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PPT

合集下载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中世纪教育图
•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夸 美 纽 斯 像
夸美纽斯出于对个人生活幸福 的关注而主张泛智的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 突出对符合现有社会需要的道 德品质和政治品质的人的培养
赫 尔 巴 特 像
心 人—
知——哲学——真 情——艺术——美 意——道德——善
宗教——圣——绝对价值
生存——健 身 活动力— (政治、经济、 交通、军事——富 生产等)
手段价值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根据他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提出了完人教育目的: “我认为,人类文化含有六个方面,即科学、道德、艺术、宗教、‘身 体’与生活。科学追求真,道德追求善,艺术追求美,宗教追求圣, ‘身体’追求健,生活追求富。教育则追求真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的 创造。我们把真善美圣这四种价值称为绝对价值,而把健与富称为手段 价值。”
个人发展需要 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价值选择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含义:以个人需要为本,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
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 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 伦· 凯 特点: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化
福禄贝尔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一、教育目的概念的表述
1、教育目的的含义 • 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表现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 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表象中 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 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 知道的,是作为规范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 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 教育目的就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反映了 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1-2年级阅读课 程目标
学科专家
三级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或 节课或本次活动)
教师
从“抽象”逐步 过渡到“具体”
具体化
层级
一级 教育 目的
二级 培养 目标
三级 课程 目标
四级 教学目 标
陈述名称
制定者
特点
举例
教育目的
九年义务 教育的培 养目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 级语文课 程目标(阅 读领域课 程本单) 元/ 章或节课 或本次活 动的教学 目标
1教育目的国家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3课程目标学校课程设置4教学目标一节课一单元或学期教育目的的层次层级名称制定者内容一级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政府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实现途径和原则抽象化二级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学科专家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语文课程目标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三级教学目标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教师具体化陈述名称制定者一级一级教育教育目的目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政府国政府国抽象笼统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比较关注应然状态然状态在德育智育体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 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理解诗人的壮志豪 情。
(五)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即教育 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 规定性。
• (1)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 (2)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 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教育对象成为哪个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和区别
1.教育方针 •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 ,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 方向和总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 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ppt

教育目的ppt
– 政治、思想、道德 – 科学文化 – 身体 – 心理 – 基本内容:见教材P87
2.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 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广 泛的发展和运用
– 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 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条件)
现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 质条件和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的辨证统一论
人与社会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是人的社会。为了人的社会 – 人总是归属一定社会的,是社会的人。人无法脱离社会
教育是现有的主体和可能的主体的统一过 程
– 个体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受社会发展制约,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 个体是独立的个体,是有生命力的个体 确定教育目的应该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辨
2.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即是人的天赋本能的一种自发、 自然的生长,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植 物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地生长起来了,它 不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生长,教育也如 此。儿童生长、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过 程,这过程本身就是目的,除了这个过 程以外,没有什么外在的目的,也不应 该加上什么目的
二、社会本位论
证统一起来,既要依据社会需要,又要依据个人 身心发展规律,使教育目的既体现社会目的,也 反映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历史表述 基本精神 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红又专、四有新人 3.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 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 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 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得多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头 脑中把它建成。劳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得 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 劳动者的表象中存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表述PPT课件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表述PPT课件

经历(感受)水平行为动词:
例: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
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案例:
1、参与小组讨论,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特征” 发表自己的观点; 2、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中讨 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反应(认同)水平行为动词:
例: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
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 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 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 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模仿水平行为动词:
例: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
缩写等
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 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藐视、怀疑 摈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案例: 1、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关心班集体。 (行为样例: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加校 运会。) 2、尊重他人,愿意欣赏同学的优点。 (行为样例:与同学和睦相处)
领悟(内化)水平行为动词:
举例
例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和个人的关 系
例2: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例3:理解我国的性质和主要职能,感受政府的作用 例4:通过教学,使学生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使
他们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从自我中找到 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主动进行自我完善,能够尊重 自己、提高自信,并勇于展示自我,在正确认识自 我的基础上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从而转达变为内在 成长的动力
目标①中的“富饶”“美丽”,目标 ②中的 激发学生热爱与建设祖国的热情都是把结论 告诉给了学生,而不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建议可矫正为: ① 标出景色美的语段,分析写得动人的原 因,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②说说开头写“没趣”的作用,理出感情变 化的层次,归纳本文中心。

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目的PPT课件

17
.
18.05.2020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
18
.
18.05.2020
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其所需的成员。教 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教育原理》
18.05.2020
.
10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 (二)人的价值取向•1确、立以可应持注续发意展的的问理念题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
21
.
18.05.2020
有关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规定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规定了实 现教 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4、关于“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的重 要内容。
22
.
18.05.2020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1、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 • 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统一的发展。 • 片面发展: • 是说一个人只能使自己能力或潜力的某一方面获得发展,而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ppt课件
山西师范大学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山西师范大学
每次我带高三毕业班,都无奈地对学生们说: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受学校的委托、家长的鼓 励、社会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学招生的标准来加 工你们,或者说得可恶一点,就是来摧残你们, 希望通过一年炼狱般的日子,我们能有一个预期 的结果。”每一次我都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说这 番话,什么时候可以不说啊!时常想我们是为祖 国培养建设国家的接班人,还是仅仅为学校培养 大学生,社会需要这样的学生吗?
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
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 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 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 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 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 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 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山西师范大学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山西师范大学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_图文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_图文

从范围看: 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输入标题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 诵;当堂背诵;理解 诗人的壮志豪情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 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 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 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 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 作的总方向。
•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 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 •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美国中学培养目标
•保持身心健康 •掌握学习基本技能 •成为家庭有效成员 •养成就业技能 •胜任公民职责 •善于运用闲暇时间 •具有道德品质
五种能力: 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 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 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综合与分析能力。 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第一节-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目标PPT课件

第一节-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目标PPT课件

2021/7/22
19
我国学前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结构
按目标的可操作性程度分:
1、幼儿园教育总体目标
2、幼儿园课程目标——是总体目标在相关领域的落实
3、幼儿园年龄阶段目标——课程目标落实到三个不同的年龄
阶段
4、幼儿园教育单元目标——是年龄目标的具体化及分段性目
标(内容单元;时间单元—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
5、教育活动目标——是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
或所引起的幼儿行为的变化。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
2021/7/22
20
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特点
1、将全面发展定位为各年龄阶段教育的目标 传统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压力 2、学前教育目标体现了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 3、学前教育目标与小学教育目标接轨
2021/7/22
第一节 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目标
2021/7/22
1
案例分析
有记者报道:部分幼儿园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
的倾向。幼儿园的孩子要像小学生一样背着书包去
上学,要整整齐齐坐在教室里学运算、写汉字。幼
儿教育应有的教学方式被打乱,幼教开始出现小学
化倾向,5岁的果果是幼儿园中班小朋友,他的书
包里装了好几本作业本,有默写的拼音字母作业本,
12:00-13:00 午餐
13:00-1430-15:00 下午茶
1520:241/57/22
告别会
10
日本学前教育目标
1.无数大大小小的包
2.大人空着手,所有的包都孩子肩背手拿着
2021/7/22
11
日本学前教育目标
3.反复脱换的行头 4.大冬天穿短裤 5.0岁参加运动会
2021/7/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育目的就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反映了 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内在规定
• 个体的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 种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想、 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素质的 要求和规定;
• 个体的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 的规定,如培养“劳动者”、“建设者”、 “接班人”、“公民”等的规定。
• 人性假设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孟子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认为:“恻 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 之。” 教育目的就是顺应自然,弘扬善性。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认为人具有 “原罪”,人性本恶,这一人性 论决定了中世纪教育追求的理想 是皈依上帝,培养具有更多神性 的人。
——马克思
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 教育目的受社会发展的制约,不同的 国家,不同的时代,其教育目的都受 当时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 技等因素的影响。
•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 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 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 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4、教育目的的性质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峰房的本领
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 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 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 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它已经观念地存在 着。”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 教育目的的学校实践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确 定依据
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即是指教育 目的提出的理由或根据,它表明 了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因素。
• 依据即是理由或根据; • 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即是影响着教育目
的提出的各种因素。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物奠基 时,连要建筑什么东西都回答不出来,那你将对他 说什么呢?同样,如果一个教育者不能明确地说出 他教育活动的目的,那你将会说出对建筑师同样的 话来。因此,当我们把儿童纯洁和易感的心灵托付 给教育,我们完全有理由去问教育者,他将在他的 工作中追求什么目的,并要求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 而断然的答复。
3、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
• 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上看,可分为国家的教育目 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
• 从教育目的实现与否上看,可分为理想的教育目 的和现实的教育目的(或称应然的目的与实然的 目的);
• 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看,可分为外显的教育 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 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上看,可分为学生的教育目 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等。
渴 望
应试教育的恶果
变形
应试教育越来越像格式化的罐装食品 了
2.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人文主义的本质特征:重视和肯定人的价值和幸 福。
科学主义的本质特征: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和方法 论来解决自然、社会与人的问题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 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作用,甚至对科学技术达到了顶 礼膜拜的程度,走向唯科学主义和科学技术决定论。
生产等)
宗教——圣——绝对价值 手段价值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根据他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提出了完人教育目的: “我认为,人类文化含有六个方面,即科学、道德、艺术、宗教、‘身 体’与生活。科学追求真,道德追求善,艺术追求美,宗教追求圣, ‘身体’追求健,生活追求富。教育则追求真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的 创造。我们把真善美圣这四种价值称为绝对价值,而把健与富称为手段 价值。”
一、教育目的概念的表述
1、教育目的的含义
• 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表现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 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表象中 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 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 知道的,是作为规范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 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1.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发展需要
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价值选择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含义:以个人需要为本,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 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 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 伦·凯
特点: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化
福禄贝尔
中世纪教育图
•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夸 美
夸美纽斯出于对个人生活幸福
纽 斯
的关注而主张泛智的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

突出对符合现有社会需要的道
特 像
德品质和政治品质的人的培养
知——哲学——真
心 情——艺术——美
意——道德——善
人—
生存——健

活动力—
(政治、经济、
交通、军事——富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 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的制 订和确定,可能会受制约 于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就 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 • 哲学观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质料-形式”的哲学观,提出教育目的就是 使受教育者灵魂的三个部分即身体、情感和理性得到和谐发展,最 终成为有理性的人。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 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是最高级的灵魂。动 物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 是中级的灵魂。植物灵魂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 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是最低级的灵魂。低级灵魂含有的质 料多,形式少;高级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人从出生到成人 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 身体发育、生长,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 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据此把教育划分为体 育、德育、智育。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目的。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含义:以社会需要为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 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观。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特点:教育应促进人的社会化
涂尔干
社会 本位 观下 导致 应试 教育 与素 质教 育大 讨论
变 异

别 了, 足 球!
变 调
拼 搏
下 不 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