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体现在何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体现在何处中国虽然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当时我们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单的说就是我国还没有达到理论上社会主义的发达程度,所以我们现在走的路线还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中难免会有一些类似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我国依旧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国家。
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在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基础上勾画出的一个崭新的未来社会形态。
通过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现工人阶级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
建设这一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工人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在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同时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获得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必须承认差别,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分配制度;至于消灭社会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制度,则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改良社会主义。
从经济上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体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改革,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这个制度基础上,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中国特色”。
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
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我国是有机统一的。
就政党制度而言,既不是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此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特殊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内容,都体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文化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继承传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包容多样,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此外,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争取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和发展的内涵。
这些“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越走越宽的生命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5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说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更说不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民间的说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
质疑改革的左派,认定中国走的是背离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道路。
主流改革派实际也认为,中国改革就是学习、模仿、照搬资本主义。
当然,官方是不认可、不赞同上述说法的。
于是采取了“不争论”、“只做不说”、“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
由于认识的分歧和利益的冲突,围绕改革方向的争论终于再次爆发。
有人认为,这不是坏事,是好事。
左派起了“捅破窗户纸”的作用。
争论的好处就是,强迫你在关键问题上学习、思考、反省,从而作出回答。
本人从这场争论中收益匪浅,思考了许多过去从未思考的问题。
我综合过去写的文章,回答这个事关党、国家、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两种理论,一种为结构社会主义,另一种为功能社会主义。
结构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加公有制,计划的程度又取决于公有化程度,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公有制。
1936年苏联的生产资料实现单一公有制后,斯大林即宣布建立了社会主义。
1956年中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也宣布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与毛泽东都把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看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标准。
而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是可以凭借党所掌握的政治力量迅速提高的。
所以,斯大林宣称10-15年苏联就可建成共产主义。
而毛泽东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2年后,就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向共产主义过渡。
邓小平一语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质疑结构社会主义的第一位共产党领导人,从而开创了功能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 邓小平的功能社会主义,把生产力作为评判社会主义的标准,提出了著名的“猫论”与“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符合这三项功能的结构就
是合理的,即使是资本主义的,也可参照、学习、引进;不符合这三项功能的结构就是不合理的,即使称作社会主义的,也要改掉。
中国的改革就此起步,发展非公有经济,引进市场经济制度,改变了原社会主义的结构。
对于这场改革,有些人有异议,曾经发生姓“社”姓“资”的两次争论。
去年起,刘国光、马宾、巩献田发动了对改革的再次质疑。
刘国光的“计划少了、市场多了”,马宾的“公有制少了、非公制多了”,巩献田的“国有企业不准出售”。
他们认为,改革改变了公有制的结构,就是背离社会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这样,中国改革的方向之争就不可避免,也就发生了结构论与功能论的冲突。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论述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