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层教学的心得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努力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要求教师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求教师必须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所有小学生都按就近原则升入初中,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基础知识差异十分突出,优秀生约占20%,而学困生的比例约占25%;同时,初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特点是聪明、好动、思想活跃,但缺乏吃苦精神、钻研劲头不足、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习惯差等。如果教师还是采取“一刀切”的数学教学模式,必然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情况,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很不利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具有不同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的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有所得,各展其长,充分发展个性。针对数学教学中的这一现象,我们2014级数学备课组从七年级开始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了“每天课后一题练,因材施教提成绩”课题研究,现将在这一教学方法中所取得的进步与不足总结如下;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在保证原班级建制、原任课教师、原班同学等不变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数学技能和学习能力等,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心理素质和智力因素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层
次,一般可以划分为3层或4层。笔者是这样划分层次的:A层──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优秀的学生(多为成绩为优秀的学生),约占全班的20%;B层──各方面情况较好,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的学生,约占全班的50%;C层──各方面能力较差,学习困难比较大或能力一般的学生,约占全班的30%;在同一个班里,合理的分层对实施分层教学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因此,要对影响学生的相关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测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数学想象、数学思维等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估。
对学生分层时,一定要认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工作,让学生能正确认识本身既有的学习基础,又要让他们了解分层的必要和对他本人的好处。不论是分层前还是分层后,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分到C层的学生,只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分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教学目标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确定好教学的共同目标和分层目标。每一堂数学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确定好各层次学生在教学中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和分层目标。共同目标是通过教学能让全班同学达到的一个基本目标,分层目标则需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并做出适当提高后进行制定。比如对A层同学,要求注重公式的推导、
来源及深化,侧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和求知欲,重视培养思维品质。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同学,要求掌握基本原理、概念及运算,在对教材内容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同学,要求他们能理解课本例题,做一些简单的新题,能模仿课本例题,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和习题,能对简单的知识运用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重在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热情。对这类学生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在知识环节,要求他们熟记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运算,重点在加强对基础的辅导。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引者、启创者、组织者,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善于“启”。在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上必须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水平,选择不同的教法,使教学过程能促进各层次学生的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以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的“导法”为例。采用“引导法”,可以帮助A、B层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协调学生找出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习分工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诱导法”则适用于对C层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在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与
关爱的气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B、C层的同学可采用“指导法”,让他们回顾学习过程,归纳出学习数学的方法,掌握好基本知识和学习策略,形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在应用“辅导法”时,可根据A、B、C层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各种适度的帮助,使他们从不同途径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及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教导法”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教师的言行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精神的各种优秀品质等等。
在课堂教学的总体安排上,对于一个教学班级,授课要着眼于B 层学生,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层学生, 实行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对C层学生,放低起点,浅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
三、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要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教学内容的分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内容分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二)课堂练习分层。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题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可以设置如下练习题:
1、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1cm、2cm、3cm;
B、1cm、4cm、2cm;
C、2cm、3cm、4cm;
D、6cm、2cm、3cm。
2、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6cm和2cm,第三边长为偶数。则第三边长为。
3、两根木棒的长分别是8cm、10cm,要选择第三根木棒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第三根木棒的长x的取值范围是;如果以5cm为等腰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为10cm,则它的周长应为。
4、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x-1和8,则x的取值范围是。
这4道题的层次和梯度比较明显。对于第1题,所有学生都能做;而第2题会有个别学生感觉到困难;第3题A、B层的同学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