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秋冬病虫害防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施秋冬病虫害防治方案
随着温度逐渐降低,大棚保温逐渐开始,设施内通风减少,大棚湿度大幅度增加,露水问题成为温室棚内长期存在问题,给霜霉病、灰霉病等喜湿性的病害发生提供条件。
为了减少冬季病虫害的发生,适当通风,减少温室设施内部的湿度是首要任务。
具体防治方法:
1、注意时间、地点,提前发现病虫害
时间:通风后进棚立即观察(此时温室湿度大,有利于喜湿性病害发生。
一旦发现叶片有水侵状小点及霉毛等情况,确定病害开始,要注意做好提前防治)
地点:棚前通风口下方关键地点
灰霉病、霜霉病、蔓枯病等喜湿性病害,多开始露水积水处,白粉病及病毒病多开始在棚前通风口处
2、做好空气消毒,提前预防
空气消毒技术切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空气消毒可以在病毒空气传播过程进行杀灭,特别适用于灰霉病、霜霉病、叶霉病等爆发性的并且依靠空气传播的病害种类,相比烟剂熏棚/喷雾等常规手段,空气消毒不是直接作用在蔬菜身体上,对植物更加安全,正常使用不会产生气害,第二天也不用单独通风,另外空气消毒不会附着在植物上,产生农药残留,对植物安全销售没有影响。
晴天通风正常,病虫害发生较少,每周熏棚一次:阴天及阴雨天气、
浇水、病害发生,可适当增加使用次数,2-3天使用一次。
3.减少病源,全面清除病枝死枝
冬季灰霉病、菌核病、棉疫病多发,防治效果不佳,很大原因在于未清除病枝死枝,造成病菌持续传染,要防治病害,要特别注意减少设施内的病原菌数量。
a、定期清理枯枝死叶
b、对植物修剪完成后及时清理出棚外
c、做好地表灭菌处理,常用地表处理方法有:①、冲施或撒施生物菌剂,抑制病原菌的生长,②、地面喷洒杀菌剂,喷药时候植物及地表全部覆盖。
冬季常见病虫害明细
注:冬季设施冬季保温设施做好,避免冬季大规模冻害冻伤,引起的各种腐烂性
病害种类具体简介
虫害
一、粉虱
粉虱类害虫的寄主范围广、繁殖力强、世代重叠严重,一直都是温室蔬菜的防治难题。
而且粉虱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直接以植株为食物,还会引起传播病毒性疾病等,造成更大的危害。
粉虱成虫繁殖大多在植株顶部嫩叶处产卵,所以其未孵化卵主要集中在植株中层以上的叶背和侧枝等地方。
菜农朋友可以有针对性的喷洒农药。
因为露天作物进入秋季采收期,大量粉虱开始迁徙,寻找新的寄居场所。
而此时种植户为了调节温室大棚的温湿度,会经常敞开防风口,而此时又是害虫扩散的高峰期,若是没有安装防虫网等防护措施,粉虱类害虫也就找到了新的生活环境。
所以此时一定要在放风口放置防虫网。
放风口的防虫网一般选择60目的白色防虫网,因为密度过疏就起不到防虫效果,过密则会影响通风降温。
防虫网的设置要做到不留空隙,期间尽量少揭网,不定时检查棚膜损坏情况和及时修复,以免给害虫有机可乘。
二、蓟马
秋季气候干燥,而在棚内寄生的各种蓟马种类比较常见的是烟蓟马、瓜蓟马和西花蓟马等,它们具备相似生活习性。
蓟马类害虫喜欢较干旱的环境,25℃左右和60%以下的相对湿度的温度条件比较容易爆发虫害。
成虫比较活跃,但是畏光。
这一类害虫白天主要在叶背和土壤中活动,阴天才在寄主表面活动,因此难以防治。
菜农朋友们可以根据蓟马的这种活动习惯,先药剂重点喷地,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蔬菜上的药物用量,还能杀死土壤中潜伏的蓟马;其次是调整喷药时间,譬如傍晚光照较少时,蓟马会重新出现,继续危害作物,此时喷洒药物效果比较好。
因此,蓟马药物防治一定要做到植株本身和地面喷洒相结合,减少蓟马爬到植株上的数量。
三、螨虫
近年来,茄子、丝瓜等作物遭受螨虫危害的情况比较严重。
而温室蔬菜主要有害螨类有茶黄螨、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等。
有害螨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
越冬茬和早春作物比较常见的虫害是茶黄螨,以辣椒和茄子特别严重。
其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2-28c,相对湿度为80-90%,所以高温能有效抑制螨虫生长。
而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则喜欢干燥的环境,适宜的温度范围较高,所以虫害常在夏初和秋季爆发。
防治螨虫的第一步是及时清除温室大棚内的杂草,清除枯枝烂叶,切断这些利于螨虫寄生越冬的传染源。
随着气温的下降,以及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收割,螨虫会迅速向温室转移。
因此种植户必须全面清理大棚,清除大棚内外的杂草,并喷洒阿维菌素、乙螨唑等药物,杀死大棚周围的螨虫,防止其向棚内传播。
三种害虫综合防治与择药
除上述一些简单的防治方式外,药剂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目前用于防治粉虱的药物中,烯啶虫胺、氯噻啉对粉虱成虫灭杀效果较好,螺虫乙酯和噻虫
嗪对粉虱的杀卵效果较好。
而针对蓟马的防治,种植户可以选择多杀菌素、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等药剂。
杀螨剂中杀卵效果较好的主要有24%螺螨酯和11%乙螨唑,杀成螨效果较好的有阿维菌素、炔螨特、哒螨灵等。
由于螨虫大多集中在植物幼嫩处吸汁,所以在喷洒农药时应着重在植物顶部喷洒,为了提高内吸性,还可以加入有机硅等添加剂。
冬季用药的四大原则
原则一:预防为主
防治病虫害要提前用药,预防为主。
因为病害发生中后期再用药的话,效果往往不理想,所以对于一些蔓延较快的病害一定要提前用药。
如何提前用药呢?
要做到这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定期喷施杀菌谱或杀虫谱广的防病虫药剂,这也就是我们作物用药方案中的主药,从作物定植后开始隔15-20天喷施一次。
再一个就是要了解特病虫害发生所适宜的环境特点,在病害进入发生期之前直到安全度过该病虫害高发期这段特定时期使用预防这种病虫害的药剂。
原则二:预防药剂杀菌谱要广,治疗药剂要有针对性
我们平时使用药剂预防病害时,要选择杀菌谱较广的药剂,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理以及用药成本。
杀菌谱较广的药剂往往对病原菌的杀灭效果不是特别好,但是其多次使用产生抗药性的概率也小很多。
既然是预防病害,我们对其杀灭病原菌的效果要求不是太高,反而更应该注重杀菌效果全面,而且预防药剂使用频繁,如果容易产生抗药性的话不利于病害的预防。
在病害发生后选择农药时则要选择更有针对性的药剂,因为我们此时用药的目的就是要杀灭病原菌,抑制病害发生,既然已经发生病害,能够判断出是何种病原菌,我们就要选择对这种病原菌效果最好的药剂来使用,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治病。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农药,也有一定的防治范围。
有的面宽一些,有的面窄一些。
如菊酯类农药,能防治多种害虫,而克螨特只能防治螨类,在预防害虫时我们可以用菊酯类农药,而当螨虫危害严重时我们就应该使用克螨特。
杀菌剂也一样,虽然有些杀菌剂能够治疗多种病害,但是对每种病害的治疗效果不同,有些是通过药理就能了解到的,有些则是在实践中实验出来的,但在治病时我们需要效果最好的药剂。
原则三:多种药剂交替、混合使用
不论是预防还是治疗病害,在使用药剂时都应该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这一点对预防药剂来说要求相对低一点,上面也提到了杀菌谱较广的预防药剂抗药性的产生一般较慢。
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一个是避免产生抗药性,再一个是在不了解哪种药剂更有针对性时增加铲除病害的几率。
两种针对同种病虫害的药剂混合使用,一个是能够提高用药效果,再一个还能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例如在白粉虱危害严重时,最好选择杀卵效果较好的亩旺特跟杀成虫的啶虫脒混合喷施,能够有效增加持效期。
再例如在防治细菌性病害时,要选择触杀效果强的铜制剂跟内习性效果好的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等混合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混配、混用必须经过严格试验,在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资料后,方可大面积示范推广,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三种以上农药混合使用。
原则四:提倡使用有效低浓度
药剂的使用浓度(或每亩用药量),是决定药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浓度越高,药效越大。
但如果超过一定限量,药效并不会随浓度的提高而加大,却会增加每亩用药量,加大农药投资,造成浪费;还可能使农作物造成药害而减产。
同时,长期使用过高浓度,会加快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并有污染环境、杀伤害虫天敌等有害无益的结果。
当然,使用浓度太低,用药量太少,达不到防治要求,也同样是浪费人力和物力,造成病、虫为害而减产。
因此,一定要按照经过严格试验后所确定的浓度和用量。
目前,大力提倡使用有效低浓度,即使用农药的浓度(或用量),以能杀灭80%左右的害虫或病原菌为限,而不要用杀灭100%的浓度,这种浓度称为有效低浓度。
它的好处是:浓度低了,可以减少每亩用药量,降低成本,特别是减少了农药的副作用,如减少对害虫天敌的杀伤,减缓抗药性的产生,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人、畜中毒事故的发生。
一般在病害发生后,用药浓度要遵循由高到低的原则,即第一次喷药时使用正常浓度或正常浓度以下,若防治效果不明显,第二次使用这种药剂时可适当增加浓度来增强其效果。
如果浓度加大后依然起不到理想效果,则需要放弃使用该种药剂而选择其他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