负责人:孙珊

规划设计人员:张式煜、苏功洲、李烨、严迪磊、乐晓风、唐锐、蔡锦心

项目审批时间:2002年8月

一、规划背景

水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许多城市的兴衰都与航运有关。进入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旧时靠水运为主要运输手段的工业在发达国家出现了衰落,内河水运的作用逐渐衰退,滨水地区面临功能转换。

1、苏州河的历史

苏州河又名吴凇江,是唯一横贯上海市中心区的东西向河流,在古代的江海航运中,苏州河是连通富庶的江南地区和上海海上贸易的孔道,她孕育了上海早期的繁荣,沿线城市格局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在二十世纪30年代基本成形,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2、苏州河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在市委、市府领导的直接关心下,以改善苏州河水质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期遭受污染的苏州河水已基本消除了黑臭,并日见清澈,沿线房地产开发的势头日益高涨。

然而,与此同时,沿线地区高容量、少绿地、少公共空间、忽视历史建筑与文脉等问题渐渐凸现,破坏了两岸的城市肌理和公共活动,严重影响了滨河景观。

《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是苏州河水质治理工程的配套工程,是实施黄浦江两岸规划的配套规划。

本规划编制完成于2002年7月,并于2002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作为沿线地区开发的管理依据。二、国际城市经验

滨水地区的开发与重建在过去的40年中一直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划通过对伦敦泰晤士河沿岸景观建设、巴黎塞纳河沿岸景观建设、芝加哥河沿岸规划等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力图编制高起点的新一轮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东起黄浦江,西至中山西路,河流全长约13.3公里,平均宽度约50米;规划用地为苏州河两岸1-2个街坊,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

四、规划目标

规划的目标是充分发挥苏州河在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挖掘苏州河两岸自然与人文历史景观,提高两岸景观环境建设水平,把苏州河沿线建设成为水质清洁、环境优美、气氛和谐的生活休闲区域。

五、规划原则

景观规划涉及城市土地利用、地块开发控制、公共空间设计等多方面内容,规划确定了六大原则:

1.确保苏州河内环段全线滨河空间对公众开放;

2.加强沿线绿地建设,形成滨河绿带的同时,确保集中绿地的实施;

3.合理控制滨河建筑高度与退界;

4.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整合历史街区;

5.完善地区交通组织,逐步形成滨河步行系统;

6.在严格执行苏州河防汛标准的前提下,提供亲水岸线。

六、规划策略

结合目标和原则,规划制定了六大实施策略。

1.明确沿线功能,重塑滨水景观

2.建设绿色通廊,开放滨河空间

3.降低开发容量,加强建筑控制

4.延续地域文脉,注重历史保护

5.增设亲水岸线,丰富河岸空间

6.创造景观序列,加强节点建设

策略一:明确沿线功能,重塑滨水景观

结合苏州河沿线城市功能和空间肌理分析,规划首先明确了地区的功能定位:苏州河位于中心城北部,两岸联系紧密,是一条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自东向西,沿线土地使用功能的公共性逐步递减,多为生活居住区,因此充分发掘两岸人文历史资源、增强休闲观景等功能成为规划的首要任务。

从环境景观角度上看,作为上海市核心绿化“两横一纵”的组成部分,苏州河是城市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沿线应设置大量的绿地和开敞空间,成为城市的绿色廊道,为市民提供尺度宜人、绿意盎然的休闲游憩场所。

策略二:建设绿色通廊,开放滨河空间

1、绿地系统

绿地布局遵循“适当均布原则”和“景观原则” 。

规划重点是增加沿线大规模集中绿地,同时建设公共连续的滨河绿带,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

2、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的布局原则是确保苏州河内环段全线滨河空间对公众开放,同时从公共活动要求出发,构建多层次滨水开放空间系统。

规划通过公共活动组织形成由点、线、面组成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包括陆上公共活动线路、水上公共活动线路及公共活动节点等三部分。

策略三:降低开发容量,加强建筑控制

苏州河水面的平均宽度约为50米,与泰晤士河(250米)及塞纳河(120米)相比,空间尺度较小,而沿线建筑的高度却远远高于后两者,在河道的某些区段已出现“峡谷效应”,造成滨水空间强烈的压抑感。

规划目标是针对沿线地块开发容量过高的现状,将苏州河两岸作为特殊目标区,严格制定地块开发控制条件,降低沿线容量,保证滨河公共空间的开敞性。

建筑控制要素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退界、建筑容量。其中,建筑高度与退界作为一对护为相关的控制要素,滨河建筑在保证最小退界的前提下其高度与退界采用1:1控制,以保证滨水空间的宜人尺度。

策略四:延续地域文脉,注重历史保护

苏州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沿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列入保护名册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及市级优秀近代保护建筑共28处;建筑风貌较为完整、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共有37处(组)。

规划遵循“积极保护”和“风貌保护”原则,将沿线划分为历史建筑分布较集中的4个区段,即河口历史风貌区、浙江路-乌镇路仓库工业建筑保护带、昌化路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带、华东政法学院,并分别提出保护与利用策略。

策略五:增设亲水岸线,丰富河岸空间

在严格执行苏州河防汛标准的前提下提供亲水岸线是本次景观规划的又一重要原则。

亲水岸线的建设能为市民创造多样性的滨水活动,增添滨水区的活力,同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可能,通过对现状岸线的调查研究,我们对沿线堤岸处理分区段提出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