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摘要: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定位的基础上,论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阐述了发展现状,分析揭示了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研究
文学和历史历来都是密切相关的,华裔美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密切。
毫不夸张地说,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与美国历史间彼此的影响较其他国家的文学和历史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能够深刻感受到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与中美发展密切相关。
1.华裔美国文学的定位
事实上,华裔美国文学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旅美华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中华文化传统及其身份和美国文学深入理解与认同,当然这也包括他们对自身独特身份的认定。
华裔美国文学在100多年的历史中,从被忽略到后期的被关注,从边缘到主流的复杂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美国西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华人所做出的贡献,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华裔美国文学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交织、碰撞的产物,其有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美国华裔作家大部分都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及视野,他们能够感知本身所具有的美国华人和华裔的双重文化和民族性地位;他们能够以自身个体的存在为契机,以独有的生命体验以及敏锐的视角去关注整个华裔群体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是如何生存的,以及他们如何选择人生,如何把握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描述华人创业的艰辛,也真实描述了华人族裔的生存状态及其思想成长、成熟的过程,真实地反映华人所经历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以及交流,表达了对中美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望和无限憧憬。
2.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分期
大致说来,美国华裔文学一般可以概括以下3个阶段:初创阶段,转折阶段和繁荣阶段。
2.1起步与初创阶段
美国华人的移民历史促成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
1840年代末期,美国兼并了墨西哥
大片领土。
当时美国需要大量劳动力在这儿建设现代工业,修建通过美洲大陆的铁路,以此发展对外贸易。
而在1848年加州的萨克拉门托大峡谷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到香港,当时社会轰动。
在1850年,2000名华工由中国赴美工来到旧金山开采黄金,这是我国的第一批大规模的华工进入美国。
与此同时,我国南方的大批华人也涌起了“淘金热”,这使得急需劳工的美国人得到了机会。
而当时中国恰逢鸦片战争惨败,流离颠沛的华人成为列强寻求的目标。
“有些史学家普遍认为,由于经济原因,华人去美国,但他们是自由的。
而正是这种虚伪的说法掩盖了华人移民苦难和血腥的面目。
”
初期华人移民大多来源于人口多并且对西方国家了解的相对较多的珠江一代,他们称美国加州为“金山”,希望在挣上一笔积蓄后衣锦归乡。
但是,他们面临残酷的生存环境以及极端的种族歧视。
继“淘金热”后,上万华工被贩卖到美国的铁路公司,建造横贯美国东西的大铁路。
在整个铁路修建过程中,有几千华人付出了生命。
华工付出的辛勤甚至生命,使得加州快速发展,但记载美国经济发展的文史资料对此只字不提。
1869年,横贯美国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完成后,华工被解雇,又由于金矿开发已尽加之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没有了工作的华人只好做洗衣、餐饮等工作。
他们处在美国最底层,不能得到法律保护,他们被敌视和排斥。
1882年,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从法律上禁止华人劳工进入美国。
禁令持续了六十余年,1943年被废除。
《排华法案》阻断了华工家属去美国和他们相聚后路,使“唐人街”成孤岛。
华人不得和异族结婚的法律将华人逼上自身灭亡的境地。
历数在美国的华人遭受的种种歧视和非人待遇,以及他们对华人的心理伤害,使得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文坛上华人失语,这正是美国“权力”的在文坛上的运作所造成的。
在某种意义上,华裔所面对的是一个国家及其代表这个国家的话语形式。
即便这样恶劣的条件,仍有微弱但有力的声音发出来了。
华裔美国文学最初是以文字形式来表现的,中国读者最熟悉应该是20世纪初期被扣在天使岛的华人在墙上写的诗歌,影响较大的《天使岛诗集》和《金山歌集》。
《金山歌集》以诗歌描述了在美国受到的欺辱和受到的歧视,创了华人移民文学,《天使岛诗集》表达了华人对祖国的眷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受欺凌后愤怒及雪耻的决心等。
相对来讲当时华裔美国文学一直处于沙漠化阶段,当然这也赴美华文化水平低有很大的关系。
2.2转折与选择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历着大变革、大动荡,美国的民权运动、反文化运动、反战、越战等,这一切都对华裔美国作家和文学产生着深远影响,在美国运动中华裔美国文学建筑到了良好的成长机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剧作家、诗人和小说家。
华裔美国文学中小说率先突破旧的创作模式,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其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文化内涵征服了读者,由边缘向中心迅速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朱路易的《吃一碗茶》,是一部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形式上不再以自传体来叙事,内容上真实描述了美国排华政策所造成的近一个世纪的畸形“华人单身汉社会”,语言上以唐人街各色的小人物们的方言为蓝本。
它成功地展示了旅美华裔结构上重大变迁——由光棍到家庭社会伟大转变。
60年代后的华裔作家都特别关注华裔居住的社区,竭力找到最贴近自己的身份以及声音。
其中在美国文坛影响最大的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曾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是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的标志。
其流行有几个重要因素:首先,中美建交使美国读者对中国深感兴趣,而该书中的大篇幅故事,恰恰满足了这种愿望;其次,借美国女性主义兴起,迎合了女性主义发展趋势;最后,美国民权运动中,少数族裔意识普遍增强,汤亭亭华裔身份及其作品的族裔内容也是引起反响的重要一点。
当代美国文坛,华裔作家表现非常活跃,他们在小说上的创作,开创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局面,并且呈现其鲜明的特征:唐人街作为特殊背景出现文学作品中,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华人创作提供了真实素材;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对立也是构成华裔美国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可否认,女性作家也是推动华裔文学逐步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汤亭亭等以其独特风格和思想描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华裔文学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将其融入作品,经过改造、加工、扬弃,使其呈现独有的个性特色。
2.3发展与繁荣阶段
上个世纪末,世界范围的文化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美国文化多元更加明显,文化交流、少数民族的群体意识,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中国经历过政治动荡,8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发展时期。
随之而来的留学热、移民热。
新移民群,催生丰富多彩的海外“新移民文学”。
在新的背景下,华裔美国文学必将向更加繁荣。
与早期美国移民相比,新移民的移居动机、文化态度、生存状态等有很大差别。
早期移民迫于战争、饥饿、政治原因移民,且从事重体力者居多,历经生活艰辛。
而新移民文化层次高,移民往往是进行磨炼和文化层次的进一步提高。
新生代华裔作家任碧莲较有代表性,其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希望之乡的莫娜》、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以诙谐、轻快、反讽的手法阐述了种族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等思想。
李健孙和雷祖威也受到美国读者关注。
李健孙《中国仔》、《光荣与责任》具代表性。
雷祖威的作品《爱的痛苦》具有代表性。
另外张岚短篇小说集《渴望》,伍慧明的作品《骨》在美国文坛都反响强烈。
90年代开始,新移民作家在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严歌芩的《扶桑》、《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铁梨花》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同时译成多国文字。
哈金的《等待》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他的《战争垃圾》进入2005年普利策小说决赛名单,这一切都提高了美国华人的声音,开拓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局面。
新生代作家群体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环境中创作、思考,反思东方文化,审视西方文化,关注海外华人的命运与生存,关心在种族的发展和追求。
其作品传统华裔文学的模式,更主观地反映了形成中的多种族社会及多元文化。
淡化了中西方文化冲突,超越了以种族区分人,把人放到多元化社会的核心地位。
3.华裔美国文学的现状
今天的美国华裔文学趋于繁荣,源于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但也与几代华裔作家的努力息息相关。
探究华裔美国文学坎坷的发展历程,能够真切感受到旅外华人屈辱的历史,唤醒人们的美国梦以及对美国重新定义和全新认识。
但是,与美国的其他外来文学相比较,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的影响并不是太大。
事实上,人们关注较多的是非裔和西裔在美国的活动,却很少会提及日裔和华裔。
这对于已经有着近百年发展历史的华裔美国文学,显然算不上是非常成功的。
华裔作家和作品虽然一起码在试图引起美国公众的关注,但是,在作品中只是通过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所能引发和维持的注意效果并不明显。
另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一,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以及作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和现实及历史上的政治语境相联系。
这是导致国外学术界对历史上或当前的华裔美国文学不太关注的直接原因。
4.结论
可以看出,华裔美国文学确实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历程,但是,这些历程只能代表过去。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世界政治和文化格局的发展,人们在思想和意识上也会不断融合,本土人很难再把外来民族加以“边缘化”,华裔移民的后代也不需要再去进行融入对方文明的努力,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西方的体制中成长,同时又可以接受和传承来自父辈的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相信在这种机制下,华裔美国文学也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引起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单德兴.华裔美国文学的定位:一个台湾学者的视角[D].国立交通大学,1999.
[2]程爱民.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和主题内容[J].外国语,2003(6)
[3]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2008(2)
[4] 钱芫子.流散与回望: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5]项丽丽,刘增美.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的透视与思考[J].东岳论丛,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