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模具设计概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較淺RIB較深RIB須拆入子再研磨,以及圓入芯研磨。 11.旋臂鉆床--以鉆頭加工各類圓孔及縲孔。 12.咬花--以稀硝酸等化學藥水,輕微腐蝕模仁所要之花紋外觀設計脫模角
(DS02/CP)-MT110102、(DS03/CP)-MT110203、(DS04/CP)MT110304 13.拋光--以油石(#320→#600→#800)、砂紙(#400→#600→#800→#1,000→ #1,200→#1,500→#2,000)、或鉆石膏(#1,500→#2,000 →#3,000→#5,000 →#30,000)研磨模仁,所須之表面粗度,公模面拋光砂紙#600、RIB拋光 砂紙#1,200以上,透明表面拋光鉆石膏#3,000以上,平面或2D面可用光學 研磨至#5,000,外觀之表面粗度則依客戶要求。14.其餘加工、品管及契合 、組裝,由鉗工製作。
下固定板-使公模固定在射出機上
頂針導桿
螺絲
導梢 回位梢 灌嘴/料道/成品入料口--使射出機之材料灌入成品形狀之間之流道
導梢/導套/0°定位塊--公母模合模時導正用
滑塊 斜梢
螺絲--固定零件用 水孔--加水,電熱壓或油來控制模具溫度
頂針導桿-防止頂出板活動時傾斜
定位環--使模具入料口與射出機射管同心 頂出針--將成品推離模具用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大綱
一、模具基本結構 二、模具類型及用途 三、模具設計重點 四、製造加工及流程 五、產品注意事項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 一、模具基本結構
水孔 滑塊
定位塊 公模仁
補助支架
公模仁
支架-將公模板與下固定板隔離
,使頂出板有活動空間
頂出板--固定頂針, 使射出機之頂出螺絲與 模具頂出針之間轉動用
模具容易出毛邊。 b、溫度太低,外觀會較亮,合膠線會較明顯,材料流動性較差。 c、同一區域溫差太大,會造成成品冷卻時間不一,導致成品平面度及平行度過
大。 d、ABS+PC材質模溫在700C~800C作業,對於外觀及流動性較佳,但須依成
品大小及需求來決定。 e、公模仁形狀遇尖角或凸出(量產中溫度會越來越高),以及機構密集區須用易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 三、模具設計重點
3、模具3、模(1)具入設料設計 計重點設計重點
a、外觀--須注意冷料痕、蛇紋、沖料痕等,小點進膠或直接進澆, 須經客戶同意。
b、入料點--依流量大小、材質及成品形狀、厚度來決定大小。 c、流道--流道依入料點大小,流道長度及流量來決定大小,避免餘料過多,
流道轉角須有冷料井。 d、成形時間--大於平均肉厚區域太多時,須考慮進澆位置與入料點數量。 e、成品變形--成品面積大或尺寸長在成形時容易變形,最好以多點進澆來
模等六種。 d、頂針形式--模動作相反,每一零件動作時不可干涉,頂
針擺設須考慮大小、位置、數量、空間、力量、行程以免造成頂白、拉白 、變形、頂針折斷等問題。
(3)溫控設計
溫控設計--模溫控制分水溫、油溫及電熱管等3種。 a、溫度太高,外觀會較暗,會使成形冷卻時間拉長、模具活動件容易損壞,
縮短流料行程,尺寸長之產品入料在2/3位置較佳。 f、成形後加工--小點式、斜點式、潛式及微隙進膠在成品脫離時餘料可同
時分開,因材質、外觀、形狀及成本考量則選擇直接式、扁平式、扇狀式 、頂針式、搭接式或熱膠道等方式入料。
3、模具3、模(1)具入設料設計 計重點設計重點
g、合膠線--多點進澆在兩入料點間距越近則合膠線越不明顯,遇肉厚太薄 或靠破孔時,則須選短邊或較近位置入料。
h、排氣--材料流動方向會以直線方向先跑及肉厚較厚方向先跑,遇不能做 排氣孔之形狀時,須考慮入料位置及方向。
I、縮水--成品厚度不均時,須選擇較厚區域或容易產生縮水之結構附近入 料。
j、應力分佈--充填時間越久,入料口附近密度會越高,則應力會越大,為使 充填時間短,則入料口須越大,入料位置須越平均,入料點須越多。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 五、產品注意事項
五
加肉 減肉
減肉 減肉
加肉
加肉 逃肉 加
加肉 加
加R角orC角
入料
加R角
加RIB角 加角
加肉 合膠線
減肉 減肉
加肉
局部加肉
靠破面積縮小
加厚
加厚
加肉
減肉 加斜度 加 角或 角
減肉
加角
k、模具壽命--模具結構越複雜則損壞機率越大,所以入料結構越簡單越好 ,入料形狀、位置、大小、數量都會影響成形速度及壓力,而壓力過 大,模具就容易損壞,如漲模、毛邊、頂出力加重,而成品會造成變 形、應力痕、頂出痕、拉花等問題。
(2)成品脫離設計
a、模具形式--依入料形式、脫模結構及成本考量來決定。 b、脫離形式--公、母模板、中板、脫料板、頂針板及空氣頂出等來分段頂出。 c、倒勾脫離--分公、母模滑塊、斜梢、斜度塊、強制脫模、二段脫模及旋轉脫
電壓加工,電極間隙依形狀大小及粗細加工來決定預留間隙(0.05~0.5) , 遇轉角之R角須注意預留間隙,如R0.5電極間隙0.2,則電極R為0.3~0.35。
3、模具四3、、模製具造設加工及流程 計重點設計重點
9.平面研磨機--以砂輪研磨平面,精修加工。 10.成形研磨機--小面積之2D形狀精修,如電池槽R形狀,斜面或連續斜面及
上固定板--使母模固定在射出機上
母模板--固定母模仁用 母模仁--加工成品形狀用 (成品收縮時不易附著面或外觀面)
回位梢--公母模關畢前,將頂針確實歸位用 公模板--固定公模仁用 公模仁--加工成品形狀用(易附著面)
補助支架--防止公模板在射出時,會造成彎曲時用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 二、模具類型及用途
脫離系統及其他輔助機構等零件分開及表示。 4.備料、所有材料及五金預訂、採購。 C中心加工機--將加工形狀之程式輸入,裝上銑刀加工公母模仁主要形
狀及主要形狀之電極加工。 6.線切割加工機 --一般常用在斜梢孔、斜梢、小入子,及多尺寸或直線以外
之孔或入子加工,切割各種2D形狀之模仁貫穿孔或入子。 7.銑床--以銑刀加工直線或平面粗加工或加輔助設備加工形狀及鉆孔。 8.放電機--銑床不能加工之角落或形狀以銅加工相反形狀,調整適當電流及
導熱之合金材料製作或以單孔循環之水孔或冷卻棒來散熱。 f、熱膠道周圍須有水路,來降低模具溫度。
☆模具機構是依品質、壽命、加工方式、成本來決定。 ☆模具尺寸須依所有機構考量來決定大小。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 四、製造加工及流程
3、模具四3、、模製具造設加工及流程 計重點設計重點
1.圖面解析、用途、功能、問題點檢討、成本分析、報價。 2.模具結構設計擬定及確認。 3.折模--將分模面、小入子、倒勾(滑塊或斜梢),模溫系統、成品入料、成品
(DS02/CP)-MT110102、(DS03/CP)-MT110203、(DS04/CP)MT110304 13.拋光--以油石(#320→#600→#800)、砂紙(#400→#600→#800→#1,000→ #1,200→#1,500→#2,000)、或鉆石膏(#1,500→#2,000 →#3,000→#5,000 →#30,000)研磨模仁,所須之表面粗度,公模面拋光砂紙#600、RIB拋光 砂紙#1,200以上,透明表面拋光鉆石膏#3,000以上,平面或2D面可用光學 研磨至#5,000,外觀之表面粗度則依客戶要求。14.其餘加工、品管及契合 、組裝,由鉗工製作。
下固定板-使公模固定在射出機上
頂針導桿
螺絲
導梢 回位梢 灌嘴/料道/成品入料口--使射出機之材料灌入成品形狀之間之流道
導梢/導套/0°定位塊--公母模合模時導正用
滑塊 斜梢
螺絲--固定零件用 水孔--加水,電熱壓或油來控制模具溫度
頂針導桿-防止頂出板活動時傾斜
定位環--使模具入料口與射出機射管同心 頂出針--將成品推離模具用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大綱
一、模具基本結構 二、模具類型及用途 三、模具設計重點 四、製造加工及流程 五、產品注意事項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 一、模具基本結構
水孔 滑塊
定位塊 公模仁
補助支架
公模仁
支架-將公模板與下固定板隔離
,使頂出板有活動空間
頂出板--固定頂針, 使射出機之頂出螺絲與 模具頂出針之間轉動用
模具容易出毛邊。 b、溫度太低,外觀會較亮,合膠線會較明顯,材料流動性較差。 c、同一區域溫差太大,會造成成品冷卻時間不一,導致成品平面度及平行度過
大。 d、ABS+PC材質模溫在700C~800C作業,對於外觀及流動性較佳,但須依成
品大小及需求來決定。 e、公模仁形狀遇尖角或凸出(量產中溫度會越來越高),以及機構密集區須用易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 三、模具設計重點
3、模具3、模(1)具入設料設計 計重點設計重點
a、外觀--須注意冷料痕、蛇紋、沖料痕等,小點進膠或直接進澆, 須經客戶同意。
b、入料點--依流量大小、材質及成品形狀、厚度來決定大小。 c、流道--流道依入料點大小,流道長度及流量來決定大小,避免餘料過多,
流道轉角須有冷料井。 d、成形時間--大於平均肉厚區域太多時,須考慮進澆位置與入料點數量。 e、成品變形--成品面積大或尺寸長在成形時容易變形,最好以多點進澆來
模等六種。 d、頂針形式--模動作相反,每一零件動作時不可干涉,頂
針擺設須考慮大小、位置、數量、空間、力量、行程以免造成頂白、拉白 、變形、頂針折斷等問題。
(3)溫控設計
溫控設計--模溫控制分水溫、油溫及電熱管等3種。 a、溫度太高,外觀會較暗,會使成形冷卻時間拉長、模具活動件容易損壞,
縮短流料行程,尺寸長之產品入料在2/3位置較佳。 f、成形後加工--小點式、斜點式、潛式及微隙進膠在成品脫離時餘料可同
時分開,因材質、外觀、形狀及成本考量則選擇直接式、扁平式、扇狀式 、頂針式、搭接式或熱膠道等方式入料。
3、模具3、模(1)具入設料設計 計重點設計重點
g、合膠線--多點進澆在兩入料點間距越近則合膠線越不明顯,遇肉厚太薄 或靠破孔時,則須選短邊或較近位置入料。
h、排氣--材料流動方向會以直線方向先跑及肉厚較厚方向先跑,遇不能做 排氣孔之形狀時,須考慮入料位置及方向。
I、縮水--成品厚度不均時,須選擇較厚區域或容易產生縮水之結構附近入 料。
j、應力分佈--充填時間越久,入料口附近密度會越高,則應力會越大,為使 充填時間短,則入料口須越大,入料位置須越平均,入料點須越多。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 五、產品注意事項
五
加肉 減肉
減肉 減肉
加肉
加肉 逃肉 加
加肉 加
加R角orC角
入料
加R角
加RIB角 加角
加肉 合膠線
減肉 減肉
加肉
局部加肉
靠破面積縮小
加厚
加厚
加肉
減肉 加斜度 加 角或 角
減肉
加角
k、模具壽命--模具結構越複雜則損壞機率越大,所以入料結構越簡單越好 ,入料形狀、位置、大小、數量都會影響成形速度及壓力,而壓力過 大,模具就容易損壞,如漲模、毛邊、頂出力加重,而成品會造成變 形、應力痕、頂出痕、拉花等問題。
(2)成品脫離設計
a、模具形式--依入料形式、脫模結構及成本考量來決定。 b、脫離形式--公、母模板、中板、脫料板、頂針板及空氣頂出等來分段頂出。 c、倒勾脫離--分公、母模滑塊、斜梢、斜度塊、強制脫模、二段脫模及旋轉脫
電壓加工,電極間隙依形狀大小及粗細加工來決定預留間隙(0.05~0.5) , 遇轉角之R角須注意預留間隙,如R0.5電極間隙0.2,則電極R為0.3~0.35。
3、模具四3、、模製具造設加工及流程 計重點設計重點
9.平面研磨機--以砂輪研磨平面,精修加工。 10.成形研磨機--小面積之2D形狀精修,如電池槽R形狀,斜面或連續斜面及
上固定板--使母模固定在射出機上
母模板--固定母模仁用 母模仁--加工成品形狀用 (成品收縮時不易附著面或外觀面)
回位梢--公母模關畢前,將頂針確實歸位用 公模板--固定公模仁用 公模仁--加工成品形狀用(易附著面)
補助支架--防止公模板在射出時,會造成彎曲時用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 二、模具類型及用途
脫離系統及其他輔助機構等零件分開及表示。 4.備料、所有材料及五金預訂、採購。 C中心加工機--將加工形狀之程式輸入,裝上銑刀加工公母模仁主要形
狀及主要形狀之電極加工。 6.線切割加工機 --一般常用在斜梢孔、斜梢、小入子,及多尺寸或直線以外
之孔或入子加工,切割各種2D形狀之模仁貫穿孔或入子。 7.銑床--以銑刀加工直線或平面粗加工或加輔助設備加工形狀及鉆孔。 8.放電機--銑床不能加工之角落或形狀以銅加工相反形狀,調整適當電流及
導熱之合金材料製作或以單孔循環之水孔或冷卻棒來散熱。 f、熱膠道周圍須有水路,來降低模具溫度。
☆模具機構是依品質、壽命、加工方式、成本來決定。 ☆模具尺寸須依所有機構考量來決定大小。
塑膠模具設計概念 四、製造加工及流程
3、模具四3、、模製具造設加工及流程 計重點設計重點
1.圖面解析、用途、功能、問題點檢討、成本分析、報價。 2.模具結構設計擬定及確認。 3.折模--將分模面、小入子、倒勾(滑塊或斜梢),模溫系統、成品入料、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