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探索之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探索之我见

2007年,陕西省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在语文《大纲》中,对三维目标做了详细的规定,在多次的课改培训中,我把自己的课改精神的体会和听取来的外省的做法尝试着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收效甚好。现在,我把我对语文教学探索的做法讲述一下。

一、以引代学,让学生走出“依赖教师和教参”的误区

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总是按部就班的准备好教案,学生只是聆听,遵照教师预设的“阅读、思考、发言、练习”的方式进行,尽管有激烈的讨论,踊跃的发言,但是,这些都是教师的杰作而已。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新课改中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角色,尝试一种改革,对自己的课堂改革。

比如,在《谈中国诗》的教学中,我首先准备好了两首诗,一首是描绘原始时期先民狩猎的画面,“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另一首是卞之琳的《断章》请学生先用语言描绘诗歌中描绘的内容,然后做一个比较,两首诗各有侧重点,有的侧重于画面有的侧重于道理,各有千秋。进而用多媒体展示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和艾略特《荒原》,再让学生对着四首诗的篇幅和内容作比较,引出中国诗的四个特点。那么不用讲课这节课的目标就实现了。

二、利用名著导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而名著导读板块正好是一块阵地。我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要求学生每人订一份报刊杂志,并在班上交流。这样,四十五个学生就可能看到三四十份报刊杂志,大大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并开展了“佳作推荐”、“课前趣味阅读”、“阅读小笔记”、“我的观点”等活动。通过上述手段,不但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还使学生在阅读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断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用表达交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发综合性教学活动,拓宽学生学生的学习空间。”我针对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征求了同学们的意见,开展了模仿“幸运52”的“语文大擂台”、“猜谜游戏”、“成语接龙、歇后语接对”“家庭与社会”等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查阅、选择资料的能力,积累了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增长了社会经验。

四、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我一上语文课就头疼,一见语文作业就心烦。”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我看后很是震惊。为此,我“深入群众”做了一番调查后,恍然大悟:由于某种原因,或基础差,或作业完成习惯不好等,经常被老师冷落,长期缺乏“集体温暖”,而逐步造成这种现象。另外,有一些学生来自外地,由于地域和语言的差别造成的心理问题。“治病先治本”,于是我决定对学习上有困难或有缺点的同学,进行攻心感化战术。通过了解家庭,谈心交流,关心鼓励,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心与心交流,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课上少一些批评挖苦,课下多一些关怀鼓励,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后来这个同学又在一次题为《关爱》的作文中写道: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对我的期望。

总之,语文教学不管怎样改,怎样教,都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只有目中有人,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样的语文教改才有活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语文中加入活水,语文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