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在13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在行为上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问题常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对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产生着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综述,并探讨相关研究的发现。

一、个体因素:1.家庭背景:研究发现,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监护和教养、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个体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也与犯罪有关。

研究发现,缺乏自控能力、冲动、自我中心、依赖他人、对权威不敬、过度自信等个体心理因素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3.学业问题:学业不佳和辍学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缺乏学习动力、不良的学校环境和缺乏适应能力等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二、社会环境因素: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与犯罪青少年为伍会导致青少年参与犯罪活动,尤其是在迷信、贩毒和暴力犯罪方面。

2.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研究表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参与犯罪活动。

3.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可能加剧了青少年的迷茫和犯罪倾向。

三、预防和干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加强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2.提供良好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动力,从而降低犯罪风险。

3.加强社会支持: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避免犯罪。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原因涉及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加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加强社会支持等措施都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一、国外学者对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1、美国学者沃尔夫冈和费拉柯蒂所著《暴力亚文化》一书提出了暴力亚文化对暴力犯罪的诱发作用,其主要观点是阐述了暴力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过程以及对人的影响。

而暴力则是一些群体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渗透到这些群体成员的心理品质之中,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暴力亚文化氛围下生活的人群在遇到问题时,一般选择使用暴力作为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理论证实了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有关,也成功的解释了暴力犯罪突出的现象。

而且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群体,在暴力亚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崇尚暴力,将暴力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且好奇心和模仿力强,易受此诱惑,为达到刺激的目的,不惜进行犯罪。

此理论主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2、科恩《少年犯罪:帮伙亚文化》一书中提出“亚文化理论”,认为少年犯罪是下层社会少年中亚文化发展的结果。

下层社会的青少年渴望达到中上层社会的生活目标,但是由于本身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学校或社会上的竞争中经常遭到失败或挫折,但是又无法忍受或妥善处理这些挫折,因而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普通社会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克服社会适应中的失败与挫折,并且逐渐认为他们不属于正常的社会。

于是,这些青少年自己结合起来,形成亚文化群,共同用反社会的行为来应付社会适应中产生的问题,这样的亚文化群常常被称为“帮伙”。

3、在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所著的《犯罪人论》中,对暴力亚文化之一的大众传媒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

龙勃罗梭认为:报纸总是报道一些关于犯罪的新闻,有时候这些新闻特别容易刺激对犯罪人的模仿,而且新闻媒介与犯罪相互作用、恶性循环,报刊对犯罪的报道扩大了发行量,也便使更多的人进行模仿,导致犯罪的发生。

总而言之,大众媒介对犯罪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其产生的方式就是模仿。

4、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模仿规律理论认为犯罪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学习犯罪的具体形式或寄至就是模仿,即一种就其本来意义上的社会运动方式,借此一个人的思想传播给另一个人。

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

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

文献综述前言:梁启超100多年前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可见,青少年在国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成长条件、成长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导致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据《中国法律年鉴》的统计资料表明,整个八十年代的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呈增加趋势:1980 年为61.2%,1981年为64%,1982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1985年为71.3%,1986年为 72.5%,1987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进入九十年代后,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十分严重:1990年为57.31%,1991年为52.88%,1992年为50.78%,1993年为50.74%,1994年为 49.12%,1995年为45.54%,1996年为40.53%,1997年为37.85%,1998年为39.39%.近年来,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中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青少年犯罪(juvenile delinquency),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

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正文:社会纷繁复杂,随之带来的各种消极因素冲击着青少年的不成熟身心。

他们既被社会消极因素伤害,又危害社会。

我们小组通过阅读近几百篇文献,研读50篇文献后得出:目前,很多研究者多从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因素、社会原因家庭、学校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因素:一般认为青少年在这一成长阶段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向成人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又缺乏对自身的准确认识。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作为社会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等。

本文将就以上因素作一个综合性的阐述。

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对于缺乏父母关爱的青少年更容易犯罪。

而对于被父母严格管教的青少年,其犯罪率则会下降。

此外,家庭中的暴力和纷争也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冲动和攻击行为。

其次,教育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教育环境包括学校文化、教师教育水平以及同龄人之间的互动等。

青少年在学校中的遭遇会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中常常存在欺凌和排斥等问题,这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攻击行为。

此外,学校的教育水平也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文化教育的缺失可能导致青少年无法正确认识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

最后,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政治和文化等。

现在,社会道德观念逐渐淡化,社会风气松散,这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追求刺激和快感的行为。

此外,社会安全形势也会影响青少年犯罪。

如社会治安状况恶劣,社会犯罪活动增加,青少年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产生犯罪行为。

综上可见,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犯罪原因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对于减少青少年犯罪,需要深入分析并改善家庭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

家庭和学校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安全、温馨和和谐的环境,加强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社会政府也应该加强治安工作,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诚信,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对策文献综述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对策文献综述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 周岁不满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己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即对于年满14周岁的人犯罪在我国才负刑事责任。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1.作案主体低龄化趋势犯罪低龄化是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特征,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已经降到15.7 岁,许多不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犯罪当中,他们经常性地实施盗窃行为,甚至与其他成年或未成年人一起实施抢劫、伤害和杀人。

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一般是从10-12 岁开始就有不良行为,个别8 岁就有偷窃行为,13-14 岁就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14-17 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阶段。

“危险的14 岁”现象是指许多未成年人已经知道十四周岁以下是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出现了14 岁前疯狂作案的现象。

2.作案手段成人化、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未成年人作案性质趋于恶性化。

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易冲动,加上近年来影视出版作品中大肆渲染暴力因素,因此造成部分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时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

3.犯罪类型多元化未成年人犯罪种类繁多,侵害客体广泛,涉及盗窃、诈骗、抢夺、抢劫等等。

在众多的犯罪类型中,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财产型犯罪和人身损害型犯罪两大类,而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危害后果严重的六个罪名尤其集中。

另外,近年来出现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智力化犯罪不断增加。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一、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社区作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理论基础(一)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

社区通过建立规范、加强监督和提供支持,增强对青少年的社会控制,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在社区中,良好的榜样和积极的行为模式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青少年的发展置于其所处的环境系统中,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区作为微观系统的一部分,其环境和互动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三、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与措施(一)加强社区教育通过开展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整合社区资源,如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形成合力,为青少年提供学业辅导、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支持服务。

(三)改善社区环境营造安全、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减少犯罪诱因。

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增加监控设施,整治不良场所。

(四)开展社区活动组织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实践案例分析(一)案例一具体社区名称通过成立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小组,联合学校、家庭和警方,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同时加强社区巡逻和环境整治,该社区青少年犯罪率在过去几年显著下降。

(二)案例二另一个社区名称打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免费的兴趣班和辅导课程,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参与。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指为青少年开展司法社会工作的行动。

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体。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领域,旨在通过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青少年避免和摆脱危险和犯罪行为,促进他们的发展和社会融入。

本文将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通过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第一部分:少年犯罪和司法社会工作研究1.司法社会工作的概念和理论许多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司法社会工作的概念和意义。

某一研究指出,司法社会工作是一种关注个体需求和社区安全的工作,旨在帮助青少年避免犯罪,并提供后期支持和监督。

该研究还探讨了司法社工如何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技巧来实现这一目标。

2.青少年犯罪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还有许多研究关注了青少年犯罪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即影响青少年是否从事犯罪行为的因素。

一项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学习问题和社区环境都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和干预措施。

3.司法社会工作的干预模式和实践策略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许多研究探讨了司法社会工作的干预模式和实践策略。

一项研究发现,个人层面的干预,如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以及社区层面的干预,如社区教育和社会支持,都可以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率。

这些研究成果为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提供了基础,并指导着实践中的干预设计和实施。

1.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许多研究关注了项目的目标、方法和效果。

一项研究评估了一个为青少年提供社区支持和参与的项目,发现该项目能够有效地减少再犯率和促进个人发展。

2.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的效果评估许多研究也进行了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的效果评估。

这些研究使用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通过测量青少年参与项目后的行为变化和生活情况来评估项目的效果。

一项研究发现,参与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项目的青少年在技能和就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预防未成年犯罪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预防未成年犯罪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未成年犯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本文将探讨预防未成年犯罪的相关内容。

首先,预防未成年犯罪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都应该对其积极参与。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政策法规、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有力措施可以防止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其次,预防未成年犯罪需要进行早期干预。

家庭应该从小教育孩子遵纪守法、尊重性别平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以此来强化其道德观念。

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同时应该建立早期干预机制,及时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征兆。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立法,提高法律执行效率,加大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力度。

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应该加强教育和帮助,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

综上所述,预防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全面合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预防未成年犯罪,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日益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基于国内外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文献,探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模式,并主要从社区影响因素、社区作用以及预防对策的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作者简介:张芯子琪、孙凌杉,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249-02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呈现低龄化、性质恶劣、团伙化以及重复犯罪率高等特征。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意识到社区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日益得到重视。

党和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肯定社区作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相关研究也如火如荼的展开。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提供帮助。

一、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探讨对国外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探讨中,以介绍美日欧模式居多。

如郑列等在《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中介绍到:在芝加哥地区项目中,社区犯罪预防的核心是社区中心、娱乐设施和教育中心。

安吉拉?斯来文依据英国形势,提出了英国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举措:一是采用指导员指导来寻求与青少年、家庭、学校以及最终与他们的雇主取得联系,是全面介入模式的一个方面;二是采用恢复性司法模式,使整个社区参与到解决犯罪问题的措施中去;三是社区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帮助的休闲活动,减少被社会排斥的青少年。

可以说,许多国家在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对我国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国内许多社区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对我国国内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摘要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犯罪行为。

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具有生理上机体需要增多、性早熟,心理上不成熟、容易感情冲动、猎奇新事物等特征,因此青少年犯罪现象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得存在着。

而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青少年犯罪事态日益严重。

但如果一味的如同对待成年人犯罪一样对待青少年犯罪,采取强制性的手段使其伏法,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的介从20002006年我12.6%,未列。

而对于第二类是接受社会工作专门教育的人员秉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的专业助人活动,即专业社会工作。

下面将综合各学者的观点从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简析和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介入的必要性及介入方式进行综述。

二、青少年犯罪现状及特点1.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进一步增加。

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

“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因此未来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据司法部门统计,2012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已属于犯罪人员的主体,青少年犯罪成员占全部行使犯罪成员的比例在50%左右。

犯罪类型涉及打架、斗殴、抢劫、盗窃贩毒、杀人、绑架等性质恶劣,暴力性强,且随着社(1刘技信息众,智力、(2犯罪的迹象,在十三岁到二十岁之间达到犯罪的高发期,并且在数量上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毕业论文综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综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综述-未成年⼈犯罪预防研究⽂献综述论我国未成年⼈犯罪的现状与预防[摘要] 未成年作为社会的未来,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和发展。

各国均很重视对未成年的教育和培养。

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犯罪的与⽇俱增,已经占据了刑事犯罪的重⼤⽐例。

未成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乃⾄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法学界多年的研究热点。

本⽂欲与针对未成年犯罪的研究现状,包含未成年犯罪的成因、预防以及未成年犯罪后的补救措施等,将问题聚焦在未成年犯罪的成因上,也就是从源头探讨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对策,以期可以对我国的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预防和补救措施起到⼀定的推动作⽤。

[关键词]未成年;刑事犯罪;犯罪预防;犯罪矫正未成年犯罪在不同的国家的法律⽂献中的界定和概念也具有稍许不同, 但在核⼼内容和根本精神上基本相同。

在我国未成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四周岁⾄未满⼆⼗五周岁的⼈触犯了刑事法律⽽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为。

未成年犯罪被称为世界三⼤公害之⼀,思及未成年群体的特殊性,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各种学说、专著和理论应运⽽⽣,众说纷纭、莫衷⼀是,对于实践中未成年犯罪问题的预防和抑制也见效甚微,需要我们在此领域内更深更全⾯的进⾏探索。

[1]1研究概况随着社会各⽅⾯的发展,由未成年犯罪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未成年犯罪已然成为学界乃⾄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间题。

我国法学理论⼯作者和实践⼯作者对未成年犯罪进⾏了⼴泛讨论和深⼊研究,召开理论研讨会,出版学术专著,发表专业论⽂,部分科研成果被⼴泛地转载,对未成年犯罪的成因、预防及对策的研究贡献了巨⼤的⼒量。

笔者主要通过查阅⼤量国家有关法律条⽂、相关的期刊及报纸,并在⽹上检索了了⼤量资料,以及⼀些专著来对我国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进⾏简单的述评。

关于⼀个学术的研究,⾸先要从研究主体上看,若研究主题都很专业并且具有相当的学术⽔平,那么该问题的研究⽔平也具有⼀定的层次。

关于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量主要由⾼校相关院系、社会科学院、司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和其他关⼼未成年群体的组织和群众组成,其中理论界以⾼校居多,实践部门以检察机关参与热情较⾼。

关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文献综述

关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文献综述

关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文献综述摘要: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手段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及反复性强等特点。

近年来家庭因素研究的重点已由最初的家庭背景变量(如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等因素)逐渐扩展并聚焦于家庭功能变量(如亲子依恋、家庭沟通、家庭气氛等)和家庭成员行为变量(如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等)。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家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语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它激荡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

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希望之所在。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相当严峻,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

“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因此未来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危及公共安全的严重社会问题。

就世界范围来讲,青少年犯罪已经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重,且犯罪向低龄化、暴力型、团伙犯罪转变。

青少年犯罪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日趋暴力化的特点,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等。

本文将对这些原因进行综述。

社会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公平,都会增加青少年参与犯罪的风险。

贫困家庭中的青少年由于缺乏基本生活需求,容易选择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失业问题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无法找到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犯罪活动。

社会不公平也导致了一些青少年对社会产生不满和愤怒,从而倾向于通过犯罪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家庭因素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缺乏对子女的监管和教育,甚至自身有犯罪行为,都会增加青少年参与犯罪的可能性。

一些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家庭冲突和家庭解体等问题,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易受犯罪行为的诱惑。

学校因素也对青少年犯罪起着一定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质量和环境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的教育质量较低,不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使得一些学生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和目标,从而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

校园暴力和欺凌问题也会导致一些受害者倾向于通过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

个人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和影响。

一些个人特征,如冲动、侠义心和不成熟的决策能力,会增加青少年参与犯罪的风险。

缺乏对法律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理解和认同,也使一些青少年更容易参与违法行为。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涉及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多个层面。

为了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社会应该全面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家庭和学校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监管,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引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有通过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青少年网络成瘾性犯罪文献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性犯罪文献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性犯罪文献综述[摘要]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巨大的联系,青少年犯罪虽然早就存在,但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还是却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方面网络文化使传统的青少年犯罪更家严重,另一方面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些网络犯罪人,使网络犯罪这种新的犯罪形态也逐步发展起来。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青少年犯罪一、问题提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中心第15次调查报告研究显示:截止至2004年底之前,我国已有9400万的网名,其中24岁以下的网民在全部网民中所占比例高达51.7%。

这数据表明网络文化正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良好的网络文化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良好个性发展、促进青少年社会化,但是消极的网络文化也会对青少年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可能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过分迷恋会导致网络孤独,网络中多元化的内容会导致青少年认识偏差,网络的隐匿性容易使青少年道德弱化。

尤其是不良的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日益密切,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青少年犯罪虽然早就存在,但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还是却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方面网络文化使传统的青少年犯罪更家严重,另一方面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些网络犯罪人,使网络犯罪这种新的犯罪形态也逐步发展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非常必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一)网络文化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所代表的新的文明成果与状态的总和,包括信仰、艺术、巡德、法律、风俗、习惯、哲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各种规范等等;狭义的网络文化主要是指是指与网络时代相关的人的交往活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赵雪军、张红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法制与经济》246期2010年7月)。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一、国外学者对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控制相关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现阶段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各种普查性资料为依据,加以分析或辅以其他类型的研究试验,得出社区的影响效应。

他们提出的社区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理论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社区机构资源模式。

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未成年人行为受社区影响的社区机构资源模式。

机构资源模式是指社区中是否有足够的警察,是否能够提供可以促进学习的设施,如图书馆等,是否有公园和活动中心等能促进儿童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是否有促进居民健康发展的社区服务等等。

这些资源的多少和质量会影响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发展。

社区中的学习活动和设施,如儿童识字活动、图书馆等等,通过父母的适当利用,可以诱导或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别是在入学准备和学习成绩上。

2、社区组织度模式。

组织度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和相互监督程度等。

研究者认为,社区的结构特点,最显著的如社会经济地位、居民搬迁率、种族混杂程度、流动人口混杂率等,能决定社区中正式和非正式机构对居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力度,能促进和阻碍未成年群体的问题行为和居民的行为偏差,因此,这个机构强调社区的社会组织特性,特别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机制。

3、流行模式。

流行模式是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的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理论模式。

其理论基础是假设邻居和同伴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其他人的行为。

社会组织性缺乏理论认为:同伴可能是社区内的不良因素消极影响未成年人发展的主要机制;因为缺乏社会机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管理未成年人的行为,同伴的影响就开始起作用了。

有研究者认为,同伴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大,与其他环境相比(如幼儿园、家庭等),学前儿童在社区中与同伴的接触最多,也更多的受到攻击型同伴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问题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问题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问题文献综述案例1:-------资料参考:中国青少年网由本人整理总结得出犯罪嫌疑人15岁刘某,2005年10月,伙同3人经过事先预谋,由陈某携带一把西瓜刀,四人窜至厦门湖里某处的路面,寻找作案目标,准备实施抢劫时,被治安巡逻队发现,而被抓获。

检察机关审理后,认为刘某伙同他预谋抢劫,并准备了作案工具,着手寻找作案目标,但未能着手实行具体犯罪行为,考虑其作案时属未成年人,检察机关对其以无逮捕必要,作出不捕决定,并联合相关单位及刘某家属对刘某实施帮教。

案例2-------资料参考:公民与法治网由本人整理总结得出17岁少年将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只为偷钱上网。

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

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小新母亲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于是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并且支付报酬给小新。

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

后来母亲发现后不再给小新提供钱,小新就想到了偷。

起初小新偷了父亲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

父母的劝阻队小新也是无济于事。

后来得知父亲给了爷爷奶奶4000块钱,就想去偷爷爷的钱。

下手的时候害怕吵醒爷爷奶奶,就顺手拿了把菜刀想吧奶奶砍伤再偷钱。

响声惊动了爷爷之后继而又将爷爷砍伤。

最后4000元没有找到只翻到奶奶兜里的两元钱。

这两元钱也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

最后在后悔中小新投案自首了。

事后记者采访小新时听到小新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一次,我肯定选择奶奶。

案例3---------资料参考:中国青少年网由本人整理总结得出犯罪嫌疑人16岁杨某,在2005年3月,在某网吧上网时发现该网吧服务器的漏洞,并多次利用该网吧服务器漏洞,修改网吧电脑网络服务器系统中上网卡帐户数据,为其同学在该网吧增加上网帐号上的金额数据,以达到不向该网吧缴费而上网的目的,被该网吧发现时先后共盗用网吧上网费计人民币4373.6元。

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杨某盗用他人上网费用,数额巨大,已经构成盗窃罪,但由于考虑杨某作案时属未成年人,决定对其作出不捕决定,并联合相关单位及杨某家属对杨某实施帮教。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文献综述】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法学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一)国内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从近几年的犯罪案件情况分析来看,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徒然成为一个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而相对的探索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搞好综合治理俨然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从表面上看,2000年以后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在总体上继续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衰弱趋势,但却孕育着复兴的契机:首先是青少年犯罪研究基本完成了从政法学派向社科学派的过度,青少年犯罪研究日渐获得学术独立性;其次,以少年司法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为契机,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应用性开始加强,进一步发挥了其学术价值;最后,青少年犯罪研究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新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学术共同体开始形成。

尽管这些学术共同体尚未完全成型,而且因为人员流动已经开始出现了分化,但是这些形成中的学术共同体仍然孕育着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复兴的契机。

主要文献介绍如下:黄教真、张停云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一书中从青少年概念入手,深入探讨了青少年概念的法律界定特点,并在各国对青少年概念的异同的基础上,力求给青少年作一个科学的法律界定;探讨了青少年犯罪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并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戴秀英、汤波在《100例少年犯罪纪实》一书中以真实的案例、发人深省的话题、深入浅出的法治教育,说给每位学生、每个家庭、每个学校、给家长们、老师们、孩子们以及社会各界敲响警钟,为我国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警示和教育材料。

马柳颖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处遇制度研究》一书中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因素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进而阐释了未成年人若干刑事实体制度和刑事司法处遇程序,对完善我国有关立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张理义在《青少年犯罪心理》一书中从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规律,同时从学校、家长、司法、劳教机构提供预防青少年犯罪、改造犯罪的办法和途径出发,较为完整地介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系统地阐述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基本原理,比较全面地反映近年来国内外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文献综述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指在少年犯罪、少年管教和少年矫正等方面开展社会工作的领域。

在中国,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开展相关的社会工作。

本文将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少年犯罪及其特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少年犯罪呈现出多发、低龄化、高危险性等特点。

少年犯罪的多发使得社会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的犯罪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正。

少年犯罪的低龄化也使得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儿童和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

高危险性则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预防工作,以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干预、案例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

社会工作干预是指社会工作者对少年犯罪问题进行干预和矫正的工作,通过心理辅导、情感支持、教育培训等方式帮助少年矫正错误行为。

案例管理是指社会工作者对少年犯罪案件进行信息搜集、评估、规划和监督的过程。

社区服务则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和服务,帮助少年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

三、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有效策略针对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有效策略包括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

心理辅导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心理测试和咨询等方式帮助少年犯罪者认识和解决自身问题。

行为矫正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行为干预和监督等方式帮助少年改变错误行为。

社会支持则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资源整合和支持体系建设等方式帮助少年融入社会。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面临着政策法规不完善、资源不足、专业队伍不足等挑战。

在未来,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需要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增加相关资源的投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加强社会和家庭的合作等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少年犯罪问题,为少年提供更好的社会工作服务,保障其健康成长。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领域,需要相关从业人员不断努力和研究。

本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为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不良影响。

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建设和谐社会。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规定的年龄内犯下的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故意杀人、贩毒、无证驾驶等多种形式。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是构成个人的最初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青少年家庭不和睦、亲子关系不良、缺乏父母教育,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反社会行为。

2、教育因素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教育能够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控制和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教育不到位、缺乏关爱和指导,青少年的行为容易偏离正轨。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青少年行为的重要背景,包括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因素。

在社会不平等的情况下,贫困和社会阶层的限制会给青少年社会适应带来困难,增加犯罪的风险。

4、心理因素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自卑、孤独、挫折感等都容易引起青少年犯罪行为。

心理因素还涉及到青少年的道德和认知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差、思想认识混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了解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家庭教育家庭应该加强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作用,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学校教育学校应该改进课程设计,注重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心理健康。

3、社会支持社会各部门和机构应该积极参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帮助,让青少年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4、心理疏导针对青少年的不同的心理问题,制定专业的心理疏导方案,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难题,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犯罪问题文献综述

大学生犯罪问题文献综述

大学生犯罪问题文献综述一、前言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人数和比例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大学生犯罪主要呈现以下特点:财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里始终占据较大比重;故意伤害案也属大学生犯罪的高发犯罪类型;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犯罪的数量明显增加;女生犯罪数量在各高校明显增加;时有震惊全国的重大案件发生。

造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情感不稳定;法律意识欠缺;扭曲的价值观;学校教育对德育的忽视;受不良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人格歪曲大学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要减少大学生犯罪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校园内部管理;加强大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交流。

二、正文一、当代大学生犯罪主要在以下几个特点:(一)财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里始终占据较大比重根据上海检察机关的最新统计,在2000年至2002年三年中,由公安机关提请,经上海市检察院第一、第二分院审查批准逮捕的大学生共有48人,另有3人自首,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盗窃犯罪30人,抢劫犯罪的8人,在这些“校园犯罪”案中,财产型犯罪占了75%。

检察院公布的一项在校大学生犯罪调查表明:从2005年至2006年,该院受理审查批捕的在校大学生犯罪总计85件,114人。

其中盗窃犯罪占到50%以上。

(二)故意伤害案也属大学生犯罪的高发犯罪类型根据大量的资料数据都可以发现,在大学生犯罪类型里,故意伤害案的数量是仅次于财产性犯罪的第二大类犯罪。

大学生故意伤害案多发生在同学之间,并且是越熟悉的同学之间越容易发生,案发地点大多是在校园和宿舍,陌生人之间发生故意伤害的情形较少。

(三)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犯罪的数量明显增加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大学生更是和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然而正如核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样,网络也是如此,网络不仅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学习上的方便,也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犯罪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