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性格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性格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性格差异英语作文英文回答:As someone who has lived in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I can definitely say that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traits between the two. In Western cultures, individuals are often encouraged to be more assertive, independent, and expressive. They are taught to speak their minds, pursue their own goals, and stand out as individuals. On the other hand, in Eastern cultures, there is more emphasis on collectivism, harmony, and modesty. People are often taught to prioritize the needs of the group over their own, to maintain harmony in relationships, and to avoid standing out or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mselves.One example of this difference in personality traits can be seen in how people express their emotions. In Western cultures, it is more common for individuals to openly express their feelings, whether they are positive ornegative. 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be authentic and true to themselves, even if it means being vulnerable. In contrast, in Eastern cultures, there is often a greater emphasis on maintaining a sense of harmony and saving face. People may be more likely to suppress their emotions or express them indirectly in order to avoid conflict or maintain social harmony.Another example can be seen in communication styles. In Western cultures, direct communication is often valued,with people being encouraged to speak their minds clearly and assertively. In Eastern cultures, indirect communication is more common, with people using subtle cues and nonverbal signals to convey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is can sometimes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individual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s what is left unsaid or implied may not be easily understood.Overall, these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trait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can lead to challeng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t is important for individuals to be aware of these differencesand to approach interactions with an open mind and a willingnes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中文回答:作为一个在西方和东方文化中生活过的人,我可以肯定地说,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个性特征差异。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
,
事 后 仍然 是 朋 友


中 国人 强 调 一 致 性 美 国 人 强 调 个 性


,
” 中国 人 大都认 为 克 己 守 道 ” 毕 露 因 为 枪 打 出头 鸟
,

循 规蹈 矩




与 集体 保持 一 致 是 比 较 明智 的做 法 人 们 已 习 惯 于 避免锋 芒

, , ,
,

, “


谦逊



谦恭
,



谦 让 等许
,

多 不 同的 词 汇来 表 达 描 述 这 一美 德
,


” 尚谦 的 丰 富 内 涵 大体 可 分 为三个部分 其 一 正 确 估价 认 识 自 己 有
, , ,

:
自知 自明 能看 到 他 人 的 长 处 和 自 己 的 不 足 虚 心 学 习 永 不 自满 表 现为 谦 虚 谨 慎 虚怀 若 谷 ; 其 二 用 尊敬 的

,
,
,
,


,

这 种 自主 的 精 神从 早 期殖
,
民 地 时期 一 直 延续 至 今 成为 美 国人 信 奉的 精 神 之 一 他 们追 求 个人 享 受 放任个 性
人 物质利 益 的 追 求 还 包 括个 人 意 志 个 性 自由 及 自我 实 现 自 由进 取 的追 求

,
,
,
自由发展 不 仅 包 括个

们有 目共 睹 的 正 是 有 了 他们 开 放 自信 的性格 美 国 才 可 以 在 短 短 几 百年中 发 展 为世 界 强 国

中西民族性格之比较

中西民族性格之比较

第十章内倾与外向——中西民族性格之比较民族性格,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

它是一个民族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反复表现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其种族的、地理的、语言的、心理的、文化的因素。

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会有明显的性格差异。

据说,有一次国际联盟以“大象”为题,悬赏征文: 英国人——《英国统治下的非洲猎象事业》法国人——《象的恋爱观》意大利人——《象啊!象》德国人——《关于象的研究》波兰人——《波兰主权与象之关系》单从题目上,就可看出这几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的特点:英国是个老牌殖民主义者,征服和占领似乎成了英国人的特长;法国人浪漫多情;意大利是个诗意的国家;德国是思想家的故乡;波兰则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维护主权是头等大事。

又有一则报道说,有一次国际公寓突遭大火,紧急之中人们来不及考虑,犹太人抢出了保险箱,法国人抢出了情人,中国人背出了老母,美国人抢出了妻小,日本女人则拉出了丈夫。

东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择其主要者,列举如下:一、动与静西方民族生存的空间,多以海岛为主,经济活动多以商业为主,生活方式多以流动为主,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

在漫长的日月里,形成了爱动的脾性。

他们不喜欢安分守己,不喜欢老死故土。

一到成年,就脱离父母,独自谋生,漂洋过海,从事商业贸易,过着流动不居的生活。

他们似乎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鲁莽从事。

古希腊的青年不是养在书斋之中,而是整天骑马、射箭、赛跑、玩铅球、掷铁饼、投标枪。

在运动场上显身手,得到运动会比赛的桂冠,是最荣耀的事。

古罗马的勇士都是生活在军营里,展威猛于角斗场上。

西班牙的勇士以斗牛为乐,明知有危险,但无人退缩。

不但在场上斗,甚至把牛赶到大街上,向人群猛冲,惨死者吓不倒生还者。

西方人的血管里,似乎热血时刻都在沸腾,时刻都在准备战斗。

那种躁动、狂热的激情伴随人的终生。

“宁静以致远”,是中国人的至理名言,常常写成条幅挂于居室,作为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

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起,就把静作为一种美德。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中西人性观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1.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2.电影文化差异:美国人喜欢调侃总统,英国人喜欢调侃一些暴力机构,比如监狱。

中国人最喜欢调侃老百姓。

3.文化性质差异: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

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自觉克服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4.文化性格差异: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

5.思维方式差异:人的思维通常可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

一般而言,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不发达,西方人则逻辑思维较强。

中国人整体性思维较强,而西方人个体性思维较强。

6.文化取向差异: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

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

”7.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在新闻人物的报道上,中国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抽象思维,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细节性的内容,因此形象性较差,往往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

因而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会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加以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优点是容易抓人眼球,产生阅读兴趣,但有时也会出现夸大宣传、以偏盖全的后果。

从餐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性格特点

从餐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性格特点

从餐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性格特点中西方的餐桌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反映了各自大不相同的人们性格特点。

从餐桌文化角度来看,中西方人的性格特点如下:首先,中西方人在餐桌上展现出不同的交际风格。

中西方人的交际方式都是表现出各自文化的特点。

中方人非常注重团结与和谐,喜欢在餐桌上分享,并且重视亲密友好的关系。

在中餐的文化中,通常大家会坐在一起,共享盘中的食物,表示家庭或者团队的团结。

而在西方餐桌文化中,个人的自由与独立更加突出。

西方人更加注重私人空间,他们会尊重别人的位置,每个人吃自己的食物,并且选择餐厅时也习惯优先考虑就餐者个人喜好,独立决定。

其次,中西方人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讲究五谷杂粮的搭配,追求均衡饮食,通常会烹饪过程中对食物进行营养搭配。

而西方人的烹饪更偏向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他们更关注食物的美味和享受。

在餐桌上,中方人通常会尝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品尝到每道菜肴,倡导大家共享;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享受,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口味点菜。

而且西方人更注重食物的外观、装饰和摆盘,追求独特和有趣的食物创意,相比之下,中方人在餐桌上更加注重实用性。

此外,中西方人在餐桌上的言谈举止也有所差异。

中方人更注重表现出的礼貌与尊重,他们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餐桌上会比较保持沉默,不会过多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且会注重交流时的微笑和肢体语言。

而西方人在餐桌上更加注重直接的表达和交流,他们会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白。

此外,他们也更加注重谈话时的眼神交流和直视他人的眼睛,展现出各自的自信。

总之,中西方餐桌文化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性格特点。

中方人更注重团结与和谐,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与独立。

中方人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而西方人更注重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中方人在餐桌上言谈举止更保持沉默,西方人更注重直接的表达和交流。

了解中西方在餐桌文化上的差异,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交流和理解彼此,还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与视野。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比较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比较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比较邓小雄[摘要]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中美两个民族的性格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从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行事稳重因循守旧与乐于冒险勇于创新;内向与外向;爱面子与讲实惠四个大方面对中美两国民族性格进行比较。

了解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美国;民族性格;比较;差异前言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其中宗教、历史、文化等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各种交往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影响到一个国家、民族或个人的发展。

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族性格,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中美两个民族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群体意识比较强烈。

中国人注重整体价值,强调个人应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群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体利益,由此便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传统公私义利观念。

轻视个人利益,强调群体利益,这种心态树立起了大多数中国人对家族、社会、国家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

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使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群体得以稳定地发展和壮大。

但群体意识忽视和压抑了个性发展,个人缺少自由发展,缺少独立思考,因此中华民族虽然人数众多,但顶尖人才却相对过少。

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与历史上的小农生产方式、重农抑商政策、地理环境和重要人物有关。

小农生产使人们对集体有很大的依赖性。

历朝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增长缓慢,人们之间的连结易趋于稳定,不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与差异。

中国的地理环境自成完整的体系,宜合不宜分,民族间强调的是群体的和谐。

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儒家学派大师强调“天人合一”、“大一统”等思想,对群体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西方性格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性格差异英语作文

中西方性格差异英语作文英文回答:In terms of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one of the key distinctions lies in communication styles. In the West, people tend to be more direct and explicit in expressing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For example, if a Westerner disagrees with someone,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say it outright rather than beat around the bush. This straightforwardness can sometimes be perceived as rude or confrontational by those from Eastern cultures, where indirect communication is more common.Another difference is in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Western societies often emphasize individual rights and personal achievement, while Eastern cultures place more value on harmony within the group and maintain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This can manifest in various ways, such as the way decisions are made or theimportance placed on personal success versus the success of the community.Furthermore, attitudes towards time and punctuality can vary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Western cultures, being on time is seen as a sign of respect and professionalism. However, in some Eastern cultures, being a few minutes late is not as big of a deal and can be more socially acceptable.Overall,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communic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from the East and the West. It's important tobe aware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approach interactionswith an open mind and willingnes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中文回答:中西方性格差异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沟通方式。

中西方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方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方民族性格比较何亚女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通过举例简单阐述了中西方民族性格的特点,并分析了民族性格差异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关于民族性格的几点启示,以期人们在认识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同时,能够理性地看待并做出恰当的取舍。

关键词:中西;民族性格;差异;原因;启示一、民族性格的概念所谓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1]可见,民族性格的形成需要历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人们在经受各种磨难、各种外族入侵后彼此之间相互磨合、相互扶持,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己之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民族性格也会有所变化。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特点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是:忠孝、尚节、守义;谦虚、谨慎,恪守中庸之道;既含蓄忍让、又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慈悲温厚。

西方民族的性格特点是:猎奇、冒险、竞争;惜时、坦率、真诚;自信自立,开拓创新。

三、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一)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1:习语在中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儒家文化“人生于自然”、“天地万物一体”,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习主席也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从此思想出发,老子又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两个原则,一是“不敢为天下先”;二是“崇俭养德”。

受此影响,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谦和保守、勤俭节约的民族性格。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陆游”西方人富有冒险精神,总是乐于尝试新事物。

如“To put all his eggs in one basket孤注一掷”;“bell the cat自告奋勇去冒险,老虎头上拍苍蝇”。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2:神话在中国的神话里,神仙们都是要经历成百上千年修炼才能得道,待修得正果时,他们往往法力无边,几乎都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总能斩妖除魔、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神仙们必须遵守天规,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与人类恋爱结婚,如若违背,必遭重罚。

人格的定义及中西方差异

人格的定义及中西方差异

心理研究P s y ch d og i ca l Research2008,i(1):3—73人格的定义及中西方差异王登峰1崔红2(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2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北京100853)摘要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方人格概念的内涵及其差异。

中文人格一词的含义演变预示了中国人的人格主要表现为对各种行为表现的评价和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对内在品质的推测,而且人格的内外成分之间存在复杂的交瓦作用。

这一特点与西方的人格概念存在显著的差别。

另外,从人格的行为成分与内在成分(内心体验、动机、生理反应)的复杂关系来看,中国人的人格与环境间的关系也比两方人更为复杂。

文中还讨论了过分依赖西方心理学概念的危害以及进行中国化的心理学研究的迫切性。

关键词:人格;外显行为;内心体验;动机;生理反应;人格层次来以后才叫格。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所谓的各,1人格的词源意义到达的意思,就是指的树的树枝所能涵盖的范围。

从1.1“格”的含义树来讲,主要是讲它的枝条,从人来讲,主要讲他的心理学中一讲到人格,都要首先讲西方心理学行为。

所以从“格”这个字来看,是讲树木的长枝条,对人格的定义。

诚然,科学心理学起源于西方,但中或者树高长枝为格,这是它的本意。

后来“格”这个字国的心理学思想并不逊色于西方。

具体到人格的含又有很多的引申的意义。

最直接的引申的意义就是义,首先需要澄清其词源的含义,这对我们科学把握架子,用木头做的一格一格的架子,书架。

还有方形“人格”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的框子也叫格。

树木的枝条纵横交错,这是它的一种人格的“格”字的字形在中文里面的演变是非常自然的状态,而且是表现在外的,大家一眼就可以看有意思的。

甲骨文里面没有“格”字,只有“各”字,它得到的,看到这棵树的全貌以后,你就知道它的枝条是后来演变成的一个形声字,见图1f1I。

有多少,朝向什么方向,树叶的形状,树枝的稠密程度等等。

另外,“格”字又可以引申为品格和格调。

文化差异之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性格比较PPT课件讲义

文化差异之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性格比较PPT课件讲义
美国人与中国人研究的前提每个民族享有的大量基本的共同的思想态度和期望不仅为普通人与其同胞的交往设定了方向而且也使得整个社会凝聚在一起这种凝聚不仅在同时代而且在所有时代都是如此
美国人与中国人
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
文档附赠有可编辑的3D小人素材
研究的前提
❖ 每个民族享有的大量基本的、共同的思想、 态度和期望不仅为普通人与其同胞的交往设 定了方向,而且也使得整个社会凝聚在一起, 这种凝聚不仅在同时代,而且在所有时代都 是如此。
❖ 在中国,孩子们是按照一个人际关系网来学着观察世界的, 他们不仅服从父母,而且在远离社会关系的事情上,在他们 个人私事上,也没有抉择的自由。长者的智慧,在于引导孩 子意识到区别不同环境的重要性。……中国的孩子被迫适应 环境。
差异的起源:学校
❖ 学校强化儿童从家庭习得的价值观念。 ❖ 到上学年龄,中国儿童已经具有相当现实的世界观,
中美生活方式的基本差异:中国人
❖ 相互依赖的特性 强调个人在其同伴中的恰当地位及
行为的情境中心倾向。 中国人在社会与心理方面更易于依
赖他人,因为情境中心的个人与他的国 家和同伴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欢欣与悲 哀由于他人的分享或分担而趋于缓和。
中西差别在艺术中的表现:绘画
❖ 人的主题在西洋画中非常鲜明,而在中国画中却很 少见。
中西差别在艺术中的表现:文学
❖ 传统的中国小说通常注重作为皇帝或普通人的人物在各自的 地位上做了些什么,而西方小说则更多地注意到作为个体的 人物做什么、想什么和感受什么 。
❖ 美国小说对性的广泛注重和中国作品把性隔离于单独的领域 当中。性的扩散在美国要比中国多,而在写实方面却逊于中 国。
❖ 中国传统文学偏重是现实主义,而不是发掘内心;偏重的是 个人在环境中的地位,而不是对环境的抗争。反之,在西方, 个人中心的特殊生活态度中,却是包容感情、寻求本原和未 见的或不可见的东西,个人通过反权威的斗争而争取权利发 现自身以及正在增强的新动向。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在参与同一个会议的时候,西方人的表现要比中国人活跃许多;在发表意见或看法时,往往也是西方人表现的更为直白和坦率,而中国人的表现则是更加委婉含蓄。

这些表现的产生与个人因素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民族性格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每一个民族的性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物质生活以及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会对这个民族的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每一个个体都在为民族性格的形成做出贡献,而民族性格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本民族的每一个个体,使得每个人个性鲜明,并且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行为特征。

民族性格拥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任何一个民族的群体性格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沉淀。

民族性格形成以后,就具有一种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这也不是说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是固定不变的。

但这种变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1现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增进,各民族通过频繁交流不断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熟悉每个民族的性格,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且能更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

下面我将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对中西民族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美国民族性格特征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美国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中国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

并且,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经过不同的发展,各自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儒家思想主要以中庸之道为核心。

孔子主张:“凡事叩其两端又取其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这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不去走极端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孔子又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即中庸是最高的德。

孔子以后,中庸思想得到大力弘扬,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成为人人都自觉恪守的处事原则,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

从餐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性格特点

从餐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性格特点

从餐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性格特点中西方餐桌文化反映了中西方人性格特点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餐桌礼仪。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反映了中西方人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在中国,餐桌上的礼仪讲究尊重和留面子,主人要亲自给客人夹菜,要注意让客人吃得舒服而不要使客人感到尴尬。

而在西方,餐桌礼仪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不会过多主动夹菜或者盛饭。

这说明中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人更注重自主和个体的独立性,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集体和亲和力。

第二,餐桌谈话。

中西方人在餐桌上的谈话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反映了中西方人对待交流的态度上存在的差异。

在中国,餐桌上的谈话更多是关于家庭、工作和生活的,注重互动和分享个人的喜怒哀乐。

而在西方,餐桌上的谈话更注重主题和目标,往往会有特定的议题或者讨论的方向。

这说明中西方人在处理交流和沟通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人更注重情感和体验,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目标和效果。

第三,餐桌与时间的关系。

中西方人对待餐桌时间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反映了中西方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上存在的差异。

在中国,餐桌上经常会有长时间的聚餐,往往会围绕着一顿饭吃上好几个小时。

而在西方,餐桌上的时间相对较短,注重效率和时间的利用。

这说明中西方人在处理时间和效率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人更注重享受和感受,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快速和高效。

第四,餐桌文化的传统和变革。

中西方餐桌文化的传统和变革也反映了中西方人性格特点上的差异。

在中国,餐桌文化深深根植于传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讲究孝敬和尊重长辈,强调家庭的团结和和谐。

而在西方,餐桌文化更加开放和多元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

这说明中西方人在传统价值观和个人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人更注重家庭和集体,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和个性。

综上所述,中西方人在餐桌文化上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人性格特点的不同。

在餐桌礼仪、谈话方式、对待时间的态度和文化传统等方面,中西方人存在明显的差异。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由于千年来宗教文化,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华夏民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中国贵中和,西方崇力尚争;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向开拓求新。

【关键词】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

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

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

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一元的而是多元复杂的。

同样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化的。

本文试从哲学、宗教的视角,通过探讨中西方哲学、宗教信仰的不同来阐述由此表现出的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一、汉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汉族传统思想,其宗旨是以维护家国安定,群体和谐为基点。

孔子所指出的“忠恕”、“恭俭庄敬”和“恭、宽、信、敏、惠”的处世态度及孟子所说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便是要求人们克制个人的欲望,服从家庭乃至社会群体的意志和利益。

汉儒董仲舒指出“大一统”主张以后,更把这种家国一体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儒家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1. 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东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论,更倾向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论,从矛盾中发现真理。

2. 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有一则笑话,说得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英国人当警察,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法国人做厨师:如果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作警察,英国人作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1.法国:法国女人会做菜才有资格结婚法国女人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女人。

而要领略法国女人的生活品位以及她们的勤劳贤惠,却要从居家生活中去体验。

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一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

露,甚至可以露出乳沟,但衣服不能薄得看出里面的背心或文胸带子,裙子不能透过光线看见里面的两条腿。

二是无论哪个季节,同一件衣服不能连穿两天,必须每天更换衣服。

在法国不是人人都可以请保姆的。

你要请保姆,你就成了雇主,按法律规定你要给保姆买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

你除了要付给她工资,还要每年给她提供两次带薪休假。

如此这般下来,你的收人只能应付保姆,等于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

尽管政府可以为请了保姆的雇主每天补助40法郎,可大家把账一算,自己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还更合算,至少丈夫可以因妻子不工作而免交50%的收入所得税。

2.俄罗斯人:果断却又犹豫的性格俄罗斯人很果断。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人性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探讨的是人类本质和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

中西方哲学传统中,人性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取向,本文将就此对中西方人性论进行比较分析。

1. 中西方人性论的概述1.1 中方人性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中,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有说“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认为人性有本善之说。

儒家强调的是不断学习和实践,而不是内在本质的发掘,人的性格、素养是需要不断培育的。

1.2 西方人性论西方人性论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哲学。

柏拉图认为人类是由于原型类似的灵魂降临而成,是伟大而高尚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性有理性、欲望和感性三个部分。

基督教修行的人性论则认为人性本来就是罪恶的,需要通过信仰、教育和行为实践来改变。

2.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2.1 对于人性本质的看法中西方人性论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于人性本质的看法。

中国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天生自然,让每个人的性格得到完美的发展。

而西方人性论则认为人性本来是有问题的,需要改变和修正。

它一直认为人性应该被塑造和完善。

2.2 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中西方人性论之间的比较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儒家哲学中,教育是提高人品和行为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素质的提高。

而在古希腊哲学中,教育是对理智和天赋才华的发掘,强调人才选拔和培养。

2.3 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当谈到个体和社会关系时,中西方人性论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显著的。

在中国儒家哲学中,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哲学中,个人的利益常常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之间的交易关系。

3.本文比较了中西方哲学传统中人性论的发展历程和取向。

中西方人性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包括人性本质、教育、个体和社会关系等,这些观点都对于诠释人类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理解中西方人性论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人类行为和社会体系的发展。

欧洲各国人性格特点

欧洲各国人性格特点

欧洲各国人性格特点欧洲各国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也为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人性格特点。

以下是对欧洲一些国家人性格特点的一些描述:德国人:德国人注重细节,勤奋踏实,严谨认真。

他们通常非常有纪律性,并且非常守时。

德国人注重效率,喜欢遵守规则,并且非常重视私人空间。

法国人:法国人通常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他们讲究品味,注重生活品质。

法国人普遍比较悠闲,注重享受生活。

他们喜欢与人社交,并重视家庭和友谊。

意大利人:意大利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他们对生活非常热爱,并且以家庭为中心。

意大利人注重美食和美酒,他们喜欢与家人和朋友一起享受美食。

西班牙人:西班牙人通常具有开放和友好的性格。

他们注重家庭和社交活动,并且非常热情好客。

西班牙人喜欢享受生活,他们喜欢音乐,舞蹈和美食。

英国人:英国人通常比较保守和自律,他们注重纪律和规则。

英国人通常比较冷静和沉稳,并喜欢幽默。

他们重视个人隐私,并且通常非常礼貌和谦虚。

荷兰人:荷兰人通常比较开放和直率,他们讲究平等和公正。

他们通常非常注重个人空间,并重视自我表达。

荷兰人一直被认为是很好的商人,他们善于交际和合作。

瑞典人:瑞典人通常比较害羞和保守,他们注重个人隐私。

他们喜欢与自然接触,平静,冷静,并且通常非常有礼貌。

瑞典人注重平等和公正。

希腊人:希腊人性格热情和开放,他们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交活动。

希腊人非常自豪,他们注重个人形象,并对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感到自豪。

挪威人:挪威人通常比较谦虚和保守,他们注重平等和个人自由。

他们重视个人隐私,并非常注重自然环境。

挪威人通常比较安静和冷静。

以上是对欧洲一些国家人性格特点的简要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般性的描述,每个国家中的人也会有个体差异。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化的影响也在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特点。

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

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

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王登峰崔红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摘要】该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人格结构的比较和分析揭示文化与人格结构的关系,并探寻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文化意义。

根据词汇学假设进行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行为归类的基础之上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中西方对行为归类的差别。

中国文化比较强调整体性、联系性以及评价性是造成中国人与西方人行为归类差异的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看法的差异。

中国人人格量表有着比较理想的预测效度,而且与西方大五人格量表相比更高的预测效度,这些均表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合理性。

文中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文化,人格结构,行为归类假设,中国人人格量表。

1 引言:什么是人格什么是人格?每个人都知道,但没有人能说得清。

40多年前,美国人格心理学教科书上的这段话至今仍然是对人格定义的真实写照,即不同的理论家对人格的界定存在显著的差异[1]。

但既然是“每个人都知道”,那一定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尽管相差悬殊,却基本上都来自拉丁文persona,即面具的含义。

Persona是舞台上的演员所戴的面具,因此既有表演的功能,又代表这一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特点,因此包括表现在外的行为特点和蕴涵于内部而外人无法直接观察的特点两部分[2,3]。

例如,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对人格的定义是由Funder提出的[4],即人格是“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模式,以及在这些模式之下、能够或不能够被观察到的心理机制”(p.1~2)。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格的界定虽然存在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但也同样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内在和外在特点的综合[5]。

人格的“格”的本义是树木的长枝条,并被引申为品格、格调及标准、规格。

“人格”强调的是行为标准(表现在外、有章可循)和对内心世界的把握。

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同样认为个体的人格是内在特点和外在特点的综合品质,只是在不同情况下对内部和外部特点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已。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下面从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礼仪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

一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

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

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1. 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东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论,更倾向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论,从矛盾中发现真理。

2. 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
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
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
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
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
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有一则笑话,说得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英国人当警察,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法国人做厨师:如果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作警察,英国人作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
1.法国:
法国女人会做菜才有资格结婚法国女人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女人。

而要领略法国女人的生活品位以及她们的勤劳贤惠,却要从居家生活中去体验。

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一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

露,甚至可以露出乳沟,但衣服不能薄得看出里面的背心或文胸带子,裙子不能透过光线看见里面的两条腿。

二是无论哪个季节,同一件衣服不能连穿两天,必须每天更换衣服。

在法国不是人人都可以请保姆的。

你要请保姆,你就成了雇主,按法律规定你要给保姆买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

你除了要付给她工资,还要每年给她提供两次带薪休假。

如此这般下来,你的收人只能应付保姆,等于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

尽管政府可以为请了保姆的雇主每天补助40法郎,可大家把账一算,自己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还更合算,至少丈夫可以因妻子不工作而免交50%的收入所得税。

2.俄罗斯人:
果断却又犹豫的性格
俄罗斯人很果断。

在市场上买东西不爱讨价还价、挑三拣四;十月革命后,对沙皇一家,说杀就杀;30年代,对可疑分子,说毙就毙;90年代搞“休克疗法”,一夜间彻底放开物价。

他们的“当机立断”,哪怕从一则幽默中也可看出:城墙倒塌,有人被压。

美国人:“OK!来两箱可乐、两打汉堡,挖掘机、推土机、铲运机和翻斗车各1台,我指挥,你们干!”日本人噼里啪啦按了通计算器:“机器的不要,劳力的干活!个劳力、个工作日,活人的救出!”俄国人:“我从墙这边拽他两腿,你们从墙那边拉他胳膊,人不就出来了!”
3.中国人的性格
很多先人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想着去推动战争而是用来放焰火,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用来去航行,这说明了中国人温顺的性格,想来推崇儒学,道学,而这些学派推崇天人合一,以礼节和仁义为中心
4.西方人
西方人在认知世界上更多的表现出对立的倾向,他们看世界用的是二元论,只有打败对手凸显自我,如果自己与别人雷同就无法体现自我的存在,由此引发的西方人性格上的竞争
好斗,扩张和侵犯性,西方的宗教也认为人生来有罪,人必须赎罪,讲求斗争和冲突的罪感文化,相对于东方的重人伦和道德,西方人的教育往往重视独立性和个性的培养。

西方人个性鲜明,个有展现,这也许能解释欧洲为什么不能形成统一的大国家。

西方的教育体系也是有宗教而来的,自从欧洲十字军到处征讨之后,他们就逐步把各个以国为单位的个体合并为教皇体系,再接着就促生了以神学为主,其它学科为辅助的教育体系,于是发展为最早的系统的教育,世界著名的牛津,剑桥,它们本身就是神学院发展而来。

从以上的两个角度看,或许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东方,没有兴起科学技术的革命,以及近代为什么没有形成科学的教育系统。

或许我们可以展开来联想,就是由于性格的差异的积累,才有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差异: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和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各有自优点也有缺憾,东方人缺少个性,而西方人缺少心灵的修行
5. 中西方比较:
中国人生活的比较封闭,人际交往圈子小,所以非常注重选择交往对象的品质,总想和人品好的人交朋友,故有时显得很孤僻。

西方人爱开鸡尾酒会,一大群人凑一起打哈哈;中国人则重酒后知己,一杯清茶推心置腹。

中西方人做事风格的区别:中国人认为关键是沉稳干练;西方人说公正,不然你越能干,问题越大。

故同西人打交道不要指望从私人关系中得到什么便利。

中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不少,但更多的是坚持追求和自己利益十分相关的东西,而西方人会因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东西而取身舍义,如对“日心说”的追求,阿基米德因不让士兵碰他的圆被杀等。

西方人对孩子很尊重,把他们当朋友,视他们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是“上帝”寄存在这里一段时间的天使,不像中国人,将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溺杀婴儿、虐待婴儿的现象时有发生。

西方关于保护孩子的法律很多,如洗澡就规定父亲不得给女婴洗。

再如,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规矩站立,中小学生迎宾,西方人很反感。

中国人当面不看礼品,西方人有意见;对西方人当面看礼品,东方人认为不好。

中国人喜存钱,欧美人恰相反,他们认为钱只有在花时才有用,否则只是张好看的纸。

再之这个世上没什么真正属于某人,即使你付了款买下了,也不过暂时使用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