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异化的理论
一.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的表现
1. 劳动(的)异化
西方思想家认为虽然今天工人的劳动与马克思时代的劳动不同,但一样是异化的劳动,只是表现形式及影响不同。

1 劳动的“破碎化”
由于劳动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技术分工越来越细,加强了工人劳动的破碎化,对工人技能、生理、心理造成严重后果。

卢卡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工人分裂成“孤立的、抽象的原子”,成为一个个碎片。

一方面工人的工作被归结为一个个专门的、固定的机械重复的动作;另一方面工人失去同他劳动最终产品的接触,他对最终产品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

这样一种“碎片化”导致有机的阶级整体破碎,工人失去个人独立的人格。

弗洛姆:从心理分析角度指出劳动的破碎化是导致工人出现心理问题、神经官能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劳动过程被分离成许多细小的部分,每个工人的工作成为机械的操作而不需要他的积极配合,所以他能够沉溺于白日梦的幻想之中。


2 劳动者的“工具化”
由于劳动的“破碎化”和资本家对劳动过程控制的加强,工人不是生产过程的主人,只是被动的机器零件,成为被动的“劳动工具”,毫无自主性可言。

卢卡奇:由于生产过程服从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规律,生产过程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工人只需按事先规定的动作,在预先计算好了的时间内进行操
作,完全不需要发挥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反还有服从机械体系的规律。

这样工人在劳动中完全沦落为无生命、无情感的“机器零件”了。

如:按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工人的动作、动作程序以及完成动作所需时间,都经过精确计算而严格规定,人完全是“机器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作为机器的积极力量”,沦为机器的奴隶。

“机器没有成为人力的代替物,人倒成了机器的代替物”(《健全社会》182页)
3 劳动的“外在化”
劳动本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因此是一种“内在的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内在性荡然无存,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是被强制的老动,是谋生的手段。

4 劳动时间的实际延长
马克思在分析工人异化劳动时,认为工人在劳动时间内是不自由的,而在劳动时间外的闲暇时间却是自由的,属于“自己的”。

而当代,工人连这点自由也被剥夺了,异化已侵入到工人的闲暇时间。

所以虽然法定的劳动时间是减少了,但实际劳动时间已超出“上班时间”而延续到休息时间。

马尔库塞:因为随着劳动技术性的加强,劳动越来越从体力型变为脑力型,这迫使工人不仅在上班时间而且在休息时间,不得不为掌握某种技能而动脑,为工作身份而去参加“社交活动”,工人被管制的时间实际上漫延整个生命过程。

“原先限于上班时间的异化和管制现在浸入了自由时间”(《爱欲与文明》30页)
5 评价
西马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形式的改变,条件的改善,强度的减轻分析出劳动的异化性质仍然没有变化,有其合理之处;但把劳动异化的根源归为违背生命的快乐原则,没有从经济关系、私有制上分析异化劳动,降低了批判力度。

2. 政治(的)异化
1 人民大众与政客、官僚的异化
首先,政客(国家政治领导人)被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

本来国家是人创造的,政治领导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服从人民意志,受人民控制;而在当代恰好相反,国家机器庞大、复杂、强大,个人显得微不足道、无能为力,政治领袖独断专行,视人民为草芥,人民根本无法体验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弗洛姆:“领袖和国家实际上是由被统治者的认可而存在的。

但是,当个人把他全部的力量投射到领袖和国家身上,对他们顶礼膜拜并期望通过顺从和崇拜他们来重新获得他的某些力量时,领袖和国家就成了为个人所敬畏的偶
像。

”(《健全的社会》123页)
其次,人民大众和政府官僚的关系被颠倒。

官僚被给予了上帝般的尊敬,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仆人,而成了统治人民的主人。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民被官僚看成是“无爱无恨无人格”的人,成为一种“客观物体”,一种“事实材料”,一个“号码”;另一方面官僚本身成机器的一个部件,不愿负责,互相推诿。

② 民主的“蜕变”:政治异化最集中的表现
当代西方民主国家中实际上毫无民主可言,但从表面上看又造成了民主的幻想,使人民产生民主的幻觉。

首先,选举民主实际上是虚假的。

人民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自己的意志可言,他们的行为是政治广告造成的。

如同人民选择某种牙膏,与其说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不如说是广告宣传的“胜利”。

其次,民主决策是虚幻的。

普通民众对高层决策的影响微乎其微,却造成了民众指导国家政治决策的假象。

民众往往自以为是政治方针的制造者,那些他所接受的东西都是他自己作出的,但事实上,政治的决策主要受制于他无法驾驭和认识的那些力量。

最后,反对派的合法地位虽为法律承认,但已失发出不同声音的权利,民主社会蜕变为一个没有反对派的极权主义社会。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有许多政党,但实际上已经没有真正的反对派,消费政策及人为制造的虚假需求,把人们投入到物质财富、安逸生活的追求中,社会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也就取消了提出不同意见、发出不同声音的权利。

结果:
动乱因素得到控制
对立削弱为在现存制度下对不同政策的讨论和促进
劳资冲突淡化,出现沟通和联盟
④评价
西马揭示了西方民主制的虚构性,揭露了其专制极权的实质,有一定合理性;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有一定启发意义。

但未从经济根源、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分析资本主义民主制,仍以传统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去分析现行民主制,能说明二者的区别和对立,但没有揭示西方民主制的实质;
不是把异化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特列,而“泛化”为当代社会的通病,混淆了两种制度的区别。

3.消费(的)异化
二战后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迎来西方高工资、高消费的“消费社会”,异化也渗入到这一领域。

消费异化成了各种异化的集合点:经济上,它成为劳动异化继续存在并发展的重要条件;政治上,它增加大众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同,从而支持资本主义制度。

1 消费异化是一种虚假的“自由”补偿
在劳动中人们单调乏味,不自由,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消费领域,试图通过“自由消费”来补偿“不自由的劳动”——只要有钱,可以买到我想买的任何东西,可以做任何事情,只有在这里,人才成为积极主体。

其实是一种“虚假”的补偿。

因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消费也是受控制、受操纵的。

表面上是随心所欲的消费,实际是厂商、广告商的意图的体现,因而实质上是“被迫性消费”。

即使是闲暇的消费也是不自由的
②消费是一种对物品的无度的索取和占有
在异化条件下,劳动成为强制性的苦役,劳动意味着不幸;于是人们把追求幸福的目标投向消费领域结果,幸福基于消费,幸福大小取决于消费的物品的多少,幸福就是消费更为好的商品,消费成了一种病态行为—然而视消费为避难所,如同饮鸩止渴,一时消费的满足,只能带来暂时的快乐,接下来便是更大痛苦。

③消费本身成为目的,已与人的真正需要相脱节,成为为消费而消费的病态行为
消费本来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如消费面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消费
书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但由于消费成了“不自由”的补偿,逃避不幸的“避难所”,消费就从手段变成目的,与人的需要相脱节。

4 消费异化是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手段
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的
手段、工具。

马尔库塞认为, 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 人们陶醉于经济繁荣的景象之下, 按
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 追求时尚, 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所恨的东西,许
多人沉浸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之中, 没有了对精神完善的追求和终极关怀。

另外, 过去, 美好的生活只属于帝王、贵族和那些控制土地、资源和特权的少数者。

而在今天, 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追求“美好的生活” 。

“ 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 并沉溺于同样的游乐胜地; 如果打字员打扮得同她的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 如果黑人也拥有卡迪拉克轿车, 如果他们阅读同样的报纸, 这种相似并不表明阶级的消失, 而是表明现存制度下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个制度的需要和满足。

[s 1(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阶级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
这种共同化或一体化使得人们被消费所操纵而丧失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能力。

所以马尔库塞一针见血地指出, 发达工业文明的人们, 是完全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向度的人, 是地位提高了的消费物品奴隶
首先,消费异化腐蚀人们的灵魂,毒害人们的心理
形成“接受型”心理倾向
导致享乐主义,玩世不恭
其次,消费异化增强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于是厂家不断创造新奇产品,并制造虚假需求,迫使人们不断消费,增强了人们对资本的依赖性
最后,消费异化化解社会矛盾,瓦解人民斗志,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
无产阶级一体化为普通的“消费者”,斗志被瓦解
化解人们不满情绪,消除社会矛盾
4.交往(的)异化(即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一个主体不把与之交往的另一个主体视为主体,而是视作手段、客体、物,主体之间的交往就降格为主体与客体的交往;不仅如此,现代社会中,人们把交往的对象都视作手段、客体;这样主体之间的交往就降格为客体与客体的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就变成物与物的关系或金钱关系。

物的关系吞食、取代人的关系,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关系。

可见交往关系的异化就是主体间交往关系的物化和客体化。

①交往关系的功能化
交往双方均把对方当作满足自己某种需要和欲求的手段或工具,忽略对方的情感、品质、尊严等而将对方视客体、物、抽象实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是一种可持续的功能交往,人与人之间没有爱,没有心灵的碰撞与沟通,只有相互利用。

“爱—兄弟爱、母爱、情感—是相当罕见的现象,它的地位被各式各样的假爱所取代。

(《爱的艺术》101页)
②交往关系的表面化
主体间的交往仅停留在礼节性的应酬上,其交往的动力来自于对利益的追求。

当代社会一方面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交往日益趋于规范化、
完善化、紧密化;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日益疏远,从家庭到职业的、邻里的、宗教的等不同群体、集团之间的传统联系纽带遭到破坏,人们用言不由衷的语言、机械的动作、伪善的笑容与他人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千篇一律,匆匆忙忙,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这样的人,他行动与感觉同机器一样,他从未有过自己的体验,他感到自己完全是大众欢迎的人;他虚伪的微笑取代了真实的笑声,无意义的闲聊取代了坦诚的谈话,麻木的绝望取代了真正的痛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