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

2. 批判继承佛教思想,并从中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作用

【预习案】

【自学导航】

1. 文体常识: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言的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2. 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 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

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自学检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2. 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3.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4.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5. 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寻:接着

益:添加爽:败,伤面目: 面部,脸部诣: 到去

1.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返—反)

2.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值)

【探究案】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入海取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积有年载,方.(才)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因为)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卖出去),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到去)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通“值” )。

翻译: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

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

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尝庵婆罗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

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接着)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翻译: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

之后,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二、合作探究

1、六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

2、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

【愚人食盐】

解析:(1)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外道”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2)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寓意: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人生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比如: 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

解析: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寓意: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明确目标, 量力而行;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

人生启示: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入海取沉水】

解析: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寓意: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身处困境,更需冷静;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人生启示: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

【尝庵婆罗果】

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寓意: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诈言马死】

解析: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寓意: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解析: 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寓意: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

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

么分别呢?

训练案】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味道这么美的原因,是有盐的缘故。一点点尚且如此,更何

况再多一些呢。

2.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知道个个都很好呢?

3. 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

你所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

4.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二、选择题

1.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A. 以.盐美故而空食之

B.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C.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D. 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B 例句和B 项都是介词,“用”,其余三项都是“因为”。

2. 下列对《百喻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一部佛经,由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

B. 全书共两卷,共有98 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戒,独留寓言” ,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

C. 《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D. 《百喻经》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讲愚人之事,看似很简单,解释也较通俗。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关注的焦点和世俗是完全相同的。

D佛家关注的焦点有时和世俗的并不相同。

三、简答题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坚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闻听,易于接受。《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请你课外阅读《百喻经》中一些作品,并结合课文,评析《百喻经》善于运用譬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百喻经是一部古老的佛经寓言故事, 在近百个短篇故事中,每则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作者运用熟稔的白描手法,使得情节生动,人物传神。作者巧妙的运用文字比喻, 直接了当说破人心缺憾, 每则诙谐风趣的比喻皆能使人得到反省与启示。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及个人的体会来叙述发人省思的哲理,在虚妄的人物中反应写实的人生。用字虽浅近,寓意却无限深远, 让人在现实中获得人生启示。(结合作品,举出具体的例子分析即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