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_何孝沛

合集下载

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分析范红艳【摘要】The paper collected the data of urban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for each cit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1998 to 2012, and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city-siz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by using city primacy index , rank-size rule and city Gini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is ration-al.City-size structure in Henan Province is consistent with rank-size rule, each city is mounting up steadily and marked by the development of“try to ove rtake each other”.City-size structure is transitional type between primacy distribution and rank-size distribution .Zhengzhou , the primacy city of Henan Province , has sizable space for devel-opment .The size of the second city and the third city ( Luoyang and Shangqiu )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eir theoretic size.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 such as constructing traffic network rapidly , offering specific guid-ance for different cities , promoting upgrade of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trade in Zhengzhou , per-fecting infrastructure of counties , thereby forming development drag and thrust of urban system to promote whole rise of city-siz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利用1988—2012年城市非农人口数据,运用城市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变。

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研究石海波;任世鑫;谢志祥;王国璞;徐晓霞【摘要】运用墒权灰色关联模型对2003-2013年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借此分析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的空间演变特征。

结果发现: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空间格局总体变动不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西高—东南低”的特点;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发展影响较大,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影响在逐步减小,城乡统筹子系统则有所加强。

%This paper measured and studied the health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Henan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3, by using the entropy-weighted grey correlation model, then analyzed the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of healthy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overall change of healthy urbanization spatial pattern in Henan province was not bi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resen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of“high in mid-western, low in southeast”, three subsystems, namely social urbanization, economic urbaniz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d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population subsystem on healthy urbanization had reduced gradually. The sub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had been strengthened on its influence.【期刊名称】《创新科技》【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健康城镇化;空间格局;河南省【作者】石海波;任世鑫;谢志祥;王国璞;徐晓霞【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石海波任世鑫谢志祥王国璞徐晓霞(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在城镇化发展模式方面,沈建法总结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并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对策[1]。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变分析,探讨了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

一、城镇化的时空演变1.时间因素从时间维度上看,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主要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省内城镇化的初步推进得以实现,但在整个进程中仍属于初始的发展阶段。

中期主要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阶段,是城镇化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的时期。

后期则主要是指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规模与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城镇经济、行业结构、住房保障等方面已经有了更大程度的改善。

从空间上看,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以地理位置分布为标准,分为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五个区域。

中部区域包括郑州市等省会城市和周边地区,是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东部区域包括新乡市、许昌市、开封市等市县,是河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群;西部区域主要是指洛阳市、商丘市等市县,是重要的农业城市群;南部区域主要包括南阳市、信阳市等地,是集工业和农业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经济带;北部区域则是以安阳市为主的城镇化区域,是以能源、化工和冶金等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群。

二、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变从时间维度上看,河南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出现在80年代末期,并且在90年代中期已经逐步恶化。

2000年以后,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加大力度,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呈现出持续的良好趋势。

从空间上看,河南省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在污染情况上,河南省的中部城市污染相对较重,如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等;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南部、北部以及西部地区工业较少,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南部、北部和西部的生态环境也开始受到一定的影响。

1.利用资源合理河南省地广人稠,人口素质不高,资源利用效能较低,因此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利用资源,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益,从而达到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

河南省1987_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

河南省1987_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

河南省1987-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立项的“2006年度全国党校系统重点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秦振霞(1977-),女,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李含琳(1956-),男,所长,教授。

收稿日期:2008-10-15;修回日期:2008-11-03第30卷第1期2009年1月Vol.30No.1Jan .2009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秦振霞1,李含琳1,2,苏朝阳3(1.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3.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了1987-2006年河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运用GIS 软件制作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地图,分析了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口、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不均衡,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北部经济优于南部。

人口、经济重心偏离较大,表明河南省区域差距的扩大已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空间演变中图分类号:F320.3;F3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09)01-0016-04Evolvement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and Economy Gravity Center from 1987to 2006in HenanQIN Zhen-xia 1,LI Han-lin 1,2,SU Chao-yang 3(1.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70,China ;2.Party School of Gansu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3.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China)Abstract :Taking the conception and model of the regional gravity center and adopting the data collecting from each district from 1987to 2006,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and the economy gravity center yearly ,figures out the dynamic evolvements of these two gravity centers and analyzes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y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ed cau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evolvement tendencies of the two gravity centers.And use GIS software to make the space evolution map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is disequilibrium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imbala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higher than the west ;The main pattern of economic is the gap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conomy is better than the South ,deviation of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of Henan Province indicate that the larger gap of the regions in Henan Province has effecte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Key words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economy gravity center ;space evolvement中国关于人口重心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0-1999年的人口重心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重心的测算和分析上,袁祖亮(1998)研究了近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及其运动轨迹[1];2000-2008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人口重心和产业重心、经济重心、人口就业重心相结合,同时进行一些空间分析和GIS 测绘。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文章编号 :10 .3 3 2 1 ) 5 0 4 —5 0 3 2 6 (0 2 0 — 13 0
0 引 言
建国以来 , 国城镇化进 程加快 , 得 了举 世瞩 目 我 取 的成就 , 城镇 人 口也从 建 国初 期 的 575万人 增加 到 6
2 1 的 6 7 万 人 , 0 0年 69 8 城镇 化 水平 从 14 9 9年 的 1.4 0 6 % 发 展 到 2 1 的 4 .8 。按 照 美 国学者 诺 瑟 姆 ( a. 00年 96 % Ry
力 ” 、 推进机制 。其与城市规划 的关 系[7 ,] 。、 2, 1 以及 ,1 8 6
称为“ 经济结构剧烈变动期 ” 各种社会经济矛盾 的凸 和“ 显期”2。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一些 问题 : _ j 首先 , 城 镇化水平较低 , 且滞后于工业化 , 城镇化滞后又会 制 约第三产业 的发 展 , ’ 进而 对工 业化 带来 不利 影 响。 其次 , 城镇空间无序扩张 以及城市空 间结构失 衡。陆大 道认为空间失 控和 冒进 的倾 向在我 国各地 区的城镇化 进程 中普遍 存在。这种 冒进致 使土地 的城镇化 快于人 口的城镇化 , 城镇空 间的无 序扩张带 来 了环 境 的破 坏 、 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 的浪费 以及一系列 的社会 问题 , 如 出现大量失地农 民和城市边缘人群 。此外 , 国城镇 我
地区主要依靠城市集 群发展 , 中部依 靠城市链 发展 , 西
部则是依靠 中心城市带动 。( ) 同尺度范 围新型城 3不 镇化道路 的研究 。分别从 城市群 角度 、 城市 角度、 县域
角 度 以及 单 个企 业 角度 出 发 , 析 了 不 同尺 度 范 围新 型 分
城镇化的侧重点 。本研究 旨在分析河南新型城镇化的空 间格局 , 研究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格 局的演 变历 程 , 十二五” 为“ 期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社区协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以河南省为例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社区协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以河南省为例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社区协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以河
南省为例
谭婳
【期刊名称】《行政科学论坛》
【年(卷),期】2024(11)4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进行城乡社区协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既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时代命题,也符合基层多元共治的本质要求。

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社区协商治理的理论也不断发展:一是理念发展,从关注民生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格局深化,从管理到共建共治共享;三是场域创新,从现实空间拓展到互联网平台;四是保障提升,从党的领导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以河南省为样本可以看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社区协商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卓有成效:一是探索了更加多元的以党建为核心引领的协商治理模式,二是完善了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商治理格局,三是运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协商治理模式初见成效,四是居(村)民代表提案制的协商治理模式不断创新。

【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谭婳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3
【相关文献】
1.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治理
2.从村落到社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老年人社会隔离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Y社区为例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本土职业院校培养社区治理人才的路径研究——以东莞为例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城乡社区协商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大省之一,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河南省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对于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揭示其发展规律,探讨影响因素,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可以为探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其他城市化较快的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为实现河南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3. 借助时空演变分析方法,全面了解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问题。

4. 总结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未来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发展建议和展望。

1.3 研究意义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

城镇 化是 经 济社会 发 展 的必 然趋 势 ,也是 我 国扩 大 内 需 、保 持 经 济增 长 、实 现 产业 结 构调 整 的 重要 战 略选 择 。
2 0 1 2年 我 国城 镇化 率达 到 5 2 . 5 7 %, 已经 步入 初级 城市 型社
会。 城镇 化在 产业 结构调 整 、 资 源优化 配置 、 城 镇功 能完善 、 城 乡统筹 协调 发展 以及 人居 生 活水平 提 高等 方面 ,发 挥着
问题 [ 2 - 5 ] 。 这 些 问题阻碍 着我 国城镇 化 的可持续 发展 , 单纯 以 城镇 人 口数 量和 城镇规 模 为衡量 标 准 的传 统 城镇化 模 式 已
无法 满 足经 济社 会 发 展需 要 , 推进“ 新 型城 镇化 ” 成 为 当前 经济 社会协 调发 展 的必要 。
域 的城镇 化水 平进行 综合 测度研 究 。
男【 7 1 I j 是出 的“ 城 市度 ” 概 念 和 日本 东洋 经 济报 社 【 8 _ 提出的 1 0
综 观上述 文献 , 就研 究 方法 上看 , 城镇 化 水平 指标 及 测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 新型城 镇化 ; 空 间格 局
【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9 9 . 2 1
【 文 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5 ) 0 5 — 0 0 7 2 — 0 5


研 究 背 景 及 综 述
I 。 。 决- - i 策 参 一 - 考 I
河 南省 新 型城 镇 化 水 平综 合 测 度 及 空 间格 局 研 究
酒二科 , 韩 增 林
( 辽 宁师 范 大学 海 洋经 济 与 可持 续发 研 究 中心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9 )

1983年以来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历史沿革

1983年以来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历史沿革

1983年以来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历史沿革朱玲玲;田淑霞;何艳【摘要】选用河南省1983,1988,1993,1998,2003,2007年6个时间段的城市统计资料为依据,对河南省进行城市规模序列数量演变分析、以及规模结构演变空间特征分析,探讨1983年以来河南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布状况和演变特征.【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9【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河南省;规模结构;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作者】朱玲玲;田淑霞;何艳【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河南,商丘,476000;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1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河南省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分析规模体系历史沿革过程中的规律,有利于对当前所处的阶段的深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用河南省1983,1988,1993,1998,2003,2007年6个时间段的城市统计资料为依据,以各市建成区的非农业人口为依据,分析县级市及以上的城市的规模结构演变.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数据的处理是用Excel汇总数据,并进行计算;图形的制作是用计算机绘图软件CAD.本文把1983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分析的期初点、2007年作为期末点,对比期初与期末的相关数据,可以清晰地发现(见图1):近20多年来,河南省城市体系中城市数量明显增多,相应城市的规模也在变大,表现在百万以上的超大城市的增加和20万以下小城市的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不同,各规模级别城市建成区非农业人口占整个城市群所有城市建成区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也有较大变动.下面将1983年到2007年划为6个时间段分别分析城市数量和人口数量的变化.1.1.1 人口增长整体趋势河南省城市体系县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非农业人口由1983年的454.16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1418.39万人,增加了3.12倍.对比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见图2):1983年以来,人口整体增长趋势基本都处于均衡增长状态,其中1993-2003年间增长速度稍快,2003年以后又趋于平缓增长状态.1.1.2 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由于有的城市升级,因此比重关系不十分稳定,变化较大,从图4和表1可以看到从1983年的中等城市人口比重最大到2007年大城市人口的比重最大.反应了不同规模城市中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增长幅度最大.根据统计年鉴对1983年到2007年的城市人口资料进行分析,对比1983,1988,1993,1998,2003,2007的城市数据得到图3和表2,可以发现:1983年以来,河南省建制市总量增长迅猛,城市数量从原来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38个,增加了2.1倍.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郑州和洛阳两座,其中大城市数量增长最快,由1983年的2个增长到2007年的7个,由原来的11%增加到现在的18%;中小城市则发展缓慢,但是,整个城市体系中以小城市的数量增长为主.演变整体表现为:各等级规模城市的发展速度,特大和大城市发展较快,中小城市发展较为缓慢.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20世纪80到90年代期间中等城市人口增长较快,中等城市向大城市晋级很明显,带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到90年代中后期至今,小城市发展减缓而中等城市发展加快.则说明这一时期中等城市的发展依靠小城市人口增加晋级而成.城市首位度反映了城市体系中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是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特征.根据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的城市首位律,由表3可计算出河南省首位指数,一般认为城市首位指数应该包括2城市指数S2,4城市指数S4和11城市指数S11:按照城市位序—规模原理,首位度接近2,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接近1是规模结构的理想状态.但是河南省的2城市指数小于2,4城市指数与11城市指数均小于1,且指数变化逐渐变小,说明河南省各城市规模差距有较大幅度的缩小趋势,且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其规模偏小,首位城市贡献率小,即郑州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不大,在全省的城市体系中不具有绝对垄断地位.这种大城市不大,小城市居多现实情况,造成首位城市地位不够突出,无法带动整个城市体系的快速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就叫做位序—规模定律.它也适用于研究城市群内部的城镇市体系.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式.其中,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是罗特卡模式(A.J.Lotka)的一般化:对(1)式作对数变换得:式中,pi指第i位城市的人口,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数.以上两式对概括区域的城镇规模分布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实际的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把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落到双对数坐标图上,就可以对这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有初步的概念.然后令α=1gp1,b=-q,进行y=a+bx形式的线性回归,回归所得的各项结果都很有用.例如,回归方程中,a值的大小反映了第一位城市的规模,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反映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状况.而且,城市规模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正负离差,对判断各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运用多年的城市规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化趋势.本文采用较为稳定的市区非农人口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对河南省县级以上城市作散点图,并用直线进行拟合,考虑到模型拟合精度,本文选用建成区非农业人口大于1 0万的建制市进行拟合:1983年以来河南城镇规模结构有如下变化:1)R2值呈波动变化,在0,95附近徘徊.R2接近达到0.98的显著性水平,符合位序-规模分布.2)a有增大的趋势,说明首位城市规模在增大.基于图4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表4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得到了D值和分维方程(表4),参数Zipf维数q与Hausdorff维数D互为倒数,即D=1/q.一般来说,D值的大小具有明确的地理意义,直接反映了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当D=q=1时,是自然状态下的最优分布,最大城市与最小城市人口数量之比为整个城市体系的城市数目;当D>1,q<1时,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分布在各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间位序的城镇较多,中小城市比较发育,但是由于高位次城市的首位作用较弱,所以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有限;当D<1,q>1时,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首位城市的垄断地位较强,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人口分布不均衡,不利于各级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当D→∝即q→0时,区内所有城市趋于一样大,当D→0即q→∝时,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为绝对的首位型分布.这两种情况在现实中一般不会实现.当进行多年对比时,q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q变小,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由表4可以分析出:1)河南省城市体系从1983—2007年分维数q<1说明河南省首位城市垄断水平不是很明显,高位序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间位序的城镇较多,中小城市比较发育,但是由于高位次城市的首位作用较弱,所以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有限.2)从1983—2007年D>1说明人口分布比较均衡,没有太大差异.分维值也验证了上文中对城市首位指数的分析.3)从1983-2007年D总体呈减小趋势,说明从1983年到2007年河南省城市规模分布总体发展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但其中也经历了几个阶段:1983-1988年D值减小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中小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1988-1993年D值增大说明集中力量大于分散力量,大城市发展速度较快;1993-2003年D值减小说明中小城市发展速度又快于了大城市,这与当时中国采取“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有直接的关系;2003-2007年D值的增大因为部分小城市晋级中等城市. 河南城市体系中高位序城市规模不很突出,具有省内或地方意义的区域性、地方性中心城市数量不多,实力不强,职能构成缺乏互补;中间位序的城镇较多,中小城市比较发育,但是发育水平参差不齐,平均实力较弱.1983年以来河南省的2城市指数小于2,4城市指数与11城市指数均小于1,指数变化逐渐变小,说明河南省各城市规模差距有较大幅度的缩小趋势,但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其规模一直偏小,中心地位不突出,首位城市贡献率小,其在全省的城市体系中不具有绝对垄断地位.这种大城市不大,小城市居多现实情况,造成首位城市地位不够突出,无法带动整个城市体系的快速发展,这种结构较不利于中心城市的辐射,难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从1983年以来,大城市由原来的11%增加到现在的18%,大城市数量增长最快,大城市整体规模扩张明显,人口在各个规模等级城镇的分布仍不平衡.反映了政府对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演变重视不够,调节控制力度不足.上述研究表明,河南省首位城市的规模不大、垄断性不强,其城镇体系空间集聚程度低,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目少,中等城市过多且发展缓慢,无法有效带动省域经济的发展,是城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城市缺乏工业的强大支撑.因此,城镇体系优化措施既要打造特大城市,提升中等城市规模,又要注重城市体系产业的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群是指一定地域内集聚了数量较多的城市,呈团状分布.它们之间大小规模不等,职能各异,彼此保持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而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空间分布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最快的地区.区域内集聚了全省60%的城市,城市空间布局紧密,人口密度较大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且我国城市化主要依靠城市化成熟的区域辐射带动其发展,所以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对于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有重要作用.城市之间的联系性不强,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对应因地制宜地提高中等城市水平和加强小城市建设.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的辐射能力不那么强,作为城乡结合点和纽带的小城市既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存在的可能.小城市是农村经济的集散中心,也是政治、文化、科技传播的中心,当前还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地.积极发展小城市,有利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相关文献】[1] 顾朝林,柴彦威,蔡建明.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17(1):82-88.[3] 那伟,刘继生.吉林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5):50-54.[4] 王义民,陈彦光(陈涛),刘明华.河南省城市体系等级结构变化的分维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4):383-387.[5]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4-319.[6] 周一星,杨齐.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1988,41:97-111.[7] 宋聚生.黑龙江省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及规模结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5(8):1002-1005.[8] 那伟,刘继生.吉林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5):50-54.[9] 武世代.福建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4):493-498.[10] 钱宏胜,梁留科,王发曾.中部六省城市体系规模序列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56-61.[11] 陈彦光,单纬东.区域城市人口分布的分形测度[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1):15-21.。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285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素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

本文以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呈现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并受到政策、经济周期、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空间计量经济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s the basis and uses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influenced by policy, economic cycl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Keywords: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spatial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panel data, spatial econometrics引言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石海波 任世 鑫 谢 志祥 王 国璞
开封
徐 晓 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河南大学环境 与规划 学院 , 河南
4 7 5 0 0 4 )

要: 运用墒权灰 色关联 模型对 2 0 0 3 — 2 0 1 3 年 河 南省健康城镇 化发 展水平进行 测度研 究, 借 此分析河南省健
康城镇化的 空间演 变特征。结果发现 : 河南省健康城镇化 空间格局 总体 变动不 大, 在 空间分布上呈现 出“ 中西 高
De v e l o pm e nt i n He na n Pr o v i nc e
S h i Ha i b o Re n S h i x i n Xi e Z hi x i a n g W a n g Guo p u Xu Xi a o x i a
总1 8 3 期第5 期 2 0 1 5 年5 月
创新科技
I n n o v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Vo 1 . 1 8 3, No . 5 Ma y, 2 01 5
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 空 间格局演 变研 究
p a t t e r n i n He n a n p r o v i n c e wa s n o t b i g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r e s e n t e d wi t h t h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h i g h i n
( S c h o o l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P l a n n i n g ,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K a i f e n g He n a n 4 7 5 0 0 4 )

1949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及城镇密集区研究

1949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及城镇密集区研究
so n a s n l s o i e i h p cf i n p c . et h b e c f 01 e r ,hsp p rc n u tdte s a a n lssw t h in a d c u e a ayi c mb n dw t es e i ct s ht i me a d8 a e Du ote R 6 n eo 1 y a s t i a e o d ce h p  ̄ l ay i i 8 l e i a ht e
1 9 来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及城镇密集区研究 年以 9 4
丁志伟, 晓霞, 徐 张改素
( 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 , 河南 开封 45 o ) 7o4
摘要: 河南省是 中部 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较快 的省份 , 研究其城镇化格 局与过程 对提升河 南省城 镇化 的质量 具有 重要 的示 范
as l i otn a i s — l flmp r t n f t oi a m ea
te tmp rla d s a r c s f h e o a n l o e so p
a go rt n i n n P o ic . o n h t h irb t n p t r fub nz t n lv l n H n n P o i c s“h d l a e s n e p - g lme a o He a rvn e F u d t a t ed s iui a e o r a i i e e e a rvn ewa te mid e w 8d n e a d t e i n t o tn ao i h i ea f h r l s¥ t  ̄” a d ti r nain o it b t n p t r i o h n e a l a h e eo me to n n P o ic , n l o n h p wa p , , n s oi tt fd s iu i a e dd n tc a g swe s te d v lp n fHe a rvn e a d as fu d t e t w h e o r o tn l o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何孝沛;崔祥;丁志伟;王发曾【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采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空间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年河南省县域非农业人口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大致为西高东低,西北部与京广铁路沿线部分形成一个“T”字形的县域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低城镇化率分布在开封-周口等黄淮地区.②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县域大部分分布在那些工业化水平高,资源丰富的地区,而那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如黄淮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依然较低.③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河南省重点发展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时,注入更多的精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完善县域产业结构,增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Us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luster analysis and geography detectors,we analys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unty urbanization in Henan since 199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nty urbani-zation in Henan has made some progress in slow pace of development,but with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T”shape region patternof high county urbanization was gradually highlighted,which was made by the counties along the northwest of Henan and the Beijing-GuangzhouRailway,while the low county urbanization level was maintained in Kaifeng and Zhoukou central plains. The high county urbanization region was maintained in the region with good industrial base and abundant resource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county urbanization,mainly inclu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population density,output of grain,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n urban area. Based on these,some strategies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county economy and the modernization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e,improv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ounty,enhancing the support of strate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总页数】7页(P620-626)【作者】何孝沛;崔祥;丁志伟;王发曾【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相关文献】1.河南省南阳市县域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时空格局及耦合关系 [J], 付占辉;梅林;刘艳军;郑茹敏;田靖2.河南省南阳市县域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时空格局及耦合关系 [J], 付占辉;梅林;刘艳军;郑茹敏;田靖3.粮食主产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以河南省108个县(县级市)为例 [J], 李波;张吉献4.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马倩倩;李宏超;王伟5.河南省县域尺度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J], 范昕;李江风;陈万旭;朱丽君;韦启杰;林正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省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时空格局研究

河南省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时空格局研究

河南省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时空格局研究谢晓彤;李效顺【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年(卷),期】2022(53)8【摘要】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间是相互关联及协调促进的关系,探究其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格局对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采用熵值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法分别测算了2008—2018年河南省地级市的国土空间开发程度及生态环境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评价了两者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的时空分异特征。

研究表明,2008—2018年河南省各地市国土空间开发水平整体稳中有进,生态环境水平呈缓慢缩减并提升的态势。

河南省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中东部协调过渡,中部和西北部协调提升”的特征。

全局空间自相关表明国土空间开发及生态环境水平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两者耦合协调度历年呈正相关性,且具有明显集聚特征,HH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LL型由“散布”式向“组团”式转变,LH型多散布在LL型周边;空间上看,中部和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域间多形成HH集聚区,东部和南部地区耦合协调不足,多形成LL集聚区。

【总页数】10页(P258-267)【作者】谢晓彤;李效顺【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江苏自然资源智库中国矿业大学研究基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X321【相关文献】1.河南省人口—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研究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及时空格局研究3.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时空耦合及规划启示——以江苏省为例4.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时空格局5.黄河中下游河南省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省城镇发展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

河南省城镇发展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

河南省城镇发展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
乔家君;常黎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2007(22)1
【摘要】利用2004年河南省997个城镇数据及夏代以来的城镇演化空间数据,对河南省城镇发展进行了时空梳理,河南省城镇数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北上、政府行政干预等。

河南省城镇分布的最初格局受当时人们取水方式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呈现沿水系分布的空间格局,铁路的兴建使河南省城镇布局的限制条件得到改善,公路建设使城镇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均衡。

但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城镇分布又相对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城镇分布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同时在局部地域又有较为集中的块区。

河南省城镇的空间格局基本符合中心地理论,但各地域的主导因素有一定差异。

【总页数】5页(P73-76)
【关键词】城镇发展演化;时空格局;河南省
【作者】乔家君;常黎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1.61
【相关文献】
1.河南省人口—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研究 [J], 安俞静;刘静玉;刘梦丽;乔墩墩
2.山西省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J], 曾浩;黄思远
3.广西沿海城镇建设格局时空演化研究 [J], 钟喆;华璀;陈俊雄
4.粮食主产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以河南省108个县(县级市)为例 [J], 李波;张吉献
5.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乡村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周广亮;吴明;台亚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摘要】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获得2001,2005,2010年河南省各省辖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并运用ArcGIS表达这3个年份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通过分析2001,2005,201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得到其空间演变特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变化明显,高低值中心跃迁,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不平衡性加剧,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市域有向中部集中的趋势.【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2(031)005【总页数】5页(P143-147)【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指标体系;河南省【作者】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0 引言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人口也从建国初期的5 76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66 978万人,城镇化水平从1949年的10.64%发展到2010年的49.68%。

按照美国学者诺瑟姆(Ray.M.Northam)的城市化“S”型曲线[1],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正处在30%~70%之间的快速发展阶段,而这一时期被称为“经济结构剧烈变动期”和“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凸显期”[2]。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城镇化水平较低,且滞后于工业化[2-5],城镇化滞后又会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3,5],进而对工业化带来不利影响。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布局分析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布局分析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布局分析高鹏刘赚安阳工学院摘要: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够成熟,尤其是河南地区发展较为落后且不均衡,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市区及县区进行划分,对其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节点年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详细研究,确定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布局。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布局;水平等级1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初步分析调查分析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节点年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从综合水平排名情况可以看出,2005年前20位河南省在整个中原地区占90%,前30位占73.33%,2010年分别为90%和66.67%,2015年分别为88%和64.66%。

研究具体排名可以得出:部分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较为快速,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比如郑州市、安阳市、新乡市、许昌市、洛阳市等城市。

而有些城市却常年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比如南阳市、濮阳市等。

2河南省县级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等级划分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节点年份的河南省县级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值,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大数据调查分析,论文以2005年、2010年及2015年河南省县域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值的均值作为基准,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低水平区,中水平区和高水平区3类,其中低水平去为小于0.8倍均值,中水平区为0.8—1.6倍均值、高水平区为大于1.6倍均值。

2.1不同县级新型城镇化水平等级变化分析高水平区地域数目2005年至2010年变化较为平缓,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左右出现最高值,从最高值开始至2015年开始小范围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微弱,从2005年-2015年的15年间整个高水平区变化均较为平缓,波动不大,极差值控制在7.8以内。

虽然变化较为平缓,当整个高水平区的数目增加确实最多的,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与2005年相比数目增加53.5%,增加一半以上数量。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