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发展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发展概况及其意义
郑陆梅
摘要:目前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有效成分是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从其研究的源头到如今的现状,有成果也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才能使中药屹立不倒,走出国门。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现状研究意义
中药中的有些化学物质对于机体来说直接发挥生物学作用,称之为有效效应物质,而另一些是间接发挥生物学作用,如大多数原生苷是前药,其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产物或代谢产物发挥生物学作用;其他的化学物质亦可能存在类似的转化形式,等等。这类天然的化学物质称之为有效成分。既不产生直接作用,亦无间接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之为无效成分。有效效应物质、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均指中药中原存在的物质。
中药之所以对疾病有防治作用,是因为它含有药理作用的化学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是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例如麻黄具有平喘止咳作用,是因其含有L-麻黄碱、伪麻黄碱等有效成分;延胡索具有活血理气止痛之功,是因其含有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等有效成分;白头翁具有止痢作用,是因其含有白头翁原素、皂苷等有效成分。
一、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历史回眸及现状分析
中药或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研究以分离出吗啡为标志,已有200年的历程。据张均田对中国建国50年中药化学与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的回顾,我国对常用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由留学回国的药理学家陈克恢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学系研究中药麻黄,从中提取麻黄碱,惊动了全世界医药界。此后,我国学者又继续从常用中药中分离得到多个有效成分,例如从青黛中分离得到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效的靛玉红,从青蒿中分离得到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青蒿素,从北五味子中分离得到有较强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五味子丙素,从雷公藤中分离得到具有较强免疫抑制作用的雷公藤素甲,从人参中分离得到对原发性肺癌、肝癌有辅助治疗作用的人参皂苷R93等。此外,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观察,还发现大毒中药砒霜中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As20,)对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确有疗效。
其间,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经历了历史性变迁,借助于植物化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手段,对阐明天然化合物结构的多样性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从药物的角度来讲,却始终没有克服寻找有效成分的盲目性。
第一,突出的一点就是“纯分析的观点”,即为分离物质而分离物质,一味追求新的分离技术、分离设备。虽然充分的整合需要充分的分析,但是如果缺乏整体观、缺乏系统生物学的指导思想,那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纯分析的观点在中药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表现即是不善于将“精确”与“模糊”有机结合。所谓精确,就是明确的有效成分。所谓模糊,就是整体把握,如把握住某一配比即可把握住药品疗效的稳定性,此时并不需要运用进一步的分析手段去搞清所有的成分。
第二是“未经充分筛选”。从当前新药申报资料来看,存在着为开发而开发的倾向,只要药效学做出一些活性,便不再作进一步的筛选,马上就进入新药申报阶段,急急忙忙申报各类成果。这样申报的一类新药往往立题依据欠充分,这虽然与我国新药研发经费不足有关,但也反映了研究人员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第三个是“生搬硬套母体药材的功效、中医证型”。虽然中药有效成分来源于中药材,
但是部分并不等于整体,就像麻黄碱不等于麻黄一样,所以,有效成分的功效、中医证型是需要通过临床试验观察而得的。
中药或中药化学成分作为人体外源性的物质,进入生命体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人体对“异己”的反应性——一系列的处置过程,直至以原形或其代谢产物的形式消除体外,这是生命个体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防御(包括免疫应答)的一种约定熟成的方式。无论机体是处在正常还是处于病理状态,要排出“异己”,就存在主动形式——代谢(包括原形化合物的代谢和体内生物转化产物的代谢)。因此,决定中药中的一个、一种或一组化学物质是否为有效化学成分、有效效应物质由它或它们在体内的行为来确定,其在肠内和肝内的行为尤为重要,这已成为中药实验医学中的关键性基础科学问题。中医是个体化治疗发展的鼻祖,基于人体的整体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辨证施治,近年来西医亦在学习中医的思维方式。某一味中药或某些中药或某一中药复方在某一证候存在的情况(机体处于特定病理状态)下才能体现其药效,故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进行中药成分的代谢研究则不能全面评价中药的药效,勿容质疑,必须考察病理状态下中药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消除等药代动力学过程。同时,处于病理状态的机体,相关的内源性指标物质一般将发生变化,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通过外源性中药化学成分及其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产物对内源性指标物质“纠错”的客观分析,能更准确地评价中药的有效性和效应性。
要获得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的技术手段就显得至关重要。几十年来,我国学者积极引进、利用国外先进的分离提取技术、设备,如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一质联用、液一质联用、毛细管电泳、膜分离技术、大孔吸附树脂、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等,因而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为中药有效成分的获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如果仅仅是分离得到物质成分,而未经过药效学筛选,那么该成分的有效性还是要打问号的。在药效筛选方面,我国不仅采用传统筛选模式,即利用已有的体内、体外药理模型进行筛选,还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对中药成分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除确认有效性之外,对于有效成分体内过程的研究,目前也有所进展。例如,人参皂苷R93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就是一个例子。该成分进入人体后,其生物利用度非常低,难以解释其临床起效的原因。王广基等通过研究发现,在胃肠道及循环系统,人参皂苷R93可以转化成人参皂苷Rh2,后者再转化成苷元ppd,由ppd起主要的抗肿瘤作用。由于发生了R93的体内转化,自然以R93为跟踪对象的生物利用度数据就会使人困惑,导致对以R93为有效成分的中药新药参一胶囊的疗效产生怀疑。
二、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意义
1、中药化学有效成分是中药质量的决定因素。产地、采收季节、炮制等的不同,则含量不同,质量有别,用量也应有别一般情况下,医师在遣药组方时,总是根据药物的性能、配伍、禁忌、剂型和患者的病情、体质、病位、年龄、个体差异及地域不同等来确定中药的用量。有的医师则往往根据以往经验及具体病情对某种中药的常规用量作出一定的加减变化而确定某味
中药的使用剂量。纵然医师未能将中药饮片的内在质量(有效成分含率)这一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当然,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各门学科越分越细,而导致了中医中药研究脱节的现象,使得“医不知药,药不医用”,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对中药的化学有效成分作了大量的研究,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中药饮片质量的衡量还停留在外观性状上,但是不同批的同种中药,由于受产地、加工、气候、采收季节、贮藏等因素的影响,其内在质量(有效成分含率)是相差很大的,有的仅凭外观性状是难以觉察和区分的,也更难作出恰当的评估2、有利于作用机制阐明对中药有效成分。展开研究有利于明确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一味药材即是一个复方,而含有若干味药材的复方所含的成分就更多了,要搞清楚起效的物质基础及体内过程是相当困难的。而有效成分在这方面的优势就十分明显了,由于成分单一,其作用机制的因果对应性就比较明确,即便是通过肠内菌或肝脏首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