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特点 (1)排放分散且面广;
(2)间歇排放、水量波动较大; (3)水质相对稳定;
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比较稳定,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含量较高,一般不含有有毒物质,污水中还含有合成洗涤剂以及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
典型水质水量: 二、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 2.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要求 (1)低耗高效; (2)低二次污染;
(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4)管理维护简单;
2.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2.2.1农村生活污水河浜处理技术 (1)技术原理(工艺流程)
采用河浜原位增氧系统,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以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同时建立人工水草载体生物膜系统,把天然过程改变成为天然与人工过程的结合体。污水在河浜内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以及相伴随的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的过程,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营养元素和其他污染物质进行多级转换、降解、去除,从而实现废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目的。河浜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见下图:
注:尾水是指虽经处理但尚未达到水环境标准的工业、生活、农业排水,尾水并不等于清水。 (2)处理效果(二次污染物)
实施项目地陈巷浜位于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漕桥镇,治理河段的长度为560m ,宽度为12m,
设计水深3.8m,水体容积为25536m 3,总排水量840.3m 3
/d,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漕桥河。进出水质:
(3)经济效益
项目投资为2570元/(m3·d),废水处理运行成本为0.11元/m3。
(4)适用地区
2.2.2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1)技术原理(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源于对自然湿地的模拟,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按一定坡度、充填一定级别的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结构的填料床组成,并在床体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期长、美观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如芦苇、茭白、菖蒲等)。人工湿地种植的植物与水中、填料中生存的动物、微生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污水流经床体表面和填料缝隙时,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处理。
(2)处理效果(二次污染物)
污水处理水量为14m3/d~3000m3/d,出水基本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
人工湿地具有一定的污水净化能力,其对COD、BOD5、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0%、85%~95%、40%~50%和80%~85%。
2.2.3农村生活污水生物滤池+表流人工湿地技术
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汇集于生物滤池,生物滤池内放置微晶纳米复合滤料,该滤料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和比表面积,在微晶纳米滤料表面提供优越的微生物生存空间、污水较好的营养条件下,微生物快速繁殖,生物量剧增,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增加,在微生物分泌的粘性物质作用下,微生物互相吸附,在滤料表面形成大量高活性生物膜,快速降解水中的污染物。在快速去污的同时,微晶纳米复合滤料的除臭、去色功能将明显地体现,污水臭味大大降低,水体透明度提高,水体感官明显改善。生物滤池的出水自流入表流人工湿地,湿地内的有机生态系统对污水进行进一步的净化,通过水生植物的发达根系对污水中的氮、磷以及其他有机物进行吸收以降低水体中的氮、磷以及其他的污染物指标。
2.2.4农村生活污水地下土壤渗滤工艺技术
(1)技术原理(工艺流程)
土壤地下渗滤处理系统通常指由化粪池和地下渗滤装置构成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经过化粪池预处理之后有控制的投配到渗滤装置中,而后在重力和土壤毛细管力的作用下扩散运动,污水在此迁移过程中通过物理截留、物化吸附、化学沉淀、微生物降解、动植物作用等被净化。整个系统居于地下,无臭味,无噪音,不影响表面景观, 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地下渗滤具有较好的污水净化效果。
a 渗滤坑式地下渗滤系统(地下渗井)
b 渗滤沟式地下渗滤系统(土壤净化槽)
b 渗滤管式或腔式地下渗滤系统
注:渗滤管式或腔式地下渗滤系统其特点是在土壤渗滤系统的渗滤沟中不再利用砾石堆,而在处理场地中放置利用褶皱织物包裹的渗滤管或者做成具有一定空间的腔体结构。
2.2.5农村生活污水蚯蚓生态滤池处理技术
蚯蚓生态滤池将蚯蚓引入生物滤池,利用蚯蚓具有的增加过滤层通透性、清除未完全分解有机物和提高微生物活性的功能,能够解决充氧、反硝化碳源和土壤板结等传统生物滤池不能很好解决的技术难题。
蚯蚓生态滤池是根据蚯蚓具有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和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等功能而设计,是一种既可高效、低能耗地去除城镇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又大幅度降低了剩余污泥处理和处置费用的全新概念的污水处理工艺。它集物理过滤、吸附、好氧分解和污泥处理等功能于一体,利用滤料截留、蚯蚓和微生物分解利用污水、污泥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并具有促进含氮物质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生态滤池基本不外排剩余污泥;通过蚯蚓的运动疏通和吞食增殖微生物,解决传统生物滤池所遇到的堵塞问题。但由于蚯蚓的生活习性受温度影响明显,低于或高于一定温度会冬眠或夏眠,故在蚯蚓冬眠或夏眠时处理效果不是很理想,滤池的填料易发生堵塞。采用蚯蚓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蚯蚓生物滤池出水可达相应的农田灌溉标准。
注:其局限性:
1 蚯蚓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其最适生存温度是20~25℃,极限生存温度为3与35℃;最适宜蚯蚓活动的土壤含水率为20% ~30%,限制了水力负荷的提高;
2 进水有机负荷不能太大,不能高于蚯蚓的摄食能力(COD<200mg/L)否则积累的有机物腐败会恶化蚯蚓的生存环境。
2.2.6农村生活污水塘处理系统
塘处理系统的污水净化过程类似与天然水体的自净过程,主要通过在污水中存活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塘内水生植物及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的推动下,通过生态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塘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进行降解和转化。最后不仅去除污染,而且以水生作物、水产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净化的污水也作为再生水资源予以回收利用,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其有以下几种形式:
a 高效藻类塘。高效藻类塘是对传统稳定塘的改进,其充分利用菌藻共生关系,对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