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
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导入新课: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教学过程:
介绍《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介绍
文章背景介绍,并画直观图一目了然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考察预习:齐读字词考察学生翻译并点点重点词语穿插说文解字:间鼓轼等
课文内容解读:结构层次
讨论:1、第一段哪句问话反映了曹刿有远见卓识?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是什么?
2、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3.“忠之属也”指的是哪一类事情?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4、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论:战争胜利的因素
合作交流: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分别体现在哪里?
5、人物形象分析
探究:1、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拓展延伸: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关注学情是贯穿教学始终的,课前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较为准确的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指导学生突破学习的“卡壳”,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曹刿论战》前,我认为学生在翻译、理解课文存在较大的难度确定教学目标:首先通过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第三,通过探究弱鲁国战胜强齐国的原因,进而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第四,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从学情出发,在以下三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指导学生的朗读,范读课文
二、组织学生合作解决翻译疑难句子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预习情况较好,说明课前的充分预习很重要。
教学前我让学生以诵读为主,借助《文言文全解》读读译译,并寻找自己疑难的地方,
课上提问学生就能较好的掌握,全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但学生对课文主动探究、善于发现的精神还很不够,对于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不完整,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章的主旨还欠缺。
一、组织学生诵读不够充分
《曹刿论战》是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学生不经过熟读,是很难理解的。
在这节课,我虽然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但从头到尾学生整体读了三次,个别读了两次,朗读次数明显不足。
虽说在课前要求最起码读三遍,但学生还是没法达到熟读的,这样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如果在教学中多用8——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比如分角色读“战前讨论”,读全文的翻译,配乐诵读全文,学生就可以熟读成诵,而到了下面环节:“理解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和“分析曹刿的形象”就有了较为充分的铺垫。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课前,我从这个班的班主任了解到:这班学生总体而言回答问题反应不快,很少在大场合上公开课,也许会有畏惧心理。
在教学中,我很注重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纵观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不够高。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是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永远值得教师探究的问题。
从教师层面考虑,我认为在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的原因在于:1.教学目标是从教师角度考虑确定的,而不是由学情生成的。
只有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所需要的,教师的“教”才能很好作用于学生的“学”。
2.教师的鼓励还不能达到“煽情”的效果。
特别在课堂中间,进入学习的难点“分析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更应该用鼓动性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课文的特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
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
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是:
1.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2.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3. 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4. 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
(8分,每小题2分)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答案】
五、[8分]22.D 23.A 24.D 25.B
3.【2013年•湖北十堰】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曹刿论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2)公将鼓之()(3)再而衰()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一)(12分)
19.(3分)(1)同“遍”,遍及(2)击鼓(3)第二次(每小题1分)
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抓住“狱”“虽”“以”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
21.(3 分)A
22.(3分)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作答亦可。
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
16.【2013年•四川省凉山市】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有“养”的意思B.小信来孚孚,信服
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D.遂逐齐师遂,于是,就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何陋之有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言语粗鄙
C.患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D.下视其辙其如土石何?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
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萌仓促迎战,乡人闭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
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
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11.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
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
【答案】
8.B(孚,为人所信服)
9.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粗俗”;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
10.C
11.(3分)曹刿说(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大意1分,“徧”“从”译对1分)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浅译文言文。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所提的要求,《曹刿论战》的教学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注重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学时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教学中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
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如:语气词的添加,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教学时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教学中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感悟、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朗读、理解、背诵、鉴赏、评价的训练,帮学生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基础。
同时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